伊妮婭十六歲生日那天過後,狂風號叫了三天三夜,塵暴也刮個不停。但這三天三夜中,女孩不見了。過去四年,我已經慢慢習慣了她不時的消失,按她的話講,那是她的“休息時間”。頭幾次,一連好幾天不見她人,我急得像是熱鍋上的螞蟻,但後來,我便習慣了。然而,這一次,我比以往多了幾分焦慮:被老建築師叫作西塔列森的沙漠營地中,住著二十七名弟子和六十多名支持者,他的死,讓他們心神不安、焦慮萬分,而沙塵暴讓那焦慮又增添了幾分,歷來如此。在西塔列森附近,賴特先生讓他的實習弟子在沙漠中建了幾棟磚石住宅,其中有一棟在主樓的南麵,大多數家庭和支持者住在裏麵。營地的建築群幾乎像是一座城堡,有城牆、庭院、鋪好石子的走道——刮沙塵暴的時候,沿著它,就可以在樓群中快速走動。但是一連好幾天不出太陽,也見不著伊妮婭,不安開始在我心裏滋生。
那幾天,我都會去她的學徒小屋看看,一天好幾次。那間屋子是離主營地最遠的,位於北麵,差不多有四分之一英裏遠,離山很近,但每次去,她都不在裏麵。她走的時候,沒有關上屋門,她留了一張紙條,叫我不要擔心,說這隻是眾多遠足中的一次,水也帶足了。雖然見不著她人,但每次去,我對這間小屋的讚美之情便增添一分。
四年前,當我和她乘著從聖神戰艦上偷下來的登陸飛船,第一次抵達此地的時候,我們倆都已筋疲力盡,憔悴不堪,身上被燒傷,更別提還有一個機器人正在飛船的自動診療室中接受治療,就在那時,老建築師和他的弟子們熱情地接待了我們。一個十二歲的小孩,通過遠距傳輸器,從一個星球到另一個星球,不遠萬裏找到他,想要拜他為師,對此,賴特先生似乎並不感到驚訝。我還記得那一天,老建築師問伊妮婭,對建築有多少了解。“一無所知。”伊妮婭靜靜地回答,“我隻知道,你就是那個人,而我應該拜你為師。”
顯然,這個回答讓賴特先生很滿意,老建築師告訴她,在她來之前,他已經收下了很多弟子——後來我發現,一共是二十六名——這些人在向他表達出心聲後,他叫每個人以自己的想法,在沙漠中設計並建造一間屋子,以此作為入門測試。伊妮婭也必須通過這一考驗,老建築師從營地中拿了些簡陋的材料,供她使用——帆布、岩石、水泥、幾根廢棄的木材,但設計房屋的思路以及建造的體力活,全都是孩子自己的事。
伊妮婭開工前,還不是老建築師的弟子,我在主營地附近草草搭了個帳篷,並和她遍覽了眾多的學徒小屋。它們大多數很像帳篷屋,但有一些變化,很耐用,有些很有時尚感,其中一個特別展示出設計得相當漂亮的裙擺門,但伊妮婭跟我說,這東西華而不實,它沒法擋沙遮雨,即便是微風,都會把屋內弄得一團糟。一個個看下來,沒有一個讓我難忘。
伊妮婭花了十一天,完成了小屋的建造。碰到一些重體力活,我便幫她打打下手,比如幫她提重物、挖土。當時貝提克還在康復中,從自動診療室中出來後,便轉移到了營地的醫務室。其實我隻是幫了一點小忙,所有的籌劃和大多數工作都是伊妮婭自己幹的。最後的成果,便是這間奇妙的小屋。這幾天,她最後一段銷聲匿跡的時間裏,我差不多每天要來四次。一開始,伊妮婭在地上掘出一個坑,小屋的主要區域就坐落在這個坑中,整個屋子的大部分都位於地麵之下。接著,她在地上鋪上石板,緊緊排列好,光滑的地板就鋪好了。在石板之上,她又鋪上華美的地毯,那是在十五英裏外的印第安集市中換來的。這個開挖出的坑是小屋的核心,在四周,伊妮婭豎立起一米高的牆,但事實上,站在凹陷的主房間中,真正的高度要比外麵看上去的高出很多。這些牆是用粗糙的“沙漠石”建造的,而這些石頭,正是賴特先生用以搭建主營的建牆壁和上部建築的材料,雖然伊妮婭從沒聽老建築師講過,但她用到的技術和他如出一轍。
第一步,她先從沙漠、山頂營地周圍的旱穀和河流中,收集了足夠的石頭。這些石頭大小不一,五顏六色——紫色,黑色,鏽紅色,深棕色——還有幾塊刻著岩石畫,或是含有化石。收集好石頭後,伊妮婭用木頭搭建出牆的形狀,接著揀出大塊的石頭,將它們平整的一麵靠在牆的內側。在烈日下,她連著幹了幾天,在河邊鏟沙子,用推車裝回建築工地,又在那兒將水泥和沙子混合在一起,用混合好的混凝土,將石頭固定住。這是用混凝土和石頭搭配出的粗糙產物,賴特先生稱其為沙漠石匠術,但所得成果看上去極為漂亮,在混凝土中,透顯出五顏六色的石頭,到處都是裂紋和岩石的紋理。牆壁的高度約有一米,那厚度在白天可以將沙漠的熱氣拒之門外,而到了晚上,卻又能將內部的熱量保留在內。
伊妮婭建的這間小屋,第一眼看上去,似乎很簡單,但事實上不盡如此,她在設計中加入了很多小花招,過了幾個月,我才將它們全部領悟明白。稍稍貓下腰,就可以通過入口,進入門廳,然後跨下三級寬闊的台階,繞上一番,來到另一個木石入口,可以把它視作通往主房間的大門。這個彎曲下沉的門廳,功效就像是氣閘門,可以阻擋風沙和雨水的進入。她還在那兒搭了帆布,有點像是重疊的三角帆,增強了氣閘門的功效。“主房間”隻有三米寬,五米長,但看上去相當寬敞。有一個凸起的石桌,旁邊圍放了幾把固定的長凳,營造出就餐和休息區。在屋子的北牆上,她設計了一個壁爐,還在邊上安了不少壁龕和石椅。牆上甚至還有一個真正的石煙囪,但是煙囪完全沒有碰到帆布或是木頭屋頂。在石牆和帆布之間,在坐姿視平線的高度,她造了一扇百葉窗,從南至北,占滿了一麵牆壁。這麵狹長的全景區,既可以用帆布蓋住,也可以用百葉簾遮住,而且不用在外麵動手。她在營地的垃圾堆裏找到一些陳舊的纖維塑料杆,並用它們在屋子頂部將帆布塑造成圓滑的拱形,突立的尖頂、大教堂似的拱頂,以及折起來的古怪壁龕。
那幾天,我都會去她的學徒小屋看看,一天好幾次。那間屋子是離主營地最遠的,位於北麵,差不多有四分之一英裏遠,離山很近,但每次去,她都不在裏麵。她走的時候,沒有關上屋門,她留了一張紙條,叫我不要擔心,說這隻是眾多遠足中的一次,水也帶足了。雖然見不著她人,但每次去,我對這間小屋的讚美之情便增添一分。
四年前,當我和她乘著從聖神戰艦上偷下來的登陸飛船,第一次抵達此地的時候,我們倆都已筋疲力盡,憔悴不堪,身上被燒傷,更別提還有一個機器人正在飛船的自動診療室中接受治療,就在那時,老建築師和他的弟子們熱情地接待了我們。一個十二歲的小孩,通過遠距傳輸器,從一個星球到另一個星球,不遠萬裏找到他,想要拜他為師,對此,賴特先生似乎並不感到驚訝。我還記得那一天,老建築師問伊妮婭,對建築有多少了解。“一無所知。”伊妮婭靜靜地回答,“我隻知道,你就是那個人,而我應該拜你為師。”
顯然,這個回答讓賴特先生很滿意,老建築師告訴她,在她來之前,他已經收下了很多弟子——後來我發現,一共是二十六名——這些人在向他表達出心聲後,他叫每個人以自己的想法,在沙漠中設計並建造一間屋子,以此作為入門測試。伊妮婭也必須通過這一考驗,老建築師從營地中拿了些簡陋的材料,供她使用——帆布、岩石、水泥、幾根廢棄的木材,但設計房屋的思路以及建造的體力活,全都是孩子自己的事。
伊妮婭開工前,還不是老建築師的弟子,我在主營地附近草草搭了個帳篷,並和她遍覽了眾多的學徒小屋。它們大多數很像帳篷屋,但有一些變化,很耐用,有些很有時尚感,其中一個特別展示出設計得相當漂亮的裙擺門,但伊妮婭跟我說,這東西華而不實,它沒法擋沙遮雨,即便是微風,都會把屋內弄得一團糟。一個個看下來,沒有一個讓我難忘。
伊妮婭花了十一天,完成了小屋的建造。碰到一些重體力活,我便幫她打打下手,比如幫她提重物、挖土。當時貝提克還在康復中,從自動診療室中出來後,便轉移到了營地的醫務室。其實我隻是幫了一點小忙,所有的籌劃和大多數工作都是伊妮婭自己幹的。最後的成果,便是這間奇妙的小屋。這幾天,她最後一段銷聲匿跡的時間裏,我差不多每天要來四次。一開始,伊妮婭在地上掘出一個坑,小屋的主要區域就坐落在這個坑中,整個屋子的大部分都位於地麵之下。接著,她在地上鋪上石板,緊緊排列好,光滑的地板就鋪好了。在石板之上,她又鋪上華美的地毯,那是在十五英裏外的印第安集市中換來的。這個開挖出的坑是小屋的核心,在四周,伊妮婭豎立起一米高的牆,但事實上,站在凹陷的主房間中,真正的高度要比外麵看上去的高出很多。這些牆是用粗糙的“沙漠石”建造的,而這些石頭,正是賴特先生用以搭建主營的建牆壁和上部建築的材料,雖然伊妮婭從沒聽老建築師講過,但她用到的技術和他如出一轍。
第一步,她先從沙漠、山頂營地周圍的旱穀和河流中,收集了足夠的石頭。這些石頭大小不一,五顏六色——紫色,黑色,鏽紅色,深棕色——還有幾塊刻著岩石畫,或是含有化石。收集好石頭後,伊妮婭用木頭搭建出牆的形狀,接著揀出大塊的石頭,將它們平整的一麵靠在牆的內側。在烈日下,她連著幹了幾天,在河邊鏟沙子,用推車裝回建築工地,又在那兒將水泥和沙子混合在一起,用混合好的混凝土,將石頭固定住。這是用混凝土和石頭搭配出的粗糙產物,賴特先生稱其為沙漠石匠術,但所得成果看上去極為漂亮,在混凝土中,透顯出五顏六色的石頭,到處都是裂紋和岩石的紋理。牆壁的高度約有一米,那厚度在白天可以將沙漠的熱氣拒之門外,而到了晚上,卻又能將內部的熱量保留在內。
伊妮婭建的這間小屋,第一眼看上去,似乎很簡單,但事實上不盡如此,她在設計中加入了很多小花招,過了幾個月,我才將它們全部領悟明白。稍稍貓下腰,就可以通過入口,進入門廳,然後跨下三級寬闊的台階,繞上一番,來到另一個木石入口,可以把它視作通往主房間的大門。這個彎曲下沉的門廳,功效就像是氣閘門,可以阻擋風沙和雨水的進入。她還在那兒搭了帆布,有點像是重疊的三角帆,增強了氣閘門的功效。“主房間”隻有三米寬,五米長,但看上去相當寬敞。有一個凸起的石桌,旁邊圍放了幾把固定的長凳,營造出就餐和休息區。在屋子的北牆上,她設計了一個壁爐,還在邊上安了不少壁龕和石椅。牆上甚至還有一個真正的石煙囪,但是煙囪完全沒有碰到帆布或是木頭屋頂。在石牆和帆布之間,在坐姿視平線的高度,她造了一扇百葉窗,從南至北,占滿了一麵牆壁。這麵狹長的全景區,既可以用帆布蓋住,也可以用百葉簾遮住,而且不用在外麵動手。她在營地的垃圾堆裏找到一些陳舊的纖維塑料杆,並用它們在屋子頂部將帆布塑造成圓滑的拱形,突立的尖頂、大教堂似的拱頂,以及折起來的古怪壁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