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
大漢王朝·漢武揮鞭與大漢中興 作者:老李船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如果換成衛青打中路,恐怕也是大敗而歸,情形差相仿佛。兵力不如敵軍,說什麽也是徒勞,把韓信弄來他也一樣叫苦,用火燒嗎?用水淹嗎?大草原上講不了這一套。所以衛青真的是撞大運了,也許真是上天眷顧。
5)第二次失敗
衛青回來了。四位將軍都回來了。公孫賀的隊伍最壯觀,因為傷亡是零,但是公孫賀的心情是最沮喪的,匈奴人的毛都沒碰到;公孫敖和李廣最為悲痛,也最為忐忑不安,麾下的兄弟們幾乎全部戰死,等待他們倆的也不知道是什麽,因為吃了敗仗。李廣還做了一回俘虜,軍人的奇恥大辱;隻有衛青還是保持一貫的低調,雖然取勝,但是沒有任何特別的舉動,軍隊緩緩入城。
漢帝國的軍功獎罰製度,幾乎完全繼承自前秦,追溯淵源的話就是來自商鞅變法。以殺敵數量決定,斬敵首數量越大,戰損越小,軍功越大,封賞越多;殺敵和戰損相當,功過抵消不賞不罰;戰損多過殺敵,是要論罪的。至於客觀條件,比如敵人實力強過己方、天氣不好、傳染病流行等等,基本是不考慮的。李廣在景皇帝時期為帝國兢兢業業守了十幾年邊,幾乎沒受任何封賞,因為當時有和親大政策,匈奴人沒有大規模進攻,李廣大量殺敵的機會沒有,所以李廣的聲威再高,名將的稱呼再響亮,沒用,他的頭銜隻有一個簡單的李將軍。我們常說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可是苦勞沒人認,要封侯嗎?要賞賜嗎?你殺了多少敵人?拿數據說話。沒數據,免談。其實有沒有必要為這種事鳴不平,也是個值得商榷的問題,我們看看今天,有多少事多少人,不都是靠數據說話。
竇嬰當年在七國之亂是也領兵了,但是沒參戰,沒殺敵,還是封了一個魏其侯,但完全是因為景皇帝要照顧到竇老太太的麵子,裏麵有太大的政治因素,這種特例實在不好納入考慮。
這個賞罰製度不用說現在覺得也許有失公允,當時就有說法,太史公就為李廣向後世請命,把一篇李將軍列傳寫成了武俠小說。但是天下間哪有絕對公平的製度,始皇帝用這個製度駕馭他的軍隊統一中原,人們看到的是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是得勝歸來的將軍們鮮衣怒馬,有誰去關注那些失落的將軍們悲慟而泣。劉徹把軍隊交給你是為了殺匈奴人,為了打勝仗,慘敗而歸,不要再說什麽了,敗軍之將不言勇。
李廣和公孫敖回來即被送到廷尉府過堂,很快判決就下來了,李廣公孫敖要為戰爭的失敗負責,斬首。按照當時的規定,如無特殊情況,比如某些必死的罪,一般的死罪是可以用錢抵掉的。李廣和公孫敖都不是窮人,肯定不會一時義憤拿生命開玩笑,所以都掏錢了。當然,將軍是肯定做不成了,倆人都回家當老百姓去了。
公孫賀殺敵零,戰損零,無封賞;衛青殺敵七百,戰損可以忽略,他是這一戰唯一受賞的將軍。劉徹除了物質賞賜之外,另封衛青為關內侯。關內侯再向上一級就是徹侯,徹侯是最高的爵位了,可以有自己的封邑,比如淮陰侯平陽侯等等就是徹侯。衛青接受了封賞,他的將士們自然也是論功行賞了。當兵一定要跟對將軍…
這是劉徹第二次對匈奴開戰,結果可謂慘敗。如果說第一次馬邑設伏是幼稚,那這一次可以說是盲目。兵分四路,兵力分散,一方遭遇強敵其他方麵無法馳援。當然可以找很多理由,比如說偵查條件限製等等,但是這次失敗的背後,是劉徹的急功近利,他太想打匈奴了。為什麽要打匈奴呢?因為我要打匈奴。劉徹目前是這麽一種心態,始終還是缺乏戰略層麵的規劃。無論第一次還是第二次,都是匆忙上陣,無功而返和慘敗而歸也就不難接受了。包括劉徹在內從上到下所有人誰也沒打過匈奴,一出邊塞兩眼全黑,匈奴哪裏是那麽好打的。
6)邊境告急
衛青的這一戰是帝國對匈奴自戰端開啟來,首場勝利,雖然是大敗之中的小勝,也是勝利。說此戰成就了衛青可能還不是時候,但是說肯定了衛青是合情合理的。
但是無論如何此次對匈奴的進攻失敗了,這對匈奴成了某種刺激:中原的實力不過爾爾。這也不能怪匈奴自視過高,大漢立國七十多年,對匈奴就沒有過戰勝的記錄,不是失敗就是用女人用財物換和平。當年冒頓給呂後寫信:“聽說你老公死了,過來跟我一起過吧。”呂後那麽硬的人,怎麽回的?“冒頓先生對不起啊,我老了,頭髮白了背也彎了牙也鬆了,無能為力呀。”都這樣了,匈奴怎麽會把漢帝國放在眼裏。和親七十年,匈奴人在邊境搶劫了七十年,甚至都曾深入腹地逼近長安。漢帝國什麽反應,沒反應,送女人送東西,匈奴人來一次送一次,這麽些年,早就把匈奴慣出來了。劉徹的這次出境###,在匈奴人看來根本不是危機,隻不過是挑釁而已。
既然有人挑釁,匈奴人肯定要報復。就在本年,即劉徹第十二年冬天,匈奴人入侵漁陽郡(北京一代)。本想在長安頤養天年的老馬韓安國接到調令,幹起軍人的老本行,去為帝國守邊了。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韓安國也沒說別的,重新披掛上陣,離開長安奔赴漁陽前線。劉徹跟前新貴輩出,韓安國這樣的老傢夥們,說句不好聽的,物盡其用吧。
緊接著的第二年,即劉徹第十三年,這一年的秋天非常冷,韓安國非常想念溫暖的長安。韓安國抓到一個匈奴人,審問得知匈奴的大部隊離漁陽很遠,於是韓安國上書長安,此時正值秋收秋種時節,建議讓漁陽邊地的屯田兵暫時回田勞作。我們知道,漢帝國的邊軍一般是兩種,一種是按規定服役的正規軍,一種是招募的屯田兵。劉徹批準,大部分屯田兵都去解甲務農了,韓安國麾下隻剩下七百多人。不知道韓安國抓到的這個俘虜是匈奴人故意布的局,還是這個俘虜本來就是胡說八道,一個多月後,匈奴人來了。這一次是大規模的,集結兩萬騎兵壓境;所造成的後果也是大規模的,先是進犯遼西郡,遼西郡太守戰死,全郡被擄走老百姓兩千多口;漁陽郡亦被擄走千餘人,韓安國在漁陽的不到一千駐軍被包圍了。
5)第二次失敗
衛青回來了。四位將軍都回來了。公孫賀的隊伍最壯觀,因為傷亡是零,但是公孫賀的心情是最沮喪的,匈奴人的毛都沒碰到;公孫敖和李廣最為悲痛,也最為忐忑不安,麾下的兄弟們幾乎全部戰死,等待他們倆的也不知道是什麽,因為吃了敗仗。李廣還做了一回俘虜,軍人的奇恥大辱;隻有衛青還是保持一貫的低調,雖然取勝,但是沒有任何特別的舉動,軍隊緩緩入城。
漢帝國的軍功獎罰製度,幾乎完全繼承自前秦,追溯淵源的話就是來自商鞅變法。以殺敵數量決定,斬敵首數量越大,戰損越小,軍功越大,封賞越多;殺敵和戰損相當,功過抵消不賞不罰;戰損多過殺敵,是要論罪的。至於客觀條件,比如敵人實力強過己方、天氣不好、傳染病流行等等,基本是不考慮的。李廣在景皇帝時期為帝國兢兢業業守了十幾年邊,幾乎沒受任何封賞,因為當時有和親大政策,匈奴人沒有大規模進攻,李廣大量殺敵的機會沒有,所以李廣的聲威再高,名將的稱呼再響亮,沒用,他的頭銜隻有一個簡單的李將軍。我們常說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可是苦勞沒人認,要封侯嗎?要賞賜嗎?你殺了多少敵人?拿數據說話。沒數據,免談。其實有沒有必要為這種事鳴不平,也是個值得商榷的問題,我們看看今天,有多少事多少人,不都是靠數據說話。
竇嬰當年在七國之亂是也領兵了,但是沒參戰,沒殺敵,還是封了一個魏其侯,但完全是因為景皇帝要照顧到竇老太太的麵子,裏麵有太大的政治因素,這種特例實在不好納入考慮。
這個賞罰製度不用說現在覺得也許有失公允,當時就有說法,太史公就為李廣向後世請命,把一篇李將軍列傳寫成了武俠小說。但是天下間哪有絕對公平的製度,始皇帝用這個製度駕馭他的軍隊統一中原,人們看到的是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是得勝歸來的將軍們鮮衣怒馬,有誰去關注那些失落的將軍們悲慟而泣。劉徹把軍隊交給你是為了殺匈奴人,為了打勝仗,慘敗而歸,不要再說什麽了,敗軍之將不言勇。
李廣和公孫敖回來即被送到廷尉府過堂,很快判決就下來了,李廣公孫敖要為戰爭的失敗負責,斬首。按照當時的規定,如無特殊情況,比如某些必死的罪,一般的死罪是可以用錢抵掉的。李廣和公孫敖都不是窮人,肯定不會一時義憤拿生命開玩笑,所以都掏錢了。當然,將軍是肯定做不成了,倆人都回家當老百姓去了。
公孫賀殺敵零,戰損零,無封賞;衛青殺敵七百,戰損可以忽略,他是這一戰唯一受賞的將軍。劉徹除了物質賞賜之外,另封衛青為關內侯。關內侯再向上一級就是徹侯,徹侯是最高的爵位了,可以有自己的封邑,比如淮陰侯平陽侯等等就是徹侯。衛青接受了封賞,他的將士們自然也是論功行賞了。當兵一定要跟對將軍…
這是劉徹第二次對匈奴開戰,結果可謂慘敗。如果說第一次馬邑設伏是幼稚,那這一次可以說是盲目。兵分四路,兵力分散,一方遭遇強敵其他方麵無法馳援。當然可以找很多理由,比如說偵查條件限製等等,但是這次失敗的背後,是劉徹的急功近利,他太想打匈奴了。為什麽要打匈奴呢?因為我要打匈奴。劉徹目前是這麽一種心態,始終還是缺乏戰略層麵的規劃。無論第一次還是第二次,都是匆忙上陣,無功而返和慘敗而歸也就不難接受了。包括劉徹在內從上到下所有人誰也沒打過匈奴,一出邊塞兩眼全黑,匈奴哪裏是那麽好打的。
6)邊境告急
衛青的這一戰是帝國對匈奴自戰端開啟來,首場勝利,雖然是大敗之中的小勝,也是勝利。說此戰成就了衛青可能還不是時候,但是說肯定了衛青是合情合理的。
但是無論如何此次對匈奴的進攻失敗了,這對匈奴成了某種刺激:中原的實力不過爾爾。這也不能怪匈奴自視過高,大漢立國七十多年,對匈奴就沒有過戰勝的記錄,不是失敗就是用女人用財物換和平。當年冒頓給呂後寫信:“聽說你老公死了,過來跟我一起過吧。”呂後那麽硬的人,怎麽回的?“冒頓先生對不起啊,我老了,頭髮白了背也彎了牙也鬆了,無能為力呀。”都這樣了,匈奴怎麽會把漢帝國放在眼裏。和親七十年,匈奴人在邊境搶劫了七十年,甚至都曾深入腹地逼近長安。漢帝國什麽反應,沒反應,送女人送東西,匈奴人來一次送一次,這麽些年,早就把匈奴慣出來了。劉徹的這次出境###,在匈奴人看來根本不是危機,隻不過是挑釁而已。
既然有人挑釁,匈奴人肯定要報復。就在本年,即劉徹第十二年冬天,匈奴人入侵漁陽郡(北京一代)。本想在長安頤養天年的老馬韓安國接到調令,幹起軍人的老本行,去為帝國守邊了。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韓安國也沒說別的,重新披掛上陣,離開長安奔赴漁陽前線。劉徹跟前新貴輩出,韓安國這樣的老傢夥們,說句不好聽的,物盡其用吧。
緊接著的第二年,即劉徹第十三年,這一年的秋天非常冷,韓安國非常想念溫暖的長安。韓安國抓到一個匈奴人,審問得知匈奴的大部隊離漁陽很遠,於是韓安國上書長安,此時正值秋收秋種時節,建議讓漁陽邊地的屯田兵暫時回田勞作。我們知道,漢帝國的邊軍一般是兩種,一種是按規定服役的正規軍,一種是招募的屯田兵。劉徹批準,大部分屯田兵都去解甲務農了,韓安國麾下隻剩下七百多人。不知道韓安國抓到的這個俘虜是匈奴人故意布的局,還是這個俘虜本來就是胡說八道,一個多月後,匈奴人來了。這一次是大規模的,集結兩萬騎兵壓境;所造成的後果也是大規模的,先是進犯遼西郡,遼西郡太守戰死,全郡被擄走老百姓兩千多口;漁陽郡亦被擄走千餘人,韓安國在漁陽的不到一千駐軍被包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