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鼓鼙而思將帥,國殤同哭,忍標遺像肅清高。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撰贈輓聯:
1.君真三峽豪拚血肉作牆垣頓使甕城成鐵壁;
我黍五區帥率健兒驅醜虜誓將凱奏慰忠魂。
2.碧血灑滕城,壯誌難酬,隻惜英才多死職;
玄棺歸蜀道,忠魂不返,當為厲鬼助平倭。
以後,王銘章的靈柩又經重慶、成都運抵家鄉新都,安葬於新都的國葬墓園。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為王銘章墓園題贈門額:
壯節殊勛
並撰贈楹聯:
執幹戈以衛家邦,拚取忠誠垂宇宙;
聞鼓鼙而思將帥,忍標遺像肅清高。
1942年3月17日,即王銘章殉國四周年紀念日,四川各界為王銘章所建專祠落成,並於是日舉行公葬及銅像揭幕典禮,以告慰和紀念為國捐軀的英靈。
一戰臨沂
1
在津浦線上滕縣失利之際,臨沂戰場上卻傳來喜訊。臨沂位於第五戰區的右翼戰場。自從韓復榘不戰而逃,山東北部大門洞開,日軍步步進逼,長驅直入,接連攻占泰安、新泰、兗州、濟寧,使得突於大海的膠東半島以及地處沿海的青島城池成為戰略上的孤立之點,已無死守價值。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遂令青島守軍於學忠率部南下,布防淮河兩岸,作堵截日軍北進之用,而對青島防務隻取消極態度,由市長沈鴻烈率海軍陸戰隊及保安隊協同維持治安,監視海上敵人。當1937年底日軍準備攻占青島時,沈鴻烈及青島衛戍司令謝剛哲即率海軍陸戰隊、保安隊撤離青島,轉向諸城、沂水等地展開遊擊。
日軍則把占領青島看做實現南侵計劃的又一個戰略支點。1937年12月24日,日本華北方麵軍命令第二軍作攻占青島的準備。1938年1月10日,日本海軍占領青島,同日,第五師團的鯉城支隊進入濰縣。1月12日,集結於保定附近的第五師團主力也開拔東進,於19日到達青島。與此同時,該師團臨時配屬華中方麵軍的國崎支隊也由上海起航北上,於14日在青島登陸,重歸建製。這樣,第五師團便在青島齊集。2月中旬,第五師團沿膠濟線西進,由濰縣折轉向南,又沿台(台兒莊)濰(濰縣)公路經安丘、諸城、莒縣南侵,於3月5日占領湯頭鎮。為達到與津浦北段的第十師團互相呼應,會師台兒莊,直取徐州城之目的,占領湯頭後,便以咄咄逼人之勢朝臨沂撲來。
臨沂位於沂水與■河之交,是魯南地區的軍事重鎮,距台兒莊90公裏,為徐州東北之屏障。在漢晉唐宋時代,瑯琊古郡之臨沂是賢才輩出的地方,“五賢”之諸葛亮、王祥、王覽、顏真卿、顏杲卿出生在這裏,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也是瑯琊臨沂人。臨沂南通新安鎮到徐海,西南通台兒莊、棗莊、嶧縣,西通費縣、泗水,西北通蒙陰、新泰,東北通莒縣、諸城,東通日照,為魯南公路之中心。自古南服有事,必由此以爭中國。明太祖平山東,命徐達先下沂州,遂得以長驅而北,誠齊魯之襟喉。日軍也正為臨沂交通便利,且西南通台兒莊而猛力南犯,誓必奪之。而對我方來說,臨沂如若不保,日軍則可直驅台、徐,津浦、隴海均遭威脅,其存亡得失牽動全局,戰略地位至關重要,故必堵截,阻其南下。這樣,一方必奪,一方固守,於是,一場悲壯慘烈的臨沂之役便由此拉開了序幕。
先期在臨沂交手的是日軍第五師團的板垣征四郎和我軍第三軍團的龐炳勛。
第五師團師團長板垣征四郎,1885年生於日本岩手縣,是一個雙手沾滿中國人民鮮血的老牌侵華分子。他與磯穀廉介同為士官學校十六期生。畢業後,板垣又進陸軍大學受訓,學成後,加入參謀本部中國班,參與侵華陰謀活動。不久,他來到中國,歷任駐中國邊防軍參謀,雲南、漢口、奉天(今瀋陽)等處日軍特務機關長和駐華使館武官等職。他四處搜集情報,潛心研究中國,與梅津美治郎、多田駿、土肥原賢二和磯穀廉介並稱軍部五大“中國通”,是日本軍界少壯派中侵華的中堅分子。七七事變前,他即足跡踏遍中國南北,策劃各種陰謀活動,所到之處,禍端即起。1928年,他參與策劃皇姑屯事件,炸死了奉係軍閥首領張作霖;1931年,又夥同石原莞爾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使日本吞併中國東北的陰謀計劃得以實施。從此,板垣之名,中外皆知。他也因侵華有功,榮升偽滿軍政部最高顧問。1934年升任關東軍副參謀長,兩年後又擢升參謀長,晉銜中將,成為炙手可熱的實力人物。
板垣師團同磯穀師團一樣是日本軍隊中的精銳部隊,其官佐士卒受軍國主義影響極深。發動二二六政變的日本陸軍少壯派,幾乎盡在其中。板垣師團裝備精良,善打硬仗,號稱日本“鐵軍”。該部原駐廣島,下轄第九、第二十一兩個旅團,約2.5萬人,戰馬7600匹。七七事變爆發後,板垣即奉命率部由廣島起程,途經朝鮮,於8月中旬在塘沽登陸。9月25日板垣師團在平型關遭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伏擊,被殲1000餘人,但氣焰仍十分驕橫。此次進犯臨沂,板垣使用的是由長野、片野、栗飯原三個聯隊以及野炮兵聯隊主力、山炮兵一個中隊組成的阪本支隊。
與板垣對陣的龐炳勛第三軍團則是一支雜牌軍。龐炳勛,字更陳,清光緒五年(1879年)生於河北新河縣。1922年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一條腿受傷致殘,故有“龐瘸子”之稱。早年他在北洋第三鎮當炮兵時結識孫嶽,並經孫嶽介紹參加北方同盟會活動。此期間,在東北測繪學堂學習,畢業後仍回第三鎮任初級軍官。民國後,歷任第十五混成旅參謀長、營長、團長、天津鎮守使兼第二混成旅旅長,1927年北伐期間,轉隸於馮玉祥麾下,任軍長。1930年中原大戰,龐炳勛任反蔣軍第二路總指揮,加入河南主戰場作戰。反蔣軍失敗後被蔣介石改編為步兵第一師,後擴編為第四十軍。1933年,參加了長城抗戰,後卻又助蔣反馮,圍攻察哈爾抗日同盟軍。七七事變爆發後的第三天,蔣介石電令龐炳勛開赴津浦前線,協助宋哲元拱衛平津。平津失守後,第四十軍在滄州以北姚官屯與敵激戰四天四夜。撤退後奉命將部隊調至安徽碭山,歸第五戰區指揮。不久,龐炳勛奉任徐海警備司令,率部進駐海州(今連雲港)休整補充,並擔負海防。1938年初,龐被任命為第三軍團軍團長。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撰贈輓聯:
1.君真三峽豪拚血肉作牆垣頓使甕城成鐵壁;
我黍五區帥率健兒驅醜虜誓將凱奏慰忠魂。
2.碧血灑滕城,壯誌難酬,隻惜英才多死職;
玄棺歸蜀道,忠魂不返,當為厲鬼助平倭。
以後,王銘章的靈柩又經重慶、成都運抵家鄉新都,安葬於新都的國葬墓園。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為王銘章墓園題贈門額:
壯節殊勛
並撰贈楹聯:
執幹戈以衛家邦,拚取忠誠垂宇宙;
聞鼓鼙而思將帥,忍標遺像肅清高。
1942年3月17日,即王銘章殉國四周年紀念日,四川各界為王銘章所建專祠落成,並於是日舉行公葬及銅像揭幕典禮,以告慰和紀念為國捐軀的英靈。
一戰臨沂
1
在津浦線上滕縣失利之際,臨沂戰場上卻傳來喜訊。臨沂位於第五戰區的右翼戰場。自從韓復榘不戰而逃,山東北部大門洞開,日軍步步進逼,長驅直入,接連攻占泰安、新泰、兗州、濟寧,使得突於大海的膠東半島以及地處沿海的青島城池成為戰略上的孤立之點,已無死守價值。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遂令青島守軍於學忠率部南下,布防淮河兩岸,作堵截日軍北進之用,而對青島防務隻取消極態度,由市長沈鴻烈率海軍陸戰隊及保安隊協同維持治安,監視海上敵人。當1937年底日軍準備攻占青島時,沈鴻烈及青島衛戍司令謝剛哲即率海軍陸戰隊、保安隊撤離青島,轉向諸城、沂水等地展開遊擊。
日軍則把占領青島看做實現南侵計劃的又一個戰略支點。1937年12月24日,日本華北方麵軍命令第二軍作攻占青島的準備。1938年1月10日,日本海軍占領青島,同日,第五師團的鯉城支隊進入濰縣。1月12日,集結於保定附近的第五師團主力也開拔東進,於19日到達青島。與此同時,該師團臨時配屬華中方麵軍的國崎支隊也由上海起航北上,於14日在青島登陸,重歸建製。這樣,第五師團便在青島齊集。2月中旬,第五師團沿膠濟線西進,由濰縣折轉向南,又沿台(台兒莊)濰(濰縣)公路經安丘、諸城、莒縣南侵,於3月5日占領湯頭鎮。為達到與津浦北段的第十師團互相呼應,會師台兒莊,直取徐州城之目的,占領湯頭後,便以咄咄逼人之勢朝臨沂撲來。
臨沂位於沂水與■河之交,是魯南地區的軍事重鎮,距台兒莊90公裏,為徐州東北之屏障。在漢晉唐宋時代,瑯琊古郡之臨沂是賢才輩出的地方,“五賢”之諸葛亮、王祥、王覽、顏真卿、顏杲卿出生在這裏,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也是瑯琊臨沂人。臨沂南通新安鎮到徐海,西南通台兒莊、棗莊、嶧縣,西通費縣、泗水,西北通蒙陰、新泰,東北通莒縣、諸城,東通日照,為魯南公路之中心。自古南服有事,必由此以爭中國。明太祖平山東,命徐達先下沂州,遂得以長驅而北,誠齊魯之襟喉。日軍也正為臨沂交通便利,且西南通台兒莊而猛力南犯,誓必奪之。而對我方來說,臨沂如若不保,日軍則可直驅台、徐,津浦、隴海均遭威脅,其存亡得失牽動全局,戰略地位至關重要,故必堵截,阻其南下。這樣,一方必奪,一方固守,於是,一場悲壯慘烈的臨沂之役便由此拉開了序幕。
先期在臨沂交手的是日軍第五師團的板垣征四郎和我軍第三軍團的龐炳勛。
第五師團師團長板垣征四郎,1885年生於日本岩手縣,是一個雙手沾滿中國人民鮮血的老牌侵華分子。他與磯穀廉介同為士官學校十六期生。畢業後,板垣又進陸軍大學受訓,學成後,加入參謀本部中國班,參與侵華陰謀活動。不久,他來到中國,歷任駐中國邊防軍參謀,雲南、漢口、奉天(今瀋陽)等處日軍特務機關長和駐華使館武官等職。他四處搜集情報,潛心研究中國,與梅津美治郎、多田駿、土肥原賢二和磯穀廉介並稱軍部五大“中國通”,是日本軍界少壯派中侵華的中堅分子。七七事變前,他即足跡踏遍中國南北,策劃各種陰謀活動,所到之處,禍端即起。1928年,他參與策劃皇姑屯事件,炸死了奉係軍閥首領張作霖;1931年,又夥同石原莞爾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使日本吞併中國東北的陰謀計劃得以實施。從此,板垣之名,中外皆知。他也因侵華有功,榮升偽滿軍政部最高顧問。1934年升任關東軍副參謀長,兩年後又擢升參謀長,晉銜中將,成為炙手可熱的實力人物。
板垣師團同磯穀師團一樣是日本軍隊中的精銳部隊,其官佐士卒受軍國主義影響極深。發動二二六政變的日本陸軍少壯派,幾乎盡在其中。板垣師團裝備精良,善打硬仗,號稱日本“鐵軍”。該部原駐廣島,下轄第九、第二十一兩個旅團,約2.5萬人,戰馬7600匹。七七事變爆發後,板垣即奉命率部由廣島起程,途經朝鮮,於8月中旬在塘沽登陸。9月25日板垣師團在平型關遭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伏擊,被殲1000餘人,但氣焰仍十分驕橫。此次進犯臨沂,板垣使用的是由長野、片野、栗飯原三個聯隊以及野炮兵聯隊主力、山炮兵一個中隊組成的阪本支隊。
與板垣對陣的龐炳勛第三軍團則是一支雜牌軍。龐炳勛,字更陳,清光緒五年(1879年)生於河北新河縣。1922年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一條腿受傷致殘,故有“龐瘸子”之稱。早年他在北洋第三鎮當炮兵時結識孫嶽,並經孫嶽介紹參加北方同盟會活動。此期間,在東北測繪學堂學習,畢業後仍回第三鎮任初級軍官。民國後,歷任第十五混成旅參謀長、營長、團長、天津鎮守使兼第二混成旅旅長,1927年北伐期間,轉隸於馮玉祥麾下,任軍長。1930年中原大戰,龐炳勛任反蔣軍第二路總指揮,加入河南主戰場作戰。反蔣軍失敗後被蔣介石改編為步兵第一師,後擴編為第四十軍。1933年,參加了長城抗戰,後卻又助蔣反馮,圍攻察哈爾抗日同盟軍。七七事變爆發後的第三天,蔣介石電令龐炳勛開赴津浦前線,協助宋哲元拱衛平津。平津失守後,第四十軍在滄州以北姚官屯與敵激戰四天四夜。撤退後奉命將部隊調至安徽碭山,歸第五戰區指揮。不久,龐炳勛奉任徐海警備司令,率部進駐海州(今連雲港)休整補充,並擔負海防。1938年初,龐被任命為第三軍團軍團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