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民眾同仇敵愾,配合我軍神出鬼沒地打擊侵略者,使日軍陷入了四麵受敵的境地,敵人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惶惶不可終日。從我軍在考城作戰繳獲的敵軍陣中日記和信件中,可以看出我民眾武裝的威力和日軍官兵普遍存在的談虎色變的恐懼心理。某日兵在寄給國內的信中說:“……你們在國內都以為此次戰爭會很快結束,其實還是很久,現在的敵人強硬異常,他們拿一根槍便一直衝鋒,真是勇敢得很,與往昔的中國有天淵之別……”,“真是可畏”。1另一封信中寫道:“……山穀間時有紅槍會出沒,連小孩子婦女也都要注意。前數日我們的友軍嚐被一個六十歲的老婦投擲手榴彈,致死傷了六人。”2還有一封信中描繪了令日軍生畏的中國“新式的遊擊戰術”:


    ……最感困難者,則為須往距此六裏餘之處搬運糧秣,途中常有多處敵兵埋伏山穀或家屋中,向我作不意之猛襲,致馬匹行李糧食常被掠奪。馬匹已被掠奪不少,士兵亦死傷很多。此即中國方麵所謂“新式的遊擊戰術”,其目的在擾亂後方,或途中邀擊,以困厄我日本軍隊。此種戰法,已在徹底運用,我友軍亦因此受無限的苦惱,故每次搬運糧秣,須派步兵一中隊,並附機槍一小隊護衛,然敵之來常在數百以上,故我每次均有重大的犧牲,即食飯或領取郵件,亦常有性命危險……3


    在日軍的通信中,可以看到我軍民聯合作戰給敵軍造成重大傷亡:


    上窯之戰,我方死傷很多,此事因為不允公布,故不敢說給你聽,至蚌埠一帶,我方死傷約五六百名……


    ……倉株部隊戰死者約一千一百七十八名,已經補充到第五次……4


    對於廣大人民群眾的反抗,日軍採取了血腥的屠殺政策,蚌埠、鳳陽、考城一帶,已十室九空,人煙絕跡。上述日軍的信件、日記中也留有這方麵的罪惡記錄:


    此間(指考城靠山集)一帶的村莊都已被我們燒了,土民是殺的殺了,跑的跑了……


    ……本日開始搜殺土民,不分男女老幼,一律槍殺,是日我亦手殺六人……1


    敵人的殘暴更加激起了我國人民的憤怒,更加堅定了中華民族反抗侵略的意誌。越來越多的人們拿起武器投身於抗日戰爭的時代洪流,有的老人和婦女也參加了抗日鬥爭,他(她)們抬傷兵、送水送飯、送彈藥、做嚮導、刺探敵情、防漢奸……抗日的烽火在江淮平原熊熊燃燒。範長江熱情稱讚反抗侵略的江淮民眾:“民眾們不斷請求我軍隊接濟夥食和彈藥,此外一無所求,終日在敵人後方艱苦活動,他們不要名義,不要官階,犧牲甚大,而不要人撫恤,這才是真真實實的抗日義勇軍!”2可以說,津浦南段的抗戰,如果沒有廣大民眾的積極參加,就難以遏製敵軍的北上攻勢,取得池淮阻擊戰的勝利。第十一集團軍司令李品仙在親眼目睹淮南健兒奮起抗日的英雄事跡後,感慨萬千,曾寫下了一首七律,表達了抗戰到底的決心:


    連營百裏正陽關,刀戟寒光耀九寰;


    八桂精英來嶺表,兩淮豪傑起田間;


    旌旗遠蔽符離野,壁壘橫跨大別山;


    收復神京朝夕事,蝦夷斬罷寶刀還。3


    池淮阻擊戰是緊接著南京保衛戰之後進行的一次戰役,其規模雖然有限,但意義卻是重大的。歷時兩個月的池淮阻擊戰,給予挾攻克南京之餘威、乘勢渡江北進之敵軍以迎頭痛擊,使其付出死傷數千餘人的慘重代價,而仍不能跨越淮河一步,沉重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勇氣和必勝信心,對整個抗日戰爭正麵戰場產生了積極影響。當時國內各大報紙幾乎都以顯著位置刊登了我軍在淮河痛擊日寇的消息。《新華日報》發表評論說:池淮阻擊戰“告訴了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士,中華民族是不能以野蠻的武力所可征服的”,1並將這次戰鬥稱為“抗戰以來第四次大戰,可與上海、南口、忻口三役媲美。”2馮玉祥將軍亦讚揚五十九軍“徐州以南一戰,克復小蚌埠,聲威大振,不但援救了友軍,而且也振奮了一般部隊的士氣。”31938年2月17日,東北救亡總會為了表達對五十一軍的敬意,特製錦旗一麵並附慰問信,從武漢趕送至五十一軍駐地。同時,池淮阻擊戰的勝利在國際上也產生了一定影響,蘇聯慰問團及美國記者都先後趕到淮河前線參觀拍照,對奮勇抗敵的前線將士們表示慰問。


    池淮阻擊戰成功地阻止了華中日軍北上進攻,使之滯留於淮河南岸,挫敗了日軍互相配合、南北夾擊的圖謀,造成了爾後華北日軍孤軍南下、我軍得以調集主力圍殲的契機,為以後的台兒莊大捷創造了重要的條件。李宗仁在其回憶錄中寫道:從津浦線南北夾擊徐州的敵軍,“一阻於明光,再挫於臨沂,三阻於滕縣,最後至台兒莊決戰”,4將池淮阻擊戰視作台兒莊戰役和徐州會戰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戰略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池淮阻擊戰實行了積極防禦的作戰方針。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我軍避免與敵死打硬拚,而是逐步投入兵力,節節抵抗,消耗敵人,並在適當時機即轉移陣地或及時換防,一方麵使第一線始終保持充足的生力軍,另一方麵使前線作戰部隊得以休整恢復;同時注意正麵陣地戰與側翼運動戰、敵後遊擊戰的互相配合、牽製、分散敵人兵力,使其顧此失彼,疲於應付,不得不放棄渡河北上之企圖。這一成功的作戰指揮給後來的台兒莊會戰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鏖兵台兒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韓信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韓信夫並收藏鏖兵台兒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