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槍會是豫皖一帶鄉村農民自發的武裝自衛組織。其最初成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對付危害家鄉的土匪和騷擾鄉間的散兵遊勇。安徽地區(主要是皖北淮南)的紅槍會民國初年由河南傳入,此後逐步發展壯大,分出大刀會、黃槍會等許多支派,並由秘密狀態轉為半公開、直至完全公開。其活動範圍相當廣泛,東自江北的泗縣、西迄與河南交界的太和、阜陽、臨泉,北自河南的永城,南迄淮河流域的蚌埠、懷遠、宿縣、考城、上窯、鳳台一直到正陽關。在許多地方幾乎村村寨寨都有紅槍會,參加者不可勝數。
紅槍會的基礎單位是“紅學”。“紅學”是研究紅槍術的業餘學校,由村鎮農民自動開辦,聘請老師在業餘時間(多半為夜間)來教授。教授的科目有:運氣、刺槍、念符咒等。符咒的種數共有300多種,據說念熟了就會神靈附體,刀槍不入,具有濃厚的迷信神秘色彩。紅槍會並不固守某種特殊的教義和偶像,也沒有嚴格的會規,組織十分鬆散,顯示出自發民間組織的特點。紅槍會的首領稱作“老師”,其成員大多為本村或附近的青年農民,間或也有婦女;其成分以小自耕農為主,包括貧農、中農和富農,也有一部分鄉紳參加。紅槍會的裝備極為簡陋原始,人手一桿的紅纓槍是其成員保衛自己、消滅敵人的主要武器,也成了他們的特有標誌。
紅槍會組織之所以能在豫皖農村得到廣泛發展,有其歷史的原因。北洋軍閥時期,軍閥連年混戰,兵匪交相為患,河南安徽一帶農村受害尤深,當地農民不得不組織起來以保衛鄉裏;為了自衛圖存,紅槍會有時也組織農民以反抗官府和豪紳的壓迫,它所具有的迷信神秘色彩,使眾多掙紮於生死線上的貧苦農民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託。紅槍會傳入皖北後,到20年代進入高潮。1927年北伐戰爭,吳佩孚的殘兵敗將退入皖北後為紅槍會所全部解決,紅槍會的勢力盛極一時。此後,逐漸趨於消沉。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鐵蹄踏入江淮平原,紅槍會的活動重新活躍起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紅槍會這一傳統的民間組織,逐步轉變成廣大農民抗日自衛、保家衛國的武裝團體,千千萬萬樸實忠厚的農民成為手執紅槍、抗日殺敵的勇猛戰士。1
紅槍會成員大多迷信,在出發殺敵前,常常拜佛、念符咒、吃硃砂、喝烈酒,舉行種種神秘儀式。與日軍戰鬥時,他們往往勇往直前,勢不可擋,每遇短兵相接,總是赤身肉搏,殺敵盈野。在津浦南段的抗敵鬥爭中,他們用智慧和鮮血寫下人許許多多悲壯感人的故事。
日軍攻陷鳳陽後,曾對附近村莊實施掃蕩,屠殺人民,強搜婦女,當地民眾怒火衝天,在紅槍會的發起組織下,邀集各村青壯年數百人,埋伏某村周圍,當一小部分敵人企圖進占村莊時,以鑼鼓為號,殺向猝不及防的日軍,消滅了數十人,僅少數日軍突圍逃走。事後我方清點人數,除少數受傷外,隻有一個青年人失蹤,正當大家焦急不安的時候,那位青年人卻慢慢地踱回來,背上背著一串日本士兵的人頭,原來他是追殺那些逃走的日軍去了。2
對於敵人的坦克,紅槍會會員也不懼怕,他們有獨特的對付辦法。比如遇到坦克車攻擊時,他們就提著長矛速跑到坦克車的側麵,攀登上去,掀開頂蓋,用長矛猛力刺下去,將裏麵的敵人刺死,這種戰術被稱作“殺烏龜”,是他們的得意之作。在淮南抗戰中,我方曾摧毀了很多敵軍坦克,其中有不少是紅槍會“殺烏龜”的成果。3
紅槍會與正規軍之間的關係也很融洽。由於李宗仁在安徽採取的軍隊與民眾打成一片的政策,再加上當時淮南戰場作戰的三十一軍、五十一軍、五十九軍等部隊的軍紀良好,造成了軍民間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團結氣氛。正規軍已經開始認識到紅槍會所具有的巨大抗戰潛力,認識到軍隊與紅槍會互相配合的重要性。在蒙城,當地駐軍與該縣縣長聯合召開了全縣聯保會議,決定發動人民自衛力量,以“人不離鄉,槍不離土”為原則,加緊恢復紅槍會的活動,使民團勢力與紅槍會力量配合起來。同時找到當地紅槍會的首領,指示他們的活動方針並分配以戰鬥任務。因此,紅槍會在蒙城的發展特別迅速,在兩次群眾大會中,執著紅纓槍的農民大眾即達3萬餘人。1
池淮阻擊戰期間,範長江等記者正在淮南前線採訪,為他們帶路的幾位便衣警衛,一度被當地紅槍會繳械,武器、衣服和路費均被沒收,但得知是抗日軍隊的人員時,不但被拿走的東西一一退回,而且受到很好的招待,隨後紅槍會又派出幾名武裝會員,護送他們直到目的地。類似的故事,屢見不鮮。
紅槍會還積極協助正規軍進行對日作戰。如前所述,1938年2月初,紅槍會就曾與三十一軍一三一師合作,在鳳陽遊擊,並一度攻入懷遠古西門。2月17日,周祖晃第七軍會同當地紅槍會分別向定遠西、南兩方遊擊。2某部成光耀師長盛讚紅槍會的戰鬥精神:“彼等沒發現敵寇,姑不論眾寡,或自身有無槍枝,必將敵寇全部殲滅而後止。”他還指出:“紅槍會不斷攻擊”對日軍造成“重大威肋”,使敵一到夜晚便“不敢露麵”,給我軍的行動提供了很大便利。3
正如當時一位記者所指出的:“紅槍會——農民自衛大眾已經成為抗日戰爭巨流之一。”4
紅槍會的基礎單位是“紅學”。“紅學”是研究紅槍術的業餘學校,由村鎮農民自動開辦,聘請老師在業餘時間(多半為夜間)來教授。教授的科目有:運氣、刺槍、念符咒等。符咒的種數共有300多種,據說念熟了就會神靈附體,刀槍不入,具有濃厚的迷信神秘色彩。紅槍會並不固守某種特殊的教義和偶像,也沒有嚴格的會規,組織十分鬆散,顯示出自發民間組織的特點。紅槍會的首領稱作“老師”,其成員大多為本村或附近的青年農民,間或也有婦女;其成分以小自耕農為主,包括貧農、中農和富農,也有一部分鄉紳參加。紅槍會的裝備極為簡陋原始,人手一桿的紅纓槍是其成員保衛自己、消滅敵人的主要武器,也成了他們的特有標誌。
紅槍會組織之所以能在豫皖農村得到廣泛發展,有其歷史的原因。北洋軍閥時期,軍閥連年混戰,兵匪交相為患,河南安徽一帶農村受害尤深,當地農民不得不組織起來以保衛鄉裏;為了自衛圖存,紅槍會有時也組織農民以反抗官府和豪紳的壓迫,它所具有的迷信神秘色彩,使眾多掙紮於生死線上的貧苦農民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託。紅槍會傳入皖北後,到20年代進入高潮。1927年北伐戰爭,吳佩孚的殘兵敗將退入皖北後為紅槍會所全部解決,紅槍會的勢力盛極一時。此後,逐漸趨於消沉。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鐵蹄踏入江淮平原,紅槍會的活動重新活躍起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紅槍會這一傳統的民間組織,逐步轉變成廣大農民抗日自衛、保家衛國的武裝團體,千千萬萬樸實忠厚的農民成為手執紅槍、抗日殺敵的勇猛戰士。1
紅槍會成員大多迷信,在出發殺敵前,常常拜佛、念符咒、吃硃砂、喝烈酒,舉行種種神秘儀式。與日軍戰鬥時,他們往往勇往直前,勢不可擋,每遇短兵相接,總是赤身肉搏,殺敵盈野。在津浦南段的抗敵鬥爭中,他們用智慧和鮮血寫下人許許多多悲壯感人的故事。
日軍攻陷鳳陽後,曾對附近村莊實施掃蕩,屠殺人民,強搜婦女,當地民眾怒火衝天,在紅槍會的發起組織下,邀集各村青壯年數百人,埋伏某村周圍,當一小部分敵人企圖進占村莊時,以鑼鼓為號,殺向猝不及防的日軍,消滅了數十人,僅少數日軍突圍逃走。事後我方清點人數,除少數受傷外,隻有一個青年人失蹤,正當大家焦急不安的時候,那位青年人卻慢慢地踱回來,背上背著一串日本士兵的人頭,原來他是追殺那些逃走的日軍去了。2
對於敵人的坦克,紅槍會會員也不懼怕,他們有獨特的對付辦法。比如遇到坦克車攻擊時,他們就提著長矛速跑到坦克車的側麵,攀登上去,掀開頂蓋,用長矛猛力刺下去,將裏麵的敵人刺死,這種戰術被稱作“殺烏龜”,是他們的得意之作。在淮南抗戰中,我方曾摧毀了很多敵軍坦克,其中有不少是紅槍會“殺烏龜”的成果。3
紅槍會與正規軍之間的關係也很融洽。由於李宗仁在安徽採取的軍隊與民眾打成一片的政策,再加上當時淮南戰場作戰的三十一軍、五十一軍、五十九軍等部隊的軍紀良好,造成了軍民間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團結氣氛。正規軍已經開始認識到紅槍會所具有的巨大抗戰潛力,認識到軍隊與紅槍會互相配合的重要性。在蒙城,當地駐軍與該縣縣長聯合召開了全縣聯保會議,決定發動人民自衛力量,以“人不離鄉,槍不離土”為原則,加緊恢復紅槍會的活動,使民團勢力與紅槍會力量配合起來。同時找到當地紅槍會的首領,指示他們的活動方針並分配以戰鬥任務。因此,紅槍會在蒙城的發展特別迅速,在兩次群眾大會中,執著紅纓槍的農民大眾即達3萬餘人。1
池淮阻擊戰期間,範長江等記者正在淮南前線採訪,為他們帶路的幾位便衣警衛,一度被當地紅槍會繳械,武器、衣服和路費均被沒收,但得知是抗日軍隊的人員時,不但被拿走的東西一一退回,而且受到很好的招待,隨後紅槍會又派出幾名武裝會員,護送他們直到目的地。類似的故事,屢見不鮮。
紅槍會還積極協助正規軍進行對日作戰。如前所述,1938年2月初,紅槍會就曾與三十一軍一三一師合作,在鳳陽遊擊,並一度攻入懷遠古西門。2月17日,周祖晃第七軍會同當地紅槍會分別向定遠西、南兩方遊擊。2某部成光耀師長盛讚紅槍會的戰鬥精神:“彼等沒發現敵寇,姑不論眾寡,或自身有無槍枝,必將敵寇全部殲滅而後止。”他還指出:“紅槍會不斷攻擊”對日軍造成“重大威肋”,使敵一到夜晚便“不敢露麵”,給我軍的行動提供了很大便利。3
正如當時一位記者所指出的:“紅槍會——農民自衛大眾已經成為抗日戰爭巨流之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