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被我擊潰的西街方麵的日軍轉由馬家崗、七裏河等地進攻,同樣受到我軍的痛擊。同日,我軍因連日作戰消耗過大,軍長劉士毅將所屬部隊作了適當調整:第一三五師四○五旅、第四○三旅八一○團守鐵道正麵,第一三八師四一四團守馬家崗、三河集,第四一二旅固守池河鎮東端陣地,第一三一師三九一旅由合肥向定遠疾進,另派一團由西旺集向藕塘前進,襲擊珠龍橋方麵的敵軍後方。1


    29日下午2時,日軍再次由西街渡口強行渡河,我方陣地在敵機炮聯合猛烈轟擊下已毀壞無餘,且守軍第四○五旅經數日來晝夜苦戰,疲乏已極,死傷甚眾,不得已由梁家山向五裏墩陣地撤退。日軍渡河者約千餘,在占領梁家山陣地後續向我五裏墩猛攻。下午5時,大王山東北又有日軍五六百人向我右翼迂迴,鐵路以北也出現千餘名日軍向我左翼運動,企圖包圍五裏墩陣地。此時,我軍預備隊業已悉數用盡,守衛將士在內困不堪,外無救援的情況下,仍極力拒止敵人的前進勢頭,堅持至黃昏後,才利用黑夜掩護擺脫敵軍包圍,逐次向燃燈寺、謝家後山、坦山寺、老凹山、小溪河、吳莊沿線既設陣地轉進。當日,池河鎮方麵日軍增至二三千,並以飛機10餘架、坦克10餘輛掩護攻擊,我守軍四一二旅與敵血戰半日,因傷亡重大,向池河鎮西岸轉進。


    30日,堅守馬家崗、三河集之線的第一三八師,迫於周圍日軍的包圍態勢,亦放棄東岸陣地,向桑家澗陣地撤退。一三一師奉命至亙五裏、撈王家、官橋、吳家之線及老人倉附近埋伏,阻擊日軍,以十倍於敵的傷亡堅持兩日之久,確保了其他部隊的安全西撤。


    自24日起至30日止,在歷時7晝夜的池河之戰中,我軍傷亡過半,殲敵近2000名,其中在池河鎮殲敵三四百人;在三河集、馬家崗兩處殲敵二三百人;在明光方麵殲敵約千餘人。1至此,池河阻擊戰遂告結束。


    日軍占領池河兩岸後,由池河鎮沿公路迅速向西進擊,連陷第一三五師梁家山、燃燈寺等陣地,三十一軍遂被迫向西撤至定遠、鳳陽一帶。敵又增加兵力數聯隊,共2萬餘人,於2月2日下午由明光、池河以全力向我進犯,一路犯鳳陽、定遠;一路犯臨淮關,對蚌埠取包圍態勢。我軍官兵雖奮力拚搏,終因工事盡毀,無險可守,不得不忍痛退出蚌埠。至2月4日,日軍又先後攻陷定遠、懷遠、臨淮關及鳳陽,我軍退守淮河以北。


    至此,南段津浦線西側已盡操敵手,日軍急謀渡淮北上,淮河阻擊戰就此展開。


    淮河大捷


    淮河發源於河南桐柏山,向東流經豫、皖、蘇三省,注入洪澤湖,全長約1000公裏,水深流急,是我國四大名川之一。淮河北鄰黃河,南接長江,共同孕育著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劉邦、項羽、曹操、朱元璋都是出生在淮河流域的英雄人物,著名的陳勝、吳廣起義也發生於淮河泗水之間。抗日戰爭初期,淮河是津浦線南段我軍繼池河之後的又一道天然防線。1938年2月2日,日軍業已抵達淮河南岸。但敵軍挾大量重武器一時難以渡河,為我軍憑河據守提供了有利時機。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部決心堅守淮河,並製定作戰方針。2月3日,戰區下達第三號作戰命令,其中關於津浦線南段的作戰部署如下:


    一、戰區決對津浦南段之敵,拒止於淮水以南地區,由其側方連續予以打擊,漸次驅除肅清之。……


    二、野戰軍區分運用如下:


    (一)第十一集團軍為第一野戰兵團,位置於定遠西方三十裏舖至淮河南岸之間,向臨淮關、蚌埠敵之側背威脅,以牽製其渡河。第二十一集團軍為第四野戰兵團,在合肥、張橋鎮一帶集結後,向含山、全椒前進,側擊津浦南段之敵。第六軍團及皖保安第三、第四團,歸楊森軍長指揮,為第三野戰兵團,位置於安慶以東,任安慶及其附近江麵之守備,並在安慶、廬江、無為間地區遊擊。於學忠總司令指揮第五十一軍為第二野戰兵團,於淮河北岸布防,阻止敵之北犯。以上各部概歸李品仙副司令長官指揮。1


    2月2日,李宗仁電召第五十一軍軍長於學忠前往徐州接受任務,命其開往淮河北岸,接替三十一軍防務,阻敵前進。4日,於學忠率五十一軍開抵淮河前線。


    於學忠,字孝侯,祖籍山東蓬萊縣。清光緒十六年十月初八日(1890年11月19日)生於奉天府金州廳旅順地方(今遼寧旅順)。其父於文孚為毅軍幫統。於學忠自幼隨父在軍營中成長,1904年肄業於毅軍所辦隨營學堂,1908年考入通州速成隨營學堂步兵科,1911年畢業,隨後在毅軍中任排、連長,1912年隨毅軍駐熱河。兩年後任熱河林西鎮守使公署副官。1917年,陸營第十八混成旅在湖北襄陽成立,於學忠於次年8月任該旅炮兵營長。


    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於學忠率部參加對長江上遊總司令吳光新部作戰,將吳之司令部包圍繳械。


    1921年秋,川鄂戰事發生,熊克武、劉湘率川軍攻入湖北,第十八混成旅防守宜昌,初戰失利,兩湖巡閱使吳佩孚前往督戰,於學忠率部從敵後猛攻,激戰五晝夜,擊退川軍,因作戰有功,被吳稱之為“天生將才”,升為第十八混成旅第二團上校團長。


    1922年7月,四川爆發擁護孫中山的熊克武與楊森、劉湘的戰事。年底,吳佩孚派第十八混成旅旅長趙榮華及第二團團長於學忠入川助楊、劉攻擊熊克武。次年夏,於學忠率部抵龍泉驛,9月授陸軍少將銜。是年冬,於學忠防守忠州,趙榮華因違軍令,棄守重慶被撤職,12月於學忠被任命為第十八混成旅旅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鏖兵台兒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韓信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韓信夫並收藏鏖兵台兒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