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統治者崛起於草原,所以忽必烈之前的歷代統治者對農業重視程度不足。忽必烈即位後即在中央設立大司農司,專管勸導、督察農事,實行重農政策。另外又將“戶口增,田野辟”定為考核官僚的首要標準。朝廷鼓勵墾荒,一再興修水利,重視農業生產。


    他還改變以往不重視儒家的傳統,延接儒生,講論治道。下詔重申儒戶免除部分賦役的規定,設立諸路提舉學校官,重建地方學校教育體係,在中央設立太學,教育勛臣子弟。


    忽必烈的漢化政策順應了漢族農業文明的發展趨勢,推動了蒙古國最終轉變為元王朝,但同時保留了大量蒙古舊製,保護了蒙古貴族的利益,阻礙了社會進步,這些舊製主要有那些呢?


    投下製度。投下意為分地、采邑,又引申為擁有分地、采邑的諸王貴族。中國在秦漢之後就基本上取消了分封製度,從而擺脫了地方坐大,擾亂中央之禍。蒙古的投下封主權力很大,往往專擅自恣,橫為不法。他們在中央可以用不同方式薦用私人,參與政務,成為元朝統治集團中遊牧貴族保守勢力的代表。


    斡脫製度。斡脫指為蒙古統治者經營商業和高利貸的西域商人。他們所放錢債利息很高,息轉為本,又復生息,成為“羊羔息”。入元後,斡脫得到政府保障,他們到處倚勢橫行,追逼錢債,致使很多人家破產。


    中國卷 第三編千年後的一聲長嘆(13)


    賜賚製度。蒙古時期大汗向諸王貴族賞賜大量金銀財帛。除即位時的賞賜之外,每年還有固定的歲賜。巨額的賞賜造成了元朝統治的極大負擔,為後期的財政困難埋下禍根。


    怯薛製度。怯薛乃蒙古大汗的宮廷護衛親軍,其與蒙古皇帝的關係實際上是草原時代貴族與其伴當(家臣)關係的遺存。所以他們可以在朝廷大臣入宮奏事時在場陪奏,參與議事。平時也可以直接奏準皇帝,越過中書省頒發聖旨、璽書,擾亂政事。成為最接近權力源頭,卻又超越官僚機構之上的一個不安定的集團。


    此外,類似的蒙古舊製還有很多,如達魯花赤製度、劄魯忽赤製度等等,它們夾雜在元朝的官僚機構中發揮著作用,處處體現著這個政府的二重性,直至其滅亡。忽必烈的這些改革措施總體上沒有改變元王朝“馬上得之,馬上治之”的傳統習慣,最終導致這個大一統的王朝不到百年而亡。他以後的一些繼任者,雖然也在不同方麵、不同程度上進行了一些改革,但總體上停留在他的範圍之內,沒有從根本上動搖草原民族統治的特性,當然很難起到實質性的效果。


    修枝補葉


    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自幼深受中原文化的薰陶,還在藩府時就多招當時有名望的儒者當老師,主張以儒學治天下。即位後,將名儒程鵬飛、尚文、郝天挺、劉敏中等延至京師,參與政務。他自己的老師李孟也被任命為中樞平章政事,言聽計從。在國子學實行分齋教學,下兩齋名為遊藝、依仁,中兩齋名為據德、誌道,上兩齋名為時習、日新,學習內容和學生程度有確切的區分。漢人學生由中齋升入上齋起,蒙古、色目人由下齋升入中齋起,實行“升齋等第法”和“積分法”。方法是根據學生的月考成績,優等者給一分,中等者給半分,下等者不給分,年終積分至八分以上者升補上一等級,不能升等,來年積分即歸零。同時開始恢復施行科舉考試,既滿足了漢人開科取士的要求,又適應了元朝統治集團延攬人才的需要。這是他在位期間的最大貢獻。還下令將《尚書》、《大學衍義》、《貞觀政要》和《資治通鑑》等書翻譯成蒙文。但仁宗的漢化改革遭到以其母親答己為首的貴族官僚的強烈不滿,最終沒有繼續下去,以失敗告終。


    元英宗碩德八剌,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長子。生於懷慶(今河南沁陽),自幼受儒家教育,通漢族封建文化,掌權後積極推行漢化政策:廣泛起用漢族地主官員和儒士,如張珪、吳元珪、王約、吳澄、王結、宋本、韓鏞等人;發布《振舉台綱製》,要求推舉賢能,選拔人才;罷徽政院及冗官冗職,精簡機構,節製財用,行助役法並減輕徭役;頒行《大元通製》,以加強法製,推行漢法;清除鐵木迭兒餘黨,查處他們的貪贓枉法事件。但這些措施遭到一部分保守的蒙古貴族的反對,他們密謀發動政變。至治三年八月五日,元英宗由上都啟程返京,途中宿營於上都西南二十裏南坡店,被禦史大夫鐵失等人刺殺,史稱“南坡之變”。


    元文宗圖帖睦爾,武宗海山之子,明宗異母弟。在元代各個皇帝之中,文宗圖帖睦爾有著較深的文化修養,所以,在位期間比較注重文治,首先建立了專門掌管文化事務的機構。


    天曆二年(1329年)二月,文宗設立了奎章閣學士院,秩正三品,其設定的職能為“進經史之書,考帝王之治”。大學士之下設有侍書學士、承製學士、供奉學士、博士等官。這些職位大多由學問深、聲望高的朝官兼任。八月,在奎章閣學士院之下設藝文監,秩從三品,專門負責將儒家典籍譯成蒙古文字,以及校勘。藝文監設有大監、少監、監丞、博士等官。監下屬機構有兩個,一是負責保管書籍的藝林庫,另一個是負責刻印書籍的廣成局。在設立了這些文化機構的當年,文宗命翰林國史院、奎章閣學士院的官員著手搜集、整理本朝的典故,按照《唐會要》、《宋會要》的體例,編纂《經世大典》。《經世大典》全名為《皇朝經世大典》,是記載元朝典章製度的會要體政書。文宗至順二年(1331年)五月,書成。分為《帝號》、《帝訓》、《帝製》、《帝係》、《治典》、《賦典》、《禮典》、《政典》、《憲典》、《工典》等10類。每類之下再分若幹細目。全書正文880卷,目錄12卷,公牘1卷,纂修通議1卷,合計894卷。《皇朝經世大典》是元代一部重要的記述典章製度的巨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人類史上七大帝國的沒落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梅朝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梅朝榮並收藏人類史上七大帝國的沒落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