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
人類史上七大帝國的沒落 作者:梅朝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兩次東征日本,都敗於颱風,這使得日本國內掀起了廣泛的祭祀“神風”的活動,一直持續到20世紀歐洲列強入侵之前。
中國卷 第三編千年後的一聲長嘆(4)
第二次東征日本,元軍兩路大軍的損失不一。東路大軍損失約7,000餘人,不到總數的三分之一。江南軍隻有張僖和也速都兒部得以全軍返還,其餘各部均損失慘重,“士卒十喪六七”。忽必烈準備了數年的攻日戰爭,因用人不當,以致江南大軍10萬之眾,3,500艘戰艦,不見一陣,喪師而還。
兩次征日興師動眾、勞民傷財,卻沒有獲得一點戰果。後來忽必烈還曾有好幾次再提征日之事,終因農民起義和大臣反對而作罷,窮兵黷武之損失巨大、之不得人心可見一斑。
鞭長莫及
蒙哥汗三年(1253年)臘月,忽必烈攻占大理後,留大將兀良哈台鎮守。兀良哈台平定雲南各部之後,於蒙哥汗七年(1257年)秋,派使節招降安南陳朝(今越南北部)。安南國王扣留使節,拒絕投降。同年十一月,兀良哈台率大軍沿紅河進攻安南。十二月,大敗安南軍,一舉攻陷安南國都升龍(又名大羅城,今河內),安南國王逃往海島。次年二月,安南國王傳位於其子。至夏,安南新國王派使者晉見兀良哈台,表示臣服。
中統元年(1260年)十二月,忽必烈派禮部侍郎中孟甲等出使安南,允許安南保持衣冠典禮風俗等本國舊製。作為回報,安南國王派族人通侍大夫陳奉公等覲見忽必烈,請求三年一貢。忽必烈同意其要求,並予以冊封。此後有一段時間,兩國使節往來頻繁。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應安南國王請求任命訥剌丁為安南達魯花赤(大督官)。不久,忽必烈又下詔要求安南君長親自來朝,貴族子弟入質,編製戶口,出兵役,交納賦稅,設置各級達魯花赤。安南國王不接受這些要求,也不向元使跪拜,且還提出取消達魯花赤的要求。此時,元朝忙於滅宋,無力南顧。
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朝消滅南宋殘餘勢力後,開始討論對安南的用兵問題,因南方各地人民不斷起義而作罷。至元十八年,元朝成立安南宣慰司,以卜顏帖木兒為參知政事、宣慰使都元帥,進行戰事準備。至元二十年(1283年),忽必烈以進攻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古國)為名,派其子鎮南王脫歡、大將李恆率大軍南征,要求假道安南,讓安南給元軍提供糧草。安南國王斷然拒絕了元朝的要求。至元二十一年十二月,元軍分六路侵入安南,安南興道王率兵憑險節節抵抗,安南國王親率10萬大軍布防於升龍以北的富良江一線。經過激戰,安南國王軍隊於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正月十三日撤離升龍,退守天長府。脫歡占領安南國都後焚毀了王宮,並揮師南下,同時命令駐紮在占城的元將唆都北上,合擊安南主力。元軍會合後,分水陸兩路追擊安南王國部隊。安南王屢戰屢敗,逃往安邦海口,藏於山林,後又退據清化府。其弟陳益稷投降。
元朝軍隊暫時獲得了勝利,但對這個崛起於蒙古大漠的民族,能承受得了南亞濕熱的氣候嗎?
元軍雖然獲勝,但在安南叢林和水網地帶,蒙古軍騎兵亦無法施展其本領,又值暑雨疾疫,加上安南援兵日增,不斷襲擊元軍,脫歡被迫放棄已占領的安南京城,於同年夏撤至思明州(今廣西寧明縣)屯守。而在元軍撤退途中,在如月江、冊江(幹滿江)等地一再遭到安南軍民的截擊,損失慘重,唆都、李恆等元帥戰死。安南一度收復了全部失地。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正月,忽必烈罷征日本,調集軍隊、糧草,準備大舉進攻安南。到第二年正月,忽必烈調集8萬大軍(江淮、江西、湖廣蒙、漢軍7萬人、雲南兵、黎族兵約1萬人;船500艘),成立征交趾行省,以奧魯赤為平章政事,烏馬兒、樊楫為參知政事,受鎮南王脫歡節製。十一月,元軍分三路攻入安南境內。程鵬飛、孛羅合答兒由西道攻永平,大小十七戰,連破老鼠、陷沙、茨竹三關,直抵萬劫;脫歡、奧魯赤從東道攻女兒關;烏馬兒、樊楫從海道攻安邦口。各路元軍會合後,矛頭直指升龍。十二月,脫歡率諸軍渡過富良江,擊敗守軍,再次進占了安南都城。安南國王逃進了敢喃堡。
中國卷 第三編千年後的一聲長嘆(5)
安南軍民以堅壁清野,藏粟逃匿的策略困擾元兵,而元軍糧船又在綠水洋受到安南軍的阻截,糧食全部沉入海中。元軍的長驅深入,造成士卒疲敝,糧餉短缺,加之天氣轉熱,病疫頻發,使元軍陷於進退失據之困境,次年二月初,脫歡隻得下令全師北撤。在元軍撤退途中,安南王集結重兵30萬據女兒關和丘急嶺一帶布防百餘裏,準備再次截擊歸師。脫歡聞訊下令各路軍隊避開敵軍,分道撤回國內。元軍水師在白藤江遭安南軍阻擊,主將樊楫受傷被俘。總領脫歡也在且戰且退時中毒箭傷腳,從單己縣撤回思明州。三月,安南國王遣使入元,歸還俘虜,進貢金人以代謝罪。忽必烈十分惱怒,但仍不得不恢復和好關係。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安南國王去世,子繼位,又對元朝採取了不卑不亢之態。至元三十年(1293年)七月,忽必烈第三次調集大軍出征安南。翌年正月,元世祖忽必烈病逝,成宗鐵穆耳即位,下詔罷征安南,寬宥其抗命之罪。此後,兩國邊境雖然發生過一些小規模衝突,但始終維持著安南對元朝的朝貢關係。
中國卷 第三編千年後的一聲長嘆(4)
第二次東征日本,元軍兩路大軍的損失不一。東路大軍損失約7,000餘人,不到總數的三分之一。江南軍隻有張僖和也速都兒部得以全軍返還,其餘各部均損失慘重,“士卒十喪六七”。忽必烈準備了數年的攻日戰爭,因用人不當,以致江南大軍10萬之眾,3,500艘戰艦,不見一陣,喪師而還。
兩次征日興師動眾、勞民傷財,卻沒有獲得一點戰果。後來忽必烈還曾有好幾次再提征日之事,終因農民起義和大臣反對而作罷,窮兵黷武之損失巨大、之不得人心可見一斑。
鞭長莫及
蒙哥汗三年(1253年)臘月,忽必烈攻占大理後,留大將兀良哈台鎮守。兀良哈台平定雲南各部之後,於蒙哥汗七年(1257年)秋,派使節招降安南陳朝(今越南北部)。安南國王扣留使節,拒絕投降。同年十一月,兀良哈台率大軍沿紅河進攻安南。十二月,大敗安南軍,一舉攻陷安南國都升龍(又名大羅城,今河內),安南國王逃往海島。次年二月,安南國王傳位於其子。至夏,安南新國王派使者晉見兀良哈台,表示臣服。
中統元年(1260年)十二月,忽必烈派禮部侍郎中孟甲等出使安南,允許安南保持衣冠典禮風俗等本國舊製。作為回報,安南國王派族人通侍大夫陳奉公等覲見忽必烈,請求三年一貢。忽必烈同意其要求,並予以冊封。此後有一段時間,兩國使節往來頻繁。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應安南國王請求任命訥剌丁為安南達魯花赤(大督官)。不久,忽必烈又下詔要求安南君長親自來朝,貴族子弟入質,編製戶口,出兵役,交納賦稅,設置各級達魯花赤。安南國王不接受這些要求,也不向元使跪拜,且還提出取消達魯花赤的要求。此時,元朝忙於滅宋,無力南顧。
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朝消滅南宋殘餘勢力後,開始討論對安南的用兵問題,因南方各地人民不斷起義而作罷。至元十八年,元朝成立安南宣慰司,以卜顏帖木兒為參知政事、宣慰使都元帥,進行戰事準備。至元二十年(1283年),忽必烈以進攻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古國)為名,派其子鎮南王脫歡、大將李恆率大軍南征,要求假道安南,讓安南給元軍提供糧草。安南國王斷然拒絕了元朝的要求。至元二十一年十二月,元軍分六路侵入安南,安南興道王率兵憑險節節抵抗,安南國王親率10萬大軍布防於升龍以北的富良江一線。經過激戰,安南國王軍隊於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正月十三日撤離升龍,退守天長府。脫歡占領安南國都後焚毀了王宮,並揮師南下,同時命令駐紮在占城的元將唆都北上,合擊安南主力。元軍會合後,分水陸兩路追擊安南王國部隊。安南王屢戰屢敗,逃往安邦海口,藏於山林,後又退據清化府。其弟陳益稷投降。
元朝軍隊暫時獲得了勝利,但對這個崛起於蒙古大漠的民族,能承受得了南亞濕熱的氣候嗎?
元軍雖然獲勝,但在安南叢林和水網地帶,蒙古軍騎兵亦無法施展其本領,又值暑雨疾疫,加上安南援兵日增,不斷襲擊元軍,脫歡被迫放棄已占領的安南京城,於同年夏撤至思明州(今廣西寧明縣)屯守。而在元軍撤退途中,在如月江、冊江(幹滿江)等地一再遭到安南軍民的截擊,損失慘重,唆都、李恆等元帥戰死。安南一度收復了全部失地。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正月,忽必烈罷征日本,調集軍隊、糧草,準備大舉進攻安南。到第二年正月,忽必烈調集8萬大軍(江淮、江西、湖廣蒙、漢軍7萬人、雲南兵、黎族兵約1萬人;船500艘),成立征交趾行省,以奧魯赤為平章政事,烏馬兒、樊楫為參知政事,受鎮南王脫歡節製。十一月,元軍分三路攻入安南境內。程鵬飛、孛羅合答兒由西道攻永平,大小十七戰,連破老鼠、陷沙、茨竹三關,直抵萬劫;脫歡、奧魯赤從東道攻女兒關;烏馬兒、樊楫從海道攻安邦口。各路元軍會合後,矛頭直指升龍。十二月,脫歡率諸軍渡過富良江,擊敗守軍,再次進占了安南都城。安南國王逃進了敢喃堡。
中國卷 第三編千年後的一聲長嘆(5)
安南軍民以堅壁清野,藏粟逃匿的策略困擾元兵,而元軍糧船又在綠水洋受到安南軍的阻截,糧食全部沉入海中。元軍的長驅深入,造成士卒疲敝,糧餉短缺,加之天氣轉熱,病疫頻發,使元軍陷於進退失據之困境,次年二月初,脫歡隻得下令全師北撤。在元軍撤退途中,安南王集結重兵30萬據女兒關和丘急嶺一帶布防百餘裏,準備再次截擊歸師。脫歡聞訊下令各路軍隊避開敵軍,分道撤回國內。元軍水師在白藤江遭安南軍阻擊,主將樊楫受傷被俘。總領脫歡也在且戰且退時中毒箭傷腳,從單己縣撤回思明州。三月,安南國王遣使入元,歸還俘虜,進貢金人以代謝罪。忽必烈十分惱怒,但仍不得不恢復和好關係。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安南國王去世,子繼位,又對元朝採取了不卑不亢之態。至元三十年(1293年)七月,忽必烈第三次調集大軍出征安南。翌年正月,元世祖忽必烈病逝,成宗鐵穆耳即位,下詔罷征安南,寬宥其抗命之罪。此後,兩國邊境雖然發生過一些小規模衝突,但始終維持著安南對元朝的朝貢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