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人類史上七大帝國的沒落 作者:梅朝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藩鎮割據使安史之亂後一百多年的大唐王朝,一直籠罩在中央和地方拉鋸戰的陰影之中。雙方力量雖間或互有消長起伏,但唐室從來沒有能夠完全控製藩鎮。地方勢力的過於強大,直接把大唐的琉璃幹坤敲的粉碎,所以後來者宋太祖再也不敢讓武人掌權,一杯酒削掉了所有的武將功臣,開了一代文治盛世,但同時也造成了軍事上的軟弱受氣,遭欺淩於周邊異族。這在中華大一統的王朝當中是絕無僅有的。因此,中央和地方的軍事力量該如何平衡,才是我們今人該重新思考的問題。
3.廢公營私———朋黨之爭
自從曹丕說了“文人相輕”之後,這句話好像就成了真理,代代的歷史人物擠進來給它做佐證。大唐包羅萬象的天下自然也不會缺少。是非功過後人評說,唐朝社稷卻再也喚不回來。
唐朝後期,在藩鎮勃興、宦官幹政的同時,朝廷裏的官員們還在熱鬧的搞著黨爭,最為後世所熟知的莫過於“牛李之爭”。朋黨在中國古代政治中一直是一個貶義詞,東漢的黨錮、宋朝的元祐黨人、晚明的東林黨,都屬於這種類型。黨人大多都不是奸邪小人,但黨人這頂帽子卻是被政敵打擊的最好武器。同時,一旦結成黨派,往往將黨派利益看的高於國家利益,意氣用事,把道德標杆擺到了不可企及的地步,以此來衡人,因而往往有正人良臣因為些須小事不慎,就被無限上綱上線,加以攻擊,造成國家的損失甚至是混亂。這不能不說是結黨帶來的最大弊病。所以錢穆先生曾說:“道德自為人生不可缺少之要素,然亦隻是人生中一端。過分看重,不免流弊。譬如健康,亦人生一要端,若其人唯一看重健康,即不免種種流弊也。過分看重道德之流弊,又可分兩端言之:一則道德乃人人普遍所應有,並非可以爭高鬥勝。若專以道德來分別高下,便造成社會上種種過高非常不近人情的行為,而其弊且導人入於虛偽。二則道德乃事事各具的一種可循之軌轍。若做事太看重道德,便流於重形式虛名而忽略了內容與實際。”(錢穆·《國史大綱》)此論誅心。牛李兩派官員互相傾軋,爭吵不休,歷穆、敬、文、武、宣五朝,鬧鬧嚷嚷了近半個世紀,其餘韻流響甚至與大唐王朝相始終。
黨爭的三位主角李宗閔、牛僧孺、李德裕在政壇上此起彼落,大唐帝國歷史在相當長的時間裏也圍繞著他們展開,當年的刻骨銘心,永不寬恕,沒想到“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帷幕初張
元和三年,唐王朝像往常一樣舉行“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製舉,然而誰都沒有想到,這竟是中唐幾十年黨爭的禍源。
和進士科不同的是,製舉考試登科就可以授官。伊闕尉牛僧孺、陸渾尉皇甫湜和前進士李宗閔的文章針砭時弊、議論風生,被主考官韋貫之列入上第。這引起了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李吉甫的極大不滿,他淚流滿麵地向憲宗控訴牛僧儒等人對自己的無理攻擊,李吉甫是削藩策略的製定者,憲宗最倚重的宰相。憲宗下令免去了參與覆核卷子的裴、王涯的翰林學士,裴改任戶部侍郎,而王涯貶虢州司馬。韋貫之也被貶為巴州刺史。
中國卷 第二編 人世裏的無可奈何(10)
牛僧儒等人也不得不陸續離開了長安,棲身藩鎮。元和三年這一科高中的十一人中,將有四位日後的宰相,是未來政治生活的重要角色。
李吉甫也許永遠也不會想到,他和牛僧孺的恩怨,使兒子李德裕一生都糾纏往復於其中,不能自拔,同時加速了唐王朝的衰落。
李吉甫病故、武元衡遇刺後,裴度成為了新一輪的削藩之策的堅決執行者。此時的宰相群體中,有一位沒什麽政績卻胸懷險惡的配角———李逢吉,就任太子諸王侍讀。他的學生中,有一位後來的天子李宥。隻要憲宗堅持在戰場上解決藩鎮割據問題,裴度就一定會受到重用。他不垮台,李逢吉就隻是一個配角。李逢吉清楚地知道要打擊裴度,就必須反對武力削藩之策。《新唐書》載“裴度討淮西,逢吉慮其成功,密圖沮之,趣和議者請罷諸道兵”。
不過,李逢吉的目的落空了。裴度對他的想法洞若觀火,伺機反攻。元和十二年七月,征伐淮西已經進入了第四個年頭。長期的戰爭使民間怨聲載道,連憲宗皇帝也似乎有所動搖了。在延英會上,他向宰相們徵求意見。李逢吉抓住機會親自出馬,以師老財竭為由力勸憲宗罷戰。這時,裴度清醒地意識到對決的時刻到了。如果耗費了無數資源的伐蔡之役就這樣草草收場,承擔起糜費國力的罪責之人隻能是他。所以當憲宗徵詢裴度的意見時,他慷慨激昂地表示:“臣請自往督戰。”
幾年來,官僚們喋喋不休地爭吵和讓人傷心的推諉已讓憲宗早已厭煩了。裴度的主動請纓使他深為感動,立刻任命裴度為淮西招撫使。這樣,裴度用自己的勇氣挫敗了李逢吉的圖謀。李逢吉丟掉了宰相高位,南謫東川。李逢吉和裴度的第一次爭鬥以李逢吉完敗收場。
憲宗的暴卒使長安的政治格局發生了非常顯著的變化。元稹、李紳、李德裕等翰林三俊得到新皇李宥的賞識,成為朝廷裏最引人注目的新星。
長慶元年(821年)三月的進士科考試中,即將出赴西川節度使的前宰相段文昌,在離開長安前,向主考官錢徽推薦了楊渾之。翰林三俊中的李紳也推薦了周漢賓。但錢徽沒有買他們的帳。而是讓與自己關係不錯的李宗閔女婿蘇巢及楊汝士季弟殷士及第。段文昌、李紳大怒,指責主考官錢徽徇私舞弊,評卷不公。作為同黨,元稹、李德裕站在李紳一邊。穆宗派人複試,結果原榜十四人中,僅三人勉強及第。
3.廢公營私———朋黨之爭
自從曹丕說了“文人相輕”之後,這句話好像就成了真理,代代的歷史人物擠進來給它做佐證。大唐包羅萬象的天下自然也不會缺少。是非功過後人評說,唐朝社稷卻再也喚不回來。
唐朝後期,在藩鎮勃興、宦官幹政的同時,朝廷裏的官員們還在熱鬧的搞著黨爭,最為後世所熟知的莫過於“牛李之爭”。朋黨在中國古代政治中一直是一個貶義詞,東漢的黨錮、宋朝的元祐黨人、晚明的東林黨,都屬於這種類型。黨人大多都不是奸邪小人,但黨人這頂帽子卻是被政敵打擊的最好武器。同時,一旦結成黨派,往往將黨派利益看的高於國家利益,意氣用事,把道德標杆擺到了不可企及的地步,以此來衡人,因而往往有正人良臣因為些須小事不慎,就被無限上綱上線,加以攻擊,造成國家的損失甚至是混亂。這不能不說是結黨帶來的最大弊病。所以錢穆先生曾說:“道德自為人生不可缺少之要素,然亦隻是人生中一端。過分看重,不免流弊。譬如健康,亦人生一要端,若其人唯一看重健康,即不免種種流弊也。過分看重道德之流弊,又可分兩端言之:一則道德乃人人普遍所應有,並非可以爭高鬥勝。若專以道德來分別高下,便造成社會上種種過高非常不近人情的行為,而其弊且導人入於虛偽。二則道德乃事事各具的一種可循之軌轍。若做事太看重道德,便流於重形式虛名而忽略了內容與實際。”(錢穆·《國史大綱》)此論誅心。牛李兩派官員互相傾軋,爭吵不休,歷穆、敬、文、武、宣五朝,鬧鬧嚷嚷了近半個世紀,其餘韻流響甚至與大唐王朝相始終。
黨爭的三位主角李宗閔、牛僧孺、李德裕在政壇上此起彼落,大唐帝國歷史在相當長的時間裏也圍繞著他們展開,當年的刻骨銘心,永不寬恕,沒想到“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帷幕初張
元和三年,唐王朝像往常一樣舉行“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製舉,然而誰都沒有想到,這竟是中唐幾十年黨爭的禍源。
和進士科不同的是,製舉考試登科就可以授官。伊闕尉牛僧孺、陸渾尉皇甫湜和前進士李宗閔的文章針砭時弊、議論風生,被主考官韋貫之列入上第。這引起了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李吉甫的極大不滿,他淚流滿麵地向憲宗控訴牛僧儒等人對自己的無理攻擊,李吉甫是削藩策略的製定者,憲宗最倚重的宰相。憲宗下令免去了參與覆核卷子的裴、王涯的翰林學士,裴改任戶部侍郎,而王涯貶虢州司馬。韋貫之也被貶為巴州刺史。
中國卷 第二編 人世裏的無可奈何(10)
牛僧儒等人也不得不陸續離開了長安,棲身藩鎮。元和三年這一科高中的十一人中,將有四位日後的宰相,是未來政治生活的重要角色。
李吉甫也許永遠也不會想到,他和牛僧孺的恩怨,使兒子李德裕一生都糾纏往復於其中,不能自拔,同時加速了唐王朝的衰落。
李吉甫病故、武元衡遇刺後,裴度成為了新一輪的削藩之策的堅決執行者。此時的宰相群體中,有一位沒什麽政績卻胸懷險惡的配角———李逢吉,就任太子諸王侍讀。他的學生中,有一位後來的天子李宥。隻要憲宗堅持在戰場上解決藩鎮割據問題,裴度就一定會受到重用。他不垮台,李逢吉就隻是一個配角。李逢吉清楚地知道要打擊裴度,就必須反對武力削藩之策。《新唐書》載“裴度討淮西,逢吉慮其成功,密圖沮之,趣和議者請罷諸道兵”。
不過,李逢吉的目的落空了。裴度對他的想法洞若觀火,伺機反攻。元和十二年七月,征伐淮西已經進入了第四個年頭。長期的戰爭使民間怨聲載道,連憲宗皇帝也似乎有所動搖了。在延英會上,他向宰相們徵求意見。李逢吉抓住機會親自出馬,以師老財竭為由力勸憲宗罷戰。這時,裴度清醒地意識到對決的時刻到了。如果耗費了無數資源的伐蔡之役就這樣草草收場,承擔起糜費國力的罪責之人隻能是他。所以當憲宗徵詢裴度的意見時,他慷慨激昂地表示:“臣請自往督戰。”
幾年來,官僚們喋喋不休地爭吵和讓人傷心的推諉已讓憲宗早已厭煩了。裴度的主動請纓使他深為感動,立刻任命裴度為淮西招撫使。這樣,裴度用自己的勇氣挫敗了李逢吉的圖謀。李逢吉丟掉了宰相高位,南謫東川。李逢吉和裴度的第一次爭鬥以李逢吉完敗收場。
憲宗的暴卒使長安的政治格局發生了非常顯著的變化。元稹、李紳、李德裕等翰林三俊得到新皇李宥的賞識,成為朝廷裏最引人注目的新星。
長慶元年(821年)三月的進士科考試中,即將出赴西川節度使的前宰相段文昌,在離開長安前,向主考官錢徽推薦了楊渾之。翰林三俊中的李紳也推薦了周漢賓。但錢徽沒有買他們的帳。而是讓與自己關係不錯的李宗閔女婿蘇巢及楊汝士季弟殷士及第。段文昌、李紳大怒,指責主考官錢徽徇私舞弊,評卷不公。作為同黨,元稹、李德裕站在李紳一邊。穆宗派人複試,結果原榜十四人中,僅三人勉強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