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守信------江州防禦使----------義成軍----------滑州--------------------------殿前司都指揮使


    慕容延釗----淮南道--------------鎮寧軍----------澶州--------------------------殿前司副都點檢


    李重進------天平軍--------------淮南道----------揚州--------------------------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


    韓通--------歸德軍--------------天平軍----------鄆州--------------------------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


    張永德------鎮寧軍--------------忠武軍----------許州(今河南許昌)


    趙匡胤------忠武軍--------------歸德軍----------宋州(今河南商丘)------------殿前司都點檢


    這次大規模軍界高官的調動,自然不是柴宗訓的主意,七歲孩子哪懂得這些,都是範質、王溥、魏仁溥三位宰相的安排。朝廷很注意防範藩鎮在一個地方駐守時間太長,容易在當地培養出自己的勢力,然後謀反叛亂。


    誰都沒有想到,一場改變了歷史的重大兵變,卻發生在他們的身邊。因為有些大員雖然也領外鎮節度,但凡是兼有軍職的,基本上都不在外地任上,而是留在京師。特別是趙匡胤,他是禁軍總帥,更不可能離開京師,去宋州赴任。


    除了以上這些人事調動外,在顯德六年下半年的周朝各地藩鎮節度使也列個表:


    長官 現任節度  駐地


    符彥卿------天雄軍-----------魏州(今河北大名)


    王景--------雄武軍-----------秦州(今甘肅天水)


    郭從義------武寧軍-----------徐州


    李筠--------昭義軍-----------潞州


    武行德------保大軍-----------鄜州


    李洪義------永興軍-----------京兆


    王彥超------鳳翔軍-----------鳳翔


    郭崇--------成德軍-----------鎮州


    楊信--------忠正軍-----------壽州


    劉重進------靜難軍-----------邠州


    趙贊--------保信軍-----------廬州


    宋偓--------武勝軍-----------鄧州(今河南鄧縣)


    白重贊------彰義軍-----------涇州


    張鐸(3)--------護國軍-----------河中府(今山西永濟)


    孫行友------義武軍-----------定州


    馮繼業------朔方道-----------靈州(今寧夏靈武),半獨立


    李萬全------彰武軍-----------延州(今陝西延安)


    這些不兼禁軍職務的藩鎮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外藩,如果地方上發生武裝叛亂,他們才是真正需要防範的目標。這些藩鎮手上隻有地方軍隊,也就是鄉兵,但自柴榮對軍隊的整改之後,地方軍的實力遠遠遜於禁軍。


    地方軍武裝叛亂,自有禁軍去收拾他們。但如果禁軍發生兵變,誰來製衡他們?就像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太孫朱允炆關於親王帶兵的爭論。朱元璋賦予諸王兵權,防禦外敵。朱允炆認為不妥,他反問皇爺爺:“虜不靖,諸王禦之。諸王不靖,孰禦之?”(3)


    如果王樸還在,以他對軍政事務的洞察,他不會本末倒置,把主意打在這些軍事實力相對較弱的藩鎮頭上。對朱允炆來說,他最大的潛在敵人是那些領兵的皇叔,而對後周政權來說,最大的威脅就是這些禁軍高級將領是否忠誠,一旦他們變起肘下,沒有人對付得了他們。


    為什麽趙匡胤兵變奪位後,地方上隻有李筠、李重進憤而反抗,其他人都臣服於趙匡胤,並不是因為他們對趙匡胤有多麽敬服,而是因為他們的軍隊不足以對付趙匡胤。至於蘇轍所說“老將大校多歸心者”(4),隻是宋人對趙匡胤建國過程中的美化,不足為信。


    不要說什麽老將不服趙匡胤,就是一些中低將領也不服他。趙匡胤兵變入城後,“祗候班喬、陸二卒長率眾拒於南門,乃入自北,解衣折箭,誓不殺。鹹義不臣宋,自縊。”(5)在後周官場上,不服趙匡胤的大有人在,不算李筠和李重進,還有範質、郭崇、王著、王彥超、董遵誨、袁彥、韓通等人。


    當時趙匡胤的影響主要還是在禁軍中的那個小圈子中,出了這個圈子,沒有誰服趙匡胤。李重進武裝反抗時,趙匡胤幾乎是席捲了朝中百官,帶著他們去討伐李重進的。如果不是擔心這些高級官員留在京中會生變,趙匡胤何必把他們帶在身邊?說白了,就是他們對趙匡胤口服心不服。


    至於宋人所說“淮南之役,今上(趙匡胤)之功居最。”(6)也隻是宋朝史官對趙匡胤的吹捧。如果趙匡胤功勞最大,那柴榮算是做什麽的?打醬油的?


    就算拋開柴榮的皇帝身份,征淮南期間,柴榮披堅執銳,與前線將士一起拚殺,柴榮的功勞大不大?在一些宋人的筆下,柴榮在淮南期間什麽都沒做,隻做一件事,就是楚州“屠城”,而功勞全成趙太祖的了。如果按這些宋人的邏輯,那宋軍滅後蜀、滅南漢、滅南唐的功勞豈不是和趙匡胤一點關係也沒有?在消滅這些割據勢力的時候,趙匡胤一次也沒有親征。趙匡胤稱帝後唯一的一次親征北漢(不算親征李重進),也弄的虎頭蛇尾,好不狼狽。


    趙匡胤兵變奪位,完全是占了禁軍的便宜,如果他和李重進調換位置,趙匡胤就算在通天的本事,他也沒有任何機會建立屬於自己的天下。


    這是天意。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夭折的千古一帝:隱藏在歷史背後的周世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柴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柴狼並收藏夭折的千古一帝:隱藏在歷史背後的周世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