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頁
夭折的千古一帝:隱藏在歷史背後的周世宗 作者:柴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柴榮身染重疾,雄心漸消,對統一已不抱希望。另外,柴榮擔心自己身後,會有人篡權奪位,幾個兒子年齡太小,想用此舉來感化李璟,讓李璟在有可能的時候收留幾個小兒子。
如果柴榮真認為統一無望的話,為什麽隻讓南唐修戰備,而對後蜀卻沒有?如果說孟昶和柴榮有仇,難道李璟就會忘記柴榮帶給他的奇恥大辱?一旦後周被人廢掉,柴宗訓能跑到哪去?日後篡位者會把柴宗訓讓給南唐,授人把柄?誰會行此政治自殺之舉?趙匡胤沒有這麽做,換了其他任何人,也不會這麽做。
二、柴榮擔心他死後,中原大亂,契丹出了明主,然後聯合北漢南下進攻中原。需要說明的是,柴榮和李璟、孟昶、錢弘俶等人都是漢人,而契丹人對漢人來說是異族,北漢劉承鈞是沙陀人。從保護漢文明的角度,柴榮提前下了一步棋,讓李璟做好契丹南下的準備。
柴榮當時到底是怎麽想的,無從考究,但第二條卻是柴榮最有可能的想法。柴榮是個漢民族主義者,他要維護周王朝政權的利益,同時更要維護漢民族的整體利益,北伐契丹就是出於這個考慮。現在北伐沒有辦法進行下去了,柴榮隻好退而求其次,希望南方各政權能提前做好戰備,為漢文明保留住最後的火種。
除以上兩點之外,應該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性。南唐本來是南方最強大的政權,但淮南丟掉之後,已經積弱不振。此消彼長,吳越、南漢、湖南的整體實力反而因此與南唐相差無比。如果南唐繼續衰弱下去,不排除吳越等國突然強大起來,滅掉南唐的可能。
南唐已經沒有可能北上消滅中原政權,但吳越、南漢就不好說了。南唐做為後周在長江南岸的屏障,可以替後周擋住來自吳越、南漢的軍事威脅。如果柴榮有幸病癒,或者死後幼子繼位,誰敢保證吳越、南漢萬一滅掉南唐之後不北伐中原?而契丹、北漢一旦聯兵南下,中原受到南北夾擊,大事去矣。出於這種深層次的考慮,柴榮希望南唐能保持與吳越、南漢等國的均勢。平衡的權力是最安全的,平衡的諸強格局也是最安全的。
也許柴榮對自己的病情還抱有樂觀情緒,病重不意味著一定死亡,在地獄邊上走幾圈然後還陽的例子多了。柴榮也希望自己能夠重新站起來,然後精神抖擻的穿上甲冑,騎上戰馬,揮舞著雪亮的馬刀,迎著朝霞,去征服四海,統一天下。
可惜,柴榮已經沒有機會站起來了,柴榮的病情越來越嚴重,在送走鍾謨等人後,柴榮已經臥床不起了。有這樣一個說法:人在病死之前幾天,會有很強烈的預感,認為自己將死去。柴榮也知道自己實在是撐不下去了,他的偉大一生,行將結束,化成一縷雲煙,消失在藍天白雲之上。
柴榮並不懼怕死亡,否則就不會親征上陣了,但現在最讓柴榮擔心的是,繼承人的問題一直沒有解決。趁現在還有一口氣,柴榮要盡快確定好帝國繼承人,他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六月初九,柴榮拖著病體下詔,立宣懿皇後符氏的妹妹為皇後,正式主持中宮事宜。同時立皇柴宗訓為梁王,領左衛上將軍,食邑三千戶,實封五百戶。柴宗讓為燕王,領左驍衛上將軍。
柴宗訓是柴榮第四個兒子,前三個兒子(長子柴宜哥,後二子無名)在九年前那場可怕的幹祐政變中,死於劉銖的刀下。之後柴榮又添了四個兒子,柴宗訓雖然此年隻有七歲(不到六周歲),但他在這四個兒子中排行最長,所以柴榮已經決定,由柴宗訓繼承大統。
柴宗訓生於周廣順三年(公元953)八月四日,當時柴榮還在鎮寧節度使的任上,所以柴宗訓的出生地是澶州。如果不是柴家人丁不旺,沒有年長的宗室,柴榮想必也不會立柴宗訓。亂世中幼主的下場,柴榮不可能不知道。也許這就是天意,如果不是幼主在位,趙匡胤就沒有機會奪權建宋。
————————————————————————————————
(1) 《全唐文》卷八百七十一
(2) (3) (4) 《資治通鑑》卷二百九十四
第九章 歷史突然改變方向
一 彌留之際
2
接下來,柴榮要做的,就是對朝廷的核心人事安排進行調整。柴榮的人事調整主要有三個方麵:
一、內閣班子。柴榮首先將刀筆吏出身的樞密使魏仁浦擢為宰相。許多人認為魏仁浦不是科舉出身,沒有資格當宰相。柴榮很不高興,駁斥道:“自古用文武才略為輔佐,豈盡由科第邪!”(1)柴榮很反感論資排輩這一套,隻要是人才,就要重用,何必計較出身。如果凡事都按出身,那衛青一輩子也出不了頭。
魏仁浦入相,為中書侍郎、集賢殿大學士。樞密使改任宣徽南院使吳廷祚,但魏仁浦和另外兩個宰相範質、王溥“參知樞密院事”。柴榮這麽安排,其實是大有深意的,意在分權,盡量避免權臣專權的局麵出現。
五代以來,“樞密使參預朝政,始與宰相分權矣。降及五代,改用士人。樞密使皆天子腹心之臣,日與議軍國大事,其權重於宰相。”(2)要論級別,宰相高於樞密使,但要論實際權力,樞密使則高於宰相。
如果柴榮真認為統一無望的話,為什麽隻讓南唐修戰備,而對後蜀卻沒有?如果說孟昶和柴榮有仇,難道李璟就會忘記柴榮帶給他的奇恥大辱?一旦後周被人廢掉,柴宗訓能跑到哪去?日後篡位者會把柴宗訓讓給南唐,授人把柄?誰會行此政治自殺之舉?趙匡胤沒有這麽做,換了其他任何人,也不會這麽做。
二、柴榮擔心他死後,中原大亂,契丹出了明主,然後聯合北漢南下進攻中原。需要說明的是,柴榮和李璟、孟昶、錢弘俶等人都是漢人,而契丹人對漢人來說是異族,北漢劉承鈞是沙陀人。從保護漢文明的角度,柴榮提前下了一步棋,讓李璟做好契丹南下的準備。
柴榮當時到底是怎麽想的,無從考究,但第二條卻是柴榮最有可能的想法。柴榮是個漢民族主義者,他要維護周王朝政權的利益,同時更要維護漢民族的整體利益,北伐契丹就是出於這個考慮。現在北伐沒有辦法進行下去了,柴榮隻好退而求其次,希望南方各政權能提前做好戰備,為漢文明保留住最後的火種。
除以上兩點之外,應該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性。南唐本來是南方最強大的政權,但淮南丟掉之後,已經積弱不振。此消彼長,吳越、南漢、湖南的整體實力反而因此與南唐相差無比。如果南唐繼續衰弱下去,不排除吳越等國突然強大起來,滅掉南唐的可能。
南唐已經沒有可能北上消滅中原政權,但吳越、南漢就不好說了。南唐做為後周在長江南岸的屏障,可以替後周擋住來自吳越、南漢的軍事威脅。如果柴榮有幸病癒,或者死後幼子繼位,誰敢保證吳越、南漢萬一滅掉南唐之後不北伐中原?而契丹、北漢一旦聯兵南下,中原受到南北夾擊,大事去矣。出於這種深層次的考慮,柴榮希望南唐能保持與吳越、南漢等國的均勢。平衡的權力是最安全的,平衡的諸強格局也是最安全的。
也許柴榮對自己的病情還抱有樂觀情緒,病重不意味著一定死亡,在地獄邊上走幾圈然後還陽的例子多了。柴榮也希望自己能夠重新站起來,然後精神抖擻的穿上甲冑,騎上戰馬,揮舞著雪亮的馬刀,迎著朝霞,去征服四海,統一天下。
可惜,柴榮已經沒有機會站起來了,柴榮的病情越來越嚴重,在送走鍾謨等人後,柴榮已經臥床不起了。有這樣一個說法:人在病死之前幾天,會有很強烈的預感,認為自己將死去。柴榮也知道自己實在是撐不下去了,他的偉大一生,行將結束,化成一縷雲煙,消失在藍天白雲之上。
柴榮並不懼怕死亡,否則就不會親征上陣了,但現在最讓柴榮擔心的是,繼承人的問題一直沒有解決。趁現在還有一口氣,柴榮要盡快確定好帝國繼承人,他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六月初九,柴榮拖著病體下詔,立宣懿皇後符氏的妹妹為皇後,正式主持中宮事宜。同時立皇柴宗訓為梁王,領左衛上將軍,食邑三千戶,實封五百戶。柴宗讓為燕王,領左驍衛上將軍。
柴宗訓是柴榮第四個兒子,前三個兒子(長子柴宜哥,後二子無名)在九年前那場可怕的幹祐政變中,死於劉銖的刀下。之後柴榮又添了四個兒子,柴宗訓雖然此年隻有七歲(不到六周歲),但他在這四個兒子中排行最長,所以柴榮已經決定,由柴宗訓繼承大統。
柴宗訓生於周廣順三年(公元953)八月四日,當時柴榮還在鎮寧節度使的任上,所以柴宗訓的出生地是澶州。如果不是柴家人丁不旺,沒有年長的宗室,柴榮想必也不會立柴宗訓。亂世中幼主的下場,柴榮不可能不知道。也許這就是天意,如果不是幼主在位,趙匡胤就沒有機會奪權建宋。
————————————————————————————————
(1) 《全唐文》卷八百七十一
(2) (3) (4) 《資治通鑑》卷二百九十四
第九章 歷史突然改變方向
一 彌留之際
2
接下來,柴榮要做的,就是對朝廷的核心人事安排進行調整。柴榮的人事調整主要有三個方麵:
一、內閣班子。柴榮首先將刀筆吏出身的樞密使魏仁浦擢為宰相。許多人認為魏仁浦不是科舉出身,沒有資格當宰相。柴榮很不高興,駁斥道:“自古用文武才略為輔佐,豈盡由科第邪!”(1)柴榮很反感論資排輩這一套,隻要是人才,就要重用,何必計較出身。如果凡事都按出身,那衛青一輩子也出不了頭。
魏仁浦入相,為中書侍郎、集賢殿大學士。樞密使改任宣徽南院使吳廷祚,但魏仁浦和另外兩個宰相範質、王溥“參知樞密院事”。柴榮這麽安排,其實是大有深意的,意在分權,盡量避免權臣專權的局麵出現。
五代以來,“樞密使參預朝政,始與宰相分權矣。降及五代,改用士人。樞密使皆天子腹心之臣,日與議軍國大事,其權重於宰相。”(2)要論級別,宰相高於樞密使,但要論實際權力,樞密使則高於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