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頁
夭折的千古一帝:隱藏在歷史背後的周世宗 作者:柴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其實趙匡胤的能力是非常強的,在當時絕對是一流人才。他兵變後的保守政策,其實還是源於他得國的方式太脆弱。成功來的太容易,所以他擔心部下會學他,趙匡胤的主要任務是防內,而不是防外。趙匡胤不是說對契丹有多少畏懼,而是他擔心一旦和契丹大打出手,他手下的那些大將是否能聽他的指揮,尤其是禁軍義社那夥人。杯酒釋兵權,其實針對也是這些禁軍中的老油子。
趙匡胤兵變時,他在政界的威望非常一般,隻是在軍界有影響,從李重進起兵之時,他帶百官南下就可以看出來。趙匡胤之所以不北伐,除了他的保守戰略外,主要還是內部根基不牢固。他不同於柴榮,柴榮打當時實力最強大的南唐徹底打服了,在天下人心中的威望甚高,但趙匡胤沒有這樣的人望。所以他不可能在新得國後,立刻北伐。但趙匡胤也是有機會的,至少滅蜀之後,天下統一之勢已經不可逆轉,在這個時候北伐,時機是可以的。
關於馮道,宋兵兄批評的很有道理,馮道這個人確實是沒什麽原則,隨遇而安,如飄萍一般,飄到哪算哪。馮道更多的時候是黃鶴樓上看翻船,一切都和他無關。馮道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創新力,他是舊世界的代表,而柴榮是新世界的代表,所以不可避免的發生矛盾衝突。馮道的人生,是唐末五代亂世中的士人生存狀態的一個縮影,當時效力過兩家以上政權的士人舉不勝舉,今天跟朱溫混,明天就跟著李存勖玩,後天跟著石敬瑭。武人的價值體現在亂世,文人的價值體現在盛世。但人是無法選擇時代的,他們麵對這樣一個天崩地裂的大亂世,為了生存,有時不得不屈身於軍閥,混的好入閣拜相,混的不好也能當個幕僚清客。在這樣的環境下混的久了,有些人難免會習以為常,沒有了治天下的大誌,隻在意一時之得失。還是柴榮這樣的人物,才有能力和魄力打破舊格局,真正改變歷史。
柴榮病重撤軍,之所以沒有留下大將繼續北伐,關鍵的問題還是兵權問題。一旦將兵權給別人,無法保證這個大將是否會生二心。萬一生有二心,就是杜重威、張彥澤的翻版,形勢危矣。柴榮是歷史上不多見的親征皇帝,而且他不是象徵性的親征,他不但是皇帝,而且還是前線大將,和將士們一起在陣前殺敵,不肯退後。他的早逝,可能和這個有一定關係。
唐五代宋時的貴州,是指今廣西貴縣,而非今之貴州省。這個貴州的郡名是鬱林郡,南朝齊第三個皇帝蕭昭業,他封號就是鬱林王。貴州之名,始於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五代政權沒有控製兩廣,但往往會給一些官員兩廣州郡的虛銜。有趣的是,趙匡胤在出道時,因為有功,封為嚴州刺史。嚴州也在廣西,就是現在的廣西來賓。
因最近事忙,所以先多更新幾篇,暫停幾天,請大家理解。幾天後繼續更新。
第九章 歷史突然改變方向
一 彌留之際
1
柴榮雖然病倒了,但他的意識依然清醒。柴榮並沒有意識到他轟轟烈烈的人生很快就會成為歷史,他還在“勤民聽政,旰食宵衣。”處理相關軍政事務。
柴榮在去世之前,處理了兩件藩鎮外交事件,都與南唐有關,而且這也是一個難解的歷史之謎。
割據泉州、漳州的清源軍節度使留從效派遣使者間道來開封,上表柴榮,請求在開封設立進奏院,相當於現在的駐京辦。從正式名分上來說,清源軍屬於南唐管製,但南唐失去淮南後,國力衰弱,留從效認為柴榮極有可能渡江消滅李璟,“金陵已歸皇化,莫不華夷賓服,文軌混同。”(1)所以拋開李璟,提前向柴榮表忠心。
如果換成其他皇帝,很自然的就會接受這份美意,誰不想擴大地盤?但柴榮卻出人意外的婉拒了留從效。柴榮下了一道詔書:“江南近服,方務綏懷,卿久奉金陵,未可改圖。若置邸上都,與彼抗衡,受而有之,罪在於朕。卿遠修職貢,足表忠勤,勉事舊君,且宜如故。如此,則於卿篤始終之義,於朕盡柔遠之宜,惟乃通方,諒達予意。”(2)
柴榮的意思很明白,留從效名義上隸屬於南唐,如果他接受留從效的請求,就等於承認敵對政權也可以對自己屬下的藩鎮進行策反,這是一個很嚴重的政治問題。而且,李璟已經死心踏地臣服於周,讓留從效繼續做李璟的舊臣,清源軍還是間接隸屬於柴榮,沒必要多此一舉。
可能是李璟聞到了什麽異味,派第七子李從嘉和鍾謨來開封,名義是來進貢,實際上是打聽消息的。柴榮接見了他們,宴間,柴榮突然問鍾謨,江南的軍事守備如何?鍾謨沒明白柴榮的意思,以為柴榮對李璟起了疑心,忙答:“既臣事大國,不敢復爾。”(3)
柴榮的回答更加讓人不可琢磨,“不然,曏時則為仇敵,今日則為一家,吾與汝國大義已定,保無它虞。然人生難期,至於後世,則事不可知。歸語汝主:可及吾時完城郭,繕甲兵,據守要害,為子孫計。”(4)鍾謨稀裏糊塗的聽完了柴榮的指示,回江南後告訴了李璟,李璟立刻按柴榮的意思,擴建金陵,修復城池,增加戍兵,以備不時之戰。
柴榮為什麽要這麽做?他難道願意增加日後渡江統一的難度嗎?或者,柴榮根本就沒有統一的打算?關於柴榮此舉,現在有兩種最主要的觀點:
趙匡胤兵變時,他在政界的威望非常一般,隻是在軍界有影響,從李重進起兵之時,他帶百官南下就可以看出來。趙匡胤之所以不北伐,除了他的保守戰略外,主要還是內部根基不牢固。他不同於柴榮,柴榮打當時實力最強大的南唐徹底打服了,在天下人心中的威望甚高,但趙匡胤沒有這樣的人望。所以他不可能在新得國後,立刻北伐。但趙匡胤也是有機會的,至少滅蜀之後,天下統一之勢已經不可逆轉,在這個時候北伐,時機是可以的。
關於馮道,宋兵兄批評的很有道理,馮道這個人確實是沒什麽原則,隨遇而安,如飄萍一般,飄到哪算哪。馮道更多的時候是黃鶴樓上看翻船,一切都和他無關。馮道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創新力,他是舊世界的代表,而柴榮是新世界的代表,所以不可避免的發生矛盾衝突。馮道的人生,是唐末五代亂世中的士人生存狀態的一個縮影,當時效力過兩家以上政權的士人舉不勝舉,今天跟朱溫混,明天就跟著李存勖玩,後天跟著石敬瑭。武人的價值體現在亂世,文人的價值體現在盛世。但人是無法選擇時代的,他們麵對這樣一個天崩地裂的大亂世,為了生存,有時不得不屈身於軍閥,混的好入閣拜相,混的不好也能當個幕僚清客。在這樣的環境下混的久了,有些人難免會習以為常,沒有了治天下的大誌,隻在意一時之得失。還是柴榮這樣的人物,才有能力和魄力打破舊格局,真正改變歷史。
柴榮病重撤軍,之所以沒有留下大將繼續北伐,關鍵的問題還是兵權問題。一旦將兵權給別人,無法保證這個大將是否會生二心。萬一生有二心,就是杜重威、張彥澤的翻版,形勢危矣。柴榮是歷史上不多見的親征皇帝,而且他不是象徵性的親征,他不但是皇帝,而且還是前線大將,和將士們一起在陣前殺敵,不肯退後。他的早逝,可能和這個有一定關係。
唐五代宋時的貴州,是指今廣西貴縣,而非今之貴州省。這個貴州的郡名是鬱林郡,南朝齊第三個皇帝蕭昭業,他封號就是鬱林王。貴州之名,始於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五代政權沒有控製兩廣,但往往會給一些官員兩廣州郡的虛銜。有趣的是,趙匡胤在出道時,因為有功,封為嚴州刺史。嚴州也在廣西,就是現在的廣西來賓。
因最近事忙,所以先多更新幾篇,暫停幾天,請大家理解。幾天後繼續更新。
第九章 歷史突然改變方向
一 彌留之際
1
柴榮雖然病倒了,但他的意識依然清醒。柴榮並沒有意識到他轟轟烈烈的人生很快就會成為歷史,他還在“勤民聽政,旰食宵衣。”處理相關軍政事務。
柴榮在去世之前,處理了兩件藩鎮外交事件,都與南唐有關,而且這也是一個難解的歷史之謎。
割據泉州、漳州的清源軍節度使留從效派遣使者間道來開封,上表柴榮,請求在開封設立進奏院,相當於現在的駐京辦。從正式名分上來說,清源軍屬於南唐管製,但南唐失去淮南後,國力衰弱,留從效認為柴榮極有可能渡江消滅李璟,“金陵已歸皇化,莫不華夷賓服,文軌混同。”(1)所以拋開李璟,提前向柴榮表忠心。
如果換成其他皇帝,很自然的就會接受這份美意,誰不想擴大地盤?但柴榮卻出人意外的婉拒了留從效。柴榮下了一道詔書:“江南近服,方務綏懷,卿久奉金陵,未可改圖。若置邸上都,與彼抗衡,受而有之,罪在於朕。卿遠修職貢,足表忠勤,勉事舊君,且宜如故。如此,則於卿篤始終之義,於朕盡柔遠之宜,惟乃通方,諒達予意。”(2)
柴榮的意思很明白,留從效名義上隸屬於南唐,如果他接受留從效的請求,就等於承認敵對政權也可以對自己屬下的藩鎮進行策反,這是一個很嚴重的政治問題。而且,李璟已經死心踏地臣服於周,讓留從效繼續做李璟的舊臣,清源軍還是間接隸屬於柴榮,沒必要多此一舉。
可能是李璟聞到了什麽異味,派第七子李從嘉和鍾謨來開封,名義是來進貢,實際上是打聽消息的。柴榮接見了他們,宴間,柴榮突然問鍾謨,江南的軍事守備如何?鍾謨沒明白柴榮的意思,以為柴榮對李璟起了疑心,忙答:“既臣事大國,不敢復爾。”(3)
柴榮的回答更加讓人不可琢磨,“不然,曏時則為仇敵,今日則為一家,吾與汝國大義已定,保無它虞。然人生難期,至於後世,則事不可知。歸語汝主:可及吾時完城郭,繕甲兵,據守要害,為子孫計。”(4)鍾謨稀裏糊塗的聽完了柴榮的指示,回江南後告訴了李璟,李璟立刻按柴榮的意思,擴建金陵,修復城池,增加戍兵,以備不時之戰。
柴榮為什麽要這麽做?他難道願意增加日後渡江統一的難度嗎?或者,柴榮根本就沒有統一的打算?關於柴榮此舉,現在有兩種最主要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