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頁
夭折的千古一帝:隱藏在歷史背後的周世宗 作者:柴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至此,契丹在關南的三州十七縣悉數落入柴榮的口袋。在後來的宋遼外交史上,“關南”是一個經常出現的地名。所謂關南,實際上就是指瓦橋關以南的原契丹統治區。遼朝對柴榮奪走關南三州念念不忘,經常和宋朝發生關於關南主權的外交戰。
另外插上幾句。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二月,宋太宗趙光義給幾個兒子寫信,講述自己平生履歷。趙光義說自己參加了柴榮發動過的所有戰爭,“朕周顯德中,年十六,時江、淮未賓,從昭武皇帝(趙弘殷)南征,屯於揚、泰等州。朕少習弓馬,屢與賊交鋒,賊應弦而踣者甚眾。太祖駐兵六合,聞其事,拊髀大喜。年十八,從周世宗、太祖,下瓦橋關、瀛、莫等州,亦在行陣。”(2)
趙光義喜歡對別人講自己未經正史證實的經歷,比如金匱之盟,以及他隨從柴榮南征北戰的事跡。趙光義說自己經常戰勝敵軍,立有戰功,按常理來說,正史如《舊五代史》、《資治通鑑》、《宋史》都應該有所記載,但這些正史並沒有記載關於趙光義的從軍事跡。趙光義所說真偽,隻有他自己知道了。
得到三關後,柴榮在行政區劃上對新得州縣進行兩點調整:
一、將益津關升為霸州,割鄚州的文安縣、瀛州的大城縣歸屬霸州管轄。由韓令坤任霸州部都署,張鐸為副,率本部兵駐守。
二、將瓦橋關升為雄州,割涿州的歸義縣、容城縣歸屬雄州管轄。同陳思讓任雄州都部署,高懷德為副,率本部兵駐守。
益津和瓦橋二關是中原防禦契丹騎兵南下的軍事重鎮。益津“倚神京之重,控瀛海之阻,作固作屏,東西聯絡。”(3)而瓦橋關“地控扼幽、薊”(4),地理位置非常優越。
從契丹的角度來看,益津關和瓦橋關就是契丹南京析津府(即幽州)的南麵門戶,二關被周軍奪去,周軍隨時可以發動對幽州的總攻。
柴榮也確實是這麽想的。
————————————————————————————————
(1) 《資治通鑑》卷二百九十四
(2)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十九
(3) 《讀史方輿紀要.北直二》卷十一
(4) 《讀史方輿紀要.北直三》卷十二
第八章 北伐契丹,收復失地
五 準備強攻幽州
顯德六年(公元959年)五月初二,柴榮在雄州的行宮內設宴,所有隨軍的高級將領都參加了這場宴會。
柴榮請大家來喝酒,一方麵是慰勞諸將,一路征塵,確是辛苦。另一方麵,也是最主要的一點,柴榮會議諸將,商議進取幽州的軍國大事。
柴榮的本意自然是用能將銳兵,強攻幽州,一舉收復幽燕失地。中原漢族農耕政權要想保住自己的文明,就必得幽燕不可,這是沒有任何商量餘地的。否則,胡騎一日三下,外敵不攘,就沒有一個相當穩定的外部環境來發展內政。
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但諸將的回答卻讓柴榮大失所望,幾乎在座的高級將領一致反對強攻幽燕:“陛下離京四十二日,兵不血刃,取燕南之地,此不世之功也。今虜騎皆聚幽州之北,未宜深入。”(1)。從日後趙匡胤對契丹的保守戰略來看,反對攻幽燕的將軍中,肯定有趙匡胤。
柴榮很不高興。柴榮的涵養很好,沒有當場發作,但臉色已經非常難看了。
其實諸將的反對理由並非道理,之前“王師數萬,不亡一矢,而虜界城邑皆迎刃而下。”(2)但並沒有與真正的契丹族軍隊交戰。已經有情報顯示,大批精銳的契丹騎兵即將趕到幽州,準備與周軍決戰。
另外,契丹人已經緊急聯絡了北漢皇帝劉承鈞,劉承鈞和契丹是唇亡齒寒的關係,一旦契丹勢力被逐出幽燕,那麽北漢就將陷入周朝的戰略包圍圈,斷無生路,所以漢軍已經開始向周漢邊境集結。
但在柴榮看來,諸將的理由隻是為他們的膽怯找了一個並不完美的藉口而已。契丹人雖強,但也不是百戰百勝,當年李存勖在幽州城下將契丹軍殺的片甲不留,李存勖能做到,柴榮自信也一樣能做到。難道在柴榮手下百練成鋼的大周雄師還不如李存勖的軍隊?更遑論手下敗兵北漢,自有李重進等人收拾劉承鈞。
雖然諸將百般勸說撤軍,但柴榮就是不聽,他不想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機有待之百年而不至者,有居之一日而數至者。待之百年而無可乘之機,則吾未嚐遲之而求於先發;居之一日而機數至,則吾未嚐厭之而怠於必應。”(3)機會一旦錯過,以後甚至可能百年不遇,柴榮也不知道自己的大周朝還能存在多少年。與其將契丹邊禍貽之子孫,不如親自解決這個問題。把問題留給後人,後人未必就一定能解決好問題。
柴榮決定了的事情,誰都無法改變。柴榮下令,讓先鋒都指揮使劉重進率兵北上,占領了固安(今河北固安)。固安位於幽州城南一百二十裏,軍事地位非常重要,周軍層層向前推進。
柴榮率主力部隊來到拒馬河的岸邊,因為此次行軍匆忙,所以還沒有來得及搭建浮橋。柴榮立刻讓隨軍工匠和將士們一起動手,搭建簡易浮橋。羅馬城不是一天就能建好的,浮橋也不是一天能搭建好的。
另外插上幾句。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二月,宋太宗趙光義給幾個兒子寫信,講述自己平生履歷。趙光義說自己參加了柴榮發動過的所有戰爭,“朕周顯德中,年十六,時江、淮未賓,從昭武皇帝(趙弘殷)南征,屯於揚、泰等州。朕少習弓馬,屢與賊交鋒,賊應弦而踣者甚眾。太祖駐兵六合,聞其事,拊髀大喜。年十八,從周世宗、太祖,下瓦橋關、瀛、莫等州,亦在行陣。”(2)
趙光義喜歡對別人講自己未經正史證實的經歷,比如金匱之盟,以及他隨從柴榮南征北戰的事跡。趙光義說自己經常戰勝敵軍,立有戰功,按常理來說,正史如《舊五代史》、《資治通鑑》、《宋史》都應該有所記載,但這些正史並沒有記載關於趙光義的從軍事跡。趙光義所說真偽,隻有他自己知道了。
得到三關後,柴榮在行政區劃上對新得州縣進行兩點調整:
一、將益津關升為霸州,割鄚州的文安縣、瀛州的大城縣歸屬霸州管轄。由韓令坤任霸州部都署,張鐸為副,率本部兵駐守。
二、將瓦橋關升為雄州,割涿州的歸義縣、容城縣歸屬雄州管轄。同陳思讓任雄州都部署,高懷德為副,率本部兵駐守。
益津和瓦橋二關是中原防禦契丹騎兵南下的軍事重鎮。益津“倚神京之重,控瀛海之阻,作固作屏,東西聯絡。”(3)而瓦橋關“地控扼幽、薊”(4),地理位置非常優越。
從契丹的角度來看,益津關和瓦橋關就是契丹南京析津府(即幽州)的南麵門戶,二關被周軍奪去,周軍隨時可以發動對幽州的總攻。
柴榮也確實是這麽想的。
————————————————————————————————
(1) 《資治通鑑》卷二百九十四
(2)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十九
(3) 《讀史方輿紀要.北直二》卷十一
(4) 《讀史方輿紀要.北直三》卷十二
第八章 北伐契丹,收復失地
五 準備強攻幽州
顯德六年(公元959年)五月初二,柴榮在雄州的行宮內設宴,所有隨軍的高級將領都參加了這場宴會。
柴榮請大家來喝酒,一方麵是慰勞諸將,一路征塵,確是辛苦。另一方麵,也是最主要的一點,柴榮會議諸將,商議進取幽州的軍國大事。
柴榮的本意自然是用能將銳兵,強攻幽州,一舉收復幽燕失地。中原漢族農耕政權要想保住自己的文明,就必得幽燕不可,這是沒有任何商量餘地的。否則,胡騎一日三下,外敵不攘,就沒有一個相當穩定的外部環境來發展內政。
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但諸將的回答卻讓柴榮大失所望,幾乎在座的高級將領一致反對強攻幽燕:“陛下離京四十二日,兵不血刃,取燕南之地,此不世之功也。今虜騎皆聚幽州之北,未宜深入。”(1)。從日後趙匡胤對契丹的保守戰略來看,反對攻幽燕的將軍中,肯定有趙匡胤。
柴榮很不高興。柴榮的涵養很好,沒有當場發作,但臉色已經非常難看了。
其實諸將的反對理由並非道理,之前“王師數萬,不亡一矢,而虜界城邑皆迎刃而下。”(2)但並沒有與真正的契丹族軍隊交戰。已經有情報顯示,大批精銳的契丹騎兵即將趕到幽州,準備與周軍決戰。
另外,契丹人已經緊急聯絡了北漢皇帝劉承鈞,劉承鈞和契丹是唇亡齒寒的關係,一旦契丹勢力被逐出幽燕,那麽北漢就將陷入周朝的戰略包圍圈,斷無生路,所以漢軍已經開始向周漢邊境集結。
但在柴榮看來,諸將的理由隻是為他們的膽怯找了一個並不完美的藉口而已。契丹人雖強,但也不是百戰百勝,當年李存勖在幽州城下將契丹軍殺的片甲不留,李存勖能做到,柴榮自信也一樣能做到。難道在柴榮手下百練成鋼的大周雄師還不如李存勖的軍隊?更遑論手下敗兵北漢,自有李重進等人收拾劉承鈞。
雖然諸將百般勸說撤軍,但柴榮就是不聽,他不想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機有待之百年而不至者,有居之一日而數至者。待之百年而無可乘之機,則吾未嚐遲之而求於先發;居之一日而機數至,則吾未嚐厭之而怠於必應。”(3)機會一旦錯過,以後甚至可能百年不遇,柴榮也不知道自己的大周朝還能存在多少年。與其將契丹邊禍貽之子孫,不如親自解決這個問題。把問題留給後人,後人未必就一定能解決好問題。
柴榮決定了的事情,誰都無法改變。柴榮下令,讓先鋒都指揮使劉重進率兵北上,占領了固安(今河北固安)。固安位於幽州城南一百二十裏,軍事地位非常重要,周軍層層向前推進。
柴榮率主力部隊來到拒馬河的岸邊,因為此次行軍匆忙,所以還沒有來得及搭建浮橋。柴榮立刻讓隨軍工匠和將士們一起動手,搭建簡易浮橋。羅馬城不是一天就能建好的,浮橋也不是一天能搭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