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頁
夭折的千古一帝:隱藏在歷史背後的周世宗 作者:柴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一種和第二種情況雖然事例並不少見,但第三種情況卻明顯最多。而第二種情況的亡國主因也是內政腐敗,或以殘暴治國喪失民心。內政腐敗對軍隊戰鬥力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最為後世所熟悉的例子就是蜀漢。
諸葛亮治蜀時,蜀漢政治清明,雖然蜀漢連年北伐,但民無怨言。而諸葛亮死後,劉禪親政,因為劉禪的治政能力實在太差,導致太監黃皓專權。黃皓排斥異己,屢次幹擾軍隊正確的指揮,薑維就差點被黃皓給搞掉。再加上統治階級窮侈極欲,民心喪盡。
蜀漢末年,東吳五官中郎將薛珝奉命入蜀求馬,薛珝回來後,吳主孫休問薛珝蜀國政治情況。薛珝答道:“主闇而不知其過,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聞正言,經其野民皆菜色。臣聞燕雀處堂,子母相樂,自以為安也,突決棟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禍之將及,其是之謂乎!”(1)柴榮所麵對的耶律璟,和七百年前的劉禪沒什麽區別。
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從耶律阿保機開始,至耶律璟止,四個遼朝皇帝,從素質和能力上講,一個不如一個。耶律阮已經夠糊塗的了,耶律璟比他還不如!耶律阮喜歡喝酒,荒於酒色、侮諸宰執。”(2),而耶律璟則喜歡睡覺,“好遊戲,不親國事,每夜酣飲,達旦乃寐,日中方起,國人謂之睡王。”(3)
還有兩則史料可以證明耶律璟的昏庸無能,在耶律德光攻陷開封後,後晉中書舍人李浣被擄至契丹,任宣政殿學士。李浣身在契丹統治集團內,可以近距離的了解契丹國情。他在周廣順二年(公元952年),給郭威的一封密信中,介紹了新皇帝耶律璟的所做所為:“幼弱多寵,好擊鞠,大臣離貳。”(4)
另外,李浣(《全唐文》作“李翰”)還曾經給其兄李濤寫過一封信,李浣在信中勸李濤向郭威進言,速發兵攻契丹。理由是“今王驕*,唯好擊鞠。耽於內寵,固無四方之誌。觀其事勢,不同已前。親密貴臣,尚懷異誌。即微弱可知,不敢備奏。一則煩文,一則恐涉為身計。大好乘其亂弱之時,計亦易和。若辦得來討唯速,若且和亦唯速。將來必不能力為可東也。”(5)李浣所說的這個“今王”,就是耶律璟。
郭威對李浣送來的契丹內亂的情報非常重視,“周祖嘉焉”,並派間諜田重霸密赴契丹,與李浣取得聯繫,讓李浣密切關注契丹動向,及時送信。隻是由於郭威建國不久,國內形勢非常不穩定,所以郭威也不敢貿然出兵契丹。“屬中原多事,不能用其言。”(6)
耶律璟即位於公元951年,駕崩於公元969年,在位十八年。也就是說,從公元954年開始,耶律璟在中原的對手由郭威變成了柴榮。柴榮之前一直忙於肅清內政、親征淮南,沒有功夫搭理這個瞌睡蟲。到了遼應歷九年(公元959年),柴榮覺得機會來了,決定大舉北伐。
柴榮所謂的機會,其實就是耶律璟不修內政,導致契丹國內政治腐敗,人心惶惶。據史載,耶律璟在位期間,“荒耽於酒,畋獵無厭。賞罰無章,朝政不視,而嗜殺不已。”(7)
在他的統治之下,遼朝政治腐敗,整體國勢遠不如其父耶律德光統治時期。遼景宗耶律賢時的南院樞密使郭襲曾經這樣評價耶律璟:“穆宗逞無厭之欲,不恤國事,天下愁怨。”(8)
呂思勉先生在《中國通史》中也講到:“周世宗時,正是契丹中衰之會,此時(指的是與宋朝對峙的契丹)卻又興盛了。遼惟穆宗最昏亂。969年,被弒,景宗立,即復安。”(9)
也就是說,趙匡胤和耶律璟做了九年的鄰居,他對此時外強中幹的契丹的政策又是什麽樣的呢?“務保境息民,不欲生事夷狄。先是,五代募民盜戎人馬,給其直,籍數以補戰騎之闕。上乃令盡還所盜馬,仍禁民毋得出寨外盜者。”(10)
因為趙匡胤最主要的目標是消滅南方割據政權,至於幽燕十六州,他並沒有用武力收回的打算,而是準備花五百萬貫錢贖買。用和平手段解決領土爭端,不戰而屈人之兵,確實是上策。隻是不知道契丹人願不願意為了五百萬貫錢而放棄幽雲十六州,如果這五百萬貫錢花完了怎麽辦?
宋朝的開國宰相趙普也二十年如一日的反對收復幽燕失地。趙普認為和富饒的內地相比,幽燕苦寒之地,“致數十州之地土,半失耕桑;則何異為鼷鼠而發機,將明珠而彈雀,所得者少,所失者多。”(11)
致使趙匡胤一直沒有下定決心以武力攻取幽燕,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趙普所說的“孰取幽燕,孰可代之”的問題,這是宋朝壓製武將的傳統政策。《邵氏聞見錄》記載了趙匡胤和趙普的一次對話:
太祖(趙匡胤)一日以幽、燕地圖示中令(趙普),問所取幽、燕之策。中令曰:“圖必出曹翰。”帝曰:“然。”又曰:“翰可取否?”中令曰:“翰可取,孰可守?”帝曰:“以翰守之。”中令曰:“翰死孰可代?”帝不語,久之,曰:“卿可謂遠慮矣。”帝自此絕口不言伐燕。(12)
趙匡胤和趙普雖然矛盾重重,但在壓製武將的立場上,二人有共同語言。趙匡胤兵變奪位,自然不希望武將照葫蘆畫瓢,再出現翻版的陳橋兵變。而趙普是文官係統的代表,不希望看到武將籍復燕之功,重新壓製文官。
諸葛亮治蜀時,蜀漢政治清明,雖然蜀漢連年北伐,但民無怨言。而諸葛亮死後,劉禪親政,因為劉禪的治政能力實在太差,導致太監黃皓專權。黃皓排斥異己,屢次幹擾軍隊正確的指揮,薑維就差點被黃皓給搞掉。再加上統治階級窮侈極欲,民心喪盡。
蜀漢末年,東吳五官中郎將薛珝奉命入蜀求馬,薛珝回來後,吳主孫休問薛珝蜀國政治情況。薛珝答道:“主闇而不知其過,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聞正言,經其野民皆菜色。臣聞燕雀處堂,子母相樂,自以為安也,突決棟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禍之將及,其是之謂乎!”(1)柴榮所麵對的耶律璟,和七百年前的劉禪沒什麽區別。
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從耶律阿保機開始,至耶律璟止,四個遼朝皇帝,從素質和能力上講,一個不如一個。耶律阮已經夠糊塗的了,耶律璟比他還不如!耶律阮喜歡喝酒,荒於酒色、侮諸宰執。”(2),而耶律璟則喜歡睡覺,“好遊戲,不親國事,每夜酣飲,達旦乃寐,日中方起,國人謂之睡王。”(3)
還有兩則史料可以證明耶律璟的昏庸無能,在耶律德光攻陷開封後,後晉中書舍人李浣被擄至契丹,任宣政殿學士。李浣身在契丹統治集團內,可以近距離的了解契丹國情。他在周廣順二年(公元952年),給郭威的一封密信中,介紹了新皇帝耶律璟的所做所為:“幼弱多寵,好擊鞠,大臣離貳。”(4)
另外,李浣(《全唐文》作“李翰”)還曾經給其兄李濤寫過一封信,李浣在信中勸李濤向郭威進言,速發兵攻契丹。理由是“今王驕*,唯好擊鞠。耽於內寵,固無四方之誌。觀其事勢,不同已前。親密貴臣,尚懷異誌。即微弱可知,不敢備奏。一則煩文,一則恐涉為身計。大好乘其亂弱之時,計亦易和。若辦得來討唯速,若且和亦唯速。將來必不能力為可東也。”(5)李浣所說的這個“今王”,就是耶律璟。
郭威對李浣送來的契丹內亂的情報非常重視,“周祖嘉焉”,並派間諜田重霸密赴契丹,與李浣取得聯繫,讓李浣密切關注契丹動向,及時送信。隻是由於郭威建國不久,國內形勢非常不穩定,所以郭威也不敢貿然出兵契丹。“屬中原多事,不能用其言。”(6)
耶律璟即位於公元951年,駕崩於公元969年,在位十八年。也就是說,從公元954年開始,耶律璟在中原的對手由郭威變成了柴榮。柴榮之前一直忙於肅清內政、親征淮南,沒有功夫搭理這個瞌睡蟲。到了遼應歷九年(公元959年),柴榮覺得機會來了,決定大舉北伐。
柴榮所謂的機會,其實就是耶律璟不修內政,導致契丹國內政治腐敗,人心惶惶。據史載,耶律璟在位期間,“荒耽於酒,畋獵無厭。賞罰無章,朝政不視,而嗜殺不已。”(7)
在他的統治之下,遼朝政治腐敗,整體國勢遠不如其父耶律德光統治時期。遼景宗耶律賢時的南院樞密使郭襲曾經這樣評價耶律璟:“穆宗逞無厭之欲,不恤國事,天下愁怨。”(8)
呂思勉先生在《中國通史》中也講到:“周世宗時,正是契丹中衰之會,此時(指的是與宋朝對峙的契丹)卻又興盛了。遼惟穆宗最昏亂。969年,被弒,景宗立,即復安。”(9)
也就是說,趙匡胤和耶律璟做了九年的鄰居,他對此時外強中幹的契丹的政策又是什麽樣的呢?“務保境息民,不欲生事夷狄。先是,五代募民盜戎人馬,給其直,籍數以補戰騎之闕。上乃令盡還所盜馬,仍禁民毋得出寨外盜者。”(10)
因為趙匡胤最主要的目標是消滅南方割據政權,至於幽燕十六州,他並沒有用武力收回的打算,而是準備花五百萬貫錢贖買。用和平手段解決領土爭端,不戰而屈人之兵,確實是上策。隻是不知道契丹人願不願意為了五百萬貫錢而放棄幽雲十六州,如果這五百萬貫錢花完了怎麽辦?
宋朝的開國宰相趙普也二十年如一日的反對收復幽燕失地。趙普認為和富饒的內地相比,幽燕苦寒之地,“致數十州之地土,半失耕桑;則何異為鼷鼠而發機,將明珠而彈雀,所得者少,所失者多。”(11)
致使趙匡胤一直沒有下定決心以武力攻取幽燕,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趙普所說的“孰取幽燕,孰可代之”的問題,這是宋朝壓製武將的傳統政策。《邵氏聞見錄》記載了趙匡胤和趙普的一次對話:
太祖(趙匡胤)一日以幽、燕地圖示中令(趙普),問所取幽、燕之策。中令曰:“圖必出曹翰。”帝曰:“然。”又曰:“翰可取否?”中令曰:“翰可取,孰可守?”帝曰:“以翰守之。”中令曰:“翰死孰可代?”帝不語,久之,曰:“卿可謂遠慮矣。”帝自此絕口不言伐燕。(12)
趙匡胤和趙普雖然矛盾重重,但在壓製武將的立場上,二人有共同語言。趙匡胤兵變奪位,自然不希望武將照葫蘆畫瓢,再出現翻版的陳橋兵變。而趙普是文官係統的代表,不希望看到武將籍復燕之功,重新壓製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