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頁
夭折的千古一帝:隱藏在歷史背後的周世宗 作者:柴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開封之所以建設的繁華似錦,自然少不了宋朝皇帝們的功勞,但開封城建史上最應該感謝的,卻不是他們,他們隻是大樹底下好乘涼而已。歷史上大規模擴建東京汴梁城的,是周世宗柴榮。
開封是河南的歷史名城,如果算上戰國時的魏國,共有七個王朝在此建都,除了魏國,還有五代的後梁(朱友貞)、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宣宗、哀宗),所以開封也稱為七朝古都。開封是這座古城五代北宋時的正式名字,因為自朱溫將開封定為東都,後改東京,所以史稱東京開封府。
梁太祖朱溫是在開封(汴州)起家的,鬥戰天下三十年,成就中原霸業。不過朱溫建立梁朝後去了洛陽,直到他兒子朱友貞時,才定都於開封。後唐滅梁後,放棄開封,又在洛陽建都。石敬瑭、劉知遠、郭威先後在取得中原統治權,國都又回到了開封,一直傳到柴榮這裏。
唐朝是以長安和洛陽為兩京的,開封因為政治上的原因,所以一直沒有發展起來。柴榮下決心對開封進行大規模擴建的主要原因,理由是“人物喧闐,閭巷隘狹,雨雪則有泥濘之患,風旱則多火燭之憂。每遇炎熱相蒸,易生疾沴。”(2)開封城市麵積較小,街道狹窄,人口眾多,所以顯的非常狹促。一旦發生突發性災害,後果不堪設想。
要改變這種城市格局狹小的狀態,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擴大城市麵積,降低人口密度。古代沒有居民樓,基本上都是平房民居,所以降低人口密度,隻能擴建。雖然柴榮以削平諸侯為己任,但在戎馬倥傯之際,依然沒有忘記擴建開封。
顯德二年(公元955年)四月十七日,柴榮下詔修建開封外城。《京城別築羅城詔》:
惟王建國,實曰京師,度地居民,固有前則。東京華夷臻氵奏,水陸會通,時向隆平,日增繁盛,而都城因舊,製度未恢,諸衛軍營,或多窄隘,百司公署,無處興修。加以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億兆無窮,僦賃之資,添增不定,貧闕之戶,供辦實艱。而又屋宇交連,街衢湫隘,入夏有暑濕之苦,居常多煙火之憂。將便公私,須廣都邑。宜令所司於京城四麵別築羅城,先立標幟,候將來冬末春初,農務閑時,即量差近甸人夫,漸次修築。春作才動,便令放散。如或土功未畢,則迤邐次年修築,所冀寬容辦集。今後凡有營葬,及興置宅灶並草市,並須去標幟七裏外。基標幟內,候官中擘畫定街巷軍營倉場諸司公廨院務了,百姓即任營造。(3)
從這道詔書中可以看出來,這時隻是製定出了城建規劃,還沒有破土動工。之所以沒有立刻動工,原因有兩個:
一、古代沒有專業的建築工人,勞動力主要依靠農民。農民的主業是種田,城市建設不能耽誤農業生產。柴榮規定隻有等到農閑時才能開工,農忙時停下來,第二年農閑時再繼續建設。
二、城外還有密密麻麻的墳墓,為了給百姓足夠的遷墳時間,所以暫時沒有開工。但條件是百姓建的新墳必須在新城標記的七裏之外,以免影響城市建設。
柴榮在新城區建設中同樣沒有忘記百姓的利益,他規定,在新城區的規劃中,除了已經準備修建街道、倉庫、官舍、市場之外的土地,其他的地方允許百姓隨意蓋房居住。柴榮這三個措施實在太人性化了,考慮的非常周全,讓人讚嘆感動不已。
顯德三年(公元956年)正月初四,也就是柴榮第一次親征南唐出發前的兩天,柴榮“發開封府、曹、滑、鄭州之民十餘萬築大梁外城。”(4)由京城都巡檢韓通任新城區建設總指揮,左龍武統軍薛可信、右衛上將軍史佺、右監門衛上將軍蓋萬、右羽林將軍康彥環分督四麵。正月是農閑時節,農民們也無事可做,柴榮見縫插針,趕在農忙之前修建新城區。
經過十幾萬人晝夜不停的努力,一座漂亮的新城區終於拔地而起,在人們的驚嘆聲中屹立在地平線上。
值得一點的是,柴榮擴建城市,不僅是看重新城的居住功能,更看重新城的軍事城防功能。民間有一個說法,認為周世宗擴建開封新城所用的土,是采自虎牢關附近的土,世稱虎牢土“堅密如鐵”。用虎牢土建城,可以抵禦來自敵軍高強度的進攻。
清人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對此事有詳細記載:“世傳周世宗築京城,取虎牢土為之,堅密如鐵。蒙古將速不台攻汴,用炮石晝夜擊之,不能壞,乃因外壕築城,圍百五十裏,晝夜攻擊,竟不能拔按。”(5)
新修建的城區麵積很大,周長為“新城周回四十八裏二百三十三步”(6)換算成現在的標準,大致為周長二十二公裏,比舊城周長擴大了四倍,麵積二十五平方公裏。如此規模宏大的新地區,放在現在的城建史上,也是相當了不起的。開封新城自柴榮擴建之後,第二次對開封城區進行擴建時,已經是六十年後的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了。在古代建築水平不高的情況下,大型城市的建築使用了六十年而沒有進行大修,足以說明開封新城的建築質量。
不僅是外城,開封城中也進行了擴建。開封市區的街道有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民居太多,甚至擠在了街道上,導致官民出行不便。“民侵街衢為舍,通大車者蓋寡。”(7)柴榮再一次使用雷霆手段,對市區街道進行大規模擴建。
開封是河南的歷史名城,如果算上戰國時的魏國,共有七個王朝在此建都,除了魏國,還有五代的後梁(朱友貞)、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宣宗、哀宗),所以開封也稱為七朝古都。開封是這座古城五代北宋時的正式名字,因為自朱溫將開封定為東都,後改東京,所以史稱東京開封府。
梁太祖朱溫是在開封(汴州)起家的,鬥戰天下三十年,成就中原霸業。不過朱溫建立梁朝後去了洛陽,直到他兒子朱友貞時,才定都於開封。後唐滅梁後,放棄開封,又在洛陽建都。石敬瑭、劉知遠、郭威先後在取得中原統治權,國都又回到了開封,一直傳到柴榮這裏。
唐朝是以長安和洛陽為兩京的,開封因為政治上的原因,所以一直沒有發展起來。柴榮下決心對開封進行大規模擴建的主要原因,理由是“人物喧闐,閭巷隘狹,雨雪則有泥濘之患,風旱則多火燭之憂。每遇炎熱相蒸,易生疾沴。”(2)開封城市麵積較小,街道狹窄,人口眾多,所以顯的非常狹促。一旦發生突發性災害,後果不堪設想。
要改變這種城市格局狹小的狀態,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擴大城市麵積,降低人口密度。古代沒有居民樓,基本上都是平房民居,所以降低人口密度,隻能擴建。雖然柴榮以削平諸侯為己任,但在戎馬倥傯之際,依然沒有忘記擴建開封。
顯德二年(公元955年)四月十七日,柴榮下詔修建開封外城。《京城別築羅城詔》:
惟王建國,實曰京師,度地居民,固有前則。東京華夷臻氵奏,水陸會通,時向隆平,日增繁盛,而都城因舊,製度未恢,諸衛軍營,或多窄隘,百司公署,無處興修。加以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億兆無窮,僦賃之資,添增不定,貧闕之戶,供辦實艱。而又屋宇交連,街衢湫隘,入夏有暑濕之苦,居常多煙火之憂。將便公私,須廣都邑。宜令所司於京城四麵別築羅城,先立標幟,候將來冬末春初,農務閑時,即量差近甸人夫,漸次修築。春作才動,便令放散。如或土功未畢,則迤邐次年修築,所冀寬容辦集。今後凡有營葬,及興置宅灶並草市,並須去標幟七裏外。基標幟內,候官中擘畫定街巷軍營倉場諸司公廨院務了,百姓即任營造。(3)
從這道詔書中可以看出來,這時隻是製定出了城建規劃,還沒有破土動工。之所以沒有立刻動工,原因有兩個:
一、古代沒有專業的建築工人,勞動力主要依靠農民。農民的主業是種田,城市建設不能耽誤農業生產。柴榮規定隻有等到農閑時才能開工,農忙時停下來,第二年農閑時再繼續建設。
二、城外還有密密麻麻的墳墓,為了給百姓足夠的遷墳時間,所以暫時沒有開工。但條件是百姓建的新墳必須在新城標記的七裏之外,以免影響城市建設。
柴榮在新城區建設中同樣沒有忘記百姓的利益,他規定,在新城區的規劃中,除了已經準備修建街道、倉庫、官舍、市場之外的土地,其他的地方允許百姓隨意蓋房居住。柴榮這三個措施實在太人性化了,考慮的非常周全,讓人讚嘆感動不已。
顯德三年(公元956年)正月初四,也就是柴榮第一次親征南唐出發前的兩天,柴榮“發開封府、曹、滑、鄭州之民十餘萬築大梁外城。”(4)由京城都巡檢韓通任新城區建設總指揮,左龍武統軍薛可信、右衛上將軍史佺、右監門衛上將軍蓋萬、右羽林將軍康彥環分督四麵。正月是農閑時節,農民們也無事可做,柴榮見縫插針,趕在農忙之前修建新城區。
經過十幾萬人晝夜不停的努力,一座漂亮的新城區終於拔地而起,在人們的驚嘆聲中屹立在地平線上。
值得一點的是,柴榮擴建城市,不僅是看重新城的居住功能,更看重新城的軍事城防功能。民間有一個說法,認為周世宗擴建開封新城所用的土,是采自虎牢關附近的土,世稱虎牢土“堅密如鐵”。用虎牢土建城,可以抵禦來自敵軍高強度的進攻。
清人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對此事有詳細記載:“世傳周世宗築京城,取虎牢土為之,堅密如鐵。蒙古將速不台攻汴,用炮石晝夜擊之,不能壞,乃因外壕築城,圍百五十裏,晝夜攻擊,竟不能拔按。”(5)
新修建的城區麵積很大,周長為“新城周回四十八裏二百三十三步”(6)換算成現在的標準,大致為周長二十二公裏,比舊城周長擴大了四倍,麵積二十五平方公裏。如此規模宏大的新地區,放在現在的城建史上,也是相當了不起的。開封新城自柴榮擴建之後,第二次對開封城區進行擴建時,已經是六十年後的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了。在古代建築水平不高的情況下,大型城市的建築使用了六十年而沒有進行大修,足以說明開封新城的建築質量。
不僅是外城,開封城中也進行了擴建。開封市區的街道有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民居太多,甚至擠在了街道上,導致官民出行不便。“民侵街衢為舍,通大車者蓋寡。”(7)柴榮再一次使用雷霆手段,對市區街道進行大規模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