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頁
夭折的千古一帝:隱藏在歷史背後的周世宗 作者:柴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璟給宋齊丘定的罪名是:“惡莫甚於無軍,罪莫深於賣國。”(8)宋齊丘失去了官祿,無以為食,可憐七十三歲的宋齊丘飢餓難耐,隻好吞野草充飢,最終餓死於山間。《資治通鑑》說宋齊丘被李璟囚禁之後,但給飲食,宋齊丘自知罪孽深重,自縊而死,諡號醜繆。
現在李璟終於明白了,淮南的喪失,與其說是軍事上的失敗,不如說是政治上的失敗。
可惜,李璟醒悟的太晚了。
顯德五年(公元958年)八月,李璟以藩臣的名義,給他的宗主國皇帝柴榮上了一道表,算是給這場曠日持久的淮南爭奪戰劃上一個對李璟來說非常苦澀的句號。表如下:
臣聞天秩有禮,位已定於高卑,王者無私事,必循於軌轍,儻臣下稍逾名份,則朝廷實紊等夷,情所難安,理須上訴。竊以臣比承舊製,有昧先幾,勞萬乘之時,巡方傾改,事慶千年之嘉會,固已知歸。
伏惟皇帝陛下,稟上聖之姿,有高世之行。囊括四海,澤潤先民,明目達聰,道均有戴。東征西怨,化被無垠。已觀混一之期,即仰登封之盛。而臣爰從款附,屢奉德音,陛下煦嫗情深,優容義切。全卻藩方之禮,惟頒咫尺之書。粵在事初,便知恩遇。向者,未遑堅讓,今茲敢瀝至誠。
且臣頃以德薄,道乖時危,事蹙獻誠,以奉陛下。請命以庇國人,獲保先基,賜之南服,莫大之惠,曠古未聞。微臣退思,所享已極,豈於殊禮可以久當,伏乞皇帝陛下,深鑒卑衷,終全舊製。凡回誥命,乞降詔書,庶無屈於至尊。且稍安於遠服,乃心懇禱,無所寄言。
現在李璟對柴榮已經無話可說了,佩服的五體投地。跪在這樣一個偉大的男人麵前,並沒有辱沒李璟。
另附,三年淮南戰爭中,李璟向柴榮進獻的財物清單:
顯德三年(公元956年)二月,獻金器一千兩、銀器五千兩、錦綺綾羅二千匹、禦衣犀帶茶茗藥物若幹。後獻五百頭犒軍牛。
又獻金一千兩、銀十萬兩、羅綺二千匹。
顯德五年(公元958年)三月,獻銀十萬兩、絹一十萬匹、錢一十萬貫、茶五十萬斤、米三十萬石。
同年四月,獻“買宴錢”二百萬。
又獻獻金酒器一副,禦衣一襲、戲衣魚犀帶一條、金器五百兩、銀器五千兩、銀龍一座、銀鳳二隻、錦綺千段、細馬兩匹、金銀鞍轡各一副、玉鞭玳瑁鞭各一把。
同年五月,獻細茶五百公斤、清酒一百瓶。
同年九月,獻禦衣金帶、金器千兩、銀器五千兩、錦綺綾羅千匹。
又獻銀一萬兩、綾絹二萬匹。
又獻旃檀佛象一軀,細衣段千疋,乳香三百斤。
又獻銀器五千兩,錦綺綾絹五千匹。
同年十月,獻銀器兩千兩、錦綺綾絹五百匹。
同年十二月,獻銀三千兩、錦綺綾絹一千匹。(9)
————————————————————————————————————
(1) 《舊五代史.周世宗紀五》卷一百一十八
(2) 《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卷三
(3) 《舊五代史.周世宗紀五》卷一百一十八
(4) (5) 《容齋續筆.淮南守備》卷四
(6) 《玉壺野史》卷九稱李昪的父親名叫李誌。“其父誌,去宗室懸遠。”
(7) 《冊府元龜.僭偽部.稱藩》卷二百三十二
(8) 《南唐書.宋齊丘傳》卷四
(9) 以上李璟數次所獻財物,俱見於《冊府元龜.僭偽部.稱藩》卷二百三十二
第七章 奠定盛世的基礎
一 土地政策
1
藏富於國,藏富於民,這是一種經濟思想的兩個方向。
其實不管是藏富於國,還是藏富於民,都是相對而言的。不是說藏富於國,老百姓就窮的叮噹響;藏富於民,也不意味著國庫裏空空如也。政府需要稅收,進行正常的行政開支,老百姓也需要足夠保障生活的收入。政府和百姓在利益分配上,應該互相讓步,要理解和尊重對方的利益。
歷代王朝的覆亡,有很多原因,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統治者不尊重老百姓的利益,反而以刮民自肥為要務。有些帝王沒有正確理解政權和百姓之間的辯證存在關係,主觀上蔑視百姓的利益需求,客觀上極盡搜刮搶掠之能事,最終把老百姓逼上了絕路,導致政權崩潰。
站在百姓利益的立場上看公元十世紀這段的歷史,能稱得上是好皇帝的,隻有五人:梁太祖朱溫、唐明宗李嗣源、南唐烈祖李昪、周太祖郭威、周世宗柴榮。其中爭議最大的是朱溫,史家對朱溫基本持否定態度。
朱溫殘暴好殺,但不能否認的是,後梁的“賦斂之輕”,遠超於對百姓殘暴的後唐(不包括李嗣源)、後晉、後漢。這也是為什麽後梁與後唐十年大戰,而中原百姓卻“未至流亡”的主要原因。
朱溫很正確的理解了政府和民眾之間的辯證存在關係,“厲以農桑,薄其租賦。”(1)隻有百姓富裕了,國家才能實現真正的富裕。正如周太祖郭威所說:“苟利於民,與資國何異?”(2),郭威遵循這一原則,對國內弊政進行了改革,很有成效。
現在李璟終於明白了,淮南的喪失,與其說是軍事上的失敗,不如說是政治上的失敗。
可惜,李璟醒悟的太晚了。
顯德五年(公元958年)八月,李璟以藩臣的名義,給他的宗主國皇帝柴榮上了一道表,算是給這場曠日持久的淮南爭奪戰劃上一個對李璟來說非常苦澀的句號。表如下:
臣聞天秩有禮,位已定於高卑,王者無私事,必循於軌轍,儻臣下稍逾名份,則朝廷實紊等夷,情所難安,理須上訴。竊以臣比承舊製,有昧先幾,勞萬乘之時,巡方傾改,事慶千年之嘉會,固已知歸。
伏惟皇帝陛下,稟上聖之姿,有高世之行。囊括四海,澤潤先民,明目達聰,道均有戴。東征西怨,化被無垠。已觀混一之期,即仰登封之盛。而臣爰從款附,屢奉德音,陛下煦嫗情深,優容義切。全卻藩方之禮,惟頒咫尺之書。粵在事初,便知恩遇。向者,未遑堅讓,今茲敢瀝至誠。
且臣頃以德薄,道乖時危,事蹙獻誠,以奉陛下。請命以庇國人,獲保先基,賜之南服,莫大之惠,曠古未聞。微臣退思,所享已極,豈於殊禮可以久當,伏乞皇帝陛下,深鑒卑衷,終全舊製。凡回誥命,乞降詔書,庶無屈於至尊。且稍安於遠服,乃心懇禱,無所寄言。
現在李璟對柴榮已經無話可說了,佩服的五體投地。跪在這樣一個偉大的男人麵前,並沒有辱沒李璟。
另附,三年淮南戰爭中,李璟向柴榮進獻的財物清單:
顯德三年(公元956年)二月,獻金器一千兩、銀器五千兩、錦綺綾羅二千匹、禦衣犀帶茶茗藥物若幹。後獻五百頭犒軍牛。
又獻金一千兩、銀十萬兩、羅綺二千匹。
顯德五年(公元958年)三月,獻銀十萬兩、絹一十萬匹、錢一十萬貫、茶五十萬斤、米三十萬石。
同年四月,獻“買宴錢”二百萬。
又獻獻金酒器一副,禦衣一襲、戲衣魚犀帶一條、金器五百兩、銀器五千兩、銀龍一座、銀鳳二隻、錦綺千段、細馬兩匹、金銀鞍轡各一副、玉鞭玳瑁鞭各一把。
同年五月,獻細茶五百公斤、清酒一百瓶。
同年九月,獻禦衣金帶、金器千兩、銀器五千兩、錦綺綾羅千匹。
又獻銀一萬兩、綾絹二萬匹。
又獻旃檀佛象一軀,細衣段千疋,乳香三百斤。
又獻銀器五千兩,錦綺綾絹五千匹。
同年十月,獻銀器兩千兩、錦綺綾絹五百匹。
同年十二月,獻銀三千兩、錦綺綾絹一千匹。(9)
————————————————————————————————————
(1) 《舊五代史.周世宗紀五》卷一百一十八
(2) 《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卷三
(3) 《舊五代史.周世宗紀五》卷一百一十八
(4) (5) 《容齋續筆.淮南守備》卷四
(6) 《玉壺野史》卷九稱李昪的父親名叫李誌。“其父誌,去宗室懸遠。”
(7) 《冊府元龜.僭偽部.稱藩》卷二百三十二
(8) 《南唐書.宋齊丘傳》卷四
(9) 以上李璟數次所獻財物,俱見於《冊府元龜.僭偽部.稱藩》卷二百三十二
第七章 奠定盛世的基礎
一 土地政策
1
藏富於國,藏富於民,這是一種經濟思想的兩個方向。
其實不管是藏富於國,還是藏富於民,都是相對而言的。不是說藏富於國,老百姓就窮的叮噹響;藏富於民,也不意味著國庫裏空空如也。政府需要稅收,進行正常的行政開支,老百姓也需要足夠保障生活的收入。政府和百姓在利益分配上,應該互相讓步,要理解和尊重對方的利益。
歷代王朝的覆亡,有很多原因,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統治者不尊重老百姓的利益,反而以刮民自肥為要務。有些帝王沒有正確理解政權和百姓之間的辯證存在關係,主觀上蔑視百姓的利益需求,客觀上極盡搜刮搶掠之能事,最終把老百姓逼上了絕路,導致政權崩潰。
站在百姓利益的立場上看公元十世紀這段的歷史,能稱得上是好皇帝的,隻有五人:梁太祖朱溫、唐明宗李嗣源、南唐烈祖李昪、周太祖郭威、周世宗柴榮。其中爭議最大的是朱溫,史家對朱溫基本持否定態度。
朱溫殘暴好殺,但不能否認的是,後梁的“賦斂之輕”,遠超於對百姓殘暴的後唐(不包括李嗣源)、後晉、後漢。這也是為什麽後梁與後唐十年大戰,而中原百姓卻“未至流亡”的主要原因。
朱溫很正確的理解了政府和民眾之間的辯證存在關係,“厲以農桑,薄其租賦。”(1)隻有百姓富裕了,國家才能實現真正的富裕。正如周太祖郭威所說:“苟利於民,與資國何異?”(2),郭威遵循這一原則,對國內弊政進行了改革,很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