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是人就會犯錯誤。但有些皇帝卻總以為自己完美無瑕,無所不能,對指摘自己缺點錯誤的言論極為反感。他們不願承認自己的錯誤,認為這樣會損害自己的形象。


    什麽是真正的好形象?至少要有一個標準,那就是實事求是,事物的客觀存在並不會因為你不去麵對而消失。柴榮就認識到了這一點,他需要聽真話,而不是拍馬者自己都不相信的奉承話。真話有時很難聽刺耳,但“"家有諍子,不敗其家。國有諍臣,不亡其國。”對一個人如此,對一個國家也是如此。


    據《宋史.張昭傳》記載,柴榮“好拔奇俊,有自布衣及下位上書言事者,多不次進用。”這可能和柴榮的出身有關,柴榮喜歡提拔出身低微的士人和下層官員。用人不問出身,這本來是個優點。時任兵部尚書的張昭卻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張昭認為人的實際能力和出身是沒有絕對關係的。同樣是出身低微,唐太宗用劉洎、馬周而興,唐昭宗用柳璨、朱樸而亡。柳璨阿附朱溫,朱樸是個書呆子。用人不難,難在知人。張昭希望柴榮了解對方的人品能力,再給予擢用。(3)


    柴榮聽罷,點頭稱是,自己確實是有些性急了。柴榮並沒有因為張昭指責他做事浮躁而記恨張昭,反而更加重用張昭,經常向張昭請教兵法上的問題,並賜張昭財物,以示對人才的尊重,這就是柴榮的氣度。


    柴榮用人,有時急於求成,鬧過笑話。有個村民叫趙守微,因為讀過幾本書,喝了點墨水,自以為很有才學。他從家鄉步行到開封,上書皇帝言事。柴榮用人心切,也不仔細考察趙守微的具體情況,就加以重用,授右拾遺。熟悉趙守微為人的人聽說他平步青雲,都非常的吃驚,此人品行惡劣,怎麽能當官呢。


    果然,不久後,趙守微的父親和妻子就將趙守微告上了公堂,“彰其醜行”(4)。雖然不知道趙守微幹過什麽醜事,被父親和妻子告了,肯定不是什麽好事。柴榮大怒,立刻免掉趙守微的職務,杖責一百,發配沙門島。雖然柴榮做事有時太過急躁,但初衷還是好的,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


    (1) 《全唐文》卷一百二十五


    (2) 《舊五代史.周世宗紀二》卷一百一十五


    (3) 《宋史.張昭傳》卷二百六十三


    (4) 《舊五代史.周世宗紀三》卷一百一十六


    非常感謝大家的支持,幫助在下糾錯,以及進行有益的討論,這對狼的提高,有著很大的幫助。平心而論,柴榮和趙匡胤各有所長,亦有所短,沒有誰是聖人,趙匡胤不是,柴榮同樣不是。趙匡胤繼承了柴榮未竟的事業,完成了統一,這本身就是對歷史做出巨大的貢獻。雖然遺憾於柴榮的早逝,但歷史是無法更改的。趙匡胤做的其實也是非常好的。不能完全美化一個人,也沒有完全醜化一個人,完全美化、醜化柴榮和趙匡胤,都是不客觀的。


    周朝的行政機構效率在柴榮的治理下,還是可以的,盡最大限度避免了冗官現象,政治為之清明。柴榮用人及吏治不是十全十美的,缺陷也非常多,但總體來說,基本上是好的。


    第三章  誌在天下


    二  內修政治


    2


    柴榮愛人才是出了名的,柴榮的用人之道,其實也無外乎“賞罰”二道。但如圍棋一樣,圍棋看起來很簡單,無非就是黑白二子,但運用起來,上下縱橫,鬼變莫測,又兼通兵法百家,是一門博大的學問。


    顯德二年(公元955年)十一月十三日,柴榮與近臣議事,主題是論刑賞,柴榮告訴大家:“朕必不因怒刑人,因喜賞人。”(1)從現有史料上看,柴榮並沒有很好的實現這個承諾,至少“因怒刑人”這一點,他做的不好,柴榮暴怒時欲殺人的例子並不少見。但在“因喜賞人”上,柴榮做的倒不錯。


    柴榮用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推己及人,如果籠絡人心。顯德四年時,宰相範質等人屢次催請柴榮封幾個王子,如柴宗訓、柴宗誨等人封王。柴榮堅決不答應,他的理由是:“諸子皆幼,且功臣之子皆未加恩,而獨先朕子,皆自安乎!”(2)


    人都是有自私性的,大家都有兒子,我們為你出生入死,我們的兒子都還沒加封,你的兒子倒先封王了,大家心裏肯定有想法。雖然柴榮是皇帝,即使他封自己的兒子為王,別人也不敢說什麽,但柴榮依然不同意這麽做。柴榮得人心,並不是浪得虛名。


    有一次,柴榮與群臣閑談,柴榮問大家:“近代君臣,多不能保其終始,何也?”(3)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自唐末以來,中原連續出現了四個短命政權,最長的後梁不過十六年(不包括後唐的河東時期),四代旋興旋亡,“置君猶易吏,變國若傳舍。”(4)許多大臣也隨勢俯仰,朝為梁臣,午為唐臣,暮為晉臣。所以歐陽修說:“春秋無義戰,五代無全臣。”(5)


    對於柴榮提出來的問題,侍臣是這樣回答的“為臣者,不得事君之道,或恃寵以矜功,或縱慾以敗度。故雖得其位,旋失其身。”(6)這是從大臣的角度來講的,有些大臣確實是這樣,“恃寵矜功,縱慾敗度。”不止五代,歷代亂世皆是如此,諸葛亮就對此評論過:“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懼,此謂燕巢於幕,魚遊於鼎,亡不俟夕矣。”(7)有些人隻圖眼前富貴,不慮及身後,所以前朝亡,自身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夭折的千古一帝:隱藏在歷史背後的周世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柴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柴狼並收藏夭折的千古一帝:隱藏在歷史背後的周世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