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
夭折的千古一帝:隱藏在歷史背後的周世宗 作者:柴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完全出乎那些新進高層將領的意外,如果趙匡胤在兵變前就讓大家知道他有收回兵權的想法,誰會支持趙匡胤?趙匡胤收回兵權,許給眾將厚利,富貴一生。但他是皇帝,而且為人雄武,眾將自然不敢有違。這個話題會在最後的兵變章節中詳細講解。
逆取順守,這本有沒什麽,蕭道成、楊堅都是兵變即位,也都成為有道明君,趙匡胤也是如此。宋人為了避諱,自然不敢寫兵變是趙匡胤有預謀的。宋事已過千年,承認趙匡胤發動兵變奪位,也沒什麽。朱溫被後世罵為篡弒之賊,但如果梁朝統一天下,梁朝的史官沒有一個敢寫朱溫殺皇帝的。用利益排除法來看,宋朝史官對本朝的諡美之辭,不可盡信。但如果宋朝史官對非本朝的其他政權(包括後周)的諡美之辭,這是基本可信的。
雖然宇文周薄待楊堅,甚至要殺楊堅,但楊堅得誌之後,殺盡宇文宗室,則過了。但楊堅卻是一個好皇帝,對內實現統一,對外打敗突厥,一舉解決外患。開皇之治不是浪得虛名。對楊堅舍其小失取其大功,對趙匡胤也一樣如此。重要的不是趙匡胤如何得位,而是看他如何治天下,愛百姓。
嗬嗬,寫柴榮一直是個難解的心結,現在終於解脫了這個心結。這次寫柴榮,篇幅不算特別長,畢竟柴榮的在位時間太短,不適宜寫的太多。一直為柴榮可惜,雖然過去的歷史無法改變,但總想寫點什麽,來紀念這位偉大的皇帝。
如果一定要說有一個千古一帝,首選應該是秦始皇。如果一定要說有兩個千古一帝,除了秦始皇,在下會把另一張票投給楊堅。柴榮功業成就不高,自然不算。楊堅被嚴重低估了,無論是內政,還是統一,還是垂延千年的製度,對外擴張民族生存空間,或者說是外交藝術,楊堅都達到了一個極高的水準。
對楊堅的印象特別好,不能對楊堅的稱帝過程大加撻伐,這是不公平的。對趙匡胤兵變奪位都是褒多貶少,對楊堅也應該褒多貶少。楊堅對歷史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楊堅成為千古一帝,當之無愧。之所以認為柴榮是夭折的千古一帝,首先說明了柴榮並不是千古一帝,而是有機會。柴榮如果有幸統一天下,他在製度上已經不需要再做什麽根本性的改變,而是在隋唐製度的基礎上加以完善。
最重要的一點,柴榮統一天下,絕不會走趙匡胤弱枝強幹的路子,因為柴榮得天下和趙匡胤得天下的方式完全不同,所以柴榮不需要那麽做。柴榮最有可能實現在秦漢、隋唐之後的第三次黃金時代。五代時期的歷史格局已經和隋唐大有變化,最大的變化就是製度的細密化,隋唐製度在安史之亂前,呈粗線條的類型,安史之亂後,社會製度格局越來越細密化,宋朝的這種細密化達到頂峰。
宋朝諸項皆好,但唯獨武力不競,拖了宋朝整體形象的後腿。柴榮是開拓型的歷史人物,從風格上尤其明顯。趙匡胤雖然是開國皇帝,但他的風格明顯呈守成型發展,當然趙匡胤的這種守成不是孤立狀態下完成的,而是開拓型的守成,類似於永樂。柴榮和趙匡胤都是歷史的佼佼者,他們隻是完成了各自應該完成的歷史使命。
第二章 初露鋒芒
四 圍攻太原
1
高平之戰結束了,柴榮也享受完了勝利者的喜悅,但柴榮並沒有撤軍的意思,他還有下一步動作,就是進攻太原。本來柴榮並沒有打算攻太原,隻想打敗劉崇的北漢軍主力,先保住半壁河山。柴榮之所以改變想法,是因為他從天雄軍節度使符彥卿那裏得到了一個重要情報。
當初符彥卿奉柴榮的命令,率軍進入北漢境內後,突然有大批北漢百姓圍住周軍,向符彥卿哭訴劉崇的暴政,“泣訴劉氏賦役之重”(1)。北漢百姓表示,隻要周軍願意進攻晉陽,他們願意竭盡所能的提供軍需。此外,北漢盂縣、遼州等地皆向周軍投誠。
這次意外的收穫,讓柴榮非常驚喜,他之前對北漢的內政情況並不清楚。通過符彥卿的匯報,他對北漢內政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原來劉崇在河東如此的不得人心!柴榮這才臨時改變主意,決定向北漢發起全麵的進攻,爭取一戰消滅劉崇,除掉這個心腹大患。
劉崇不是傻子,他當然知道把老百姓逼急了是什麽後果,可劉崇的苦衷,又有誰知道呢?劉崇之所以刮老百姓的地皮,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北漢地盤太小,隻有十二個州,多為山地,糧食產量一般。
二、北漢人口太少,據史料記載,北漢有四萬多戶,人口隻有三十萬。人口少,政府徵收的稅賦自然也就少,北漢的政府財政異常吃緊。
三、劉崇需要養活北漢的官僚係統,因為政府沒錢,北漢的宰相每月隻有一百貫錢的工資,節度使也不過三十貫,外加要養活軍隊。(1)
四、劉崇為了得到契丹的軍事支援,每年向契丹進貢大量財物。
因為第一、二、三條的原因,所以導致北漢財政空前緊張。北漢的官僚係統也需要大量錢財來養家,政府給不起工資,他們隻好自己想“辦法”解決經濟問題了。所謂辦法,說白了,就是搜刮百姓。
北漢的老百姓日子過的本來就苦,哪經得起這夥貪官的搜刮,一時間,民怨沸騰,北漢政府的威信降到最低點。這些情況,劉崇都是知道的,可他也“理解”官僚們的難處,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隨便他們搶劫百姓,隻要別造反就行。老百姓實在活不下去了,正好周軍入境,百姓們認為這是他們擺脫劉崇的最佳時機,所以請求周朝王師救河東黎庶於水火。
逆取順守,這本有沒什麽,蕭道成、楊堅都是兵變即位,也都成為有道明君,趙匡胤也是如此。宋人為了避諱,自然不敢寫兵變是趙匡胤有預謀的。宋事已過千年,承認趙匡胤發動兵變奪位,也沒什麽。朱溫被後世罵為篡弒之賊,但如果梁朝統一天下,梁朝的史官沒有一個敢寫朱溫殺皇帝的。用利益排除法來看,宋朝史官對本朝的諡美之辭,不可盡信。但如果宋朝史官對非本朝的其他政權(包括後周)的諡美之辭,這是基本可信的。
雖然宇文周薄待楊堅,甚至要殺楊堅,但楊堅得誌之後,殺盡宇文宗室,則過了。但楊堅卻是一個好皇帝,對內實現統一,對外打敗突厥,一舉解決外患。開皇之治不是浪得虛名。對楊堅舍其小失取其大功,對趙匡胤也一樣如此。重要的不是趙匡胤如何得位,而是看他如何治天下,愛百姓。
嗬嗬,寫柴榮一直是個難解的心結,現在終於解脫了這個心結。這次寫柴榮,篇幅不算特別長,畢竟柴榮的在位時間太短,不適宜寫的太多。一直為柴榮可惜,雖然過去的歷史無法改變,但總想寫點什麽,來紀念這位偉大的皇帝。
如果一定要說有一個千古一帝,首選應該是秦始皇。如果一定要說有兩個千古一帝,除了秦始皇,在下會把另一張票投給楊堅。柴榮功業成就不高,自然不算。楊堅被嚴重低估了,無論是內政,還是統一,還是垂延千年的製度,對外擴張民族生存空間,或者說是外交藝術,楊堅都達到了一個極高的水準。
對楊堅的印象特別好,不能對楊堅的稱帝過程大加撻伐,這是不公平的。對趙匡胤兵變奪位都是褒多貶少,對楊堅也應該褒多貶少。楊堅對歷史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楊堅成為千古一帝,當之無愧。之所以認為柴榮是夭折的千古一帝,首先說明了柴榮並不是千古一帝,而是有機會。柴榮如果有幸統一天下,他在製度上已經不需要再做什麽根本性的改變,而是在隋唐製度的基礎上加以完善。
最重要的一點,柴榮統一天下,絕不會走趙匡胤弱枝強幹的路子,因為柴榮得天下和趙匡胤得天下的方式完全不同,所以柴榮不需要那麽做。柴榮最有可能實現在秦漢、隋唐之後的第三次黃金時代。五代時期的歷史格局已經和隋唐大有變化,最大的變化就是製度的細密化,隋唐製度在安史之亂前,呈粗線條的類型,安史之亂後,社會製度格局越來越細密化,宋朝的這種細密化達到頂峰。
宋朝諸項皆好,但唯獨武力不競,拖了宋朝整體形象的後腿。柴榮是開拓型的歷史人物,從風格上尤其明顯。趙匡胤雖然是開國皇帝,但他的風格明顯呈守成型發展,當然趙匡胤的這種守成不是孤立狀態下完成的,而是開拓型的守成,類似於永樂。柴榮和趙匡胤都是歷史的佼佼者,他們隻是完成了各自應該完成的歷史使命。
第二章 初露鋒芒
四 圍攻太原
1
高平之戰結束了,柴榮也享受完了勝利者的喜悅,但柴榮並沒有撤軍的意思,他還有下一步動作,就是進攻太原。本來柴榮並沒有打算攻太原,隻想打敗劉崇的北漢軍主力,先保住半壁河山。柴榮之所以改變想法,是因為他從天雄軍節度使符彥卿那裏得到了一個重要情報。
當初符彥卿奉柴榮的命令,率軍進入北漢境內後,突然有大批北漢百姓圍住周軍,向符彥卿哭訴劉崇的暴政,“泣訴劉氏賦役之重”(1)。北漢百姓表示,隻要周軍願意進攻晉陽,他們願意竭盡所能的提供軍需。此外,北漢盂縣、遼州等地皆向周軍投誠。
這次意外的收穫,讓柴榮非常驚喜,他之前對北漢的內政情況並不清楚。通過符彥卿的匯報,他對北漢內政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原來劉崇在河東如此的不得人心!柴榮這才臨時改變主意,決定向北漢發起全麵的進攻,爭取一戰消滅劉崇,除掉這個心腹大患。
劉崇不是傻子,他當然知道把老百姓逼急了是什麽後果,可劉崇的苦衷,又有誰知道呢?劉崇之所以刮老百姓的地皮,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北漢地盤太小,隻有十二個州,多為山地,糧食產量一般。
二、北漢人口太少,據史料記載,北漢有四萬多戶,人口隻有三十萬。人口少,政府徵收的稅賦自然也就少,北漢的政府財政異常吃緊。
三、劉崇需要養活北漢的官僚係統,因為政府沒錢,北漢的宰相每月隻有一百貫錢的工資,節度使也不過三十貫,外加要養活軍隊。(1)
四、劉崇為了得到契丹的軍事支援,每年向契丹進貢大量財物。
因為第一、二、三條的原因,所以導致北漢財政空前緊張。北漢的官僚係統也需要大量錢財來養家,政府給不起工資,他們隻好自己想“辦法”解決經濟問題了。所謂辦法,說白了,就是搜刮百姓。
北漢的老百姓日子過的本來就苦,哪經得起這夥貪官的搜刮,一時間,民怨沸騰,北漢政府的威信降到最低點。這些情況,劉崇都是知道的,可他也“理解”官僚們的難處,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隨便他們搶劫百姓,隻要別造反就行。老百姓實在活不下去了,正好周軍入境,百姓們認為這是他們擺脫劉崇的最佳時機,所以請求周朝王師救河東黎庶於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