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曾國藩攻滅太平天國,當時的江南一片焦土,百廢待興,如何振興戰後江南,是擺在曾國藩麵前的難題。為了繁榮和發展城市經濟,深受儒家文化薰陶的曾國藩,卻不顧常理。首先在南京發布弛娼令,並親自提倡設立了六家妓院。於是六家公開營業,招納四方遊女,構築水榭花台,燈火簫鼓,震炫一時,江南又呈現出太平盛世。曾國藩還幾次與幕僚、賓客遊覽,召妓歌舞助興,以身作則鼓勵消費,於是娼妓業很快地在江、浙地區向外地蔓延恢復。短短十年,戰後一片廢墟的江南,舊貌盡復。以前中國曆朝戰亂後,戰亂地一蹶不振的局麵罕見地沒有出現。
第99節:宣統篇(12)
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起源於古代的"茶馬互市",是我國西部歷史上漢藏民族間一種傳統的以茶易馬或以馬換茶為內容的貿易往來。
進入清代,雲南外運貨物總量大增,除了每年要運輸京銅六百多萬斤以外,茶、鹽等雲南特產也是各路馬幫馱運的主要貨物。馬幫運輸業進入了鼎盛時期,茶馬古道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據史料記載,清代從四川成都到西藏拉薩的距離為5916裏,而從雲南普洱府到拉薩的距離則為7019裏,中間有一百多個驛站。如果再加上從拉薩到尼泊爾、印度等地的裏程,茶馬古道可謂是名副其實的"萬裏之遙"。
從自然條件來看,茶馬古道滇藏線最為艱難。通道皆位於崇山峻嶺之中,雨季氣候炎熱,瘟疫等各種疾病流行,人和騾馬都極易染病,所以,商隊通常是在每年5月雨季到來之前通過雲南西南部地區。而從滇西北進入西藏地區,行走更為不便,夏有螞蟥之害,冬有大雪封山。即使在天氣好的情況下,馬幫馱隊也步履艱難,有的通道極為狹窄,寬不及尺,左邊是絕壁,右邊是深淵。由於道路狀況較差,沿途缺乏供給,加之路途遙遠,人馬容易睏乏,因而經常出現人亡馬死的事故。
隨著滇川藏印之間貿易的發展,雲南的一些商人和馬鍋頭落籍印度、尼泊爾等國,成為華僑,其中以麗江、中甸等地的納西族和藏族居多。這些人長期經營茶馬古道上的馱運業務。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茶馬古道成為中國西南惟一的一條陸路運輸線,馬幫馱隊從印度運進大批的國際援助物資,有力地支持了中國的抗日戰爭。
南屏的由來
南屏舊稱為沙尾。清朝嘉慶七年,一個叫沙尾咀的村子裏,村民以天地會為名聚眾叛亂,官兵不知沙尾咀村在何處,誤將沙尾當作了沙尾咀。省府派一名姓曹的官員做督軍,命令左翼鎮總兵黃標,香山知縣許乃來,帶領官兵乘船經過新會直奔沙尾,要將沙尾一鏟而光。
沙尾村聽到這個消息後,人心惶惶,好些人深夜出逃。當時沙尾是屬香山縣治地,許乃來深知自己管轄的沙尾村民一向安分守己,絕不會有異心造反。為了避免濫殺無辜,當官兵戰船在澳門南環泊定後,許乃來就親自去沙尾調查,發現沙尾咀原來在鬥門。於是許乃來貼出告示安撫村民,村民看過告示都安下心來。
為了避免沙尾與沙尾咀相混淆,事後,黃標提出將沙尾改名,得到村民們的擁護和讚許。眾人商議沙尾村的形狀似竹籃,又似花瓶,許乃來便各取一字,把沙尾改為籃瓶。黃標認為籃瓶二字繁雜難寫,便又把籃瓶改為南屏,以示南方屏障的意思。
北京老字號
全聚德烤鴨店創辦於清朝同治三年,創辦人是楊全仁。全聚德的開辦有這樣一個故事:"全聚德"原本叫做"德聚全",是個位於前門大街賣幹鮮果品的店鋪,生意不好,最終倒閉。清朝同治三年,以經營生雞生鴨為生的小販楊全仁將此店鋪買下,開始經營烤鴨和烤爐肉。開店前,一位風水先生圍著新店轉了兩圈後站定說:"這是塊風水寶地,前程不可限量,隻是此店以前甚為倒運,要想沖其晦氣,除非將德聚全的舊字號倒過來,稱作全聚德,新字號才能上坦途。"楊全仁一聽正合心意,一來自己名字中占有一個"全"字,二來"聚德"意為聚攏德行,可以標榜店鋪做買賣講德行。於是,聞名中外的老字號"全聚德"就這樣誕生了。
同仁堂的創始人是樂顯揚。樂顯揚,號尊育,祖籍浙江寧波,明朝永樂年間遷居北京,祖輩三代行醫。他自幼耳濡目染,廣讀方書典籍,致力於方藥研究製作。他製作的丸藥,均取材純正地道,製作精細嚴謹,患者用後療效顯著。資料記載,同仁堂所製藥品選料、製作極為嚴格,它根據民間驗方、文獻驗方、家傳秘方、宮廷太醫良方等,精心選配,反覆研究,並根據患者的用藥反映,多次調整,力求精善,並製訂出《同仁堂藥目》。清朝雍正六年,同仁堂開始給皇宮專供禦藥,歷經清朝八代皇帝,達一百八十八年之久,都用同仁堂的藥。當時流傳說"國藥數京藥,京藥數同仁"。
張一元茶莊由安徽歙縣定潭村人張文卿於清朝光緒三十四年建。在當時北京的商店,張一元茶莊是第一個用高音喇叭播放歌曲、戲劇等來招徠顧客的。每次播放時,門前總是圍著一群人。
老北京人講究"腳踩內聯升"——穿內聯升製作的布鞋。內聯升鞋店最早建於清鹹豐三年的東江米巷。店主名叫趙廷,他早年在一家鞋作坊當徒工,學得一手好技術,又積累了一定的經營管理經驗。後來,京城一位達官丁大將軍出資數千兩白銀入股,幫助趙廷開辦了鞋店。趙廷經過分析,決定辦個朝靴店。內聯升的服務對象大都是皇宮貴戚和天天盼著"連升三級"、"平步青雲"的官場。可它又不冷落普通顧客。它製作的"轎夫鞋"既跟腳又不易綻裂,柔軟吸汗,走路無聲。習武的人也喜愛穿它,稱得上是中國式運動鞋。
第99節:宣統篇(12)
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起源於古代的"茶馬互市",是我國西部歷史上漢藏民族間一種傳統的以茶易馬或以馬換茶為內容的貿易往來。
進入清代,雲南外運貨物總量大增,除了每年要運輸京銅六百多萬斤以外,茶、鹽等雲南特產也是各路馬幫馱運的主要貨物。馬幫運輸業進入了鼎盛時期,茶馬古道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據史料記載,清代從四川成都到西藏拉薩的距離為5916裏,而從雲南普洱府到拉薩的距離則為7019裏,中間有一百多個驛站。如果再加上從拉薩到尼泊爾、印度等地的裏程,茶馬古道可謂是名副其實的"萬裏之遙"。
從自然條件來看,茶馬古道滇藏線最為艱難。通道皆位於崇山峻嶺之中,雨季氣候炎熱,瘟疫等各種疾病流行,人和騾馬都極易染病,所以,商隊通常是在每年5月雨季到來之前通過雲南西南部地區。而從滇西北進入西藏地區,行走更為不便,夏有螞蟥之害,冬有大雪封山。即使在天氣好的情況下,馬幫馱隊也步履艱難,有的通道極為狹窄,寬不及尺,左邊是絕壁,右邊是深淵。由於道路狀況較差,沿途缺乏供給,加之路途遙遠,人馬容易睏乏,因而經常出現人亡馬死的事故。
隨著滇川藏印之間貿易的發展,雲南的一些商人和馬鍋頭落籍印度、尼泊爾等國,成為華僑,其中以麗江、中甸等地的納西族和藏族居多。這些人長期經營茶馬古道上的馱運業務。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茶馬古道成為中國西南惟一的一條陸路運輸線,馬幫馱隊從印度運進大批的國際援助物資,有力地支持了中國的抗日戰爭。
南屏的由來
南屏舊稱為沙尾。清朝嘉慶七年,一個叫沙尾咀的村子裏,村民以天地會為名聚眾叛亂,官兵不知沙尾咀村在何處,誤將沙尾當作了沙尾咀。省府派一名姓曹的官員做督軍,命令左翼鎮總兵黃標,香山知縣許乃來,帶領官兵乘船經過新會直奔沙尾,要將沙尾一鏟而光。
沙尾村聽到這個消息後,人心惶惶,好些人深夜出逃。當時沙尾是屬香山縣治地,許乃來深知自己管轄的沙尾村民一向安分守己,絕不會有異心造反。為了避免濫殺無辜,當官兵戰船在澳門南環泊定後,許乃來就親自去沙尾調查,發現沙尾咀原來在鬥門。於是許乃來貼出告示安撫村民,村民看過告示都安下心來。
為了避免沙尾與沙尾咀相混淆,事後,黃標提出將沙尾改名,得到村民們的擁護和讚許。眾人商議沙尾村的形狀似竹籃,又似花瓶,許乃來便各取一字,把沙尾改為籃瓶。黃標認為籃瓶二字繁雜難寫,便又把籃瓶改為南屏,以示南方屏障的意思。
北京老字號
全聚德烤鴨店創辦於清朝同治三年,創辦人是楊全仁。全聚德的開辦有這樣一個故事:"全聚德"原本叫做"德聚全",是個位於前門大街賣幹鮮果品的店鋪,生意不好,最終倒閉。清朝同治三年,以經營生雞生鴨為生的小販楊全仁將此店鋪買下,開始經營烤鴨和烤爐肉。開店前,一位風水先生圍著新店轉了兩圈後站定說:"這是塊風水寶地,前程不可限量,隻是此店以前甚為倒運,要想沖其晦氣,除非將德聚全的舊字號倒過來,稱作全聚德,新字號才能上坦途。"楊全仁一聽正合心意,一來自己名字中占有一個"全"字,二來"聚德"意為聚攏德行,可以標榜店鋪做買賣講德行。於是,聞名中外的老字號"全聚德"就這樣誕生了。
同仁堂的創始人是樂顯揚。樂顯揚,號尊育,祖籍浙江寧波,明朝永樂年間遷居北京,祖輩三代行醫。他自幼耳濡目染,廣讀方書典籍,致力於方藥研究製作。他製作的丸藥,均取材純正地道,製作精細嚴謹,患者用後療效顯著。資料記載,同仁堂所製藥品選料、製作極為嚴格,它根據民間驗方、文獻驗方、家傳秘方、宮廷太醫良方等,精心選配,反覆研究,並根據患者的用藥反映,多次調整,力求精善,並製訂出《同仁堂藥目》。清朝雍正六年,同仁堂開始給皇宮專供禦藥,歷經清朝八代皇帝,達一百八十八年之久,都用同仁堂的藥。當時流傳說"國藥數京藥,京藥數同仁"。
張一元茶莊由安徽歙縣定潭村人張文卿於清朝光緒三十四年建。在當時北京的商店,張一元茶莊是第一個用高音喇叭播放歌曲、戲劇等來招徠顧客的。每次播放時,門前總是圍著一群人。
老北京人講究"腳踩內聯升"——穿內聯升製作的布鞋。內聯升鞋店最早建於清鹹豐三年的東江米巷。店主名叫趙廷,他早年在一家鞋作坊當徒工,學得一手好技術,又積累了一定的經營管理經驗。後來,京城一位達官丁大將軍出資數千兩白銀入股,幫助趙廷開辦了鞋店。趙廷經過分析,決定辦個朝靴店。內聯升的服務對象大都是皇宮貴戚和天天盼著"連升三級"、"平步青雲"的官場。可它又不冷落普通顧客。它製作的"轎夫鞋"既跟腳又不易綻裂,柔軟吸汗,走路無聲。習武的人也喜愛穿它,稱得上是中國式運動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