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故宮藏有一件泛藍漢瓦紋綢釘邊幫褂。這件服裝是清代宮中妃子常穿的衣服,四粒拇指蓋大小的圓形紐扣,正麵鑄有雲紋和吉祥紋章,金光閃閃,不帶瑕疵。然而這四枚扣子的背麵都用英文鑄出"鍍金扣子"的字樣,位置藏得非常巧妙。清代幹隆、嘉慶時期已經有不少外國商人在華經商,這些紐扣可能是他們輸入的,或者是在華的"中外合資企業"的產品。


    如今高跟鞋已經是時髦女性的必備裝備之一,底部超厚的"鬆糕鞋"也頗流行過一陣。其實在清代,愛美的後妃們早已發明了這種既能顯個頭,又讓走路姿勢顯得婀娜多姿的鞋子。那就是"元寶底"或是"花盆底"的鞋子。這種鞋子的底部都厚達七八厘米,可以想見,穿上這樣的鞋子,後妃們的個頭一下子高了一大截。另外由於底部厚而且麵積小,所以穿上的人走路必須要慢且穩當,無形中增添了從容淡定的皇家味道。


    清宮選秀


    人們一般都覺得大內宮廷裏的女子個個有沉魚落雁之貌。其實,靚麗的容貌並不是得登龍庭當選秀女的主要標準。清朝選秀公開的兩條標準是品德和門第。


    光緒皇帝的皇後隆裕就"相貌奇醜",但她是慈禧皇太後的侄女,因此,她便成了皇後。被光緒皇帝視為紅顏知己的珍妃入選時,她的父親是侍郎長敘,祖父是曾任總督的裕泰,伯父是廣州將軍長善,長善又是大學士桂良的女婿,是恭親王奕的連襟,因此姐妹兩人雙雙入選為珍、瑾二妃。


    清廷歷來都是從旗人女子中挑選後宮粉黛。八旗秀女每三年挑選一次,由戶部主持,可備皇後嬪妃之選。挑選秀女的目的,除了充實皇帝的後宮之外,還有就是為皇室子孫拴婚,或為親王、郡王和他們的兒子指婚,重要性自不待言。秀女們要走進紫禁城高高的宮牆,必須經過一道道"關卡"的考察。


    首先,要嚴格審查旗屬與年齡,不在旗的想參加選秀,勢比登天;在旗的想逃避選秀,也是自討苦吃。清代歷朝對此都有詳細的規定,嚴格把關。


    幹隆時期,閩浙總督德沛上了一道奏摺,請求幹隆皇帝允許他年過17歲的兒子恆誌與兩廣總督馬爾泰的女兒完婚,但是,馬爾泰的這位千金還沒有參加過選秀女。此事令幹隆皇帝大為惱火,命德沛立即趕赴京師,當麵訓斥了他一通,並命令戶部發文通知八旗,凡是沒有經過選看的秀女,不可私自先結親,務必遵守律例等選看以後再行結親聘嫁。


    每到準備挑選秀女的時候,先由戶部奏報皇帝,奉旨允準後,立即由八旗的各級基層長官逐層將適齡女子花名冊呈報上來,到八旗都統衙門匯總,最後由戶部上報皇帝,皇帝決定選閱日期。


    各旗選送的秀女,要用騾車提前送到京城。幹隆時規定:參選的女子無論出身如何,每人賞銀一兩,作為盤纏。


    當應選的秀女們在神武門外走下騾車後,先由戶部司官維持秩序,再由太監引入宮中。一般每天隻閱看兩個旗,根據各旗參選秀女人數的多少進行搭配。閱看時通常是五六人一排,供皇帝或太後選閱,但有時也有三四人一排,甚至一人一排的。如有被看中者,就留下她的名牌,這叫做留牌子;沒有選中的,就稱作撂牌子。然後,留牌子的秀女再定期複選,複選而未留者,也稱為撂牌子。而複選再中的就可以留在宮中了。


    聯林擷英(一)


    明末大臣洪承疇,福建南安人,字彥演,號享九。明萬曆進士。崇禎時任兵部尚書。崇禎十四年,洪率十三萬人馬到遼寧鬆山,被清軍擊潰,洪被俘獲。後投降失節。清順治元年,洪隨清軍入關,次年到南京。由於他死心塌地投靠了清軍,於是清授予他總督軍務,鎮壓抗清義軍。順治九年,洪承疇60歲生日時,那位名士披麻服孝,沖入壽堂,向洪承疇獻上一副對聯,聯雲:


    第94節:宣統篇(7)


    史鑑流傳真可法


    洪恩未報反成仇。


    上聯嵌著抗清名將史可法的名字,下聯以"成仇"諧音"承疇",直接諷刺他叛明賣國的可恥行徑。洪承疇看了,麵紅耳赤,無言以對。


    清順治十八年,鄭成功率戰船三百五十艘,甲兵數萬,經澎湖列島,在台灣禾寮港登陸。隨即分兵圍攻荷蘭總督所在地赤嵌城。經過八個月的戰鬥,終於將荷蘭侵略者一舉擊敗。鄭成功收復台灣後,與當地人共建家園,使台灣麵貌一新。在他收復台灣後五個月,即因病逝世。人民為了紀念他的豐功偉績,在台灣建了一座延平郡王祠。台灣著名詩人丘逢甲特地寫了一副對聯,題於廟中:


    由秀才封王,為天下讀書人別開生麵


    驅異族出境,語中國有誌者再鼓雄風


    林則徐的女婿、清末福建侯官人沈葆禎,對鄭成功的業績推崇備至,他也寫過一副對聯:


    開千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亡民世界


    際一生無可奈何之地,缺憾彌諸天地,是破格完人


    清代有個名叫王寅的縣官,為人卑鄙,貪贓枉法,魚肉百姓,幹盡了壞事。有一天夜裏,有人寫了一副斥罵他的對聯,偷偷貼在縣衙門大門上。王寅看了對聯,火冒三丈,原來對聯是這樣寫的:


    王好貨,不論金銀銅鐵


    寅屬虎,全需雞犬牛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朱景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朱景暉並收藏清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