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8月1日,中日正式宣戰。日本駐天津領事館撤走後,間諜宗方小太郎將自己偽裝成中國老百姓,來往於威海、旅順之間,窺探中國海軍的情報。他在威海得知北洋艦隊的出發時間,立即電告了上海諜報機關。日軍大本營即派日本聯合艦隊出發。18日,中日兩支艦隊相遇,震驚世界的"黃海海戰"爆發。由於敵我力量懸殊,北洋艦隊慘遭重創,損失五艦,死傷八百餘人。至此北洋艦隊更是畏縮不出,日本奪得製海權。不久宗方小太郎被召回日本,他穿著中國服,接受天皇的召見。陸軍大將本莊繁評價宗方說:"日清戰爭之時,他密行威海衛軍港,詳細偵察敵情,對君國做出極大貢獻。"
第83節:清德宗光緒篇(16)
1886年春,日本陸軍參謀本部派荒尾精秘密潛到中國刺探情報。此時日本間諜愈加瘋狂。他們將在中國各地搜集的情報分門別類整理,編纂成三大冊兩千多頁的《清國通商綜覽》。這是一部有關中國的百科全書,這部書為日本軍政當局侵華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
潘祖蔭請客
潘祖蔭是晚清的要員,其祖潘世恩中過狀元,他自己是翰林出身官至工部尚書。潘祖蔭是江蘇人。當時朝臣分南北兩黨,南黨的首領就是潘祖蔭和翁同龢。《清史稿》稱,當時潘祖蔭與翁同龢並稱"潘翁"。
光緒年間,某科會試場後,潘祖蔭和張之洞糾集各地名士,雅集於陶然亭。提前一天,遍發請貼,請了百十人。到了那天,百十來號人如期而至,喝茶下棋吟詩做對,聊的興高采烈。可這中午都過去了,還一點沒開飯的跡象。潘祖蔭便問張之洞去哪裏吃飯,張之洞這才想到光顧著請人了,把辦筵的事忘得一幹二淨。趕緊派僕人去酒樓,讓送筵到園中。突然之間,做一百來人的宴席,別說是不講究,能湊出來就不錯了。到下午勉強吃完飯,晚上有好多人就開始拉肚子。文人首次委屈自然不肯甘心,於是在《清稗類鈔》裏就多了一條《潘張大宴公車名士》。《清稗類鈔》還記有潘祖蔭在私人聚會時,發請貼往往要附言說:天氣太熱,準九點鍾入座,別來晚了,晚了菜都變味了,就沒意思了。
"兩崑崙"之大刀王五
清末戊戌變法,風雷激盪,誌士流血,神州震撼。譚嗣同就義前用煤屑在牆上題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這個"兩崑崙"就是指康有為和王五。
王五祖籍關東,河北滄縣人,名正誼,字子斌。王五和譚嗣同是莫逆之交,譚嗣同曾師從王五學習劍術。從現存譚嗣同的一張照片來看,他披著大氅,腰結寬帶,說明他不僅是個文人,也是個武士。戊戌變法失敗後,譚嗣同曾把心愛的"鳳矩"寶劍贈給王五留作紀念。這把寶劍在王家一直保留到大煉鋼鐵時連同大刀一起被處理了。譚嗣同就義後王五冒著被殺頭的風險去收屍,趙炳麟《柏岩文存》記載當時情況說:"戊戌時,譚嗣同被斬的事都沒人敢提起,卻有一位俠客伏屍大哭,洗淨他的屍體收殮了他。見到的人有認識的,都說是劍師王五。"
王五一生很有傳奇色彩。12歲時在一家燒餅鋪當學徒,愛好武術的他有空便到附近"盛興鏢局"看鏢師練武,被總鏢頭李鳳崗看中。遂收為徒弟。王子斌拜"雙刀李"為師,師兄弟中排行第五,又因以大刀見長,故江湖上稱之為"大刀王五"。
戊戌變法失敗後,帝國主義更加瘋狂侵略中國。1900年8月,八國聯軍攻到北京城下,德軍統帥瓦德西,特許軍隊公開搶劫三日。麵對著帝國主義強盜對中國人民的浩劫,王五再也不能按捺自己胸中的怒火,率領屬下鏢客、徒弟幾十人,自發在北京城內與侵略軍展開鬥爭,他們利用地形熟識的優勢,夜晚出擊,有力地打擊了外國侵略者。
王五之死是悲壯的。狄平子著《平等閣筆記》載:1900年11月的一天,他經過一家姓石的住宅門前,看見侵略者又在搶劫財物,欺負婦女,頓時熱血沸騰,不顧隻身無援,獨自同敵搏鬥,打死敵人數十人,最後因身負重傷,被八國聯軍擒獲。在被押解到德軍司令部的途中,王五一路高呼:"大丈夫生不能報效正義,以死殉大業無憾!"在德軍司令部,受刑極慘,卻毫不屈服。不久,被槍殺於前門東河沿。
王五遇難後頭顱被砍下懸掛在前門城樓上示眾。京師震動,全國指責。大俠霍元甲在一個夜間,將首級取下帶回到祭祀地方院中,人們痛哭失聲,以民間最隆重的儀式悼念王五,連續三十五天人流不斷(按民俗七天為期,五期正好三十五天)。然後將屍首合葬。《老殘遊記》作者劉鶚與王五交厚,滿懷悲憤寫下了"愛國誌士王五之墓"幾個大字,以昭告天下。
王五詰劉鶚
王五是地道的綠林豪客,不但武功好,而且結交廣泛,上到王公顯貴,下到街頭混混。所以王五武功與事跡傳說最廣,傳奇色彩濃厚。
王武有一個朋友叫劉鶚,字鐵雲,是一家英國公司的買辦。光緒二十六年,新年初六,大刀王五忽然來訪,鐵雲以為他是來拜年的,高興地迎入客廳,笑道:"多時不曾拜見五哥和嫂夫人了,本來是應該兄弟前往府上拜年的。"
王五冷笑道:"咱可不是來給你拜年的,你現在是和洋人打得火熱的大貴人了,還敢勞您的駕?"
第83節:清德宗光緒篇(16)
1886年春,日本陸軍參謀本部派荒尾精秘密潛到中國刺探情報。此時日本間諜愈加瘋狂。他們將在中國各地搜集的情報分門別類整理,編纂成三大冊兩千多頁的《清國通商綜覽》。這是一部有關中國的百科全書,這部書為日本軍政當局侵華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
潘祖蔭請客
潘祖蔭是晚清的要員,其祖潘世恩中過狀元,他自己是翰林出身官至工部尚書。潘祖蔭是江蘇人。當時朝臣分南北兩黨,南黨的首領就是潘祖蔭和翁同龢。《清史稿》稱,當時潘祖蔭與翁同龢並稱"潘翁"。
光緒年間,某科會試場後,潘祖蔭和張之洞糾集各地名士,雅集於陶然亭。提前一天,遍發請貼,請了百十人。到了那天,百十來號人如期而至,喝茶下棋吟詩做對,聊的興高采烈。可這中午都過去了,還一點沒開飯的跡象。潘祖蔭便問張之洞去哪裏吃飯,張之洞這才想到光顧著請人了,把辦筵的事忘得一幹二淨。趕緊派僕人去酒樓,讓送筵到園中。突然之間,做一百來人的宴席,別說是不講究,能湊出來就不錯了。到下午勉強吃完飯,晚上有好多人就開始拉肚子。文人首次委屈自然不肯甘心,於是在《清稗類鈔》裏就多了一條《潘張大宴公車名士》。《清稗類鈔》還記有潘祖蔭在私人聚會時,發請貼往往要附言說:天氣太熱,準九點鍾入座,別來晚了,晚了菜都變味了,就沒意思了。
"兩崑崙"之大刀王五
清末戊戌變法,風雷激盪,誌士流血,神州震撼。譚嗣同就義前用煤屑在牆上題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這個"兩崑崙"就是指康有為和王五。
王五祖籍關東,河北滄縣人,名正誼,字子斌。王五和譚嗣同是莫逆之交,譚嗣同曾師從王五學習劍術。從現存譚嗣同的一張照片來看,他披著大氅,腰結寬帶,說明他不僅是個文人,也是個武士。戊戌變法失敗後,譚嗣同曾把心愛的"鳳矩"寶劍贈給王五留作紀念。這把寶劍在王家一直保留到大煉鋼鐵時連同大刀一起被處理了。譚嗣同就義後王五冒著被殺頭的風險去收屍,趙炳麟《柏岩文存》記載當時情況說:"戊戌時,譚嗣同被斬的事都沒人敢提起,卻有一位俠客伏屍大哭,洗淨他的屍體收殮了他。見到的人有認識的,都說是劍師王五。"
王五一生很有傳奇色彩。12歲時在一家燒餅鋪當學徒,愛好武術的他有空便到附近"盛興鏢局"看鏢師練武,被總鏢頭李鳳崗看中。遂收為徒弟。王子斌拜"雙刀李"為師,師兄弟中排行第五,又因以大刀見長,故江湖上稱之為"大刀王五"。
戊戌變法失敗後,帝國主義更加瘋狂侵略中國。1900年8月,八國聯軍攻到北京城下,德軍統帥瓦德西,特許軍隊公開搶劫三日。麵對著帝國主義強盜對中國人民的浩劫,王五再也不能按捺自己胸中的怒火,率領屬下鏢客、徒弟幾十人,自發在北京城內與侵略軍展開鬥爭,他們利用地形熟識的優勢,夜晚出擊,有力地打擊了外國侵略者。
王五之死是悲壯的。狄平子著《平等閣筆記》載:1900年11月的一天,他經過一家姓石的住宅門前,看見侵略者又在搶劫財物,欺負婦女,頓時熱血沸騰,不顧隻身無援,獨自同敵搏鬥,打死敵人數十人,最後因身負重傷,被八國聯軍擒獲。在被押解到德軍司令部的途中,王五一路高呼:"大丈夫生不能報效正義,以死殉大業無憾!"在德軍司令部,受刑極慘,卻毫不屈服。不久,被槍殺於前門東河沿。
王五遇難後頭顱被砍下懸掛在前門城樓上示眾。京師震動,全國指責。大俠霍元甲在一個夜間,將首級取下帶回到祭祀地方院中,人們痛哭失聲,以民間最隆重的儀式悼念王五,連續三十五天人流不斷(按民俗七天為期,五期正好三十五天)。然後將屍首合葬。《老殘遊記》作者劉鶚與王五交厚,滿懷悲憤寫下了"愛國誌士王五之墓"幾個大字,以昭告天下。
王五詰劉鶚
王五是地道的綠林豪客,不但武功好,而且結交廣泛,上到王公顯貴,下到街頭混混。所以王五武功與事跡傳說最廣,傳奇色彩濃厚。
王武有一個朋友叫劉鶚,字鐵雲,是一家英國公司的買辦。光緒二十六年,新年初六,大刀王五忽然來訪,鐵雲以為他是來拜年的,高興地迎入客廳,笑道:"多時不曾拜見五哥和嫂夫人了,本來是應該兄弟前往府上拜年的。"
王五冷笑道:"咱可不是來給你拜年的,你現在是和洋人打得火熱的大貴人了,還敢勞您的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