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帝的逗趣童年
小載淳常聽人說:沒有學問的人"胸無點墨",有學問的人肚子裏墨水多。他也希望自己能做一個有學問的人,於是,某天心血來潮,一口氣把書案上硯台裏的墨汁全部喝到了肚子裏。太監走進來,看見小皇帝滿嘴黑糊糊的,嚇了一大跳,忙問發生了什麽事。小載淳笑著說:"這回朕可有學問了!"小太監還是不明白,小載淳指著空空的硯台說:"現在朕的肚子裏墨水可多啦!"小太監嚇壞了,自知失職,忙向太後稟報,傳來太醫,這時小皇帝才感覺噁心,開始作嘔,樣子很難受,直到連喝了五天藥後,噁心的症狀才逐漸消除。
小載淳第一次溜出宮那天,真是大開眼界,一切都那麽新鮮。他看見一群小孩圍在一輛攤車前,每人手裏都有一隻小碗,小販正從車裏舀一勺東西放在小碗裏,孩子們就拿著小勺"呼呼"地把東西吃個精光。小載淳看傻了眼,口水流了好多。他走過去問:"這是什麽東西?"小販說:"小少爺,這個叫冰凍果子幹兒,酸甜冰涼,可好吃了,嚐嚐?"
小載淳從沒聽人叫過他"小少爺",覺得很有趣兒,便爽快地接過碗大吃起來。一口下肚沁人心脾,好痛快!正吃得津津有味,幾個正火燒火燎找他的太監看到了他,趕忙跑了過來。情急之下小載淳掀起衣襟,把剩下的冰凍果子幹兒一股腦兒倒進了衣兜裏,濕漉漉地兜著跑回了宮。
第64節:清穆宗同治篇(2)
"闊公子"害病
同治帝在位時,常微服出入煙花柳巷。他病死時,朝廷對外說是出天花,而有傳言說他是死於梅毒。
當時有個唱戲的叫劉趕三,天津人,擅長戲謔。他祖上是藥商,到他父親那一代,家道漸起,便讓劉趕三上學念書,想以儒生的身份光耀門庭。趕三讀書刻苦,未成年時,已經名聲在外。後來境遇不好,便改行唱戲。先學鬚生,後改學醜角。
同治帝死的時候,劉趕三正好在阜成園唱《南廟請醫》一劇,扮演庸醫劉高手。他在劇中插科打諢道:"東華門我是不去的。因為那個門裏頭,有位闊公子,新近害了病,找我去治。他害的是梅毒,我還當是出天花呢,一劑藥下去,就死啦!我要再走東華門,被人家瞧見,那還有小命兒嗎?"
同治帝的癖好
《清朝野史大觀》記載,同治皇帝有兩個癖好,一是貪玩,二是好奢侈。同治喜歡兩種遊戲:一是踢球,一是用腳踏住強弓硬弩,然後使勁拉弓弦使之張開。同治還特別喜歡演戲,有一次他演《打灶》,恭親王奕忻的兒子載澄扮演小叔,一個妃子演李二嫂,同治則身穿黑袍演灶君。
他最喜歡玩的是讓小太監橫臥板凳之上,他用手按住小太監的肚子,要下麵的小太監旋轉如飛,好些小太監都受不了。
同治生活奢侈。有一次,小太監拿著同治禦筆批的字條到內務府要五百兩銀子買零嘴吃。管內務府的榮祿到宮門口奏請說:"宮裏需要的食物管理部門都已經供奉了,沒有必要再買,即便要買,也不用這麽多銀子呀。"同治聽後,大發脾氣。
同治帝劇諫慈禧
慈禧太後喜歡看戲,尤其嗜好看色情戲。什麽《海潮珠》、《盤絲洞》、《翠屏山》、《雙搖會》等,伶人演得越細緻,慈禧太後便越看得興致勃勃。同治皇帝年齡逐漸長大,對慈禧的做法感到羞恥。每當慈禧點名要看這些淫劇時,同治帝必定想方設法加以阻止,但始終沒有效果。有一天,慈禧又點名要看《翠屏山》。同治皇帝聽說後,便親自進了後台,扮演石秀,眾人都不敢阻攔。開幕以後,石秀一角表演草草了事,台詞刪減了一大半,不一會兒工夫,就到了劇終。而扮演潘巧雲的伶人也不得不隨著草草了事。又一天,慈禧點《雙搖會》,同治帝扮演劇中勸架的鄰翁,對李相公的大奶奶臨時加了幾句台詞打諢道:"你我兩家鄰居,相處多年,你家大爺年紀也不小了,家庭裏若是這樣常常鬧笑話,鬧個不停,不但不成體統,而且也未免太不給年輕人留地步了!"
同治皇帝的愛情悲劇
載淳的18歲生日即將來到,兩個老媽——聖母皇太後慈禧(生母)和母後皇太後慈安開始為他的婚姻大事忙碌起來。精挑細選後,慈禧看中了鳳秀家的閨女,慈安則喜歡崇綺的女兒。慈禧看中的鳳女"艷絕儕輩",但是"舉止殊輕佻";崇女長得差點兒,但"雍容端雅",一看就是有德多福之人。到底選誰做皇後?二位太後徵詢載淳的意見,少年天子扭捏半天,說出三個字:阿魯特。阿魯特即崇綺家的姓氏。皇帝開口說話,這門親事就定下來了。大婚之後,小兩口甜甜蜜蜜,如膠似漆一般,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再說慈禧,本就因兒子擇妻不合自己的意圖而生悶氣,如今發現兒子整日隻新婦纏綿廝守,再不像以前那樣整天圍在自己身邊了,不由得生出幾分不合時宜的嫉妒。38歲的女人,守了十二年的寡,身邊的兒子無疑就是她生命的全部,陡然發現兒子心有他屬,不由得她不喪失理智,施行粗暴殘忍的幹涉。她甚至還曾為此打過載淳一個耳光。
慈禧欲挽回兒子心意,首要之計便是設法令其疏遠皇後。因此有一天,慈禧給載淳下了一道口諭:"皇後年少,又不熟悉禮節,兒不應該過於耽迷誤了政事。"同時,囑咐宮監嚴加限製帝、後相處的時間,終至於斷絕往來。載淳識破了她的伎倆,卻又無可奈何,一怒之下,捲起鋪蓋搬到幹清宮一人獨居。於是就有那些"懂事"的太監帶他到宮外去花天酒地,終日沉湎於此道,於一年後得病暴斃。噩耗傳來,阿魯特氏當即自殺而死。
小載淳常聽人說:沒有學問的人"胸無點墨",有學問的人肚子裏墨水多。他也希望自己能做一個有學問的人,於是,某天心血來潮,一口氣把書案上硯台裏的墨汁全部喝到了肚子裏。太監走進來,看見小皇帝滿嘴黑糊糊的,嚇了一大跳,忙問發生了什麽事。小載淳笑著說:"這回朕可有學問了!"小太監還是不明白,小載淳指著空空的硯台說:"現在朕的肚子裏墨水可多啦!"小太監嚇壞了,自知失職,忙向太後稟報,傳來太醫,這時小皇帝才感覺噁心,開始作嘔,樣子很難受,直到連喝了五天藥後,噁心的症狀才逐漸消除。
小載淳第一次溜出宮那天,真是大開眼界,一切都那麽新鮮。他看見一群小孩圍在一輛攤車前,每人手裏都有一隻小碗,小販正從車裏舀一勺東西放在小碗裏,孩子們就拿著小勺"呼呼"地把東西吃個精光。小載淳看傻了眼,口水流了好多。他走過去問:"這是什麽東西?"小販說:"小少爺,這個叫冰凍果子幹兒,酸甜冰涼,可好吃了,嚐嚐?"
小載淳從沒聽人叫過他"小少爺",覺得很有趣兒,便爽快地接過碗大吃起來。一口下肚沁人心脾,好痛快!正吃得津津有味,幾個正火燒火燎找他的太監看到了他,趕忙跑了過來。情急之下小載淳掀起衣襟,把剩下的冰凍果子幹兒一股腦兒倒進了衣兜裏,濕漉漉地兜著跑回了宮。
第64節:清穆宗同治篇(2)
"闊公子"害病
同治帝在位時,常微服出入煙花柳巷。他病死時,朝廷對外說是出天花,而有傳言說他是死於梅毒。
當時有個唱戲的叫劉趕三,天津人,擅長戲謔。他祖上是藥商,到他父親那一代,家道漸起,便讓劉趕三上學念書,想以儒生的身份光耀門庭。趕三讀書刻苦,未成年時,已經名聲在外。後來境遇不好,便改行唱戲。先學鬚生,後改學醜角。
同治帝死的時候,劉趕三正好在阜成園唱《南廟請醫》一劇,扮演庸醫劉高手。他在劇中插科打諢道:"東華門我是不去的。因為那個門裏頭,有位闊公子,新近害了病,找我去治。他害的是梅毒,我還當是出天花呢,一劑藥下去,就死啦!我要再走東華門,被人家瞧見,那還有小命兒嗎?"
同治帝的癖好
《清朝野史大觀》記載,同治皇帝有兩個癖好,一是貪玩,二是好奢侈。同治喜歡兩種遊戲:一是踢球,一是用腳踏住強弓硬弩,然後使勁拉弓弦使之張開。同治還特別喜歡演戲,有一次他演《打灶》,恭親王奕忻的兒子載澄扮演小叔,一個妃子演李二嫂,同治則身穿黑袍演灶君。
他最喜歡玩的是讓小太監橫臥板凳之上,他用手按住小太監的肚子,要下麵的小太監旋轉如飛,好些小太監都受不了。
同治生活奢侈。有一次,小太監拿著同治禦筆批的字條到內務府要五百兩銀子買零嘴吃。管內務府的榮祿到宮門口奏請說:"宮裏需要的食物管理部門都已經供奉了,沒有必要再買,即便要買,也不用這麽多銀子呀。"同治聽後,大發脾氣。
同治帝劇諫慈禧
慈禧太後喜歡看戲,尤其嗜好看色情戲。什麽《海潮珠》、《盤絲洞》、《翠屏山》、《雙搖會》等,伶人演得越細緻,慈禧太後便越看得興致勃勃。同治皇帝年齡逐漸長大,對慈禧的做法感到羞恥。每當慈禧點名要看這些淫劇時,同治帝必定想方設法加以阻止,但始終沒有效果。有一天,慈禧又點名要看《翠屏山》。同治皇帝聽說後,便親自進了後台,扮演石秀,眾人都不敢阻攔。開幕以後,石秀一角表演草草了事,台詞刪減了一大半,不一會兒工夫,就到了劇終。而扮演潘巧雲的伶人也不得不隨著草草了事。又一天,慈禧點《雙搖會》,同治帝扮演劇中勸架的鄰翁,對李相公的大奶奶臨時加了幾句台詞打諢道:"你我兩家鄰居,相處多年,你家大爺年紀也不小了,家庭裏若是這樣常常鬧笑話,鬧個不停,不但不成體統,而且也未免太不給年輕人留地步了!"
同治皇帝的愛情悲劇
載淳的18歲生日即將來到,兩個老媽——聖母皇太後慈禧(生母)和母後皇太後慈安開始為他的婚姻大事忙碌起來。精挑細選後,慈禧看中了鳳秀家的閨女,慈安則喜歡崇綺的女兒。慈禧看中的鳳女"艷絕儕輩",但是"舉止殊輕佻";崇女長得差點兒,但"雍容端雅",一看就是有德多福之人。到底選誰做皇後?二位太後徵詢載淳的意見,少年天子扭捏半天,說出三個字:阿魯特。阿魯特即崇綺家的姓氏。皇帝開口說話,這門親事就定下來了。大婚之後,小兩口甜甜蜜蜜,如膠似漆一般,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再說慈禧,本就因兒子擇妻不合自己的意圖而生悶氣,如今發現兒子整日隻新婦纏綿廝守,再不像以前那樣整天圍在自己身邊了,不由得生出幾分不合時宜的嫉妒。38歲的女人,守了十二年的寡,身邊的兒子無疑就是她生命的全部,陡然發現兒子心有他屬,不由得她不喪失理智,施行粗暴殘忍的幹涉。她甚至還曾為此打過載淳一個耳光。
慈禧欲挽回兒子心意,首要之計便是設法令其疏遠皇後。因此有一天,慈禧給載淳下了一道口諭:"皇後年少,又不熟悉禮節,兒不應該過於耽迷誤了政事。"同時,囑咐宮監嚴加限製帝、後相處的時間,終至於斷絕往來。載淳識破了她的伎倆,卻又無可奈何,一怒之下,捲起鋪蓋搬到幹清宮一人獨居。於是就有那些"懂事"的太監帶他到宮外去花天酒地,終日沉湎於此道,於一年後得病暴斃。噩耗傳來,阿魯特氏當即自殺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