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時,八國聯軍從天津大沽登岸,一路擊潰十數倍於它的手持最新式洋槍的清軍和義和團,攻入北京。慈禧挾著光緒倉皇出逃。八國聯軍在北京和保定等地大搶數日,殺義和團無數。逃到西安的慈禧這時乞求李鴻章出麵,解決局麵。李鴻章抱老病垂死之軀,與洋人勉為周旋。聯軍擬出處死當初極力主張滅洋的朝廷大員的名單和賠償銀兩四億五千萬兩(列強們說,中國人均一兩,以示侮辱。這筆款額可建一百六十支位於世界第六的北洋海軍)。慈禧一看沒有"還政於光緒"的條件,大喜,於是一一痛快答應,說了那句讓中國人永遠咬牙切齒的"名言":"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第61節:慈禧篇(5)


    奢靡飲食


    慈禧太後的飲食之奢侈,在中外歷史上是有名的。她每頓正餐用的肴饌,要擺滿三四張拚起的膳桌,品種常在百種之上,冷熱大菜,燒烤爐食,各種小吃,應有盡有。她一聲傳膳,大小太監列隊恭候,肴饌即刻就要擺好,少數特殊的隨吃隨上。肴饌上席後,慈禧要過目一番,滿意的留下,不想吃的即刻轍下。


    曾在慈禧身邊任職人女官德齡,在她所著的《禦香縹緲錄》一書中,對慈禧有下列評語:"……每天有兩餐是規定的正餐,在這兩次正餐上,便得按照規定,把那一百碗菜齊齊整整地端上來了。除掉這兩次正餐之外,還有兩次小吃,即稱小吃,當然不會再像正餐一般的富麗了。可是皇太後總是不過分隨便的。所以每次小吃,至少也有二十碗菜,平常總是在四五十碗左右。"


    當然,慈禧吃不了這麽多,"……至多不過三四品,餘下的那些,或即棄去,或女官、宮女和那些上級的太監們依次享用。"這就是說,慈禧用膳的目的,一方麵為了吃,另一方麵還在於炫耀其地位和排場。


    光緒二十年十月初十日慈禧60大壽,光緒十八年就頒布上諭,壽日前月餘,筵宴即已開始。僅事前江西燒造的繪有"萬壽無疆"字樣和吉祥喜慶圖案的各種釉彩碗、碟、盤等瓷器,就達兩萬九千一百七十餘件。整個慶典耗費白銀近一千萬兩,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


    同治6歲即位。皇帝雖小,禦膳卻按照皇帝份額供給。隻是這些禦膳都給他身邊的一名禦前太監張文亮"替吃"了。張深得慈禧的喜愛。張文亮吃畢,就替皇帝到母後皇太後慈安、聖母皇太後慈禧麵前去謝恩。禦膳都讓太監吃了,皇帝自己吃什麽呢?同治帝一日兩膳吃兩宮皇太後賜給的食品:小米粥、豆沫粥、糙米粥、羊肉絲疙瘩湯、甜漿粥、柳葉湯、麵片湯、豆腐片湯等。正長身體的孩子光喝湯怎麽捱得住呢?所以史料記載,同治曾經跑到太監那裏去偷東西吃,被太監抓到,東西也被搶回去扔掉了。同治的死,和他的營養不良有著直接的關係。


    道光在位期間,吏治敗壞、軍備廢弛,白銀外流,清宮內財政支絀,道光帝不得不節衣縮食地維持皇室的日常生活。他的飲食生活在清朝諸帝中是最簡樸的。


    夏天,清宮帝後每日都要吃西瓜解暑熱,道光帝覺得吃西瓜浪費,在最熱的三伏天明令太監:"明日取消西瓜,隻供水。"一日,道光帝想吃"麵片兒湯",令禦膳房給他做一碗。大半天過去了,麵片兒湯沒有送來。在道光皇帝的追問下,負責此事的人來說,需要數百兩銀子。於是他對來人說"前門外一飯館的麵片兒湯最佳,一碗值四十文錢,讓太監出去買吧。"內監回覆說:"飯館已關閉多年了。"道光帝說:"我不能因為口腹之故,就浪費那麽多的銀子呀。"隻好不吃。道光帝一年四季的飲食都是以"五品"為限,即每日早晚兩膳菜餚、餑餑各五品。其中,炒雞蛋是每日必備的菜餚。即使是歲暮的除夕和元旦的膳食,道光帝仍十分節儉。道光八年的正月初一,早膳是"澆湯煮餑餑一品,羊肉絲酸菜鍋子一品,溜鴨腰一品,鴨丁炒豆腐一品,雞蛋炒肉一品。"


    溥儀在他的《我的前半生》中記述:"我一連吃六個春餅,被領班太監知道了。他怕我被春餅撐著,竟發明了一個消食辦法,叫兩個太監左右提起我的雙臂,像砸夯似地在磚上墩了我一陣。過後他們很滿意,說是我沒有被春餅撐著,多虧那個治療方法。"


    慈禧的飲食嗜好


    慈禧垂簾聽政以後,在宮內作威作福,享受人間榮華富貴。單飲食就與眾不同。她在飲食方麵有三大愛好:


    一是愛飲花茶。慈禧飲茶成癖,而且特別講究。她飲的茶不是經過火焙的茉莉或玫瑰,而是剛採摘的鮮花,攙入幹茶裏再泡入茶盅,飲起來既有茶香又有花香。泡茶用的水是當天從玉泉山運來的泉水。慈禧飲茶用的杯子是用白玉製成的,茶托是金的。茶托上要放三個杯子,中間是茶,兩邊是花。當慈禧飲茶時兩位太監雙手共捧茶托跑在慈禧麵前,口呼:"老佛爺品茗了!"慈禧這才飲用。


    二是愛吃金色鯉魚。吃時必須有兩名宮女三次淨手後將魚肉一塊一塊摘淨刺兒,送入她的口中。


    三是愛吃臭豆腐。安徽舉子王致和官運不通,屢試不中。後來就做臭豆腐買賣。有一次慈禧吃王致和的臭豆腐,覺得非常可口,於是天天要吃。到了清末,王致和的臭豆腐竟成了慈禧的禦膳珍品。每頓飯都離不了,而且必須是當天從"王致和南醬園"買來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朱景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朱景暉並收藏清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