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仁宗嘉慶篇
嘉慶鬥和珅
嘉慶元年,幹隆皇帝舉行禪位大典,把皇位傳給十五子嘉親王,自己則當上了太上皇。和珅非常擔心,害怕嘉慶會處治他,於是採取對策,與嘉慶明爭暗鬥。
第42節:清仁宗嘉慶篇(1)
嘉慶即位後,幹隆準備召朱珪回京,升任大學士,和珅感到了極大的威脅。當嘉慶寫詩向老師祝賀時,和珅便迫不及待地拿著尚未寫完的詩稿,向幹隆告嘉慶的狀,說:"聖上您看,嗣皇帝培植自己的勢力呢。"這一次幹隆大為生氣,問身旁的軍機大臣董誥:"這種事依法應該如何處理?!"幸虧董誥跪諫說:"這無非是一些祝賀的套話而已。"幹隆才作罷。但是,再也沒有提升用朱珪的事。
嘉慶皇帝城府很深,他韜光養晦,事事順從太上皇,不發表自己的見解,政事不做任何更張,隻把和珅的一舉一動看在眼裏,卻絲毫不動聲色。當有人向他說和珅不好時,他批評說:"我正要依靠和珅來治理國家,你們為什麽要反對他呢?"甚至有事要奏明幹隆,嘉慶也有意托和珅代奏,表示對和珅充分信任。經過一段時間的相互試探,嘉慶終於將和珅麻痹了。
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日,八十九歲高齡的幹隆壽終正寢,和珅的靠山頃刻間倒下。悲痛忙亂之中嘉慶傳旨召他的老師朱珪火速回京,任命和珅與睿親王淳穎等一起總理喪儀大事,讓他們晝夜在大內守靈,不許出入,隔斷他們與外界的聯繫,將其軟禁在宮中。
初五日,經嘉慶特別授意,各大臣紛紛上疏,彈劾和珅種種不法情狀。初八,在公布太上皇幹隆遺詔的同時,嘉慶宣布革除和珅的一切職務,交由刑部收監,並命劉墉、董誥等人負責,查抄其家產,會同審訊。十一日,在初步查抄、審訊後,嘉慶宣布了和珅的二十大罪狀,主要有欺君罔上、壓擱軍報、任用私人、僭越製度、貪婪聚斂等,並通報各省督撫,要他們表態。嘉慶在上諭中處處譴責和珅獲罪於先皇幹隆,那麽在大喪期間處置這位先皇的寵臣也就名正言順了。
正月十八日,在京文武大臣會議,奏報說:"請皇上將和珅淩遲處死,立即正法。"此時,嘉慶帝開口了:"和珅的確是罪有應得,怎麽處治都不過分,但考慮到他曾任首輔大臣,為了維護國體,就不要在肆市之間殺他了。我看還是開恩賜他自盡吧。"就這樣,剛剛親政的嘉慶,僅用半個月的時間就把和珅這位盤踞廟堂數十年的先朝寵臣收拾掉了。
僧格林沁抗英
僧格林沁,嘉慶十六年六月五日出生在科爾沁左翼後旗哈日額日格蘇木百興圖嘎查普通台吉家庭,蒙古族。幼年的僧格林沁家境貧寒,隨父親布和德力格爾為富人放牧。
鹹豐八年,直隸總督譚廷祥及托明阿防守天津大沽海口戰敗,清廷主和派與英國代表簽署《天津條約》。僧格林沁得知後,向鹹豐帝奏請,堅決要求撤回談判代表,主張調用全國之兵員,傾全國之糧食,整頓軍隊,把外國侵略者趕出去。但因主和派占上風,他的意見未被採納。鹹豐九年(1859年),鹹豐帝命僧格林沁至天津督辦大沽口和京東防務。僧格林沁吸取第一次大沽口戰役失敗的教訓,積極籌建大沽海口和雙港的防禦工事,整頓軍隊,做好反侵略的各項準備。英法新任駐華公使普魯士、布爾布隆率領所謂換約艦隊從上海沿水路北上。艦隊由一艘巡洋艦和十三隻炮艇組成,行至天津大沽口時,藐視中國軍隊的設防,不聽中國軍隊的勸阻和警告,明目張膽地闖入大沽口。僧格林沁下達堅決反擊入侵者的戰鬥命令,督軍力戰,擊毀英軍戰艦3艘,使英軍死傷四百六十四人,英海軍司令賀布受重傷。相持數日,敵艦撤走。這次大沽口保衛戰,是自1840年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入侵以來中國軍隊抵抗外國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清廷對僧格林沁和有功將士大加獎賞。就連馬克思也曾對此事給予充分關注與肯定。
施琅征台灣
為統一台灣,清朝曾經做過多次努力。康熙二年十一月,施琅統領降清的軍官進發台灣,行至半路由於颶風的阻擋而失敗了。
次年十一月二十日,施琅率軍第二次出征台灣。二十九日,舟師駛入外洋,又遇颶風,"迫於無奈,隻好返回蓼羅"。繼而,連日狂風大作,施琅等隻得駛回金門,暫避風浪。
康熙三年四月十六日,施琅率軍再次"進發台灣"。十七日,到澎湖口"驟遇狂風大作,暴雨傾注,波濤洶湧,白霧茫茫,眼前一片迷漫"。施琅所率戰船被巨浪淩空拍擊,人仰船傾,悲號之聲,猶如水中發出,情勢十分危急。他所乘戰船,也飄流至南方,直到十八日巳時,方駛至廣東省潮州府。
幾次出兵未果,施琅被康熙以商量台灣事宜為名調入京城。施琅進京後,朝廷撤了施琅的水師提督之職,授內大臣,晉伯爵。對台灣的策略,清廷這時轉而"循於招撫"。施琅在京城任內大臣,一等就是十三年。
1681年,大學士李光地向康熙帝推薦施琅征台。七月二十八日,施琅重新回到了福建,全力準備征台。施琅認為,征台的關鍵實際在於攻澎湖。因為澎湖的位置處在福建與台灣往來的航道上,戰略位置極其重要,歷來被稱為"漳泉南戶"。施琅決定採取速戰速決、集中力量打殲滅戰的方針。歷經一場驚險激烈的征戰,施琅終於在七天之內取得勝利。
嘉慶鬥和珅
嘉慶元年,幹隆皇帝舉行禪位大典,把皇位傳給十五子嘉親王,自己則當上了太上皇。和珅非常擔心,害怕嘉慶會處治他,於是採取對策,與嘉慶明爭暗鬥。
第42節:清仁宗嘉慶篇(1)
嘉慶即位後,幹隆準備召朱珪回京,升任大學士,和珅感到了極大的威脅。當嘉慶寫詩向老師祝賀時,和珅便迫不及待地拿著尚未寫完的詩稿,向幹隆告嘉慶的狀,說:"聖上您看,嗣皇帝培植自己的勢力呢。"這一次幹隆大為生氣,問身旁的軍機大臣董誥:"這種事依法應該如何處理?!"幸虧董誥跪諫說:"這無非是一些祝賀的套話而已。"幹隆才作罷。但是,再也沒有提升用朱珪的事。
嘉慶皇帝城府很深,他韜光養晦,事事順從太上皇,不發表自己的見解,政事不做任何更張,隻把和珅的一舉一動看在眼裏,卻絲毫不動聲色。當有人向他說和珅不好時,他批評說:"我正要依靠和珅來治理國家,你們為什麽要反對他呢?"甚至有事要奏明幹隆,嘉慶也有意托和珅代奏,表示對和珅充分信任。經過一段時間的相互試探,嘉慶終於將和珅麻痹了。
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日,八十九歲高齡的幹隆壽終正寢,和珅的靠山頃刻間倒下。悲痛忙亂之中嘉慶傳旨召他的老師朱珪火速回京,任命和珅與睿親王淳穎等一起總理喪儀大事,讓他們晝夜在大內守靈,不許出入,隔斷他們與外界的聯繫,將其軟禁在宮中。
初五日,經嘉慶特別授意,各大臣紛紛上疏,彈劾和珅種種不法情狀。初八,在公布太上皇幹隆遺詔的同時,嘉慶宣布革除和珅的一切職務,交由刑部收監,並命劉墉、董誥等人負責,查抄其家產,會同審訊。十一日,在初步查抄、審訊後,嘉慶宣布了和珅的二十大罪狀,主要有欺君罔上、壓擱軍報、任用私人、僭越製度、貪婪聚斂等,並通報各省督撫,要他們表態。嘉慶在上諭中處處譴責和珅獲罪於先皇幹隆,那麽在大喪期間處置這位先皇的寵臣也就名正言順了。
正月十八日,在京文武大臣會議,奏報說:"請皇上將和珅淩遲處死,立即正法。"此時,嘉慶帝開口了:"和珅的確是罪有應得,怎麽處治都不過分,但考慮到他曾任首輔大臣,為了維護國體,就不要在肆市之間殺他了。我看還是開恩賜他自盡吧。"就這樣,剛剛親政的嘉慶,僅用半個月的時間就把和珅這位盤踞廟堂數十年的先朝寵臣收拾掉了。
僧格林沁抗英
僧格林沁,嘉慶十六年六月五日出生在科爾沁左翼後旗哈日額日格蘇木百興圖嘎查普通台吉家庭,蒙古族。幼年的僧格林沁家境貧寒,隨父親布和德力格爾為富人放牧。
鹹豐八年,直隸總督譚廷祥及托明阿防守天津大沽海口戰敗,清廷主和派與英國代表簽署《天津條約》。僧格林沁得知後,向鹹豐帝奏請,堅決要求撤回談判代表,主張調用全國之兵員,傾全國之糧食,整頓軍隊,把外國侵略者趕出去。但因主和派占上風,他的意見未被採納。鹹豐九年(1859年),鹹豐帝命僧格林沁至天津督辦大沽口和京東防務。僧格林沁吸取第一次大沽口戰役失敗的教訓,積極籌建大沽海口和雙港的防禦工事,整頓軍隊,做好反侵略的各項準備。英法新任駐華公使普魯士、布爾布隆率領所謂換約艦隊從上海沿水路北上。艦隊由一艘巡洋艦和十三隻炮艇組成,行至天津大沽口時,藐視中國軍隊的設防,不聽中國軍隊的勸阻和警告,明目張膽地闖入大沽口。僧格林沁下達堅決反擊入侵者的戰鬥命令,督軍力戰,擊毀英軍戰艦3艘,使英軍死傷四百六十四人,英海軍司令賀布受重傷。相持數日,敵艦撤走。這次大沽口保衛戰,是自1840年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入侵以來中國軍隊抵抗外國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清廷對僧格林沁和有功將士大加獎賞。就連馬克思也曾對此事給予充分關注與肯定。
施琅征台灣
為統一台灣,清朝曾經做過多次努力。康熙二年十一月,施琅統領降清的軍官進發台灣,行至半路由於颶風的阻擋而失敗了。
次年十一月二十日,施琅率軍第二次出征台灣。二十九日,舟師駛入外洋,又遇颶風,"迫於無奈,隻好返回蓼羅"。繼而,連日狂風大作,施琅等隻得駛回金門,暫避風浪。
康熙三年四月十六日,施琅率軍再次"進發台灣"。十七日,到澎湖口"驟遇狂風大作,暴雨傾注,波濤洶湧,白霧茫茫,眼前一片迷漫"。施琅所率戰船被巨浪淩空拍擊,人仰船傾,悲號之聲,猶如水中發出,情勢十分危急。他所乘戰船,也飄流至南方,直到十八日巳時,方駛至廣東省潮州府。
幾次出兵未果,施琅被康熙以商量台灣事宜為名調入京城。施琅進京後,朝廷撤了施琅的水師提督之職,授內大臣,晉伯爵。對台灣的策略,清廷這時轉而"循於招撫"。施琅在京城任內大臣,一等就是十三年。
1681年,大學士李光地向康熙帝推薦施琅征台。七月二十八日,施琅重新回到了福建,全力準備征台。施琅認為,征台的關鍵實際在於攻澎湖。因為澎湖的位置處在福建與台灣往來的航道上,戰略位置極其重要,歷來被稱為"漳泉南戶"。施琅決定採取速戰速決、集中力量打殲滅戰的方針。歷經一場驚險激烈的征戰,施琅終於在七天之內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