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宮裏的"寶貝"


    太後宮內的總管首領、媽媽、宮女,平日受太後的嚴厲訓練,即使安德海、李蓮英等,也是打出來的,其他人可想而知。太後宮幾乎天天有打人聲。禦前的首領、小太監和媽媽、宮女等殿上的近禦者,屁股上常綁一塊橡皮,以防重杖,其皮名叫寶貝。


    清代方苞《獄中雜記》中曾記載他在刑部監獄中親眼看見的一件事:有三個犯人遭受同樣的杖刑,為了少吃點苦頭,他們事前都賄賂了行杖的差役。第一個犯人送了三十兩銀子,被稍微打傷一點骨頭,養了一個月的傷;第二個犯人送了一倍的銀子,隻打傷一點皮肉,不到一個月就好了;第三個犯人給了一百八十兩銀子,受刑後當晚就步履如常了。


    清代大學問家俞樾在《右台仙館筆記》中也記載了這樣的嘴臉:他正與幾個人聊天喝酒,忽然聽到旁邊的縣衙內傳來打犯人的聲音,仔細一聽竟是一名女子。這幾個人一聽非常興奮,就拉他一塊去看熱鬧,俞樾危坐不起,大夥都笑他說:"有這樣好的熱鬧都不看,你真是迂腐!"結果到那裏一看,這次行刑並非打屁股,而是打嘴巴。於是,看客們大失所望,悻悻而歸。


    大清禁賭


    賭博在中國可以算是歷史悠久了。早在三千五百年以前的夏朝,就已經出現了最早的賭博遊戲——六博。到秦漢時期賭博的種類逐漸增多。而到了唐宋時期,賭博現象幾乎深入社會各個階層。由於賭博造成了社會風氣的急劇敗壞,增加了社會動盪不安的因素,所以中國歷代的政府都不遺餘力地禁賭,頒發了一係列禁賭措施。由於社會上重利、奢靡的世風,晚清時期賭博之風猖獗。鴉片戰爭之後,一些西洋賭術傳入中國,尤其是中國的賭博活動五花八門、紛繁龐雜,賭博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有一個故事,講李某,縉雲縣令,嗜好賭博。當他病重即將去世的時候還用手臂敲打床沿,嘴裏則發出賭博時的呼喊聲。家人哭著勸他說:"你都病成這樣還如此地氣喘勞神的,何苦呢!"李某說:"我有幾個賭友,就站在我的床前,你們隻是看不到罷了,他們來邀我,我怎麽能拒絕呢?"說完就昏迷過去。等一會兒,又甦醒過來,向家人伸著手喊:"快替我還賭債!"家人忙問怎麽回事,李某回答說:"我剛才到了陰間,和一群小鬼賭了幾把,結果輸了。小鬼說如果我還上了賭債,就放我回陽間。"家人聽他如此說,就趕緊燒了很多的紙錢。可是李某竟在此際閉上眼睛死去了。


    明朝末期盛行一種叫"馬吊"的遊戲(即今天的麻將)人稱"亡國之戲"。到了清朝,清代的皇帝鑑於明朝滅亡的教訓,在諸多方麵整綱肅紀,同時也嚴禁賭博,尤其以康熙、雍正兩朝最為嚴厲。康熙在即位之初就把賭博作為大禁。史料記載,當時那些整天沉迷賭博的賭徒們都躲在家裏不敢出屋,京城內街巷市井之中的賊也因此日漸稀少了,外麵各省的客商往來經營也越來越放心,因為很少再有偷盜搶劫的事。到了雍正朝,更是嚴加糾禁,日夜不停地巡查嚴輯,同時增加律條,官吏賭博要革職,而且不準花錢減罪,並且從此不予錄用。史料稱,當時從事賭博業和賭具製造業的人們都改行做別的生意了。


    不止是官方禁賭,民間對此也是深惡痛絕。江西婺源縣鎮頭鎮就曾出土了一塊幹隆年間的賭博禁示牌,上麵刻著"永禁賭博"四個大字。這個鎮子在清朝時候繁榮一時,賭博之風也隨之蔓延。於是就有家族的長輩集合本族成員宣誓,不沾染賭博的習慣,為了銘記和立信刻下了這座石碑。另外有一個故事流傳至今:當地有一人嗜賭成性,他的父親為了規勸他,給他寫了一首詩:"貝者是人不是人,隻因今貝起禍根。有朝一日分貝了,到頭成為貝戎人。"兒子看了後百思不得其解,就向父親請教,父親嘆了口氣說:"貝者是賭字,貝今是貪字,分貝是貧字戎貝是賊字呀!"


    不僅這些故事,還有一些民謠更是把賭博的害處描寫得淋漓盡致。江南等地有一首民謠《勸賭歌》:"正月雪花紛紛揚,流浪漢子進賭場,賭氣前來全不顧,輸掉天地怨爹娘;二月杏花開滿牆,老婆勸賭情誼長,勸我相公莫再賭,做個安分守田郎;三月桃花正清明,姐妹勸賭淚淋淋,勸我哥哥莫要賭,勿負姐妹一片情……"福建附近傳唱的一首民歌叫做《十二月》,深刻地描繪了賭徒的嘴臉:"正月初來是新年,賭博野仔惹人嫌,誤卻青春和年少,一年挨過又一年。二月裏來是仲春,賭博野仔憂忡忡,衣裳夾襖都押當,米缸嘴向西北風……八月十五是中秋,賭博野仔大出醜,當麵討債扒衣褲,當街挨罵不知羞……"這些民歌委婉動情,苦口婆心的勸誡使不少執迷不悟的癮君子改邪歸正。


    "轉世地藏王菩薩"——惲壽平


    清代大畫家惲南田字壽平,他的父親名遜庵。當時國家動盪,局麵混亂不堪,遜庵與惲南田父子相互失散。年幼的惲壽平被賣給了杭州的一個富商為奴。富商的妻子為人尖酸刻薄,經常為一些小事鞭打手下的奴僕,惲壽平自然也吃了好多苦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朱景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朱景暉並收藏清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