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
洪承疇長沙幕府與西南戰局 作者:楊海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順治二年,曹胤昌和至交、曾受命為唐王兵部尚書的周損、周損從子羽儀等“結寨縣西之朱山,有卒三百人,馬數十匹,李有實等在東山應和之。”成為蘄黃四十八寨之一,“軍官自總兵以下,遙受明藩劄付。”順治六年以後,一度曾被清軍平定的山寨武裝重新興起,二月,三尖寨長張福寰奉石城王朱統錡命來聯絡四十八寨,於是各寨寨長王、周損、曹胤昌、李有實、陳於密等一千五百人往謁朱統錡,各授職有差。順治七年,石城王遇難,有實“復遁歸東山,胤昌則轉入雲南。”曹胤昌、李有實均聽命永曆政權,曹胤昌到雲南,是否接受了重要使命?“越二年(明永曆七年),有實更出攻黃州諸堡,下江防道呂陽領黃岡張本恕等鄉練剿撫定之。”[133]張本恕為黃岡諸生,這在縣誌中得到證實[134]。明永曆七年,即清順治十年,李有實進攻黃州,是否與曹胤昌的雲南之行有關,尚沒有直接證據,“因湖南孫逆猖狂,賊首陳譽早、李有實叛形復熾”[135],這是確定無疑的。兵敗投誠,雖屬正常現象,但不能說沒有疑點[136],在明清爭戰未見分曉的情況下,雙方勢力互相滲透,也不值得大驚小怪,曹胤昌願意出麵做工作的初衷可能就源於此,此事尚待進一步研究。最後的結果是,一方麵,黃岡生員張本恕帶領清軍正麵進攻山寨,另一方麵,周師忠通過陳宏範這一線進行迂迴招撫,李有實終於帶領官兵三百五十二人進入長沙投誠,“自願在軍前立功報效”,被授予副將職銜[137],黃州山寨武裝就此解體了。這雖然是一個比較特殊的例子,但類似利用幕客進行的分化、瓦解南明武裝的做法,在當時卻是十分普遍的。
再舉一個例子,是洪氏如何利用投誠人員瓦解抗清基地的事實。
幕客廖文英,連州生員,曾為南明巡撫。投誠後,洪氏派他前往家鄉連陽八排地區進行招撫活動。這一帶是瑤族聚居的山區,包括連州、連山、陽山三地,曾長期為抗清武裝所占據。順治八年原李成棟部將、後歸孫可望的陝西人馬寶進入八排連山,“駐縣三年,稱爵府。”“兵瑤通好,互相肆虐。”抗清武裝與瑤民遙相呼應,使清朝統治勢力難以進入。洪承疇一方麵利用廖文英等投誠人員進行招撫,一方麵出兵進剿。結果馬寶“由三江、石田引而西去”[138],又一個抗清基地被瓦解了。
正因為利用投誠人員進行招撫活動卓有成效,所以洪氏對投誠人員的反覆行為,處理十分寬大,這一點也是值得注意的。孫可望總兵歐正福,桂陽州人,順治十二年赴廣西總兵馬雄處投誠,被送交洪承疇安插就緒,十三年歐正福將準備反叛,被張萬福等設法拿獲。“今正福誌在耕田,似應隨其便宜。”[139]對於投誠以後又想反悔的人,沒有格殺勿論,仍然放回耕田,可見洪氏招撫南明武裝用心之深沉、手段之狡詐、希望之迫切。
目前在洪承疇研究中有一種意見,認為在戰略相持階段過分依賴招撫政策,這是不當的,也不可能取得多大成效。對此,我不敢苟同。在相持情況下,對抗雙方的軍事實力大致相等,短時期內在雙方對峙的正麵戰場上取得重大突破的可能性不是很大。雙方鬥智鬥勇,可見高下的恐怕還是戰場以外的領域,是雙方所依託的人力、物力、財力、地理優勢等等。洪承疇對如何從相持轉入反攻,無疑具有通盤考慮,他的指導思想“不招撫必不能平賊,不真剿必不能成真撫”中就蘊含了將進行持久戰的信息。不招撫就不能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加強自己的力量;不招撫就無法剷除抗清武裝的社會基礎,奪取對方的軍事基地,建立穩固的防線。這些都是從戰略相持轉入戰略進攻階段的必要條件,也是促使雙方力量從量變到質變飛躍的有效手段,是以較小代價取得較大成功的可行之路。但這些條件都不是在短期內可以一蹴而就的。
洪承疇利用長沙幕府進行招撫活動,取得了重大成效。
第一,彌補了清軍兵力不足、在複雜地形中無法發揮戰鬥力的弱點。
順治十三年兵部有一題本,提到荊州總兵鄭四維鑑於荊門近逼“寇鋒”,建議將安陸駐防移至此地,但安陸所屬的鍾祥、潛江、景陵、沔陽等州縣,因為四麵環湖,“素稱綠林出沒之所”,東、北麵的黃州、德安,也有“各寨伏莽耽耽思逞”,洪氏隻得採取折衷方案,將安陸駐防一分為二,一移荊門,一留安陸[140]。顯然湖北各地抗清武裝占據有利地形,打擊、騷擾清軍,使得清兵防不勝防,守不勝守。不惟兵力不敷,即使擁有優勢兵力也無從發揮,“從來滿兵所到,賊即敗亡”,“但鳥道羊腸,馬匹不便馳驟”,湖廣總督祖澤遠“為此不敢籲控”滿兵前來剿賊[141]。派出幕客單刀赴會,則往往可以寓奇於勝,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取得千軍萬馬所無法達到的成功。這一點,在陳宏範等招撫黃州山寨、廖文英招撫連陽八排山寨的活動中都有典型的表現。
第二,削弱對方有生力量,加強自己的力量,為轉入進攻階段奠定軍事基礎。
順治十三年南明知府郭子治、知州劉亢等率士民投誠,洪承疇十分興奮,覺得這不僅“使職多一民而賊少一助”,且“巫夔之間耕鑿久馳,竟成荒土,賊之外地無委積可恃,動多掣肘。”[142]很顯然,清軍與南明爭奪“外地”的鬥爭,正是相持階段清軍軍事行動的主要目標,也就是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加強自己力量的有效手段。
再舉一個例子,是洪氏如何利用投誠人員瓦解抗清基地的事實。
幕客廖文英,連州生員,曾為南明巡撫。投誠後,洪氏派他前往家鄉連陽八排地區進行招撫活動。這一帶是瑤族聚居的山區,包括連州、連山、陽山三地,曾長期為抗清武裝所占據。順治八年原李成棟部將、後歸孫可望的陝西人馬寶進入八排連山,“駐縣三年,稱爵府。”“兵瑤通好,互相肆虐。”抗清武裝與瑤民遙相呼應,使清朝統治勢力難以進入。洪承疇一方麵利用廖文英等投誠人員進行招撫,一方麵出兵進剿。結果馬寶“由三江、石田引而西去”[138],又一個抗清基地被瓦解了。
正因為利用投誠人員進行招撫活動卓有成效,所以洪氏對投誠人員的反覆行為,處理十分寬大,這一點也是值得注意的。孫可望總兵歐正福,桂陽州人,順治十二年赴廣西總兵馬雄處投誠,被送交洪承疇安插就緒,十三年歐正福將準備反叛,被張萬福等設法拿獲。“今正福誌在耕田,似應隨其便宜。”[139]對於投誠以後又想反悔的人,沒有格殺勿論,仍然放回耕田,可見洪氏招撫南明武裝用心之深沉、手段之狡詐、希望之迫切。
目前在洪承疇研究中有一種意見,認為在戰略相持階段過分依賴招撫政策,這是不當的,也不可能取得多大成效。對此,我不敢苟同。在相持情況下,對抗雙方的軍事實力大致相等,短時期內在雙方對峙的正麵戰場上取得重大突破的可能性不是很大。雙方鬥智鬥勇,可見高下的恐怕還是戰場以外的領域,是雙方所依託的人力、物力、財力、地理優勢等等。洪承疇對如何從相持轉入反攻,無疑具有通盤考慮,他的指導思想“不招撫必不能平賊,不真剿必不能成真撫”中就蘊含了將進行持久戰的信息。不招撫就不能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加強自己的力量;不招撫就無法剷除抗清武裝的社會基礎,奪取對方的軍事基地,建立穩固的防線。這些都是從戰略相持轉入戰略進攻階段的必要條件,也是促使雙方力量從量變到質變飛躍的有效手段,是以較小代價取得較大成功的可行之路。但這些條件都不是在短期內可以一蹴而就的。
洪承疇利用長沙幕府進行招撫活動,取得了重大成效。
第一,彌補了清軍兵力不足、在複雜地形中無法發揮戰鬥力的弱點。
順治十三年兵部有一題本,提到荊州總兵鄭四維鑑於荊門近逼“寇鋒”,建議將安陸駐防移至此地,但安陸所屬的鍾祥、潛江、景陵、沔陽等州縣,因為四麵環湖,“素稱綠林出沒之所”,東、北麵的黃州、德安,也有“各寨伏莽耽耽思逞”,洪氏隻得採取折衷方案,將安陸駐防一分為二,一移荊門,一留安陸[140]。顯然湖北各地抗清武裝占據有利地形,打擊、騷擾清軍,使得清兵防不勝防,守不勝守。不惟兵力不敷,即使擁有優勢兵力也無從發揮,“從來滿兵所到,賊即敗亡”,“但鳥道羊腸,馬匹不便馳驟”,湖廣總督祖澤遠“為此不敢籲控”滿兵前來剿賊[141]。派出幕客單刀赴會,則往往可以寓奇於勝,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取得千軍萬馬所無法達到的成功。這一點,在陳宏範等招撫黃州山寨、廖文英招撫連陽八排山寨的活動中都有典型的表現。
第二,削弱對方有生力量,加強自己的力量,為轉入進攻階段奠定軍事基礎。
順治十三年南明知府郭子治、知州劉亢等率士民投誠,洪承疇十分興奮,覺得這不僅“使職多一民而賊少一助”,且“巫夔之間耕鑿久馳,竟成荒土,賊之外地無委積可恃,動多掣肘。”[142]很顯然,清軍與南明爭奪“外地”的鬥爭,正是相持階段清軍軍事行動的主要目標,也就是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加強自己力量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