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
洪承疇長沙幕府與西南戰局 作者:楊海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洪承疇還以招聘入幕的方式,大張旗鼓對湖廣各地的頭麵士紳進行爭取工作。
劉亨,字康侯,湖北江陵人,是洪承疇考進士時的房師(坐師)劉楚先的孫子。洪氏出征湖廣,道經江陵,“酹酒楚先墓,辟亨參謀幕府”,劉亨稱疾不從,還在房中掛上倪元鎮的畫像表示自己的誌向[81]。
謝四新也是拒絕洪氏聘請的湖廣士紳之一,洪氏到達湖廣之後,“遣人請謝四新,不至,答詩四首。”內有“還鄉大將師南舉……姓名原是舊征遼”之句,表明自己“頑民性癖愛丘山”,堅決不與新朝合作的的心跡[82]。謝四新也與洪氏有舊,不肯改變遺民立場,拒絕了洪氏的招徠。
王嗣幹,湖南邵陽人,與兄嗣翰均為南明丙戍(1646年,清順治三年)舉人,明亡不仕,“洪承疇欲招致之,不得。”[83]北路王氏,是邵陽甲族,嗣幹與同郡車以遵、武岡潘應鬥、攸縣劉友光等人交好[84],都是寶慶地區著名的遺民代表人物。
車鼎瑛,邵陽人,“車氏固邵陽巨族,當鼎革之際多逃匿深山不出。”唯獨鼎瑛例外,應召至洪氏幕府任材官,並“至新化招張聖域兄弟”[85],因此得到會同教諭的酬報[86]。
車鼎瑛前往招徠的張氏兄弟出於新化大族,與邵陽車氏旗鼓相當。張聖域,字定遠,新化人,崇禎八年拔貢,累官衡州教授、衡陽、萬安知縣。歸鄉後,與兄聖型結茅嚴塘,教授生徒以自給,足跡不履城市。入清,“經略洪承疇遣材官車鼎瑛征之不起”[87]。張氏兄弟多人,均隱居不仕。
張聖型,字九疇,少負不羈,博洽能詩,崇禎改元恩貢,仕至連山縣令。崇禎三、四年間歸隱三江口,閉門課子,二十餘年足跡不履城市,著有《江海長嘯集》。弟聖垣、聖域、聖陛、聖都能詩善畫,聖為崇禎三年武舉。[88]
張聖陛,字九儀,明諸生,明末棄儒服,業醫,“亦有托而逃也”。聖陛兄弟六人均以文章氣節顯著,被稱為“高士萃於一門”[89]
洪承疇以車氏為媒,招徠張氏兄弟,可見他對湖南的世家大族是十分注意的。車氏稱為“白馬田車氏”,先世籍江南鎮江,元末出仕廣西平樂,因世亂留居當地。明永樂年間仕宦相繼,景泰年間始遷寶慶,定居邵陽。車承道,萬曆進士,仕至浙江左參政。大任、大衡、大乘、大聘、大敬等均有功名[90]。“車氏名宿甚多,大任實為之倡”[91]。車大任與張居正曾孫張同敞為好友[92],車以遵即為大任之子,是湖南著名遺民。大敬之孫車萬育亦有名當世,其次女為洪氏推薦出仕的吳李芳子伯夔之妻[93]。
謝如玠,字二酉,為耒陽諸生,慷慨軒昂,具經濟才。“以兄如珂殉難崇祀,遂益自砥礪。歲甲午經略洪承疇以幣聘,將提請授官,玠以老固辭。”[94]甲午就是順治十一年。
龍孔然,字簡卿,湘鄉人,明末諸生,隱居不仕。入清講學為生,多所造就。“經略洪承疇欲留幕內,力辭歸。” [95]所著《拯湘錄》、《墮糧逸案》,“皆深切時務”[96]。
洪承疇曾想延攬入幕但沒有應召的湖南士紳還有善化李先登[97]、耒陽伍岱[98]等人。
洪氏或親自走訪,或派幕僚出馬,以極大的努力遊說湖廣士紳,結果屢屢碰壁,遭到冷遇,大批人士拒絕入彀。可見,湖廣士紳中遺民風氣盛及一時,抗拒心理依然嚴重,這就是抗清武裝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也是清朝統治勢力難以深入湖南的根本原因。隻有淡化、乃至消除湖南士紳的抗拒心理,“收拾人心”才有希望,這也是清軍站穩腳跟的前提。所以洪承疇將爭取湖南士紳作為穩定局勢的突破口,是十分必要的。
推薦出仕,是洪氏爭取湖南士紳的又一手段。
吳李芳,字茂孫,茂生,邵陽人。邵陽吳氏於明嘉靖年間從江西豐城遷居南鄉,也是寶慶府的世家[99]。崇禎十二年,吳李芳年十六,即中舉人。他博洽多聞,通曉時務,在永曆朝由監軍道積官至左都禦史、兩廣總督。返鄉後,擯跡裏中。洪承疇薦之出仕,“李芳固辭,而左右勸駕者嬲之不已。”洪氏的爭取工作,在吳李芳身上發生了效果。他顯然願意獵取清朝功名,但為了多少擺脫以降清得官的惡名,利用自己在科舉上的不足,“請以原名赴禮部試”,經應試數次,最後得中康熙三年進士,“效命興朝”[100]。
順治十四年洪承疇又薦舉長沙人胡爾愷出仕。胡爾愷,字石江。天啟七年舉人,崇禎十年進士,授安徽太平府推官。弘光時,馬、阮當國,拂衣而歸,鄉居不仕。洪承疇認為“湖南兵火之後縉紳絕少”,而胡爾愷“恬修醇行,足為湖南風勵。”[101]可見洪氏薦之出仕實寓通過爭取士紳以穩定湖南人心之意,與前所述平反叛案、招徠入幕等手法同出一轍。平反叛案,是給予生活出路,推薦出仕,是給予政治進階,招徠入幕,可以說是這兩者的結合。洪氏爭取湖南士紳,可謂費盡心機,結果自然不會徒勞無功。
實際上,白馬田車氏、井頭村吳氏、北路王氏、新化張氏等互為姻婭之簪纓世家,對湖南地方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胡爾愷、吳李芳等出仕清廷,陶汝鼐、郭都賢等後來都消極避世,他如王嗣幹、張聖域兄弟、龍孔然、謝如玠等,雖然沒有接受洪氏聘請進入幕府,繼續隱居當遺民,但隻要他們不參加抗清活動,洪承疇的目的基本上已經達到,何況有些原來想當遺民的人分子後來也陸續轉變政治立場,走上了在清朝考科舉的道路[102]。
劉亨,字康侯,湖北江陵人,是洪承疇考進士時的房師(坐師)劉楚先的孫子。洪氏出征湖廣,道經江陵,“酹酒楚先墓,辟亨參謀幕府”,劉亨稱疾不從,還在房中掛上倪元鎮的畫像表示自己的誌向[81]。
謝四新也是拒絕洪氏聘請的湖廣士紳之一,洪氏到達湖廣之後,“遣人請謝四新,不至,答詩四首。”內有“還鄉大將師南舉……姓名原是舊征遼”之句,表明自己“頑民性癖愛丘山”,堅決不與新朝合作的的心跡[82]。謝四新也與洪氏有舊,不肯改變遺民立場,拒絕了洪氏的招徠。
王嗣幹,湖南邵陽人,與兄嗣翰均為南明丙戍(1646年,清順治三年)舉人,明亡不仕,“洪承疇欲招致之,不得。”[83]北路王氏,是邵陽甲族,嗣幹與同郡車以遵、武岡潘應鬥、攸縣劉友光等人交好[84],都是寶慶地區著名的遺民代表人物。
車鼎瑛,邵陽人,“車氏固邵陽巨族,當鼎革之際多逃匿深山不出。”唯獨鼎瑛例外,應召至洪氏幕府任材官,並“至新化招張聖域兄弟”[85],因此得到會同教諭的酬報[86]。
車鼎瑛前往招徠的張氏兄弟出於新化大族,與邵陽車氏旗鼓相當。張聖域,字定遠,新化人,崇禎八年拔貢,累官衡州教授、衡陽、萬安知縣。歸鄉後,與兄聖型結茅嚴塘,教授生徒以自給,足跡不履城市。入清,“經略洪承疇遣材官車鼎瑛征之不起”[87]。張氏兄弟多人,均隱居不仕。
張聖型,字九疇,少負不羈,博洽能詩,崇禎改元恩貢,仕至連山縣令。崇禎三、四年間歸隱三江口,閉門課子,二十餘年足跡不履城市,著有《江海長嘯集》。弟聖垣、聖域、聖陛、聖都能詩善畫,聖為崇禎三年武舉。[88]
張聖陛,字九儀,明諸生,明末棄儒服,業醫,“亦有托而逃也”。聖陛兄弟六人均以文章氣節顯著,被稱為“高士萃於一門”[89]
洪承疇以車氏為媒,招徠張氏兄弟,可見他對湖南的世家大族是十分注意的。車氏稱為“白馬田車氏”,先世籍江南鎮江,元末出仕廣西平樂,因世亂留居當地。明永樂年間仕宦相繼,景泰年間始遷寶慶,定居邵陽。車承道,萬曆進士,仕至浙江左參政。大任、大衡、大乘、大聘、大敬等均有功名[90]。“車氏名宿甚多,大任實為之倡”[91]。車大任與張居正曾孫張同敞為好友[92],車以遵即為大任之子,是湖南著名遺民。大敬之孫車萬育亦有名當世,其次女為洪氏推薦出仕的吳李芳子伯夔之妻[93]。
謝如玠,字二酉,為耒陽諸生,慷慨軒昂,具經濟才。“以兄如珂殉難崇祀,遂益自砥礪。歲甲午經略洪承疇以幣聘,將提請授官,玠以老固辭。”[94]甲午就是順治十一年。
龍孔然,字簡卿,湘鄉人,明末諸生,隱居不仕。入清講學為生,多所造就。“經略洪承疇欲留幕內,力辭歸。” [95]所著《拯湘錄》、《墮糧逸案》,“皆深切時務”[96]。
洪承疇曾想延攬入幕但沒有應召的湖南士紳還有善化李先登[97]、耒陽伍岱[98]等人。
洪氏或親自走訪,或派幕僚出馬,以極大的努力遊說湖廣士紳,結果屢屢碰壁,遭到冷遇,大批人士拒絕入彀。可見,湖廣士紳中遺民風氣盛及一時,抗拒心理依然嚴重,這就是抗清武裝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也是清朝統治勢力難以深入湖南的根本原因。隻有淡化、乃至消除湖南士紳的抗拒心理,“收拾人心”才有希望,這也是清軍站穩腳跟的前提。所以洪承疇將爭取湖南士紳作為穩定局勢的突破口,是十分必要的。
推薦出仕,是洪氏爭取湖南士紳的又一手段。
吳李芳,字茂孫,茂生,邵陽人。邵陽吳氏於明嘉靖年間從江西豐城遷居南鄉,也是寶慶府的世家[99]。崇禎十二年,吳李芳年十六,即中舉人。他博洽多聞,通曉時務,在永曆朝由監軍道積官至左都禦史、兩廣總督。返鄉後,擯跡裏中。洪承疇薦之出仕,“李芳固辭,而左右勸駕者嬲之不已。”洪氏的爭取工作,在吳李芳身上發生了效果。他顯然願意獵取清朝功名,但為了多少擺脫以降清得官的惡名,利用自己在科舉上的不足,“請以原名赴禮部試”,經應試數次,最後得中康熙三年進士,“效命興朝”[100]。
順治十四年洪承疇又薦舉長沙人胡爾愷出仕。胡爾愷,字石江。天啟七年舉人,崇禎十年進士,授安徽太平府推官。弘光時,馬、阮當國,拂衣而歸,鄉居不仕。洪承疇認為“湖南兵火之後縉紳絕少”,而胡爾愷“恬修醇行,足為湖南風勵。”[101]可見洪氏薦之出仕實寓通過爭取士紳以穩定湖南人心之意,與前所述平反叛案、招徠入幕等手法同出一轍。平反叛案,是給予生活出路,推薦出仕,是給予政治進階,招徠入幕,可以說是這兩者的結合。洪氏爭取湖南士紳,可謂費盡心機,結果自然不會徒勞無功。
實際上,白馬田車氏、井頭村吳氏、北路王氏、新化張氏等互為姻婭之簪纓世家,對湖南地方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胡爾愷、吳李芳等出仕清廷,陶汝鼐、郭都賢等後來都消極避世,他如王嗣幹、張聖域兄弟、龍孔然、謝如玠等,雖然沒有接受洪氏聘請進入幕府,繼續隱居當遺民,但隻要他們不參加抗清活動,洪承疇的目的基本上已經達到,何況有些原來想當遺民的人分子後來也陸續轉變政治立場,走上了在清朝考科舉的道路[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