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動員居民住宅區、機關和企業現有的全部消防小組以及所有共青團——青年排和民防區隊作好充分戰鬥準備,按裝備標準品配備齊全。
2、在住宅、公共場所和生產建築中,建立晝夜防火值班崗位。
此外,還採取了其它一些補充措施加強地方空防能力。改善了高射炮、探照燈的電話和無線電通信線路,嚴格燈火管製。所有民防組織均處於戒備狀態。城市居民設置消防設備、構築防空洞和防空壕。
截止1942年4月15日,史達林格勒共有總長度為66300米可供居民使用的露天式和掩蓋式塹壕,這些塹壕可容納13萬2千人。另將可容納33500人約237個地下室用作防毒防空洞。但是,城內現有的掩體、塹壕和地下室仍不敷使用。許多樓房及其鄰近地區沒有任何掩體。因此,必須採取緊急措施增加掩體。
7月,德國法西斯軍隊侵入史達林格勒州。當地各級黨組織和蘇維埃組織動員居民加緊支援前線。7月11日,史達林格勒城防委員會通過了《民兵部隊的現狀及其加強措施》的決議,先期參加民兵的成千上萬史達林格勒人,早已開赴前線,同侵略者展開了英勇博鬥。必須加強留下的民兵分隊,並建立新的部隊。還決定在基洛夫區組建一個居民坦克營,在拖拉機廠除原有的一個營外,另組織兩個營。民兵部隊每周用業餘時間進行6—8小時的軍訓。訓練時免除廠內加班勞動。隨著戰線的推進,殲擊營進入了戰鬥準備。
為在史達林格勒接近地構築防禦圍廓作了大量工作。1941年10月13日,國防委員會決定在史達林格勒接近地建築防禦地區。當德軍在頓巴斯展開進攻時,工兵第5集團軍,在史達林格勒州開始構築防禦地區。蘇聯國防人民委員部第5和第19防禦工程局,當地城鄉居民以及州的建築單位也參加了構築。這些作業占用了19萬5千人、5l6輛汽車、5075輛大車、478台拖拉機。當地居民參加構築防禦圍廓的有10萬2千2百人,其中包括州和市屬建築單位的64200名工人,職員和工程技術人員。此外,還有44900人參加製造構築火力點用的鋼筋混凝土構件和金屬製品。州屬各市、區的當地居民總共有10萬7千l百人參加構築防禦地區和製造建築材料工作。3個月時間,總共挖土790萬方、構築火力點(永備、土木及其它)6500座。坑道3300條,以及大量其它工事:掩體、指揮所、崖壁等等。構築防禦地區是在緊張的戰爭形勢下進行的。時值1941年秋,1941—1942年冬,氣象條件惡劣:秋雨、風雪、零下38c的嚴寒。
1942年1月,根據蘇聯國防人民委員部和蘇軍總參謀部的命令,工兵第5集團軍和野戰建築管理局將史達林格勒和阿斯特拉罕防禦圍廓地區移交史達林格勒軍區軍事委員會。後者於1月28日通過決議,將所接收的地區交地方政權機構警衛。工程兵部隊與史達林格勒州城鄉居民共同構築的外圍廓走向是:沿伊洛夫利亞河、經史達林格勒以北地區、然後折向頓河、沿左岸向下、順梅什科瓦河,在賴戈羅德區接伏爾加河。內圍廓與中圍廓也同時建成,但完全準備妥善的不超過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五十。
1942年春,防禦地區的狀況極其糟糕。經過調查發現,喀拉蚩區位於頓河左岸的防禦地區和火力點,在春汛中完全被水淹沒,防坦克壕普遍塌陷,充滿淤泥。火力點上麵的土層被水衝掉,園木、復蓋物大多數被水捲走。
在其它地區的調查中,也發現了同樣情況。此外,許多土木火力點及機槍掩體由於缺少射界或射界極其有限(不足一百米)而不適於使用。許多射擊孔選得過低、有些正相反,造得過高。大部分工事沒有必要的縱深,而是沿河岸成一線排開。
正如1942年5月3日史達林格勒市城防委員會收到的一份文件中指出的那樣:
“1、我州境內的防禦地區和工事當前急需大修,否則將無法用於防禦,不可能成為防止德軍摩托化部隊前進的障礙。
2、防禦地區的走向必須重新審查,在某些地區要有所變動,從四麵處在開闊地的地區遷移出來。”
根據當前的形勢,紅軍總參謀部指示史達林格勒軍區恢復冬季建成和春汛中遭到破壞的防禦地區。最初,史達林格勒州各區動員了13350人、2850部大車參加這項工作。6月13日,蘇聯國防人民委員部第24國防建築工程局開進史達林格勒州,同建築營一起共有人員近萬名。在謝拉菲莫維奇區和克列茨卡亞區總長160公裏的地段上構築防禦工事。
1942年7月15日,聯共(布)史達林格勒州委與方麵軍軍事委員會協商之後通過決議:主動在城郊構築第四道防禦圍廓。該任務完全由史達林格勒居民承擔。每天都派出有成千上萬的居民建設城市防禦地區。葉爾曼、捷爾任斯基和伏羅希洛夫區各派出一萬人參加建設。“紅十月”拖拉機廠和史達林格勒其它一些區的居民也積極參加了這項工程。居民們冒著敵機的襲擊,熱情高漲地從事這項工作。許多可以暫停工作而且不會影響前線的機關紛紛關門,除值班人員外,全體出動去構築工事。其它機關,以及企業也抽出一部分工作人員參加。7月末和8月前半月有5萬7千多人參加了城市防禦圍廓的建設。
工程所需物資均就地取材。根據各級黨機關布置的任務,徵集了工具、器材、建材、汽車和獸力車。工人們在工廠製造了鋼拒馬、裝甲炮塔、鋼筋混凝土帽堡、組合火力點。
2、在住宅、公共場所和生產建築中,建立晝夜防火值班崗位。
此外,還採取了其它一些補充措施加強地方空防能力。改善了高射炮、探照燈的電話和無線電通信線路,嚴格燈火管製。所有民防組織均處於戒備狀態。城市居民設置消防設備、構築防空洞和防空壕。
截止1942年4月15日,史達林格勒共有總長度為66300米可供居民使用的露天式和掩蓋式塹壕,這些塹壕可容納13萬2千人。另將可容納33500人約237個地下室用作防毒防空洞。但是,城內現有的掩體、塹壕和地下室仍不敷使用。許多樓房及其鄰近地區沒有任何掩體。因此,必須採取緊急措施增加掩體。
7月,德國法西斯軍隊侵入史達林格勒州。當地各級黨組織和蘇維埃組織動員居民加緊支援前線。7月11日,史達林格勒城防委員會通過了《民兵部隊的現狀及其加強措施》的決議,先期參加民兵的成千上萬史達林格勒人,早已開赴前線,同侵略者展開了英勇博鬥。必須加強留下的民兵分隊,並建立新的部隊。還決定在基洛夫區組建一個居民坦克營,在拖拉機廠除原有的一個營外,另組織兩個營。民兵部隊每周用業餘時間進行6—8小時的軍訓。訓練時免除廠內加班勞動。隨著戰線的推進,殲擊營進入了戰鬥準備。
為在史達林格勒接近地構築防禦圍廓作了大量工作。1941年10月13日,國防委員會決定在史達林格勒接近地建築防禦地區。當德軍在頓巴斯展開進攻時,工兵第5集團軍,在史達林格勒州開始構築防禦地區。蘇聯國防人民委員部第5和第19防禦工程局,當地城鄉居民以及州的建築單位也參加了構築。這些作業占用了19萬5千人、5l6輛汽車、5075輛大車、478台拖拉機。當地居民參加構築防禦圍廓的有10萬2千2百人,其中包括州和市屬建築單位的64200名工人,職員和工程技術人員。此外,還有44900人參加製造構築火力點用的鋼筋混凝土構件和金屬製品。州屬各市、區的當地居民總共有10萬7千l百人參加構築防禦地區和製造建築材料工作。3個月時間,總共挖土790萬方、構築火力點(永備、土木及其它)6500座。坑道3300條,以及大量其它工事:掩體、指揮所、崖壁等等。構築防禦地區是在緊張的戰爭形勢下進行的。時值1941年秋,1941—1942年冬,氣象條件惡劣:秋雨、風雪、零下38c的嚴寒。
1942年1月,根據蘇聯國防人民委員部和蘇軍總參謀部的命令,工兵第5集團軍和野戰建築管理局將史達林格勒和阿斯特拉罕防禦圍廓地區移交史達林格勒軍區軍事委員會。後者於1月28日通過決議,將所接收的地區交地方政權機構警衛。工程兵部隊與史達林格勒州城鄉居民共同構築的外圍廓走向是:沿伊洛夫利亞河、經史達林格勒以北地區、然後折向頓河、沿左岸向下、順梅什科瓦河,在賴戈羅德區接伏爾加河。內圍廓與中圍廓也同時建成,但完全準備妥善的不超過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五十。
1942年春,防禦地區的狀況極其糟糕。經過調查發現,喀拉蚩區位於頓河左岸的防禦地區和火力點,在春汛中完全被水淹沒,防坦克壕普遍塌陷,充滿淤泥。火力點上麵的土層被水衝掉,園木、復蓋物大多數被水捲走。
在其它地區的調查中,也發現了同樣情況。此外,許多土木火力點及機槍掩體由於缺少射界或射界極其有限(不足一百米)而不適於使用。許多射擊孔選得過低、有些正相反,造得過高。大部分工事沒有必要的縱深,而是沿河岸成一線排開。
正如1942年5月3日史達林格勒市城防委員會收到的一份文件中指出的那樣:
“1、我州境內的防禦地區和工事當前急需大修,否則將無法用於防禦,不可能成為防止德軍摩托化部隊前進的障礙。
2、防禦地區的走向必須重新審查,在某些地區要有所變動,從四麵處在開闊地的地區遷移出來。”
根據當前的形勢,紅軍總參謀部指示史達林格勒軍區恢復冬季建成和春汛中遭到破壞的防禦地區。最初,史達林格勒州各區動員了13350人、2850部大車參加這項工作。6月13日,蘇聯國防人民委員部第24國防建築工程局開進史達林格勒州,同建築營一起共有人員近萬名。在謝拉菲莫維奇區和克列茨卡亞區總長160公裏的地段上構築防禦工事。
1942年7月15日,聯共(布)史達林格勒州委與方麵軍軍事委員會協商之後通過決議:主動在城郊構築第四道防禦圍廓。該任務完全由史達林格勒居民承擔。每天都派出有成千上萬的居民建設城市防禦地區。葉爾曼、捷爾任斯基和伏羅希洛夫區各派出一萬人參加建設。“紅十月”拖拉機廠和史達林格勒其它一些區的居民也積極參加了這項工程。居民們冒著敵機的襲擊,熱情高漲地從事這項工作。許多可以暫停工作而且不會影響前線的機關紛紛關門,除值班人員外,全體出動去構築工事。其它機關,以及企業也抽出一部分工作人員參加。7月末和8月前半月有5萬7千多人參加了城市防禦圍廓的建設。
工程所需物資均就地取材。根據各級黨機關布置的任務,徵集了工具、器材、建材、汽車和獸力車。工人們在工廠製造了鋼拒馬、裝甲炮塔、鋼筋混凝土帽堡、組合火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