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李自成竟然放棄了荊襄,因為他的計劃是東進!想在清軍南征之前打下南京,據以基地,圖謀再起。非常時期,棄穩固之基於不顧,非要去千裏之外毫無基礎、沒啥人氣的地方冒險,簡直如同兒戲。能否擺脫阿濟格的追擊不講,就那南京的弘光小朝廷,別看在清軍麵前一無是處,打內戰不見得不行呀,這可是被歷史一再證明的好傳統呢。更顯天真的是,多鐸已在南征途中,你憑什麽認為能在他之前拿下南京呢?
就這樣,這麽好的一塊地盤等於拱手送給了清軍,李自成帶著大隊人馬又成了無家可歸的“流寇”,向著根本不可能到達的南京而去了,結果可想而知。如果從河南鄧州開始算起,大順軍先後與阿濟格追軍八戰八敗,傷亡極端慘重,最後隻剩下數萬士氣低落的人馬了,而他李自成更在五月初不幸死於湖北九宮山團練誤打誤撞之中。
死得有點窩囊,也殊為可惜。因為大順軍以後群龍無首,再未形成合力,就那仍能堅持聯明抗清,以劉體純、袁宗第、郝搖旗、李來享(李過子)等為代表的夔東十三家,更是直到康熙三年(1664)才最後失敗,距李自成遇難整整十九年。想想看,如果李自成還在,力量不散,一旦喘過氣來,又是何等局麵呀,除非這一年慘痛的教訓沒給他帶來任何變化。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剛入關時所向無敵的滿洲鐵騎,退化得也快,人口本就稀少嘛,戰鬥又有傷亡,進入花花世界後,變質更加不可避免,幾年下來,戰鬥力仍強,但已不再是入關初的無堅不摧了,而且以後鎮壓南明的中堅力量,實際上已換成了無數的漢人部隊,他們可不見得能打過李自成。
敗家極品數弘光
你說多爾袞咋就這麽有福呢?一上來便把頭號之敵打敗了,使了點勁,倒也並未碰上大麻煩,接下來更是遇到一個十足敗家仔,守著華夏最富的地盤、最廣的人口和最多的軍隊,卻最一事無成,眼睜睜看著清軍遊玩般下江南搞定一切。
它就是南明最早的弘光政權,大明之延續也。其實李自成進入北京占領北方,並不能代表大明已亡,充其量宣告了一個二百七十六年傳統大王朝的終結,而明作為一個國家依然在南方存在,留都南京自然成了其政治中心。
北京淪陷那會兒,崇禎自縊,兒子們又未能逃出來,南京諸臣得知後,首要之務就是趕快選個新皇帝。誰呢?明室諸王中以萬曆孫子福王朱由崧最有資格,但東林黨人卻因同其祖母鄭貴妃當年因兩次皇帝繼承問題發生激烈矛盾,害怕福王上台後會翻過去老帳,對他們不利,於是便以“立賢”為名,非要擁立萬曆兄弟的兒子潞王朱常淓。以後在清人征伐麵前,潞王很快露餡,原來與福王一樣,都是貪生怕死之徒,可見東林黨人標榜的“立賢”是何等貨色了。
後來福王憑藉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劉澤清等江北四鎮總兵的支持,得以登上皇位,就是後來的弘光帝。鳳陽總督馬士英因及時跟上,後主持閣務兼兵部尚書,成了實際的大臣第一人。而原先的南京百官之首兵部尚書史可法,因起先反對擁立福王,政治角逐中第一炮就沒打響,隻好自請往揚州督師,但仍是朝廷的頂尖重臣。而那四鎮總兵本來就很難搞,如今擁戴有功,更加飛揚跋扈,朝廷對他們來講可有可無,無論是馬世英還是史可法都不能製。至於鎮守武昌的寧南侯左良玉,崇禎後期便已囂張得不得了,而今還用說嗎?
如此開局,怎麽好得起來喲。內部紛爭沒完沒了,不能形成合力一致對外,已經很危險,再加上君臣上下目光短淺,不思進取,苟且偷生,失敗已成定局。山東、河南等地權力真空時,南明表現前文已提及,不再多講。後來呢?更是一群笨蛋!那個被高捧頌揚的史可法,始終渴求“借虜平寇”及“南北分治”,而且信念極其堅定,在被全麵打擊之前,即便人家已斷然拒絕,竟也從未動搖過,和平友愛的精神實在可嘉。
順治元年(1644)七月二十八日,多爾袞在給史可法的信中就已經挑明,不承認你南京政權的合法性了,讓你無條件投降,甚至還拿根本不可能存在的“聯闖平南”加以恫嚇。史可法回信中卻仍卑詞乞和,妄圖保持偏安江左的局麵,行動上更是無絲毫作為。
馬士英們自然也不例外。朝廷於六月二十一日派遣的以南京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禦史左懋第為首的北上講和使團,仍在繼續北行,後於十月十二日到達北京(這麽慢),除了增添更多羞辱,還能得到什麽?出使人員也隻有左懋第有點骨氣,被清人扣留後堅貞不屈而死,其他人不說也罷。
再往下看,當清兵兩路大軍共討李自成時,華北兵力非常空虛,隻有豪格帶領的極少量兵馬,而南明卻有數十萬軍隊布署於江淮一帶,卻始終未有一戰。真是連唇亡齒寒的起碼道理都不懂了,很明顯嘛,多爾袞收拾了那邊,自然會把目標指向你,事實上人家本打算連你同時打的,隻是意外變故才放棄。那時朝廷裏也不是沒有清醒的人士,山東總督王永吉等少數人就振臂高呼過,但沒人理他,隻知吃喝玩樂的皇上與當朝重臣馬士英、史可法之流,沒有誰出來講過一句贊同的話。
也許江北四鎮驕橫慣了,也安逸慣了,不會聽你朝廷的命令出兵,但問題是你連這樣的指令也從沒下達過呀?就這點出息,政治素養與民族大義連農民軍都不如,誰會不來打你?白白把那華夏最花花世界江南給了你享用?不要說清人了,李自成從西安敗退後,還想著過來爭奪呢?你想偏安,醉生夢死,怎麽可能?
就這樣,這麽好的一塊地盤等於拱手送給了清軍,李自成帶著大隊人馬又成了無家可歸的“流寇”,向著根本不可能到達的南京而去了,結果可想而知。如果從河南鄧州開始算起,大順軍先後與阿濟格追軍八戰八敗,傷亡極端慘重,最後隻剩下數萬士氣低落的人馬了,而他李自成更在五月初不幸死於湖北九宮山團練誤打誤撞之中。
死得有點窩囊,也殊為可惜。因為大順軍以後群龍無首,再未形成合力,就那仍能堅持聯明抗清,以劉體純、袁宗第、郝搖旗、李來享(李過子)等為代表的夔東十三家,更是直到康熙三年(1664)才最後失敗,距李自成遇難整整十九年。想想看,如果李自成還在,力量不散,一旦喘過氣來,又是何等局麵呀,除非這一年慘痛的教訓沒給他帶來任何變化。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剛入關時所向無敵的滿洲鐵騎,退化得也快,人口本就稀少嘛,戰鬥又有傷亡,進入花花世界後,變質更加不可避免,幾年下來,戰鬥力仍強,但已不再是入關初的無堅不摧了,而且以後鎮壓南明的中堅力量,實際上已換成了無數的漢人部隊,他們可不見得能打過李自成。
敗家極品數弘光
你說多爾袞咋就這麽有福呢?一上來便把頭號之敵打敗了,使了點勁,倒也並未碰上大麻煩,接下來更是遇到一個十足敗家仔,守著華夏最富的地盤、最廣的人口和最多的軍隊,卻最一事無成,眼睜睜看著清軍遊玩般下江南搞定一切。
它就是南明最早的弘光政權,大明之延續也。其實李自成進入北京占領北方,並不能代表大明已亡,充其量宣告了一個二百七十六年傳統大王朝的終結,而明作為一個國家依然在南方存在,留都南京自然成了其政治中心。
北京淪陷那會兒,崇禎自縊,兒子們又未能逃出來,南京諸臣得知後,首要之務就是趕快選個新皇帝。誰呢?明室諸王中以萬曆孫子福王朱由崧最有資格,但東林黨人卻因同其祖母鄭貴妃當年因兩次皇帝繼承問題發生激烈矛盾,害怕福王上台後會翻過去老帳,對他們不利,於是便以“立賢”為名,非要擁立萬曆兄弟的兒子潞王朱常淓。以後在清人征伐麵前,潞王很快露餡,原來與福王一樣,都是貪生怕死之徒,可見東林黨人標榜的“立賢”是何等貨色了。
後來福王憑藉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劉澤清等江北四鎮總兵的支持,得以登上皇位,就是後來的弘光帝。鳳陽總督馬士英因及時跟上,後主持閣務兼兵部尚書,成了實際的大臣第一人。而原先的南京百官之首兵部尚書史可法,因起先反對擁立福王,政治角逐中第一炮就沒打響,隻好自請往揚州督師,但仍是朝廷的頂尖重臣。而那四鎮總兵本來就很難搞,如今擁戴有功,更加飛揚跋扈,朝廷對他們來講可有可無,無論是馬世英還是史可法都不能製。至於鎮守武昌的寧南侯左良玉,崇禎後期便已囂張得不得了,而今還用說嗎?
如此開局,怎麽好得起來喲。內部紛爭沒完沒了,不能形成合力一致對外,已經很危險,再加上君臣上下目光短淺,不思進取,苟且偷生,失敗已成定局。山東、河南等地權力真空時,南明表現前文已提及,不再多講。後來呢?更是一群笨蛋!那個被高捧頌揚的史可法,始終渴求“借虜平寇”及“南北分治”,而且信念極其堅定,在被全麵打擊之前,即便人家已斷然拒絕,竟也從未動搖過,和平友愛的精神實在可嘉。
順治元年(1644)七月二十八日,多爾袞在給史可法的信中就已經挑明,不承認你南京政權的合法性了,讓你無條件投降,甚至還拿根本不可能存在的“聯闖平南”加以恫嚇。史可法回信中卻仍卑詞乞和,妄圖保持偏安江左的局麵,行動上更是無絲毫作為。
馬士英們自然也不例外。朝廷於六月二十一日派遣的以南京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禦史左懋第為首的北上講和使團,仍在繼續北行,後於十月十二日到達北京(這麽慢),除了增添更多羞辱,還能得到什麽?出使人員也隻有左懋第有點骨氣,被清人扣留後堅貞不屈而死,其他人不說也罷。
再往下看,當清兵兩路大軍共討李自成時,華北兵力非常空虛,隻有豪格帶領的極少量兵馬,而南明卻有數十萬軍隊布署於江淮一帶,卻始終未有一戰。真是連唇亡齒寒的起碼道理都不懂了,很明顯嘛,多爾袞收拾了那邊,自然會把目標指向你,事實上人家本打算連你同時打的,隻是意外變故才放棄。那時朝廷裏也不是沒有清醒的人士,山東總督王永吉等少數人就振臂高呼過,但沒人理他,隻知吃喝玩樂的皇上與當朝重臣馬士英、史可法之流,沒有誰出來講過一句贊同的話。
也許江北四鎮驕橫慣了,也安逸慣了,不會聽你朝廷的命令出兵,但問題是你連這樣的指令也從沒下達過呀?就這點出息,政治素養與民族大義連農民軍都不如,誰會不來打你?白白把那華夏最花花世界江南給了你享用?不要說清人了,李自成從西安敗退後,還想著過來爭奪呢?你想偏安,醉生夢死,怎麽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