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楊鶴真有點冤,他是有自知之明的人,當初崇禎讓他去平亂,他就據實說幹不了,後來確實力不從心,又上書請辭,可崇禎非讓他幹,而且招撫之策也是崇禎同意的,陝西三邊之兵還經常被崇禎調去保衛京師,兵馬單薄,不招也不一定就能剿。
崇禎就是崇禎,行為乖張得讓人無法理解,不稱職的人非要你幹到底,失敗了再拿你問罪,又毫不留情麵,專斷固執得要命,可能幹的人,他又常常不能放手一用,輕信多疑,患得患失。唉,反正結果一樣,基本上都是他的錯。
就像這次,陝西民眾起義之初,局限於黃土高坡,也未形成後來李自成、張獻忠大鬧中原的實力,隻要用人得當,像以後大紅大紫的洪承疇等,極有可能早幾年就搞定。
但人家崇禎就是用了楊鶴,兩年最寶貴的時間白白浪費了,危局未解反而更危,殊為可惜呀。
官民激鬥猶正酣
頭未開好,下麵就難了。所幸接替楊鶴的洪承疇頗為了得。前任延綏巡撫時,即主圍剿,刀光閃閃,血跡斑斑,王左掛、王嘉胤、點燈子趙四兒這些影響很大的實力派,先後被斬落馬下,這讓崇禎印象深刻,委以重任,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禦史總督陝西三邊軍務。
隨後,老洪帶著曹文詔、馬科、曹變蛟等一班虎將,東征西討,戰無不勝,再擊滅不沾泥張存孟、混天猴張應金、可天飛何崇謂、黃巢高應昌等幾十股起義武裝,一舉蕩平陝西。
隨之山西成為焦點。崇禎三年(1630)起,陝西起義軍陸續入晉(其中就有李自成),勢力越來越大。你別說,老洪這個人不愧名帥,大局觀很強,坐鎮陝西,卻以整個平亂為重,主動派出曹文詔等精銳秦兵赴晉協剿,崇禎對此十分讚賞。
問題是一方重臣有幾個能達到老洪的境界,還不是各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政情複雜,官場爭鬥,各謀其私,不相協調,起義軍又驍勇善戰,山西局勢尚未安,豫北又陷進去了。
]
這下可好,一省之複雜政治又擴展至兩省之間了,山西與河南互打小算盤,總想把起義軍趕到對方那裏去,隻圖自己保境安民。
實際上,這時起義軍聲勢雖盛,但侷促於晉南豫北,具體為太行山東南、黃河以北狹窄地帶,形勢並不樂觀,如果能設置陝晉豫三省總督,統一指揮調度,合三省力量為一,起義軍還真就被包圍消滅了。
至於這總督人選,老洪自然眾望所歸。地方有此想法,兵部也覺可行,但崇禎不同意!唉,無意再去探討原因了,對崇禎都麻木了,反正大是大非上,他極少判斷對過。
那崇禎咋做呢?有兩大壯舉,一派太監監軍,二派京營出征。縱不論太監是否狐假虎威,京營之軍有否戰鬥力,單論這協調各軍統一作戰的事不還是沒解決嗎?難道皇帝遙控指揮,太監們現場協調嗎?你說這仗還怎麽打?
最後,恰恰就是這幫“皇親國戚”們壞了大事。本來起義軍越來越步入險境,隨時有被圍殲的可能,可他們卻被起義軍詐降所誤,眼睜睜看著十幾萬起義大軍,從山西垣曲與河南濟源之間的關陽、長泉一帶,馳馬堅冰上,南渡黃河去。也是天意吧,這段河水從不結冰,今年卻冰堅如石。
這就是震驚當時的“澠池渡”,時間為崇禎六年(1633)十一月下旬。從此後,起義軍掀起了新的一頁,他們從黃土高坡下來,縱橫馳騁於中原大地了。唉,要是用老洪做三省總督,何至於此!
我們的崇禎同誌喲,決策何等“英明”!先用人不當(當時還年輕也就罷了),耽誤了兩年,讓起義之火在秦晉大地燎原開來,而今又一次失策,導致起義軍從太行山與黃河兩大天險之間,輕易突圍而去,進入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再把兩年的艱苦努力毀於一旦。
難道這是一出明末版無間道?崇禎原是那起義軍的劉建明?哎!倒要再往下仔細瞧瞧,探個究竟了。
失策葬送決勝機
躍馬橫刀於中原大地的起義軍,各分東西,往來馳騁,更難以圍而殲之了。嚴峻的形勢麵前,崇禎終於決定設置一個前線總指揮,但仍沒有選洪承疇,據說考慮他身負陝西三邊重任。崇禎選擇了陳奇瑜,以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禦史總督陝西、山西、河南、湖廣、四川五省軍務,全力剿“匪”。
一年後車箱峽事件的發生,證明了這又是一次用人不當。崇禎七年(1634),李自成被困於漢南車箱峽,瀕臨絕境,再使詐降計,輕易騙了陳奇瑜,絕處逢生,突圍而去。除了逮捕陳奇瑜,崇禎又能怎麽樣呢,反正他不會承認自己看走了眼,也絕不會想到,就是這個李自成給了他最後一擊。
陳奇瑜的失敗在於自己的失策,但也與以崇禎為代表的朝廷,屢屢在剿與撫上徘徊不定有關。先前的楊鶴,還有澠池渡事件,皆類似也。不知為什麽,崇禎一直不能吸取招撫失敗的教訓,下定不了主剿的決心,這也給了臣下很大的心理暗示,否則天大的膽子,誰也不敢去撫呀。
一再失誤後,崇禎終於任了洪承疇為五省總督,仍兼三邊總督,同時起用盧象升(1600-1639)為五省總理,協同圍剿,具體分工,洪主西北,盧主東南。這次倒用對了人,但起義軍已在中原大地擴散開來,局勢至為嚴峻,非能輕易安定了。
崇禎就是崇禎,行為乖張得讓人無法理解,不稱職的人非要你幹到底,失敗了再拿你問罪,又毫不留情麵,專斷固執得要命,可能幹的人,他又常常不能放手一用,輕信多疑,患得患失。唉,反正結果一樣,基本上都是他的錯。
就像這次,陝西民眾起義之初,局限於黃土高坡,也未形成後來李自成、張獻忠大鬧中原的實力,隻要用人得當,像以後大紅大紫的洪承疇等,極有可能早幾年就搞定。
但人家崇禎就是用了楊鶴,兩年最寶貴的時間白白浪費了,危局未解反而更危,殊為可惜呀。
官民激鬥猶正酣
頭未開好,下麵就難了。所幸接替楊鶴的洪承疇頗為了得。前任延綏巡撫時,即主圍剿,刀光閃閃,血跡斑斑,王左掛、王嘉胤、點燈子趙四兒這些影響很大的實力派,先後被斬落馬下,這讓崇禎印象深刻,委以重任,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禦史總督陝西三邊軍務。
隨後,老洪帶著曹文詔、馬科、曹變蛟等一班虎將,東征西討,戰無不勝,再擊滅不沾泥張存孟、混天猴張應金、可天飛何崇謂、黃巢高應昌等幾十股起義武裝,一舉蕩平陝西。
隨之山西成為焦點。崇禎三年(1630)起,陝西起義軍陸續入晉(其中就有李自成),勢力越來越大。你別說,老洪這個人不愧名帥,大局觀很強,坐鎮陝西,卻以整個平亂為重,主動派出曹文詔等精銳秦兵赴晉協剿,崇禎對此十分讚賞。
問題是一方重臣有幾個能達到老洪的境界,還不是各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政情複雜,官場爭鬥,各謀其私,不相協調,起義軍又驍勇善戰,山西局勢尚未安,豫北又陷進去了。
]
這下可好,一省之複雜政治又擴展至兩省之間了,山西與河南互打小算盤,總想把起義軍趕到對方那裏去,隻圖自己保境安民。
實際上,這時起義軍聲勢雖盛,但侷促於晉南豫北,具體為太行山東南、黃河以北狹窄地帶,形勢並不樂觀,如果能設置陝晉豫三省總督,統一指揮調度,合三省力量為一,起義軍還真就被包圍消滅了。
至於這總督人選,老洪自然眾望所歸。地方有此想法,兵部也覺可行,但崇禎不同意!唉,無意再去探討原因了,對崇禎都麻木了,反正大是大非上,他極少判斷對過。
那崇禎咋做呢?有兩大壯舉,一派太監監軍,二派京營出征。縱不論太監是否狐假虎威,京營之軍有否戰鬥力,單論這協調各軍統一作戰的事不還是沒解決嗎?難道皇帝遙控指揮,太監們現場協調嗎?你說這仗還怎麽打?
最後,恰恰就是這幫“皇親國戚”們壞了大事。本來起義軍越來越步入險境,隨時有被圍殲的可能,可他們卻被起義軍詐降所誤,眼睜睜看著十幾萬起義大軍,從山西垣曲與河南濟源之間的關陽、長泉一帶,馳馬堅冰上,南渡黃河去。也是天意吧,這段河水從不結冰,今年卻冰堅如石。
這就是震驚當時的“澠池渡”,時間為崇禎六年(1633)十一月下旬。從此後,起義軍掀起了新的一頁,他們從黃土高坡下來,縱橫馳騁於中原大地了。唉,要是用老洪做三省總督,何至於此!
我們的崇禎同誌喲,決策何等“英明”!先用人不當(當時還年輕也就罷了),耽誤了兩年,讓起義之火在秦晉大地燎原開來,而今又一次失策,導致起義軍從太行山與黃河兩大天險之間,輕易突圍而去,進入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再把兩年的艱苦努力毀於一旦。
難道這是一出明末版無間道?崇禎原是那起義軍的劉建明?哎!倒要再往下仔細瞧瞧,探個究竟了。
失策葬送決勝機
躍馬橫刀於中原大地的起義軍,各分東西,往來馳騁,更難以圍而殲之了。嚴峻的形勢麵前,崇禎終於決定設置一個前線總指揮,但仍沒有選洪承疇,據說考慮他身負陝西三邊重任。崇禎選擇了陳奇瑜,以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禦史總督陝西、山西、河南、湖廣、四川五省軍務,全力剿“匪”。
一年後車箱峽事件的發生,證明了這又是一次用人不當。崇禎七年(1634),李自成被困於漢南車箱峽,瀕臨絕境,再使詐降計,輕易騙了陳奇瑜,絕處逢生,突圍而去。除了逮捕陳奇瑜,崇禎又能怎麽樣呢,反正他不會承認自己看走了眼,也絕不會想到,就是這個李自成給了他最後一擊。
陳奇瑜的失敗在於自己的失策,但也與以崇禎為代表的朝廷,屢屢在剿與撫上徘徊不定有關。先前的楊鶴,還有澠池渡事件,皆類似也。不知為什麽,崇禎一直不能吸取招撫失敗的教訓,下定不了主剿的決心,這也給了臣下很大的心理暗示,否則天大的膽子,誰也不敢去撫呀。
一再失誤後,崇禎終於任了洪承疇為五省總督,仍兼三邊總督,同時起用盧象升(1600-1639)為五省總理,協同圍剿,具體分工,洪主西北,盧主東南。這次倒用對了人,但起義軍已在中原大地擴散開來,局勢至為嚴峻,非能輕易安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