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他萬曆親政十年還沒到呢,個人諸多問題便暴露無疑了,最被詬病的就是怠於臨朝。他竟然藏於深宮大院近30年,不上朝,也不出宮門一步,除了內閣輔臣們偶有機會外,就是朝堂上的官員都不給麵見了,國家日常政務更是不聞不問了,甚至部門有缺編缺額、官員需正常擢升等都棄之一旁,隨它去了。
雖說帝國的文官組織已成較完備的係統,即便沒有帝王的參與,首輔也能帶領大家搞好基本正常的運轉,絕不會出現崩盤的跡象,但作為國之最高領袖,如此作派,不管什麽原因都是講不過去的,危害也是相當深遠的,特別製度精神層麵。
君臣如何能和諧共處?臣子們會怎樣對待他們的工作、他們的職責?又有多少向上的激情與動力?說白了,長此以往,隻會讓國家製度更加鬆馳,吏治更加敗壞,人才更加凋零,人心更加散亂,風氣更加不振,而這些東西日積月累,一旦由量變到質變,後果不堪設想,甚至會從根本上摧垮帝國。
遠不止這些呢!身為一國之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帝國的一切不都是你朱家的嗎?可萬曆他竟然貪財!後期為聚斂財富,以致礦稅太監橫行地方長達十年,政治經濟民心方麵的殺傷力相當之大,社會動盪也隨之加劇,湖廣、山東臨清等民變莫不因此。
至於文官集團的黨爭,哪個時代都有,明朝也是貫穿始終,但真正發展到空前激烈,以至成為明亡一個重要因素,還是從萬曆時開始的。什麽東林黨、浙黨、昆黨、宣黨、齊黨、楚黨等等,不管其中水份有多大,是否就不如獨裁專製,如果不加以很好地製衡,黨爭權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肯定不利於帝國之發展也。萬曆長期對朝政的不聞不問,很大程度上加快了這一步的到來。
不過因此對萬曆過於苛責,甚至把明亡的罪魁禍首都安到他的頭上,就有點與事實不符了。其實萬曆深居內宮不上朝,並非不過問政事,相反他通過批閱奏疏、發布諭旨的方式,始終把國之要務牢控在手。三大征便是一個明證,那時他已開始不臨朝了,但戰爭的每一個進程,都能看到他的身影,重大的決策更是他最後拍板的,大體上也還都不錯。比如將帥的任用,除了楊鎬需要商榷外,其餘皆是一時之選。李如鬆、劉綎等建立大功,都離不開他的慧眼識人。以後要講的遼東邊事,也同樣如此,無論李成梁,還是熊廷弼,他都給予了所能給的最充分信任。
另外,被痛責的礦稅太監亂國擾民一事,萬曆二十四年(1596)開始,三十三年時礦監便已全部招回,稅監仍在行動,但經過一番改進後,徵收中的弊端及危害已大為減輕。這樣說絕非給萬曆卸責,隻是覺得應該公平公正地看待一個人和一個時代,既不要捧上天,也不要踩入地,該咋樣就咋樣嗎。
大凡論及國之興亡,範圍之廣可謂無所不及,而且都能被講得頭頭是道,深刻得了不得,特別事後諸葛最好當,知道了結果,定好了框框,把原因往裏放不就行了嗎?很多東西這樣說有理,那樣講也對。為此,對這些方麵不再進行過多探討了,否則大而全,反而搞得人不知所措,倒不如換個角度來看看。
能讓明朝這等大帝國滅亡的,原因再多歸納於最終的表現形式,不外乎三種:外患、內亂及兩者兼顧。且看萬曆時,國家並沒有大亂呀?既使山東等地民變,也都是小規模的,未給帝國造成什麽慘重打擊,更不要說毀滅性了。就是寧夏、播州等地發生的大叛亂,不也得到了徹底平息嗎?外患如日本者,有否入侵中國的打算且不說,朝鮮戰場上明軍大體上還是保持著一定優勢的。北方200年來最為強勁的對手蒙古人,萬曆時也隻是對明之遼東不斷侵擾,產生過壓力,但已根本不具備對整個帝國造成威脅的能力了。要不是東北一個民族的崛起,一場大戰的爆發,誰也不會想到十六、十七世紀之交,仍是那麽雄偉壯闊的大帝國,竟然有轟然倒塌的可能。
女真曾歸大明屬
這個民族就是建州女真,以後被稱為滿洲。提起他們可能首先會聯想到宋時之金,建立者不就是女真人嗎?其實此女真非彼女真也。
中原王朝向來稱周邊之族,大多籠統概括之,如東夷、西戎、北狄、南蠻、百越、西南夷、靺鞨等,哪是一個民族喲,根本就是同一地區各民族或氏族部落集團的總稱。女真也是這樣呀,宋遼時對東北居於鬆花江、黑龍江中下遊及長白山一帶所謂白山黑水間各部族的統稱也,絕不能因此便說他們是一個民族的。至於現在亂認祖宗成了風尚,把東北曾經有過的肅慎、靺鞨等都拉過來作為滿洲人的祖先,實在是沒啥依據的瞎扯,這裏不作任何相連的考慮。
且說宋遼時被統稱為女真的氏族部落,有熟女真和生女真之分,滅遼建立金國的就是後者完顏部。待金占了宋的北方,入了中原後,那些參與建國的女真各部大抵也都跟著進來,不可避免也都漢化了,等蒙古人再滅金,更是漸漸溶入漢人當中去也。如此一看,滿洲前身的女真與建立金國的女真哪裏是一回事嗎?至於當時散居在東北的那一群女真人,蒙古人則設了若幹萬戶府來統治,這裏麵倒是有滿洲人祖先的。
明興逐元以後,東北很快為大明所有,當地女真民眾自然也就是明之臣民了。永樂元年(1403),明成祖設置三衛統轄女真:渾河以西至鬆花江上遊的,屬建州衛;遼河上遊與鬆花江上遊之間的,屬海西衛;黑龍江中下遊至烏蘇裏江一帶最為落後不開化的,就屬野人衛了,顧名思義嗎。
雖說帝國的文官組織已成較完備的係統,即便沒有帝王的參與,首輔也能帶領大家搞好基本正常的運轉,絕不會出現崩盤的跡象,但作為國之最高領袖,如此作派,不管什麽原因都是講不過去的,危害也是相當深遠的,特別製度精神層麵。
君臣如何能和諧共處?臣子們會怎樣對待他們的工作、他們的職責?又有多少向上的激情與動力?說白了,長此以往,隻會讓國家製度更加鬆馳,吏治更加敗壞,人才更加凋零,人心更加散亂,風氣更加不振,而這些東西日積月累,一旦由量變到質變,後果不堪設想,甚至會從根本上摧垮帝國。
遠不止這些呢!身為一國之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帝國的一切不都是你朱家的嗎?可萬曆他竟然貪財!後期為聚斂財富,以致礦稅太監橫行地方長達十年,政治經濟民心方麵的殺傷力相當之大,社會動盪也隨之加劇,湖廣、山東臨清等民變莫不因此。
至於文官集團的黨爭,哪個時代都有,明朝也是貫穿始終,但真正發展到空前激烈,以至成為明亡一個重要因素,還是從萬曆時開始的。什麽東林黨、浙黨、昆黨、宣黨、齊黨、楚黨等等,不管其中水份有多大,是否就不如獨裁專製,如果不加以很好地製衡,黨爭權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肯定不利於帝國之發展也。萬曆長期對朝政的不聞不問,很大程度上加快了這一步的到來。
不過因此對萬曆過於苛責,甚至把明亡的罪魁禍首都安到他的頭上,就有點與事實不符了。其實萬曆深居內宮不上朝,並非不過問政事,相反他通過批閱奏疏、發布諭旨的方式,始終把國之要務牢控在手。三大征便是一個明證,那時他已開始不臨朝了,但戰爭的每一個進程,都能看到他的身影,重大的決策更是他最後拍板的,大體上也還都不錯。比如將帥的任用,除了楊鎬需要商榷外,其餘皆是一時之選。李如鬆、劉綎等建立大功,都離不開他的慧眼識人。以後要講的遼東邊事,也同樣如此,無論李成梁,還是熊廷弼,他都給予了所能給的最充分信任。
另外,被痛責的礦稅太監亂國擾民一事,萬曆二十四年(1596)開始,三十三年時礦監便已全部招回,稅監仍在行動,但經過一番改進後,徵收中的弊端及危害已大為減輕。這樣說絕非給萬曆卸責,隻是覺得應該公平公正地看待一個人和一個時代,既不要捧上天,也不要踩入地,該咋樣就咋樣嗎。
大凡論及國之興亡,範圍之廣可謂無所不及,而且都能被講得頭頭是道,深刻得了不得,特別事後諸葛最好當,知道了結果,定好了框框,把原因往裏放不就行了嗎?很多東西這樣說有理,那樣講也對。為此,對這些方麵不再進行過多探討了,否則大而全,反而搞得人不知所措,倒不如換個角度來看看。
能讓明朝這等大帝國滅亡的,原因再多歸納於最終的表現形式,不外乎三種:外患、內亂及兩者兼顧。且看萬曆時,國家並沒有大亂呀?既使山東等地民變,也都是小規模的,未給帝國造成什麽慘重打擊,更不要說毀滅性了。就是寧夏、播州等地發生的大叛亂,不也得到了徹底平息嗎?外患如日本者,有否入侵中國的打算且不說,朝鮮戰場上明軍大體上還是保持著一定優勢的。北方200年來最為強勁的對手蒙古人,萬曆時也隻是對明之遼東不斷侵擾,產生過壓力,但已根本不具備對整個帝國造成威脅的能力了。要不是東北一個民族的崛起,一場大戰的爆發,誰也不會想到十六、十七世紀之交,仍是那麽雄偉壯闊的大帝國,竟然有轟然倒塌的可能。
女真曾歸大明屬
這個民族就是建州女真,以後被稱為滿洲。提起他們可能首先會聯想到宋時之金,建立者不就是女真人嗎?其實此女真非彼女真也。
中原王朝向來稱周邊之族,大多籠統概括之,如東夷、西戎、北狄、南蠻、百越、西南夷、靺鞨等,哪是一個民族喲,根本就是同一地區各民族或氏族部落集團的總稱。女真也是這樣呀,宋遼時對東北居於鬆花江、黑龍江中下遊及長白山一帶所謂白山黑水間各部族的統稱也,絕不能因此便說他們是一個民族的。至於現在亂認祖宗成了風尚,把東北曾經有過的肅慎、靺鞨等都拉過來作為滿洲人的祖先,實在是沒啥依據的瞎扯,這裏不作任何相連的考慮。
且說宋遼時被統稱為女真的氏族部落,有熟女真和生女真之分,滅遼建立金國的就是後者完顏部。待金占了宋的北方,入了中原後,那些參與建國的女真各部大抵也都跟著進來,不可避免也都漢化了,等蒙古人再滅金,更是漸漸溶入漢人當中去也。如此一看,滿洲前身的女真與建立金國的女真哪裏是一回事嗎?至於當時散居在東北的那一群女真人,蒙古人則設了若幹萬戶府來統治,這裏麵倒是有滿洲人祖先的。
明興逐元以後,東北很快為大明所有,當地女真民眾自然也就是明之臣民了。永樂元年(1403),明成祖設置三衛統轄女真:渾河以西至鬆花江上遊的,屬建州衛;遼河上遊與鬆花江上遊之間的,屬海西衛;黑龍江中下遊至烏蘇裏江一帶最為落後不開化的,就屬野人衛了,顧名思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