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心態,這種謀劃,像是國家突遭大難,為此必須捨棄其他利益的樣子嗎?其實喀爾喀遭受沙俄入侵那麽多年,清廷也沒問過呢,就是日後尼布楚條約中形式上都沒聲援一下,前後標準不一也就算了,何必還要從中挑選一個作擋箭牌呢?
再說了,噶爾丹當年(1688)十月就撤軍了,沒有一點要侵大清的跡象,而據官方記載,康熙也未有發兵之想,隻是希望他能撤軍,準噶爾與喀爾喀能和睦相處,僅此而已,特別是噶爾丹撤回後,更沒有針對他的什麽專項行動呀,彼此暫時相安無事了。直到二十八年(1689)八月末,噶爾丹第二次東征,局勢再趨混亂複雜也,可尼布楚條約簽訂時間是在同年七月二十四日呀,相差一個月,幹嗎要把人家拿來說事呢?怎麽也講不通呀?
當然還有更多方麵可來佐證,康熙大優之下簽了一個事實上不平等條約,怪不得別人,是他自己心甘情願的,為了求得邊疆的安定,損點失都在所不惜。真要說句大實話,噶爾丹的東征不是讓大清賠了,而是讓它大賺了,遼闊喀爾喀竟從此成為大清帝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其實對這樣的歷史沒必要遮遮掩掩,說開了反而更好,怎麽啦?咱們已經夠了不起了,證據夠充分了,當喀爾喀包括西藏、新疆屬於中國時,世界上還沒美國呢!再遠一點,當中國軍隊第一次來到貝加爾湖,當新疆第一次屬於中國,如今的歐美國家一個都沒從娘胎裏出來呢!
清準終於接上火
且說東征大勝而歸的噶爾丹,意氣風發沒得說啦,馬鞭所指之處無不拜倒在他的腳下,名副其實的遊牧之王啊,但俗話說得好,物極必反,盛極必衰嗎。這不,他還沒高興幾天呢,自家也鬧起窩裏反了,形勢頓時大變。
原來他哥哥僧格的長子策妄阿拉布坦,長大成人後很是了得,與噶爾丹矛盾也很深。本來位子是咱老爸的,現在咱大了你也不讓,心裏夠煩了,你還添油加醋,把咱未婚妻搶走了,又殺俺一個弟弟,是可忍,孰不可忍?結果,策妄阿拉布坦帶著老爸的舊部5000人叛走科布多,還擊敗了噶爾丹親率的2000追軍,後控製了阿爾泰山以西的準噶爾地區,也噶爾丹分庭抗禮了。
噶爾丹實力嚴重受損,策妄阿拉布坦又切斷了南疆與他的聯繫,經濟支柱斷了,大本營科布多的財政問題日益嚴峻起來。為改善經濟危機,康熙二十八年(1689)八月末,噶爾丹親領大軍16000餘人,兵分兩路,長驅直入喀爾喀,發動了第二次東征。他收取了色楞格河右岸臣服於沙俄的喀爾喀部眾,並向俄方做了嚴正聲明,後因策妄阿拉布坦乘虛攻掠科布多,不得不於十月返回大本營。
同年十二月初,噶爾丹又率2萬鐵騎第三次東征喀爾喀,縱橫馳騁,如入無人之境,但是強大的對手就要現身了,失敗就要向他招手了。
起初,康熙是想和平解決準噶爾與喀爾喀爭端的,注意不是大清與準噶爾的爭端,因為噶爾丹之前根本就沒有侵犯過大清的疆域,這也可間接證明尼布楚割讓土地的真相了,康大帝再有和平友愛精神,也不會為了化人家的幹戈為玉帛,而把自家最寶貴的財富土地送給別人吧。
噶爾丹雄心是想征服喀爾喀,自然不會答應,最後康熙決定動用武力,勝敗未打已定也。準噶爾與大清本就不在一個層次上,綜合實力相差巨大。策妄阿拉布坦的叛離又消弱了噶爾丹力量,這一次隻有2萬人馬出征足見一二。道義上他也有點講不過去,與第一次不同,現在大部分喀爾喀部眾已歸順大清,你噶爾丹打它,就等於犯大清呀。還有康熙一直擔心的沙俄可能援助噶爾丹的問題,通過尼布楚條約的簽訂,也解決了嗎。
其實康大帝的提心很有點可笑,且不說俄國人是否會援助,就是援了又怎麽樣?自己的人馬被清軍圍困在雅克薩五個月,不通過與清廷和談都解不了圍,他拿什麽來給予噶爾丹堅強的援、有力的助呢?況一紙和約能束縛誰?沙俄這樣侵略成性的傢夥,除非能力不夠、條件不足,誰能阻擋他征服的步伐?其最終沒有推波助瀾,不是和約,不是康熙的義正詞嚴,而是在東亞他還不具備與大清抗衡的實力,得罪了反而更吃虧,幹嗎做這蠢事呢?尼布楚條約隻會束縛大清,不會製約俄羅斯的,25萬平方公裏疆土可惜了。
康熙二十九年(1690)三月,清軍先頭部隊兩路齊發,挺進土拉河、克魯倫河,欲左右夾擊噶爾丹。六月二十一日,理藩院尚書阿喇尼,率左路2萬人馬與噶爾丹戰於烏兒會河邊,慘敗而歸,清軍初戰失利,是為烏兒會之戰。當然嘍,這絕不是康大帝的錯,是阿喇尼違令輕戰造成的,如按大帝的指示辦哪會發生這樣的事?阿喇尼,你也太不象話了,革原職降四級調用!
七月,康熙徵調十幾萬大軍兵分兩路出塞,和碩裕親王福全為撫遠大將軍,出古北口;和碩恭親王常寧為安北大將軍,出喜峰口。他自己也決定親自出征,後因病停駐於博洛河屯(今河北承德隆化縣),節製諸軍。後四字很重要,往後的勝利便都是在他的英明領導之下了,遙控指揮嗎。
八月一日,福全率大軍與噶爾丹2萬衛拉特軍會戰於離京城七百裏的烏蘭布通(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境內)。噶爾丹據山林,隔河以“駝城”為障迎戰,即用萬峰駱駝布置一個環形營陣,士兵躲於駝峰後射擊。清軍隔河為陣,憑藉火器優勢,發動猛攻,擊潰駝城,但衛拉特軍兵少卻勇,頑強抵抗,雙方激戰兩日,清軍也未能取勝,戰事一時間處於膠著狀態。
再說了,噶爾丹當年(1688)十月就撤軍了,沒有一點要侵大清的跡象,而據官方記載,康熙也未有發兵之想,隻是希望他能撤軍,準噶爾與喀爾喀能和睦相處,僅此而已,特別是噶爾丹撤回後,更沒有針對他的什麽專項行動呀,彼此暫時相安無事了。直到二十八年(1689)八月末,噶爾丹第二次東征,局勢再趨混亂複雜也,可尼布楚條約簽訂時間是在同年七月二十四日呀,相差一個月,幹嗎要把人家拿來說事呢?怎麽也講不通呀?
當然還有更多方麵可來佐證,康熙大優之下簽了一個事實上不平等條約,怪不得別人,是他自己心甘情願的,為了求得邊疆的安定,損點失都在所不惜。真要說句大實話,噶爾丹的東征不是讓大清賠了,而是讓它大賺了,遼闊喀爾喀竟從此成為大清帝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其實對這樣的歷史沒必要遮遮掩掩,說開了反而更好,怎麽啦?咱們已經夠了不起了,證據夠充分了,當喀爾喀包括西藏、新疆屬於中國時,世界上還沒美國呢!再遠一點,當中國軍隊第一次來到貝加爾湖,當新疆第一次屬於中國,如今的歐美國家一個都沒從娘胎裏出來呢!
清準終於接上火
且說東征大勝而歸的噶爾丹,意氣風發沒得說啦,馬鞭所指之處無不拜倒在他的腳下,名副其實的遊牧之王啊,但俗話說得好,物極必反,盛極必衰嗎。這不,他還沒高興幾天呢,自家也鬧起窩裏反了,形勢頓時大變。
原來他哥哥僧格的長子策妄阿拉布坦,長大成人後很是了得,與噶爾丹矛盾也很深。本來位子是咱老爸的,現在咱大了你也不讓,心裏夠煩了,你還添油加醋,把咱未婚妻搶走了,又殺俺一個弟弟,是可忍,孰不可忍?結果,策妄阿拉布坦帶著老爸的舊部5000人叛走科布多,還擊敗了噶爾丹親率的2000追軍,後控製了阿爾泰山以西的準噶爾地區,也噶爾丹分庭抗禮了。
噶爾丹實力嚴重受損,策妄阿拉布坦又切斷了南疆與他的聯繫,經濟支柱斷了,大本營科布多的財政問題日益嚴峻起來。為改善經濟危機,康熙二十八年(1689)八月末,噶爾丹親領大軍16000餘人,兵分兩路,長驅直入喀爾喀,發動了第二次東征。他收取了色楞格河右岸臣服於沙俄的喀爾喀部眾,並向俄方做了嚴正聲明,後因策妄阿拉布坦乘虛攻掠科布多,不得不於十月返回大本營。
同年十二月初,噶爾丹又率2萬鐵騎第三次東征喀爾喀,縱橫馳騁,如入無人之境,但是強大的對手就要現身了,失敗就要向他招手了。
起初,康熙是想和平解決準噶爾與喀爾喀爭端的,注意不是大清與準噶爾的爭端,因為噶爾丹之前根本就沒有侵犯過大清的疆域,這也可間接證明尼布楚割讓土地的真相了,康大帝再有和平友愛精神,也不會為了化人家的幹戈為玉帛,而把自家最寶貴的財富土地送給別人吧。
噶爾丹雄心是想征服喀爾喀,自然不會答應,最後康熙決定動用武力,勝敗未打已定也。準噶爾與大清本就不在一個層次上,綜合實力相差巨大。策妄阿拉布坦的叛離又消弱了噶爾丹力量,這一次隻有2萬人馬出征足見一二。道義上他也有點講不過去,與第一次不同,現在大部分喀爾喀部眾已歸順大清,你噶爾丹打它,就等於犯大清呀。還有康熙一直擔心的沙俄可能援助噶爾丹的問題,通過尼布楚條約的簽訂,也解決了嗎。
其實康大帝的提心很有點可笑,且不說俄國人是否會援助,就是援了又怎麽樣?自己的人馬被清軍圍困在雅克薩五個月,不通過與清廷和談都解不了圍,他拿什麽來給予噶爾丹堅強的援、有力的助呢?況一紙和約能束縛誰?沙俄這樣侵略成性的傢夥,除非能力不夠、條件不足,誰能阻擋他征服的步伐?其最終沒有推波助瀾,不是和約,不是康熙的義正詞嚴,而是在東亞他還不具備與大清抗衡的實力,得罪了反而更吃虧,幹嗎做這蠢事呢?尼布楚條約隻會束縛大清,不會製約俄羅斯的,25萬平方公裏疆土可惜了。
康熙二十九年(1690)三月,清軍先頭部隊兩路齊發,挺進土拉河、克魯倫河,欲左右夾擊噶爾丹。六月二十一日,理藩院尚書阿喇尼,率左路2萬人馬與噶爾丹戰於烏兒會河邊,慘敗而歸,清軍初戰失利,是為烏兒會之戰。當然嘍,這絕不是康大帝的錯,是阿喇尼違令輕戰造成的,如按大帝的指示辦哪會發生這樣的事?阿喇尼,你也太不象話了,革原職降四級調用!
七月,康熙徵調十幾萬大軍兵分兩路出塞,和碩裕親王福全為撫遠大將軍,出古北口;和碩恭親王常寧為安北大將軍,出喜峰口。他自己也決定親自出征,後因病停駐於博洛河屯(今河北承德隆化縣),節製諸軍。後四字很重要,往後的勝利便都是在他的英明領導之下了,遙控指揮嗎。
八月一日,福全率大軍與噶爾丹2萬衛拉特軍會戰於離京城七百裏的烏蘭布通(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境內)。噶爾丹據山林,隔河以“駝城”為障迎戰,即用萬峰駱駝布置一個環形營陣,士兵躲於駝峰後射擊。清軍隔河為陣,憑藉火器優勢,發動猛攻,擊潰駝城,但衛拉特軍兵少卻勇,頑強抵抗,雙方激戰兩日,清軍也未能取勝,戰事一時間處於膠著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