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對兩座城堡的包圍後,鄭成功決定先攻普羅文查,四月初六,該城守將描難實叮率荷軍豎起白旗投降。初七,鄭軍全力圍攻熱蘭遮城。


    當時城內隻有1700餘人,其中900餘名士兵,但荷蘭人憑藉先進的武器、堅固的城堡和充足的糧食,負隅頑抗,等待巴達維亞(今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援軍到來。鄭軍強攻不下,決定長期圍困,迫其投降,同時分派部隊至島內各地屯田和徵稅,邁出了經營台灣的第一步。


    七月中旬,雅科布•考烏率領12艘戰艦和700餘名增援部隊從巴達維亞抵達台灣,即與熱蘭遮守軍合擊鄭軍,又遭慘敗,2艘戰艦被炸沉,3艘快艇被繳獲,300餘名士兵喪生。


    需要提及的是,其海軍餘部曾退至大陸,尋求清靖南王耿繼茂支持,聯合對付鄭軍,後因考烏沒有配合,才導致計劃流產。


    不過從中也能看到,台灣在清廷心中的地位究竟如何了。為對付鄭成功,它可以無所不用其極,寧願幫助荷軍奪回台灣,也不願看到鄭成功收復台灣建立抗清基地。


    當時康熙才7歲,估計還不懂台灣是個啥,確切說那是四輔臣時代的第一年,但清廷對台灣的態度是始終如一的,重視你,那是因為你與鄭氏父子栓在一起,無他。


    再說熱蘭遮城的荷蘭守軍,麵對強大鄭軍的包圍,日益困頓,打也打不贏,跑也跑不掉,援軍也不要再指望,無路可走,幾盡絕望,在鄭軍最後一輪大炮的猛轟下,終於決定投降了。


    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荷蘭殖民者在投降條約上籤下字,揆一帶著他的殘餘人馬垂頭喪氣地離開了,被荷蘭人占據了38年之久的台灣又重新回到了中國人的懷抱。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歷史性時刻,四千年華夏從此又書寫了一段光輝的篇章。鄭成功,僅此便足以進入我中華偉大民族英雄的行列。


    且說鄭成功復台後,一心要把台灣及澎湖建成抗清的大後方,在荷蘭人最後投降前,便已按照明朝的模式,著手建立政權,但他並未正式建立一個國家,而是仍奉明“永曆”年號,以示對大明的忠貞。從這一點來說,鄭氏台灣可以作為南明的延續。


    他改熱蘭遮城為安平稱東都明京,以示不忘大明,改普羅文查(赤嵌)為承天府,另設萬年(今台灣鳳山)、天興(今台灣嘉義)二縣,分管台灣南北。隨即設屯田,開荒地,定官製,布法律,建賦役,遷人口(從大陸),並注意處理好民族關係,讓來台漢人與當地土著高山族同胞能夠和睦相處,可以說為兒子鄭經以後發展台灣開了個好頭,起了個好步。


    但遺憾的是,收復台灣不到半年的鄭成功,年僅38歲竟英年早逝了,箇中原因複雜。就在他來台的那一年(1661),拘禁中的父親鄭芝龍及弟弟鄭世恩、鄭世蔭等全家十一口,被清廷族誅。逃亡緬甸的永曆帝又被吳三桂俘虜,西南抗清武裝隻有李定國等帶著殘部在中緬交界處勉強支持。


    兩大噩耗紛至遝來,喪失親人之悲、復國無望之痛,鄭成功何堪承受!憂憤成疾,一病不起。突然間,家門又爆一醜聞,終給他以致命一擊。


    原來留守廈門的鄭經,竟與其弟弟的乳母私通生下一子,鄭成功治軍治家向來極嚴,又鬱積國讎家恨於心,豈能容下這等有辱門風之事,竟下令將鄭經及其母與子和乳母同斬,並派人前去執行。


    震怒之情可以理解,手段未免太過極端。結果,鄭經被逼無奈之下,聯合金廈諸將拒不從命,鄭成功得知後,更加怒憤,病情加重,終於在來台後的第二年(1662)五月,撒手而去。


    一代英傑就這樣走了,留下豐功偉業,還有一聲嘆息。對抗清大業、對台灣發展及對鄭氏集團來說,所幸繼承者,也是那個醜聞製造者(比起大清皇室小巫見大巫了)鄭經,卻十分了得,很是有為,得以讓鄭成功集大成的事業,繼續發揚光大。


    以後台灣發生的事兒,特別是咱們的康大帝如何又一次收復的,這裏暫且不提,還是再來說說鄭成功及一些需要進一步看清的問題吧。


    附1:吳三桂討清檄文


    原鎮守山海關總兵官、今奉旨總統天下水陸大師興明討虜大將軍吳,檄告天下文武官吏軍民人等知悉:


    本鎮深叨明朝世爵,統鎮山海關。一時李逆倡亂,聚賊百萬,橫行天下,旋寇京師,痛哉毅皇烈後之崩摧,慘矣!東宮定藩之顛踣,文武瓦解,六宮恣亂,宗廟瞬息丘墟,生靈流離塗炭,臣民側目,莫可誰何。普天之下,竟無仗義興師勤王討賊,傷哉!國運夫曷可言?


    本鎮獨居關外,矢盡兵窮,淚幹有血,心痛無聲,不得已歃血訂盟,許虜藩封,暫借夷兵十萬,身為前驅,斬將入關,李賊逃遁,痛心君父,重仇冤不共戴,誓必親擒賊帥,斬首太廟,以謝先帝之靈。幸而賊遁冰消,渠魁授首,正欲擇立嗣君,更承宗社封藩,割地以謝夷人。不意狡虜遂再逆天背盟,乘我內虛,雄踞燕都,竊我先朝神器,變我中國冠裳,方知拒虎進狼之非,莫挽抱薪救火之誤。本鎮刺心嘔血,追悔無及,將欲反戈北逐,掃蕩腥氣,適值周、田二皇親,密會太監王奉抱先皇三太子,年甫三歲,刺股為記,寄命託孤,宗社是賴。姑飲泣隱忍,未敢輕舉,以故避居窮壤,養晦待時,選將練兵,密圖恢復,枕戈聽漏,束馬瞻星,磨礪競惕者,蓋三十年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清真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芮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芮韜並收藏大清真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