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頭這時,發來了一連串隨喜讚歎的表情後,對我說道:“磊哥,你是在說《金剛經》?沒想到,你對這些的理解,是這樣的與眾不同。我不能說我全懂了,但於你剛才所說中,我是實有所得的。對於《金剛經》中,我曾不懂的法義,我似乎一下子又通透了許多。我很欣喜,也很幸運,能遇到你。”
我聽她這樣一說,也很是喜歡。這說明,她對我的知見,是有解、有所得的。隻要有所解、有所得,我就於我的發心無違,所以我歡喜。
我在欣喜過後,對小石頭又生起了一種特別的感覺。我很喜歡她學法的狀態,和求知的心態。似乎我的心在那一刻,有一念動了一下。但我很快就放下了,因為我想到了很多。但我知道,這個小石頭住進了我的意識中了,我的心有一種向她靠近的感覺了。雖然我不知道這種感覺,是緣於她對佛法的態度,還是我的本能,但就是在心中生起了喜悅。
我還是很快的放下了這些雜想,點了支煙吸了幾口,讓心靜下來後,繼續對她說道:“我隻是在說我的見,以我何以說《金剛經》?我隻是在這樣的相裏,對應著我對《金剛經》的理解,做了一些潛潛的表述而已。我再為你說說十善十惡吧。”
她立即笑著用語音回複了我:“好的,願樂欲聞……”
於是,我繼續用文字對她說道:“佛通過前解得到,又開始對所有相一一觀照著。關照後覺見,有十種行為都與殺生一樣,能成就顛倒夢想,能成就眾生自己苦的根本行為。它們分別是:由意識想法支配,直接以身體的軀幹的行為直接成就的(身行)有三種,殺生、欲邪、不與取(盜、竊、不合理侵占)。”
“以意識想法為支配,由語言直接成就的行為。這四種語言上的行分別是,惡口、汙穢語、離間語、虛妄語。”
“以意識、想法直接成就的行為,稱名為意行。這些意行有三種,貪著、嗔恚、信受邪見(伴惡友邪行)”
“這十種行為,於眾生施行時,得到眾生自己有苦。眾生對他施行時,於他非無常有苦。而眾生對他行令他得苦時,他又會因非無常有苦,而反向向施此苦於他的眾生,施此行,令眾生自己有苦。這時候,眾生因對他施了惡,也同時成就了於自己得了苦報的受。這就是眾生自己於自己、於他行了惡業為因,成就了眾生自己非無常一定得苦的果。這樣的因果關係就是由行惡業的因緣,成就了得惡果的關係,就名業報。”
“由前所成,佛想告訴眾生,但有所行在利益他時,他也可能會利益眾生自己。所以眾生自己所行,不要以隻利益自己得樂,還要同時能利益他眾得樂時,眾生所行皆得樂無苦受,皆是善道。”
“眾生在所行時,能利益自己的同時,也能利益他得樂時,這種行為就是善不惡行。而由對善不惡行的反複修習,就成就了善不惡行的習性,就會自性的成就善不惡道,也就是八支正道,也名八支聖道。眾生所行時,應當時常觀照自己所得,於自己於他是否同能生樂,若同能生樂,便成就了善不惡道。若自己生樂他眾得苦,還是惡不善行。若隻想利益他眾得樂時,非無常的一定是善不惡行。”
“雖然這些行為是分為身、口、意三種行為,可都是眾生的意識和想法所支配的。所以,當眾生在意識中成了一個想行的想法時,實際上已經造作了這些行為,所以念動即為加行了。”
我見她一直很安靜的在受著,就繼續對她說道:“佛又稱名出了如下十種善行:盡行壽(此世肉身身命終結前的行為。有兩層意思,一是、死亡,二是、有餘涅盤,也就是生時得了佛果,並繼續生著。)不行殺生令不成善果行、不行欲邪令不成善果行、不行取不應取不與取令成不善果行、不說惡不成善果語、不說汙穢不成善果語、不行兩舌(說離間語)不成善果語、不說虛妄不成善果語,不生貪著不成善果想、不生嗔恚(怨恨、嫉妒、嗬責、計較、輕慢、陷曲、誹謗等心)不成善果心、不信受邪不成善果見(親近惡友、伴惡友行、信邪不正見、盲目信受等)。眾生行如此善不惡道時,會於苦實無所得,於樂實有所得。”
“佛又由此諦觀到,貪(貪著心)、嗔(嗔心)、癡(愚癡心)如三種毒藥一樣,一直在成就著我們生成著顛倒夢想。由此,令眾生取外境虛妄而住於其中,成就了貪著於外境虛妄。再由怖畏著對虛妄的得失,掛礙了自己的得失,而自己行因,成就令自己受苦的果。”
“佛依前所觀諦觀,把惡行得苦稱名為行惡業所得苦果,名為業報,也就是行惡業得了報應的意思。行善不惡行,稱名為善道。行善道得的報,是無苦常樂的,稱名為善果。”
我想了下,又自性的將我對菩提的認知發給了她:“ 佛為我們找到了苦受和煩惱的原因,是我們自己所行的惡業,成就了我們所受的苦受的果,也就是惡業成報,所以我們才會受苦厄。而我們盡行善不惡道,才會於此世無苦而樂,於苦中解脫出來,自在的生活,佛稱名為菩提。”
“菩提的意思是,依智慧清醒覺悟,能於苦厄中自己解脫自在的意思。而菩提是眾生自己通過自己的覺醒、行善不惡道所成就的,所以並非是從外而得。所以菩提就在我們的身心中,不從外求。”
“而能成就菩提的眾生,就以羅漢、菩薩、和佛代稱。這就是說,佛法中的菩薩是果位,代表是眾生通過修行得菩提的境界。羅漢、菩薩、菩薩摩訶薩、佛、世尊,是指眾生修行達到的境界,也都是個相。這些相卻是為了分別眾生得菩提的程度,而稱名分別而成就的。”
我發到這兒時,有一些累了。於是,我點了支煙吸了起來……
這時,她卻發了信息給我:“磊哥,真好,還有意外收獲。”
我笑了下……
我聽她這樣一說,也很是喜歡。這說明,她對我的知見,是有解、有所得的。隻要有所解、有所得,我就於我的發心無違,所以我歡喜。
我在欣喜過後,對小石頭又生起了一種特別的感覺。我很喜歡她學法的狀態,和求知的心態。似乎我的心在那一刻,有一念動了一下。但我很快就放下了,因為我想到了很多。但我知道,這個小石頭住進了我的意識中了,我的心有一種向她靠近的感覺了。雖然我不知道這種感覺,是緣於她對佛法的態度,還是我的本能,但就是在心中生起了喜悅。
我還是很快的放下了這些雜想,點了支煙吸了幾口,讓心靜下來後,繼續對她說道:“我隻是在說我的見,以我何以說《金剛經》?我隻是在這樣的相裏,對應著我對《金剛經》的理解,做了一些潛潛的表述而已。我再為你說說十善十惡吧。”
她立即笑著用語音回複了我:“好的,願樂欲聞……”
於是,我繼續用文字對她說道:“佛通過前解得到,又開始對所有相一一觀照著。關照後覺見,有十種行為都與殺生一樣,能成就顛倒夢想,能成就眾生自己苦的根本行為。它們分別是:由意識想法支配,直接以身體的軀幹的行為直接成就的(身行)有三種,殺生、欲邪、不與取(盜、竊、不合理侵占)。”
“以意識想法為支配,由語言直接成就的行為。這四種語言上的行分別是,惡口、汙穢語、離間語、虛妄語。”
“以意識、想法直接成就的行為,稱名為意行。這些意行有三種,貪著、嗔恚、信受邪見(伴惡友邪行)”
“這十種行為,於眾生施行時,得到眾生自己有苦。眾生對他施行時,於他非無常有苦。而眾生對他行令他得苦時,他又會因非無常有苦,而反向向施此苦於他的眾生,施此行,令眾生自己有苦。這時候,眾生因對他施了惡,也同時成就了於自己得了苦報的受。這就是眾生自己於自己、於他行了惡業為因,成就了眾生自己非無常一定得苦的果。這樣的因果關係就是由行惡業的因緣,成就了得惡果的關係,就名業報。”
“由前所成,佛想告訴眾生,但有所行在利益他時,他也可能會利益眾生自己。所以眾生自己所行,不要以隻利益自己得樂,還要同時能利益他眾得樂時,眾生所行皆得樂無苦受,皆是善道。”
“眾生在所行時,能利益自己的同時,也能利益他得樂時,這種行為就是善不惡行。而由對善不惡行的反複修習,就成就了善不惡行的習性,就會自性的成就善不惡道,也就是八支正道,也名八支聖道。眾生所行時,應當時常觀照自己所得,於自己於他是否同能生樂,若同能生樂,便成就了善不惡道。若自己生樂他眾得苦,還是惡不善行。若隻想利益他眾得樂時,非無常的一定是善不惡行。”
“雖然這些行為是分為身、口、意三種行為,可都是眾生的意識和想法所支配的。所以,當眾生在意識中成了一個想行的想法時,實際上已經造作了這些行為,所以念動即為加行了。”
我見她一直很安靜的在受著,就繼續對她說道:“佛又稱名出了如下十種善行:盡行壽(此世肉身身命終結前的行為。有兩層意思,一是、死亡,二是、有餘涅盤,也就是生時得了佛果,並繼續生著。)不行殺生令不成善果行、不行欲邪令不成善果行、不行取不應取不與取令成不善果行、不說惡不成善果語、不說汙穢不成善果語、不行兩舌(說離間語)不成善果語、不說虛妄不成善果語,不生貪著不成善果想、不生嗔恚(怨恨、嫉妒、嗬責、計較、輕慢、陷曲、誹謗等心)不成善果心、不信受邪不成善果見(親近惡友、伴惡友行、信邪不正見、盲目信受等)。眾生行如此善不惡道時,會於苦實無所得,於樂實有所得。”
“佛又由此諦觀到,貪(貪著心)、嗔(嗔心)、癡(愚癡心)如三種毒藥一樣,一直在成就著我們生成著顛倒夢想。由此,令眾生取外境虛妄而住於其中,成就了貪著於外境虛妄。再由怖畏著對虛妄的得失,掛礙了自己的得失,而自己行因,成就令自己受苦的果。”
“佛依前所觀諦觀,把惡行得苦稱名為行惡業所得苦果,名為業報,也就是行惡業得了報應的意思。行善不惡行,稱名為善道。行善道得的報,是無苦常樂的,稱名為善果。”
我想了下,又自性的將我對菩提的認知發給了她:“ 佛為我們找到了苦受和煩惱的原因,是我們自己所行的惡業,成就了我們所受的苦受的果,也就是惡業成報,所以我們才會受苦厄。而我們盡行善不惡道,才會於此世無苦而樂,於苦中解脫出來,自在的生活,佛稱名為菩提。”
“菩提的意思是,依智慧清醒覺悟,能於苦厄中自己解脫自在的意思。而菩提是眾生自己通過自己的覺醒、行善不惡道所成就的,所以並非是從外而得。所以菩提就在我們的身心中,不從外求。”
“而能成就菩提的眾生,就以羅漢、菩薩、和佛代稱。這就是說,佛法中的菩薩是果位,代表是眾生通過修行得菩提的境界。羅漢、菩薩、菩薩摩訶薩、佛、世尊,是指眾生修行達到的境界,也都是個相。這些相卻是為了分別眾生得菩提的程度,而稱名分別而成就的。”
我發到這兒時,有一些累了。於是,我點了支煙吸了起來……
這時,她卻發了信息給我:“磊哥,真好,還有意外收獲。”
我笑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