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攀緣是令我們的無明造業的一個路徑,但根本卻是我們心的無明。
初修佛法時,我們其實起初卻是要靠不去攀緣,而成就的修行的初級過程的。因為無明是通過攀緣這個行為來名色虛妄,令我們貪著虛妄來造業的。
在我們不能覺知心的無明如何造業,何時會造業時,我們應該先阻斷無明造業的途徑。而無明造業的這個途徑,正是我們的攀緣。
我們初修時,最好的方式是以不令攀緣心成就,而令無明不去造業。
對於剛入修行門邊的人,通常攀緣心常表現在對一切外境生常好奇心,能被外境中的一切相而左右的現象。
就好比,我們正在走路時,突然聽見遠處有劇烈聲音發出,就會不自覺的向有聲音的地方去尋找。想知道那個聲音是什麽,為什麽會發生,發生後會怎麽樣等等。這樣我們就形成了一個攀緣心,再由此攀緣心生所使,生出了很多想知道的念頭來去攀緣外境。
這些念看似無所謂,但久而久之,就會成就我們依附外境的習性。正是這種習性,令我們的無明,也養成了攀附外境的習性,並漸漸成就了造業的習性。
由此,初修習佛法,是首先要修習做到,不對這個聲音發起好奇,並去生出念來的自性。以此讓我們的心能不生起很多念,久而久之以令心現出一個相對清淨的相性來。在心清淨後,我們才能查覺無明因何、何時、如何造的業,令我們受了苦受。
攀緣心是一個念,因為我們的心會自性的依習性去掛礙外境。由這個掛礙生起念,才能讓我們的心不顯清淨性。要形成心的清淨性,初修時,我們就應該依顛倒的思惟方式,先去滅除我們生念的原因。
為什麽要反著顛倒著去做呢?是因為我們沒有修習過佛法的人,大多會自性的對一切外境,生出一種好奇來。而由這種好奇,又自性的對外境中所觸的事物所現的相性,生出設想來。對外境所現的相的這些設想,並不一定與實際相符,就可能會成就對外境中相的虛妄認知。並由這些虛妄的認知,而成就我們對這個虛妄的認知的攀附。繼而再成就我們對這個虛妄的認知,形成執己所想為真實的自性的貪著的執念。由這些貪著虛妄的執念,我們就會不自覺的貪著在自己所想裏,就會成就我們對相的虛妄性的貪著。這樣我們就會生出各種念來,而這些念就成就了我們的煩惱。因為我們不知道我們所識的是否真實,若我們成就了執著於對虛妄不實的認知為就是真實的認知,那我們就會以虛妄的認知,去應對我們所觸的外境。這時,就會因貪著個外境的虛妄,而成就不能真實得樂成苦,再繼而形成我們自己造業自己受苦的相。
其實這就是心的無明所成就的,所以說一切苦因是我們自己無明的心,成就的貪著虛妄的想法為因。我們因執著於對虛妄的貪著,再成就對虛妄的執著。再由這個執著於虛妄,貪著於虛妄中,成就了造業的因果。我們造的業,就成就了我們自己得了苦。故而,一切因由自己造,一切果自然自己得。
由於我們對一切外境的攀緣行為,是自性的是由一種日積月累的習性所養成的。所以我們要首行修習去除這種習性的辦法,才能令我們不對相中虛妄去貪著。
而要成就這種習性最好的辦法,就是我們反著不去成就這些習性所成就的自性。也就是說首先要對外境一切不去好奇,才能讓我們不去攀緣外境。而不去攀緣外境後,我們的念就不會頻繁的生起,才能不成就我們自性的攀緣心。由不成就自性的攀緣心,而不成就貪著虛妄的相。再由不貪著相中的虛妄性,才漸漸遠離煩惱,遠離痛苦。
所以初修的人,要對一切外境要先養成一種不去攀緣的習性,才能成就不攀緣的自性。這樣我們就可以在第一歩,成就讓心清淨無念的相來。
其實初果羅漢就是依此成就的,因為初果者,是剛入佛法中修習的眾,還無法分別自己的無明是如何造業的。
但不是說修習佛法後,心中什麽都不用掛礙了,是不去無謂的生念,無謂的生起攀緣心掛礙了。是我們不去主動找,當事情與我們相觸時,我們必須去應對時,我們才去掛礙。但這時的掛礙,不是隻由亂想成就的,我們能通過正確的掛礙真實,以正確的行為去解決問題。
比方說,我們的父母、親人生了病,我們是要在能力範圍內去幫他們解決痛苦的。如果我們無法成就除去他們的痛苦,就選擇陪伴等一些正確的方式。甚至,當他們可能為此失命時,我們選擇正確的麵對,而不是無謂的不能解決問題的掛礙。讓他們在生命的最後一程,都要為我們再生掛礙,而再成就苦。
我們也可以問候親人,隻要去問候就好了,但不要去在問候後去求一個回應或結果。因為得到會喜悅,得不到會失落。而這些念,都是我們由掛礙自己要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一個果而形成的。而得到也好,失落也好,又都會成就貪念,再繼而由這兩個相,成就更多的貪念,甚至開始貪著掛礙,這樣我們就生出了煩惱了。
當我們住在這樣的煩惱中時,我們就會由得而貪得,不得而嗔貪而不得。
當因貪而得,生了喜樂時,我們就會更貪得。由貪而得再成就我們以貪就應該得的習性,去成就我們貪不能得,或不應得也想得的習性。由此就會成就我們對虛妄的貪著,再由對這些貪著不得時,成就了嗔怨。
當嗔成就了時,我們就會更想能由貪而得成就喜樂,這時我們其實更加的貪了。由這些更加的貪的念,我們在貪無得時就會成就更苦。並由更苦,還更想得樂,越來越貪卻越來越不得,成就的卻是更大的苦。這些苦實際是我們自己的習性成就的,並無外因。
並且當一個人嗔時,是無智慧的,會不明白一切是為什麽,會變癡。就好比,我們發火或衝動時,我們會用心平靜的思考嗎?當然不會。因為我們會因為嗔而不計後果,自性的依習性去解決問題,並不是冷靜的用思考去解決問題。
所以我們要先以平常心,令自己的心能平靜下來時,我們才能正確的思考,並通過思考去解決問題。
但由於習性所至我們會有惡行的自性性,所以我們要依反向去除去我們惡行的習性,才能成就正確的思惟方式和行為。
故而,先以不攀緣,心不起念為修行的方法去修行,都是正確的法門。我們不用計較如何做到,隻要我們依一個方法很容易做到了,我說你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法門。
初修佛法時,我們其實起初卻是要靠不去攀緣,而成就的修行的初級過程的。因為無明是通過攀緣這個行為來名色虛妄,令我們貪著虛妄來造業的。
在我們不能覺知心的無明如何造業,何時會造業時,我們應該先阻斷無明造業的途徑。而無明造業的這個途徑,正是我們的攀緣。
我們初修時,最好的方式是以不令攀緣心成就,而令無明不去造業。
對於剛入修行門邊的人,通常攀緣心常表現在對一切外境生常好奇心,能被外境中的一切相而左右的現象。
就好比,我們正在走路時,突然聽見遠處有劇烈聲音發出,就會不自覺的向有聲音的地方去尋找。想知道那個聲音是什麽,為什麽會發生,發生後會怎麽樣等等。這樣我們就形成了一個攀緣心,再由此攀緣心生所使,生出了很多想知道的念頭來去攀緣外境。
這些念看似無所謂,但久而久之,就會成就我們依附外境的習性。正是這種習性,令我們的無明,也養成了攀附外境的習性,並漸漸成就了造業的習性。
由此,初修習佛法,是首先要修習做到,不對這個聲音發起好奇,並去生出念來的自性。以此讓我們的心能不生起很多念,久而久之以令心現出一個相對清淨的相性來。在心清淨後,我們才能查覺無明因何、何時、如何造的業,令我們受了苦受。
攀緣心是一個念,因為我們的心會自性的依習性去掛礙外境。由這個掛礙生起念,才能讓我們的心不顯清淨性。要形成心的清淨性,初修時,我們就應該依顛倒的思惟方式,先去滅除我們生念的原因。
為什麽要反著顛倒著去做呢?是因為我們沒有修習過佛法的人,大多會自性的對一切外境,生出一種好奇來。而由這種好奇,又自性的對外境中所觸的事物所現的相性,生出設想來。對外境所現的相的這些設想,並不一定與實際相符,就可能會成就對外境中相的虛妄認知。並由這些虛妄的認知,而成就我們對這個虛妄的認知的攀附。繼而再成就我們對這個虛妄的認知,形成執己所想為真實的自性的貪著的執念。由這些貪著虛妄的執念,我們就會不自覺的貪著在自己所想裏,就會成就我們對相的虛妄性的貪著。這樣我們就會生出各種念來,而這些念就成就了我們的煩惱。因為我們不知道我們所識的是否真實,若我們成就了執著於對虛妄不實的認知為就是真實的認知,那我們就會以虛妄的認知,去應對我們所觸的外境。這時,就會因貪著個外境的虛妄,而成就不能真實得樂成苦,再繼而形成我們自己造業自己受苦的相。
其實這就是心的無明所成就的,所以說一切苦因是我們自己無明的心,成就的貪著虛妄的想法為因。我們因執著於對虛妄的貪著,再成就對虛妄的執著。再由這個執著於虛妄,貪著於虛妄中,成就了造業的因果。我們造的業,就成就了我們自己得了苦。故而,一切因由自己造,一切果自然自己得。
由於我們對一切外境的攀緣行為,是自性的是由一種日積月累的習性所養成的。所以我們要首行修習去除這種習性的辦法,才能令我們不對相中虛妄去貪著。
而要成就這種習性最好的辦法,就是我們反著不去成就這些習性所成就的自性。也就是說首先要對外境一切不去好奇,才能讓我們不去攀緣外境。而不去攀緣外境後,我們的念就不會頻繁的生起,才能不成就我們自性的攀緣心。由不成就自性的攀緣心,而不成就貪著虛妄的相。再由不貪著相中的虛妄性,才漸漸遠離煩惱,遠離痛苦。
所以初修的人,要對一切外境要先養成一種不去攀緣的習性,才能成就不攀緣的自性。這樣我們就可以在第一歩,成就讓心清淨無念的相來。
其實初果羅漢就是依此成就的,因為初果者,是剛入佛法中修習的眾,還無法分別自己的無明是如何造業的。
但不是說修習佛法後,心中什麽都不用掛礙了,是不去無謂的生念,無謂的生起攀緣心掛礙了。是我們不去主動找,當事情與我們相觸時,我們必須去應對時,我們才去掛礙。但這時的掛礙,不是隻由亂想成就的,我們能通過正確的掛礙真實,以正確的行為去解決問題。
比方說,我們的父母、親人生了病,我們是要在能力範圍內去幫他們解決痛苦的。如果我們無法成就除去他們的痛苦,就選擇陪伴等一些正確的方式。甚至,當他們可能為此失命時,我們選擇正確的麵對,而不是無謂的不能解決問題的掛礙。讓他們在生命的最後一程,都要為我們再生掛礙,而再成就苦。
我們也可以問候親人,隻要去問候就好了,但不要去在問候後去求一個回應或結果。因為得到會喜悅,得不到會失落。而這些念,都是我們由掛礙自己要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一個果而形成的。而得到也好,失落也好,又都會成就貪念,再繼而由這兩個相,成就更多的貪念,甚至開始貪著掛礙,這樣我們就生出了煩惱了。
當我們住在這樣的煩惱中時,我們就會由得而貪得,不得而嗔貪而不得。
當因貪而得,生了喜樂時,我們就會更貪得。由貪而得再成就我們以貪就應該得的習性,去成就我們貪不能得,或不應得也想得的習性。由此就會成就我們對虛妄的貪著,再由對這些貪著不得時,成就了嗔怨。
當嗔成就了時,我們就會更想能由貪而得成就喜樂,這時我們其實更加的貪了。由這些更加的貪的念,我們在貪無得時就會成就更苦。並由更苦,還更想得樂,越來越貪卻越來越不得,成就的卻是更大的苦。這些苦實際是我們自己的習性成就的,並無外因。
並且當一個人嗔時,是無智慧的,會不明白一切是為什麽,會變癡。就好比,我們發火或衝動時,我們會用心平靜的思考嗎?當然不會。因為我們會因為嗔而不計後果,自性的依習性去解決問題,並不是冷靜的用思考去解決問題。
所以我們要先以平常心,令自己的心能平靜下來時,我們才能正確的思考,並通過思考去解決問題。
但由於習性所至我們會有惡行的自性性,所以我們要依反向去除去我們惡行的習性,才能成就正確的思惟方式和行為。
故而,先以不攀緣,心不起念為修行的方法去修行,都是正確的法門。我們不用計較如何做到,隻要我們依一個方法很容易做到了,我說你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