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宣傳工作的改革表現在《關於近期政治宣傳工作的任務》這一指令的草案中。1941年6月4日,總軍事委員會對它進行了討論,而6月20日,確定以它為藍本,對它進行修正後發往各部隊。在這份指令中,明確指出:"戰爭直逼我國邊境。每時每刻帝國主義都有可能向蘇聯發起進攻,我們應該做好準備,用自己的進攻軍事行動(暗指先發製人進攻的5月計劃。--作者按)去製止敵人的進攻……軍事行動的經驗告訴我們,防禦戰略在摩托化部隊占優勢的情況下收效甚微,並且終將以失敗而告終。所以,對付德國必須採取這種有強大的技術裝備支援的進攻戰略。紅軍全體指揮人員的任務就是,研究現代戰爭的經驗,並把它運用到我們戰士的訓練中去。紅軍各兵種的整個訓練過程要牢牢貫穿進攻精神這條主線。"
"德國軍隊還沒有遇到與它實力相當的對手,實力相當不僅指部隊的人數,還包括他們的技術裝備和戰鬥能力。但是,這種會麵已經為時不遠了。"
在德軍中類似的宣傳方針也傳達到了每一個戰士,時間是6月21日晚上,正是入侵蘇聯的前夜。比如,德軍第102步兵師的列兵k.弗蘭克在1941年7月10日寫給家裏的信中敘述道:"……6月4日我們團開始行軍。我們不知道,我們是去哪兒。開始,告訴我們說是去波蘭,然後又說是去東普魯士。但是,6月19日我們到了蘇聯邊境。我們每個人都開始問,我們到這兒來幹什麽?開始回答我們說,我們在蘇聯上車,然後去伊拉克,為的是和蘇聯人一起打敗英國人……6月21日晚上大約8點鍾,組織全連政治學習。我們的連長談到了對英戰爭的進程和國際局勢,然後開始說起我們在蘇聯邊境的任務。學習快結束時,我們的大尉才開始講起了正題。他說:同誌們!蘇聯計劃在7月18日進攻我們的祖國。因為我們的元首以及元首所採取的英明而又有遠見卓識的政策,所以,我們不準備等到敵人發起進攻,我們要先向他們發起進攻……"
------------芬蘭戰爭的重大意義------------
康斯坦丁·西蒙諾夫在日記中寫道:"6月21日(1941年。--作者按),我被叫到無線電廣播委員會,並且讓我寫兩首反法西斯的歌曲。於是我感到,實際上我們大家都在等待著的那場戰爭,離我們已經很近了。"戰後,他這樣解釋這段話:"在那天晚上,詩人們都被召集到無線電廣播委員會寫反法西斯的歌曲,發生了一件很特別的事,有一個投誠者阿爾弗雷德·利斯科夫越過西南邊境向我們報告了德國人進攻的時間。接著,又發生了一些最平常不過的事--收到了幾個邊境軍區司令部的例行偵察報告。"根據西蒙諾夫的說法我們可以知道,史達林和鐵木辛哥直到6月21日晚上--盡管從邊境傳來令人不安的報告,他們還是沒有決定向部隊下達做好戰鬥準備的命令,而且關心的是如何在規定的時間裏完成反法西斯作品的創作。難道,康斯坦丁·西蒙諾夫和他的同誌們被召集到無線電廣播委員會,這也屬於這一天之前很早就製訂好的進攻德國計劃中的一部分嗎?這一計劃需要相應的宣傳保障,是不是也包括這些歌曲?這個假設是不是也太沒有邏輯了?
史達林清楚地知道,紅軍在部隊總人數上較法西斯德國有優勢,蘇聯的坦克和飛機也要比敵人多得多,所以,他們便在數量上占了優勢。從未在部隊服過役(如果不算革命前在預備役團裏短暫地待過一陣兒)的"克裏姆林宮的山民"便深信不疑,紅軍指戰員們在戰鬥能力上也一定不比德軍官兵差。而這正是一個致命的誤解。海軍上將h.Г.庫茲涅佐夫在1966年出版的第1版回憶錄《前夜》中寫道:"史達林把我們武裝力量的戰鬥準備工作估計得過高。在完全準確地了解了最新式飛機的數量後--根據他的指示全部部署在邊境軍區的飛機場上,他以為,隻要戰鬥一打響,這些飛機隨時可以起飛並給敵人以沉重打擊。當他得知,我們的飛機還沒有來得及起飛,就直接被消滅在飛機場上時,簡直目瞪口呆。"在這本書後來的版本中,這段話不見了。也許,新聞檢查員突然醒悟,機敏的讀者可能會從這得出一個反動的結論:既然史達林可以誇大紅軍的備戰能力,那麽,他完全可能在考慮進攻德國的問題上也這樣做。
而朱可夫怎麽想的呢?也許,他當時對於紅軍的戰鬥能力和備戰能力是持另一種意見?要不他怎麽是後來的最高總司令呢!遺憾的是,情況並非如此。隻要看一下朱可夫於1941年12月在高級指揮人員的會議上的發言就足夠證明這一點。他在會議上說:"……芬蘭戰爭的重大意義是什麽呢?它的重大意義就是:位於卡累利阿地峽上的方麵軍的司令部在現代軍事史上第一次展示出對堅固的防禦工事區進行突破的藝術,為了突破這種一流的防禦工事區,他們使用了我們國家和社會主義工業給予我們的最有威力的現代技術裝備。紅軍部隊的軍事進攻行動在第一階段的特點就是,完全不規範的進攻戰役的訓練,其後果是第一階段的戰役被迫中斷。同芬蘭人進行戰爭的條件……是非常艱苦的,尤其是不熟悉地形,路況不好,再加上積雪和嚴寒。所以,這些條件再加上已經知道的失誤和在其他方向上的不規範的軍事行動,就導致了不如人意的後果。"
"德國軍隊還沒有遇到與它實力相當的對手,實力相當不僅指部隊的人數,還包括他們的技術裝備和戰鬥能力。但是,這種會麵已經為時不遠了。"
在德軍中類似的宣傳方針也傳達到了每一個戰士,時間是6月21日晚上,正是入侵蘇聯的前夜。比如,德軍第102步兵師的列兵k.弗蘭克在1941年7月10日寫給家裏的信中敘述道:"……6月4日我們團開始行軍。我們不知道,我們是去哪兒。開始,告訴我們說是去波蘭,然後又說是去東普魯士。但是,6月19日我們到了蘇聯邊境。我們每個人都開始問,我們到這兒來幹什麽?開始回答我們說,我們在蘇聯上車,然後去伊拉克,為的是和蘇聯人一起打敗英國人……6月21日晚上大約8點鍾,組織全連政治學習。我們的連長談到了對英戰爭的進程和國際局勢,然後開始說起我們在蘇聯邊境的任務。學習快結束時,我們的大尉才開始講起了正題。他說:同誌們!蘇聯計劃在7月18日進攻我們的祖國。因為我們的元首以及元首所採取的英明而又有遠見卓識的政策,所以,我們不準備等到敵人發起進攻,我們要先向他們發起進攻……"
------------芬蘭戰爭的重大意義------------
康斯坦丁·西蒙諾夫在日記中寫道:"6月21日(1941年。--作者按),我被叫到無線電廣播委員會,並且讓我寫兩首反法西斯的歌曲。於是我感到,實際上我們大家都在等待著的那場戰爭,離我們已經很近了。"戰後,他這樣解釋這段話:"在那天晚上,詩人們都被召集到無線電廣播委員會寫反法西斯的歌曲,發生了一件很特別的事,有一個投誠者阿爾弗雷德·利斯科夫越過西南邊境向我們報告了德國人進攻的時間。接著,又發生了一些最平常不過的事--收到了幾個邊境軍區司令部的例行偵察報告。"根據西蒙諾夫的說法我們可以知道,史達林和鐵木辛哥直到6月21日晚上--盡管從邊境傳來令人不安的報告,他們還是沒有決定向部隊下達做好戰鬥準備的命令,而且關心的是如何在規定的時間裏完成反法西斯作品的創作。難道,康斯坦丁·西蒙諾夫和他的同誌們被召集到無線電廣播委員會,這也屬於這一天之前很早就製訂好的進攻德國計劃中的一部分嗎?這一計劃需要相應的宣傳保障,是不是也包括這些歌曲?這個假設是不是也太沒有邏輯了?
史達林清楚地知道,紅軍在部隊總人數上較法西斯德國有優勢,蘇聯的坦克和飛機也要比敵人多得多,所以,他們便在數量上占了優勢。從未在部隊服過役(如果不算革命前在預備役團裏短暫地待過一陣兒)的"克裏姆林宮的山民"便深信不疑,紅軍指戰員們在戰鬥能力上也一定不比德軍官兵差。而這正是一個致命的誤解。海軍上將h.Г.庫茲涅佐夫在1966年出版的第1版回憶錄《前夜》中寫道:"史達林把我們武裝力量的戰鬥準備工作估計得過高。在完全準確地了解了最新式飛機的數量後--根據他的指示全部部署在邊境軍區的飛機場上,他以為,隻要戰鬥一打響,這些飛機隨時可以起飛並給敵人以沉重打擊。當他得知,我們的飛機還沒有來得及起飛,就直接被消滅在飛機場上時,簡直目瞪口呆。"在這本書後來的版本中,這段話不見了。也許,新聞檢查員突然醒悟,機敏的讀者可能會從這得出一個反動的結論:既然史達林可以誇大紅軍的備戰能力,那麽,他完全可能在考慮進攻德國的問題上也這樣做。
而朱可夫怎麽想的呢?也許,他當時對於紅軍的戰鬥能力和備戰能力是持另一種意見?要不他怎麽是後來的最高總司令呢!遺憾的是,情況並非如此。隻要看一下朱可夫於1941年12月在高級指揮人員的會議上的發言就足夠證明這一點。他在會議上說:"……芬蘭戰爭的重大意義是什麽呢?它的重大意義就是:位於卡累利阿地峽上的方麵軍的司令部在現代軍事史上第一次展示出對堅固的防禦工事區進行突破的藝術,為了突破這種一流的防禦工事區,他們使用了我們國家和社會主義工業給予我們的最有威力的現代技術裝備。紅軍部隊的軍事進攻行動在第一階段的特點就是,完全不規範的進攻戰役的訓練,其後果是第一階段的戰役被迫中斷。同芬蘭人進行戰爭的條件……是非常艱苦的,尤其是不熟悉地形,路況不好,再加上積雪和嚴寒。所以,這些條件再加上已經知道的失誤和在其他方向上的不規範的軍事行動,就導致了不如人意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