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西陵是中國陵寢建築最具特色的例證。清西陵的古建築,基本上是相沿明代帝後陵寢建築樣式,它依據清宮式作法,在嚴格遵守森嚴等級製度的同時,又不拘泥於典製,具有很強的創造性。清西陵是中國清朝前期、中期、晚期陵寢建築藝術的代表作品。清西陵中的帝陵建築規模宏大、布局合理、宮殿輝煌、石雕精美、形式多樣、內涵豐富、保存完整;後紀園寢嚴格按照封建等級製度的規格建造,雖久經大自然的風雨剝蝕,其規模與原貌仍存,從而使清西陵成為保存最為完整的清代陵寢之一。清西陵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史料,從不同側麵展示了18世紀30年代至20世紀初期中國陵寢建築藝術風格及皇家宗教信仰的重大發展、變化,對中國古代陵寢建築藝術的創新與發展有重要貢獻,具有清代以前各代陵寢建築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科學和鑑賞價值。
------------
人生適意東與西:淺析清皇陵的特點(2)
------------
清西陵的歷史意義
清西陵4座帝陵附屬陵寢的建築無論在規模和形製上,都反映了清王朝由盛至衰的演變過程。泰陵、昌陵完整宏偉的陵寢規模,反映了清王朝鼎盛時期的輝煌,慕陵建築的裁減(清朝陵寢中第一個裁去聖德神功碑樓、石像生、明樓、寶城等)、崇陵陵寢規模的減小,真實地記錄了清王朝從強盛走向衰亡,由封建社會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歷史軌跡。而葬在清西陵崇陵及其紀園寢的清朝末期人物光緒皇帝和珍妃的命運,更記錄了慈禧皇太後獨霸朝廷、喪權辱國、禍國殃民的歷史。而末代皇帝愛新覺羅博儀的寢宮工程由於清王朝的被推翻而終止,更是中國幾千年封建歷史結束的實物例證。就保存狀況而言,清西陵是中國陵寢建築群中保存最完整的陵寢之一。
清西陵中的建築精品
泰陵距易縣15公裏,海拔382米,始建於1730年(雍正八年),占地8.47公頃,內葬世宗雍正皇帝、孝敬憲皇後、敦肅皇貴妃。主體建築自最南端的火焰牌樓開始,過一座五孔石拱橋,便開始了西陵最長的神路:2.5公裏長的泰陵神路,沿神路往北至寶頂,依次排列著石牌坊、大紅門、具服殿、大碑樓、七孔橋、望柱、石像生、龍風門、三路三孔橋、小碑亭、神廚庫、東西朝房、東西班房、隆恩門、焚帛爐,東西配殿、隆恩殿、三座門、二柱門、方城、明樓、寶頂等建築。
坐落在大紅門前的三架巍峨高大的石牌坊,為西陵最具特色的建築之一。三架石牌坊坐落在大紅門前的寬闊的廣場上,一架麵南、兩架各朝東西,成品字形排列,與北麵的大紅門形成一個寬敞的四合院,每架石牌坊高12.75米,寬31.85米,五間六柱十一樓造型,雖為青白石料的仿木結構,但卻未用鐵活,全部採用卯榨對接形式,樓頂雕有樓脊、獸吻、瓦壟、勾滴、鬥拱、額枋等。坊身高浮雕的龍、鳳、獅、麒麟和淺浮雕的花草、龍鳳等圖案相結合,使整個廣場生機盎然。
泰陵作為典型的清式宮殿建築群,不但更注重以完美的融山水環境、人文景觀為一體的中國“風水”相法為選址依據,形成“風水”中強調的靠山、案山、照山,龍脈和水口,建築與整體布局也更為完整與巧妙,更加注重實用性;建築風格與規製更加精美豪華,更具有觀賞性。並由於雍正皇帝在西陵首建泰陵,從而產生了“昭穆相間的兆葬之製”。這種墓葬製度形成了清東陵、清西陵現有的格局,也形成了清東陵、清西陵兩大陵墓群與中國明朝以前歷代皇家陵寢建陵製度的根本不同。總而言之,西陵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傑作。清西陵規模宏大、內涵豐富,其建築技藝之精湛、品種之齊全,在中國皇家陵寢建築中絕無僅有。
------------
驚動國務院的盜墓大案:群賊盜恭陵(1)
------------
作案時間:1998年2月15日
作案地點:唐恭陵,今位於洛陽市東南43公裏,偃師市緱氏鄉景山白雲峰之巔
受害人:唐太子李弘
作案人:張少俠等人
作案後果:唐孝敬帝皇後墓內文物被洗劫一空。
盜墓性質:民盜
可信程度:有相關報導
1300多年前的公元675年,一件讓那個時代震驚的事情發生了:年僅24歲的太子李弘突然辭世。有人認為是武則天毒死了李弘,有人認為李弘是死於肺癆,然而時到今日,這個問題在史學界依然沒有定論。
但可以確定的是,對於李弘的死,高宗萬分悲痛,他詔令天下,給李弘冠以尊名,追封為“孝敬皇帝”,並下令以“天子之禮”厚葬於偃師景山,是為恭陵。高宗這個老子親自為兒子製“睿德紀文”,書之於石,立在陵前。
李弘因何而死?
說到唐恭陵,我們就不能不提及唐恭陵的主人:太子李弘。
作為唐高宗李治的第五子,武則天的長子,永徽三年(652年)秋冬之際,李弘出生了,第二年,李弘就隨母親入宮,被封為代王。永徽七年被封為太子的時候,太子李弘還是武則天最最疼愛的孩子。正是依仗著這第一個兒子,她才真正穩固了她在後宮中的地位。原本壓迫在她頭上的王皇後和蕭淑妃,也是因了李弘的誕生,而迅速失去了她們皇後和寵妃的位置。所以武則天不可能不從內心裏寵愛自己的兒子,何況這又是個仁孝懂事的兒子。
------------
人生適意東與西:淺析清皇陵的特點(2)
------------
清西陵的歷史意義
清西陵4座帝陵附屬陵寢的建築無論在規模和形製上,都反映了清王朝由盛至衰的演變過程。泰陵、昌陵完整宏偉的陵寢規模,反映了清王朝鼎盛時期的輝煌,慕陵建築的裁減(清朝陵寢中第一個裁去聖德神功碑樓、石像生、明樓、寶城等)、崇陵陵寢規模的減小,真實地記錄了清王朝從強盛走向衰亡,由封建社會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歷史軌跡。而葬在清西陵崇陵及其紀園寢的清朝末期人物光緒皇帝和珍妃的命運,更記錄了慈禧皇太後獨霸朝廷、喪權辱國、禍國殃民的歷史。而末代皇帝愛新覺羅博儀的寢宮工程由於清王朝的被推翻而終止,更是中國幾千年封建歷史結束的實物例證。就保存狀況而言,清西陵是中國陵寢建築群中保存最完整的陵寢之一。
清西陵中的建築精品
泰陵距易縣15公裏,海拔382米,始建於1730年(雍正八年),占地8.47公頃,內葬世宗雍正皇帝、孝敬憲皇後、敦肅皇貴妃。主體建築自最南端的火焰牌樓開始,過一座五孔石拱橋,便開始了西陵最長的神路:2.5公裏長的泰陵神路,沿神路往北至寶頂,依次排列著石牌坊、大紅門、具服殿、大碑樓、七孔橋、望柱、石像生、龍風門、三路三孔橋、小碑亭、神廚庫、東西朝房、東西班房、隆恩門、焚帛爐,東西配殿、隆恩殿、三座門、二柱門、方城、明樓、寶頂等建築。
坐落在大紅門前的三架巍峨高大的石牌坊,為西陵最具特色的建築之一。三架石牌坊坐落在大紅門前的寬闊的廣場上,一架麵南、兩架各朝東西,成品字形排列,與北麵的大紅門形成一個寬敞的四合院,每架石牌坊高12.75米,寬31.85米,五間六柱十一樓造型,雖為青白石料的仿木結構,但卻未用鐵活,全部採用卯榨對接形式,樓頂雕有樓脊、獸吻、瓦壟、勾滴、鬥拱、額枋等。坊身高浮雕的龍、鳳、獅、麒麟和淺浮雕的花草、龍鳳等圖案相結合,使整個廣場生機盎然。
泰陵作為典型的清式宮殿建築群,不但更注重以完美的融山水環境、人文景觀為一體的中國“風水”相法為選址依據,形成“風水”中強調的靠山、案山、照山,龍脈和水口,建築與整體布局也更為完整與巧妙,更加注重實用性;建築風格與規製更加精美豪華,更具有觀賞性。並由於雍正皇帝在西陵首建泰陵,從而產生了“昭穆相間的兆葬之製”。這種墓葬製度形成了清東陵、清西陵現有的格局,也形成了清東陵、清西陵兩大陵墓群與中國明朝以前歷代皇家陵寢建陵製度的根本不同。總而言之,西陵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傑作。清西陵規模宏大、內涵豐富,其建築技藝之精湛、品種之齊全,在中國皇家陵寢建築中絕無僅有。
------------
驚動國務院的盜墓大案:群賊盜恭陵(1)
------------
作案時間:1998年2月15日
作案地點:唐恭陵,今位於洛陽市東南43公裏,偃師市緱氏鄉景山白雲峰之巔
受害人:唐太子李弘
作案人:張少俠等人
作案後果:唐孝敬帝皇後墓內文物被洗劫一空。
盜墓性質:民盜
可信程度:有相關報導
1300多年前的公元675年,一件讓那個時代震驚的事情發生了:年僅24歲的太子李弘突然辭世。有人認為是武則天毒死了李弘,有人認為李弘是死於肺癆,然而時到今日,這個問題在史學界依然沒有定論。
但可以確定的是,對於李弘的死,高宗萬分悲痛,他詔令天下,給李弘冠以尊名,追封為“孝敬皇帝”,並下令以“天子之禮”厚葬於偃師景山,是為恭陵。高宗這個老子親自為兒子製“睿德紀文”,書之於石,立在陵前。
李弘因何而死?
說到唐恭陵,我們就不能不提及唐恭陵的主人:太子李弘。
作為唐高宗李治的第五子,武則天的長子,永徽三年(652年)秋冬之際,李弘出生了,第二年,李弘就隨母親入宮,被封為代王。永徽七年被封為太子的時候,太子李弘還是武則天最最疼愛的孩子。正是依仗著這第一個兒子,她才真正穩固了她在後宮中的地位。原本壓迫在她頭上的王皇後和蕭淑妃,也是因了李弘的誕生,而迅速失去了她們皇後和寵妃的位置。所以武則天不可能不從內心裏寵愛自己的兒子,何況這又是個仁孝懂事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