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適意東與西:淺析清皇陵的特點(1)
------------
清代帝王陵寢,根據建陵年代和地理位置,可分為清初關外三陵、清東陵和清西陵三個陵區。清人入關前在舊都盛京建有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福陵、清太宗皇太極的昭陵;在滿洲老家赫圖阿拉(滿語意為“橫崗”),還建有埋葬清朝遠祖肇、興、景、顯四祖的永陵。三陵的陵墓形製都仿照明陵,程序化特點強烈,並影響了入關後清朝各陵的修建。此外,還有一處不為人知的東京陵,位於遼陽(清東京)陽魯山,埋葬著努爾哈赤的兄弟、子侄和近臣。
清入關後,十個皇帝中除末帝溥儀沒建成陵寢,其餘九帝在河北遵化縣馬蘭峪和易縣梁格莊分別建造了陵墓群,按昭穆順次入葬,即為清東陵和清西陵。他們的皇後、嬪妃、公主等也隨葬在此,形成了規模宏大、建築體係完整的皇室陵寢。因為清十三個皇帝中的十個陵墓都分布在東陵和西陵,因此,本節著重介紹一下清東陵和清西陵。
程序規則
總的來說,清東陵和西陵的陵墓從規劃建製到建築造型均仿照明朝,採用集中陵區的手法,安排總入口,從正紅門開端,經統一的神道石像生、碑亭及華表,分達各陵區。其布局順序為:五孔石券橋、牌樓、碑亭、三孔券橋,大月台、宮門、隆恩殿及左右配殿,而後為石平橋、月台、琉璃門、五供、方城(上立明樓)、月牙城、寶城、寶頂。皇帝、皇後、親王、公主、嬪妃的陵製級別相當嚴格,形成了一套程序化的規則。
清陵中的碑樓與門牌等裝修,也都繼承了明代風格,隻是更加細密,堆砌繁縟,色彩也更為鮮麗,少了點明代質樸雄厚的氣質,更多了些華麗、雅致的風韻。
清東陵的建築特色
清東陵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皇家陵園之一,是中國現存規模最為宏大、體係最為完整、保存最為完好的帝王陵墓建築群。
中華民族具有“敬祀祖先,慎終追遠”的傳統美德,歷來十分重視對死者的安葬和祭祀,這不僅是為了緬懷和紀念,也藉此祈求祖先對後世的蔭護。作為封建統治者則將其作為關乎國祚盛衰、帝運長短的要工重典來對待。到了清代,更把這種理念推向了高峰。在陵寢的選址和規劃設計中,充分運用了中國傳統的風水理論,著力體現“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將人的精神融鑄於大自然之中,造成崇高、偉大、永恆不朽的意象。在建築規模和建築質量上,則力求做到恢宏、壯觀、精美,以體現皇權至上,炫耀皇家的氣派和威嚴,從而成為皇權物化的表徵。作為清代皇家陵園之一的清東陵正是這一傳統的不朽載體。
清東陵是中國陵墓營建活動高峰期的代表作。在環境質量、山川形勢、陵寢建築以及陵寢建築的配置與山川形勢的結合上都達到了完美的地步,成為中國歷代皇家陵園中最富特色的例證之一。
清東陵的15座陵寢是按照“居中為尊”、“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傳統觀念設計排列的。入關第一帝世祖順治皇帝的孝陵位於南起金星山,北達昌瑞山主峰的中軸線上,其位置至尊無上,其餘皇帝陵寢則按輩分的高低分別在孝陵的兩側呈扇形東西排列開來。孝陵之左為聖祖康熙皇帝的景陵,次左為穆宗同治皇帝的惠陵;孝陵之右為高宗幹隆皇帝的裕陵,次右為文宗鹹豐皇帝的定陵,形成兒孫陪侍父祖的格局,突顯了長者為尊的倫理觀念。皇後陵和妃園寢都建在本朝皇帝陵的旁邊,表明了它們之間的主從、隸屬關係。此外,凡皇後陵的神道都與本朝皇帝陵的神道相接,而各皇帝陵的神道又都與陵區中心軸線上的孝陵神道相接,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枝狀係,其統緒嗣承關係十分明顯,表達了瓜瓞綿綿、生生不息、國祚綿長、江山萬代的願望。
清東陵中的建築精品
在清東陵這座規模宏大的皇家陵園內有著大量的建築精品。這些精品不僅代表了當時最高建築水準,而且反映了當時的最高藝術成就。
菩陀峪定東陵是慈禧皇太後的陵寢。其隆恩殿及東西配殿用料考究、做工精細、裝修豪華。木構架全部採用名貴的黃花梨木。梁枋彩畫不做地仗,不敷顏料,而在木件上直接瀝粉貼金,其圖案為等級最高的金龍和璽彩畫。殿內牆上雕有寓意“萬福萬壽、福壽綿長”的磚雕圖案,並全部篩掃紅黃金。三殿的64根露明柱子上全部盤繞半立體的鍍金銅龍。封護牆幹擺到頂,拔簷磚上雕有“萬福流雲”圖案。大殿周圍的石欄杆,無論欄板、望柱還是抱鼓石上,全部浮雕各式龍鳳呈祥、海水江崖圖案。殿前丹陛石以高浮雕加透雕的技法,把丹鳳淩空,蛟龍出水的神態刻畫得維妙維肖,是一件難得的石雕藝術傑作。貼金的彩畫、掃金的牆壁、鍍金的盤龍、精雕細刻的石欄杆,把三殿裝飾得金碧輝煌,精美絕倫。這種豪華裝修不僅在明清兩代皇陵中獨一無二,就是在皇宮大內也難以見到。
清西陵的建築特色
中國的古建築在中國這一特有的自然條件和民族文化影響下,經歷了幾千年的自然演變和經驗積累,逐步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建築體係,創造了無數優秀作品,並且對鄰近國家的建築發生過深遠的影響,成為世界建築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清西陵古建築群的形成正處於中國古建築藝術的最鼎盛時期,集中體現了以木結構為主體的中國古建築最高水準。特別是其大木結構、鬥拱、石雕、木雕、完善的排水係統等,實為中國古建築藝術的精美傑作。
------------
清代帝王陵寢,根據建陵年代和地理位置,可分為清初關外三陵、清東陵和清西陵三個陵區。清人入關前在舊都盛京建有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福陵、清太宗皇太極的昭陵;在滿洲老家赫圖阿拉(滿語意為“橫崗”),還建有埋葬清朝遠祖肇、興、景、顯四祖的永陵。三陵的陵墓形製都仿照明陵,程序化特點強烈,並影響了入關後清朝各陵的修建。此外,還有一處不為人知的東京陵,位於遼陽(清東京)陽魯山,埋葬著努爾哈赤的兄弟、子侄和近臣。
清入關後,十個皇帝中除末帝溥儀沒建成陵寢,其餘九帝在河北遵化縣馬蘭峪和易縣梁格莊分別建造了陵墓群,按昭穆順次入葬,即為清東陵和清西陵。他們的皇後、嬪妃、公主等也隨葬在此,形成了規模宏大、建築體係完整的皇室陵寢。因為清十三個皇帝中的十個陵墓都分布在東陵和西陵,因此,本節著重介紹一下清東陵和清西陵。
程序規則
總的來說,清東陵和西陵的陵墓從規劃建製到建築造型均仿照明朝,採用集中陵區的手法,安排總入口,從正紅門開端,經統一的神道石像生、碑亭及華表,分達各陵區。其布局順序為:五孔石券橋、牌樓、碑亭、三孔券橋,大月台、宮門、隆恩殿及左右配殿,而後為石平橋、月台、琉璃門、五供、方城(上立明樓)、月牙城、寶城、寶頂。皇帝、皇後、親王、公主、嬪妃的陵製級別相當嚴格,形成了一套程序化的規則。
清陵中的碑樓與門牌等裝修,也都繼承了明代風格,隻是更加細密,堆砌繁縟,色彩也更為鮮麗,少了點明代質樸雄厚的氣質,更多了些華麗、雅致的風韻。
清東陵的建築特色
清東陵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皇家陵園之一,是中國現存規模最為宏大、體係最為完整、保存最為完好的帝王陵墓建築群。
中華民族具有“敬祀祖先,慎終追遠”的傳統美德,歷來十分重視對死者的安葬和祭祀,這不僅是為了緬懷和紀念,也藉此祈求祖先對後世的蔭護。作為封建統治者則將其作為關乎國祚盛衰、帝運長短的要工重典來對待。到了清代,更把這種理念推向了高峰。在陵寢的選址和規劃設計中,充分運用了中國傳統的風水理論,著力體現“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將人的精神融鑄於大自然之中,造成崇高、偉大、永恆不朽的意象。在建築規模和建築質量上,則力求做到恢宏、壯觀、精美,以體現皇權至上,炫耀皇家的氣派和威嚴,從而成為皇權物化的表徵。作為清代皇家陵園之一的清東陵正是這一傳統的不朽載體。
清東陵是中國陵墓營建活動高峰期的代表作。在環境質量、山川形勢、陵寢建築以及陵寢建築的配置與山川形勢的結合上都達到了完美的地步,成為中國歷代皇家陵園中最富特色的例證之一。
清東陵的15座陵寢是按照“居中為尊”、“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傳統觀念設計排列的。入關第一帝世祖順治皇帝的孝陵位於南起金星山,北達昌瑞山主峰的中軸線上,其位置至尊無上,其餘皇帝陵寢則按輩分的高低分別在孝陵的兩側呈扇形東西排列開來。孝陵之左為聖祖康熙皇帝的景陵,次左為穆宗同治皇帝的惠陵;孝陵之右為高宗幹隆皇帝的裕陵,次右為文宗鹹豐皇帝的定陵,形成兒孫陪侍父祖的格局,突顯了長者為尊的倫理觀念。皇後陵和妃園寢都建在本朝皇帝陵的旁邊,表明了它們之間的主從、隸屬關係。此外,凡皇後陵的神道都與本朝皇帝陵的神道相接,而各皇帝陵的神道又都與陵區中心軸線上的孝陵神道相接,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枝狀係,其統緒嗣承關係十分明顯,表達了瓜瓞綿綿、生生不息、國祚綿長、江山萬代的願望。
清東陵中的建築精品
在清東陵這座規模宏大的皇家陵園內有著大量的建築精品。這些精品不僅代表了當時最高建築水準,而且反映了當時的最高藝術成就。
菩陀峪定東陵是慈禧皇太後的陵寢。其隆恩殿及東西配殿用料考究、做工精細、裝修豪華。木構架全部採用名貴的黃花梨木。梁枋彩畫不做地仗,不敷顏料,而在木件上直接瀝粉貼金,其圖案為等級最高的金龍和璽彩畫。殿內牆上雕有寓意“萬福萬壽、福壽綿長”的磚雕圖案,並全部篩掃紅黃金。三殿的64根露明柱子上全部盤繞半立體的鍍金銅龍。封護牆幹擺到頂,拔簷磚上雕有“萬福流雲”圖案。大殿周圍的石欄杆,無論欄板、望柱還是抱鼓石上,全部浮雕各式龍鳳呈祥、海水江崖圖案。殿前丹陛石以高浮雕加透雕的技法,把丹鳳淩空,蛟龍出水的神態刻畫得維妙維肖,是一件難得的石雕藝術傑作。貼金的彩畫、掃金的牆壁、鍍金的盤龍、精雕細刻的石欄杆,把三殿裝飾得金碧輝煌,精美絕倫。這種豪華裝修不僅在明清兩代皇陵中獨一無二,就是在皇宮大內也難以見到。
清西陵的建築特色
中國的古建築在中國這一特有的自然條件和民族文化影響下,經歷了幾千年的自然演變和經驗積累,逐步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建築體係,創造了無數優秀作品,並且對鄰近國家的建築發生過深遠的影響,成為世界建築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清西陵古建築群的形成正處於中國古建築藝術的最鼎盛時期,集中體現了以木結構為主體的中國古建築最高水準。特別是其大木結構、鬥拱、石雕、木雕、完善的排水係統等,實為中國古建築藝術的精美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