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陵墓,均以底下墓室為中心。在地麵四周,圍一四方形的柏城,柏城南門外設二道門闕。第一道門闕處的標誌是石獅(獻陵為石虎),第二道門闕外有大量排列有序的石刻,為皇帝生前的儀仗設施,人稱“山野小朝廷”。


    唐代陵墓的典範:幹陵


    幹陵是中國唐代高宗皇帝李治與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合葬之地,是全國乃至世界上唯一的一座夫婦皇帝合葬陵。陵地距中國中西部的古都西安80公裏,坐落於梁山之上。幹陵以山為陵,氣勢雄偉,規模宏大。有詩句描寫幹陵“千山頭角口,萬木爪牙深”。


    幹陵是唐代帝王在陝西關中地區“十八陵”中保存得比較完整的一座,也是唐陵中具有代表性的皇陵。墓穴在最高的北峰南麓穿山開鑿而成,陵墓本來是一個圓錐形石灰質的山峰,蔚為壯觀。三峰聳立,最高山峰為陵的主體,南麵二峰較低,東西對峙,形成幹陵的天然門戶,氣勢雄偉。據說,晴朗的天氣在此居高臨下,能夠望見當時的古都長安。


    幹陵的設計布置是模擬長安城的布局,內城是陵寢所比擬皇宮內苑;獻殿前留出廣場,作為子孫後代、百官僚屬祭祀活動的場地;從獻殿前第一對石闕往南陳列石人馬之處,比擬百官衙署,石人馬象徵著儀衛之製;第三對闕從位置上看已在陪葬區之南,如果有城牆的話,似可將全部陪葬區包括在內,那麽,這個區域可比擬長安城的坊裏。


    幹陵神道


    陵園周圍約40公裏,園內建築仿唐長安城格局營建,宮城、皇城、外廓城井然有序。初建時,宮殿祠堂、樓闕亭觀、遍布山陵,建築恢宏,富麗壯觀。陵園內現存有華表、翼馬、駝鳥、無字牌、述聖記碑、石獅、六十一蕃臣像等大型石雕刻120多件,整齊有序地排列於朱雀門至奶頭山遙遙兩華裏之餘的司馬道兩側,氣勢宏偉,雄渾莊嚴,被譽為“盛唐石刻藝術的露天展覽館”。據歷史文獻記載,幹陵玄宮內涵十分豐富,隨葬著大量的金銀器、珠寶玉器、銅鐵器、琉璃、陶瓷、絲綢織物、漆木器、石刻、食品、壁畫及書畫墨寶等稀世珍品。


    歷史評價幹陵利用自然山勢修建,不同於明清陵墓向地下開鑿地宮,而是依山打洞。據說梁山內共有39道石門將兩位皇帝的墓穴緊緊封鎖,所以唐幹陵是目前唐代18座帝王陵墓中唯一沒被盜掘過的,保存最為完整,氣勢最雄偉,是世界上罕見的一座兩個帝王的合葬陵。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我國先後發掘了永泰、章懷、懿德等五座陪葬墓,出土珍貴文物4300多件。1萬多幅絢麗多彩的墓室壁畫,堪稱唐代瑰麗的地下藝術畫廊。如果發掘幹陵,將成為繼秦陵兵馬俑之後轟動世界的又一大奇觀。


    幹陵墓道


    根據考古學家的勘察,幹陵墓道在陵墓的正南方,全部用石條填砌,層疊於墓道口到墓門。石條是交錯砌壓的,石條之間平麵用鐵栓板固定,又澆上鐵汁。專家們初步鑑定,幹陵沒有被盜賊偷竊發掘過。並且認為我們現在如果要進行發掘,困難也是比較大的,因為石條之間十分緊密牢固,必須利用機械和熱能,先將鐵卡、鐵桿、鐵汁軟化,才能順利地將長方形石條完整地取出。


    幹陵地麵上依山的形勢,對稱排列著精美的石刻群。其中就有武則天為自己立的“無字碑”。有人說,這是她表示自己“功高德天”,難以用文字表示。也有人說,武則天遺言,已之功過,由後人評說,因而一字不刻。然而,當初的無字碑變成了有字碑。可惜,刻滿字的碑,竟因千年的風霜雪雨的侵蝕,字跡已難辨認。唯有金代天會年間,“大金皇弟都統經略郎君行紀”,是用女真文刻的,旁邊附有漢字譯文,尚可以辨認。女真文現在已絕跡,這些文字是研究女真文和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珍貴資料。真可嘆,“沒字碑頭鐫字滿,誰人能識古坤元?”


    總之,幹陵無論是地麵上的建築石刻,還是地下墓穴的施工,以及整個陵園的規劃設想,都充分顯示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雕刻藝術的精湛技巧,代表了唐代高度的文化與科學技術水平。墓室內的文物珍寶肯定異常豐富,一旦發掘出來,必將大開人們的眼界。


    幹陵之名在營建初期就已確定。稱其“幹”的原因有二:其一,陵在長安的西北方向,而西北方位在八卦的“幹”位上;其二,《易經·說卦傳》稱,“幹,天也,……,為君,為父也。”唐高宗生前尊號為“天皇大聖皇帝”,諡號“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基於這兩點,專家們認定幹陵之名是武則天親定的。


    幹陵所開創的中國第一


    幹陵又稱姑婆陵,這是幹縣百姓因尊敬武則天而起的一個別稱。“姑婆”是當地人對德高望重的老年婦女的尊稱。這一稱謂至少在清朝時就已開始流傳,即所渭“帝後威嚴從昔顯,姑婆名號至今傳”。就是這座看似並不是很特別的夫妻合葬墓,卻開創了我國陵墓史上的許多第一。


    首先,它是中國帝陵中惟一的一座既是一對夫妻,又是兩個皇帝的合葬墓。以永徽三年(652年)唐高宗李治正式封武則天為昭儀算起,兩人的浪漫故事成了世人傳誦的佳話。他們生活上恩恩愛愛,事業上更是珠聯璧合。從顯慶元年至永淳二年(656-683年),兩人聯手管理天下,史稱“二聖時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盜墓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子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子今並收藏中國盜墓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