寢和廟相對應,最初出現在宗廟建築中。由於原始宗教迷信的色彩,古代,特別是殷商時期,作為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宗廟的地位非常重要,類似出征這樣的大事都是在宗廟中稟告祖先才能夠做出決定的。前部是“廟”,安放祖先神位,按時祭祀,後部是“寢”,安放祖先的衣冠和生活用品,如同活著一樣祭祀,跟宮殿的前朝後寢一樣。
古代的宗廟建在都邑中,但是“秦始皇出寢,起之於墓側”,之後西漢沿用,並且把廟也移到陵旁邊。據考古發掘,西漢的廟大體上在距離墓300-400米處,隨地勢而定。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改革是為了方便先帝的靈魂從陵墓趕到宗廟中接受祭祀,因為他們相信,死者的靈魂是在寢中活動嬉戲的。
東漢明帝設立上陵禮,正式確定了陵寢製度。從此,宗廟製度衰退,陵寢製度大力發展起來。
東漢時期豪族以上墓為風氣,籠絡族人,上陵禮也是受此習俗影響。魏晉南北朝,依靠山麓、山腰建墓,大多不起墳。南朝諸帝的陵墓大多依照山勢而建,並且開設神道,多有麒麟和辟邪。北魏永固陵開始起墳,是鮮卑文化和中原文化的結合。唐宋繼承漢製,確立了獻殿、下宮製度。唐代的墓室在半山腰南麓穿鑿而成。宋代多半在平地起陵,其餘因襲唐製。南宋選擇在紹興淺埋,成為“攢宮”,陵園前沒有石刻。明清,是陵寢製度的擴大時期。清代改動不大,隻是把墓地改為前方後圓。
“福壽康寧,固人之所同欲;死亡疾病,亦人所不能無。”生死乃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從以上的敘述中,我們可以粗略地了解到我國古代厚葬製度的沿革。生榮死哀,乃人之常情,古今一理。所不同的是,隨著社會的進步,文明的發展,其中合乎科學的、合乎人之常情的內容必然會相沿成習,被人們保留下來,而那些有封建迷信的內容以及勞民傷財的不良習俗則必將被我們拋棄。
------------
為何與死人過不去:盜墓的原因分析(1)
------------
據史書記載,盜墓這種古老的活動,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在我國出現。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盜墓者的手段越來越高明,越來越先進,也越來越猖獗。
是什麽使這些人越來越熱衷於盜墓,盜墓活動為什麽經久不衰呢?也許在盜墓者中流傳甚為廣泛的“要想富,去挖墓,一夜一個萬元戶”的說法可以拿來作為問題的答案。的確,巨大利益的引誘驅使讓這些盜墓分子甘願冒著生命危險從事這項古老而又充滿誘惑的職業。
獲取墓中財物
古往今來,最為普遍的盜墓動機,可能就是為了劫取墓主的隨葬物品。
古人宗族觀念極強,對已故家長的葬禮極為重視,所謂“事死如事生”,“國彌大,家彌富,葬彌厚”,厚葬習俗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時期,於秦漢時期達到全盛。比如漢代製度規定,天子即位一年,就以天下貢賦的三分之一“充山陵”,修建帝王墳墓。因此說,陵墓中的大量財物,是讓盜墓分子蠢蠢欲動的最直接的原因。
晉人皇甫謐曾經“著論為葬送之製,名日《篤終》”,其中闡述薄葬的主張:“夫葬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不得見也。而大為棺槨,備贈存物,無異於埋金路隅而書表於上也。雖甚愚之人,必將笑之。”皇甫謐還特別說道:豐財厚葬以啟奸心,或剖破棺槨,或牽曳形骸,或剝臂捋金環,或捫腸求珠玉。焚如之刑,不痛於事?自古及今,未有不死之人,又無不發之墓也。盜墓者對墓葬的無情破壞和對死者的極端傷辱,大體都是出於財寶之“欲”。所謂“豐財厚葬以啟奸心”的說法,雖然顛倒了主動與被動的關係,卻大略說明了“自古及今”“無不發之墓”的主要原因,在於對“豐財”的欲求。至於“或剖破棺槨,或牽曳形骸,或剝臂捋金環,或捫腸求珠玉”諸語,則極其具體生動地指出了盜墓使死者一如遭受“焚如之刑”;但同時又從側麵說明了盜墓者所做種種傷害墓主親族情感的事情無非隻有一個目的,求財。
盜墓者對於平民墓葬的盜掘,動機也無非是求財,當然,這裏的財物和那些君王相將、王侯公子是無可比擬的。可是,至少還可以得其簡單的隨葬品。《論衡·死偽》說:“掘丘墓取衣物者以千萬數。”所說就是這樣的情形。盜墓者甚至隻是為了掠取死者的衣物,就掘其墳墓,可謂喪心病狂。
《晉書》曾記載了十六國時期後趙政權的統治者石勒、石虎盜掘前代陵墓的情形:“(石)勒及(石)季龍並貪而無禮,既王有十州之地,金帛珠玉及外國珍奇異貨不可勝紀,而猶以為不足,曩代帝王及先賢陵墓靡不發掘,而取其寶貨焉。”對於墓中隨葬“寶貨”的追求,被看作石勒、石虎們盜發古墓的動機,盡管史臣對於他們已經占有北部中國“十州之地”,而“金帛珠玉及外國珍奇異貨不可勝紀,而猶以為不足”感到不可理解,但是這便更充分說明了盜墓者貪得無厭的心理。
發取墓材
通過發掘前人墓葬,借取墓葬營造材料以為當時建築用,也是值得重視的歷史現象。
《太平禦覽》中說:“魏黃初末,吳人發吳芮塚取木,於縣立孫堅廟。見芮屍,容貌衣服並如故。吳平後,預發塚人,於壽春,見南蠻校尉吳綱,曰:“君形貌何類長沙王吳芮乎?但君微短耳。”綱瞿然曰:“是先祖也。”班固在《後漢書》中同樣也記載了這個故事:孫權大破長沙,派人挖毀吳芮墓,取棺木用來給其父孫堅建廟,當時負責掘墓的人開棺一看,吳芮衣服容貌鮮艷如新。那個負責掘墓的後來在壽春見到南蠻校衛吳綱,令他感到不解的是,吳綱竟然與吳芮長得一模一樣,隻是個頭號稍矮了一些。一問才知道吳綱竟然是吳芮的第16代子孫。這兩個記錄都向我們證明:孫權的父親孫堅的廟所用的木材,來自於吳芮的陵墓。《太平禦覽》卷五五八引《抱樸子》:“吳景帝時,於江陵掘塚取板治城。”發掘古墓以取用“材”“板”等材料“立廟”“治城”的情形,在建築史上,也有值得關注的事情。
古代的宗廟建在都邑中,但是“秦始皇出寢,起之於墓側”,之後西漢沿用,並且把廟也移到陵旁邊。據考古發掘,西漢的廟大體上在距離墓300-400米處,隨地勢而定。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改革是為了方便先帝的靈魂從陵墓趕到宗廟中接受祭祀,因為他們相信,死者的靈魂是在寢中活動嬉戲的。
東漢明帝設立上陵禮,正式確定了陵寢製度。從此,宗廟製度衰退,陵寢製度大力發展起來。
東漢時期豪族以上墓為風氣,籠絡族人,上陵禮也是受此習俗影響。魏晉南北朝,依靠山麓、山腰建墓,大多不起墳。南朝諸帝的陵墓大多依照山勢而建,並且開設神道,多有麒麟和辟邪。北魏永固陵開始起墳,是鮮卑文化和中原文化的結合。唐宋繼承漢製,確立了獻殿、下宮製度。唐代的墓室在半山腰南麓穿鑿而成。宋代多半在平地起陵,其餘因襲唐製。南宋選擇在紹興淺埋,成為“攢宮”,陵園前沒有石刻。明清,是陵寢製度的擴大時期。清代改動不大,隻是把墓地改為前方後圓。
“福壽康寧,固人之所同欲;死亡疾病,亦人所不能無。”生死乃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從以上的敘述中,我們可以粗略地了解到我國古代厚葬製度的沿革。生榮死哀,乃人之常情,古今一理。所不同的是,隨著社會的進步,文明的發展,其中合乎科學的、合乎人之常情的內容必然會相沿成習,被人們保留下來,而那些有封建迷信的內容以及勞民傷財的不良習俗則必將被我們拋棄。
------------
為何與死人過不去:盜墓的原因分析(1)
------------
據史書記載,盜墓這種古老的活動,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在我國出現。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盜墓者的手段越來越高明,越來越先進,也越來越猖獗。
是什麽使這些人越來越熱衷於盜墓,盜墓活動為什麽經久不衰呢?也許在盜墓者中流傳甚為廣泛的“要想富,去挖墓,一夜一個萬元戶”的說法可以拿來作為問題的答案。的確,巨大利益的引誘驅使讓這些盜墓分子甘願冒著生命危險從事這項古老而又充滿誘惑的職業。
獲取墓中財物
古往今來,最為普遍的盜墓動機,可能就是為了劫取墓主的隨葬物品。
古人宗族觀念極強,對已故家長的葬禮極為重視,所謂“事死如事生”,“國彌大,家彌富,葬彌厚”,厚葬習俗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時期,於秦漢時期達到全盛。比如漢代製度規定,天子即位一年,就以天下貢賦的三分之一“充山陵”,修建帝王墳墓。因此說,陵墓中的大量財物,是讓盜墓分子蠢蠢欲動的最直接的原因。
晉人皇甫謐曾經“著論為葬送之製,名日《篤終》”,其中闡述薄葬的主張:“夫葬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不得見也。而大為棺槨,備贈存物,無異於埋金路隅而書表於上也。雖甚愚之人,必將笑之。”皇甫謐還特別說道:豐財厚葬以啟奸心,或剖破棺槨,或牽曳形骸,或剝臂捋金環,或捫腸求珠玉。焚如之刑,不痛於事?自古及今,未有不死之人,又無不發之墓也。盜墓者對墓葬的無情破壞和對死者的極端傷辱,大體都是出於財寶之“欲”。所謂“豐財厚葬以啟奸心”的說法,雖然顛倒了主動與被動的關係,卻大略說明了“自古及今”“無不發之墓”的主要原因,在於對“豐財”的欲求。至於“或剖破棺槨,或牽曳形骸,或剝臂捋金環,或捫腸求珠玉”諸語,則極其具體生動地指出了盜墓使死者一如遭受“焚如之刑”;但同時又從側麵說明了盜墓者所做種種傷害墓主親族情感的事情無非隻有一個目的,求財。
盜墓者對於平民墓葬的盜掘,動機也無非是求財,當然,這裏的財物和那些君王相將、王侯公子是無可比擬的。可是,至少還可以得其簡單的隨葬品。《論衡·死偽》說:“掘丘墓取衣物者以千萬數。”所說就是這樣的情形。盜墓者甚至隻是為了掠取死者的衣物,就掘其墳墓,可謂喪心病狂。
《晉書》曾記載了十六國時期後趙政權的統治者石勒、石虎盜掘前代陵墓的情形:“(石)勒及(石)季龍並貪而無禮,既王有十州之地,金帛珠玉及外國珍奇異貨不可勝紀,而猶以為不足,曩代帝王及先賢陵墓靡不發掘,而取其寶貨焉。”對於墓中隨葬“寶貨”的追求,被看作石勒、石虎們盜發古墓的動機,盡管史臣對於他們已經占有北部中國“十州之地”,而“金帛珠玉及外國珍奇異貨不可勝紀,而猶以為不足”感到不可理解,但是這便更充分說明了盜墓者貪得無厭的心理。
發取墓材
通過發掘前人墓葬,借取墓葬營造材料以為當時建築用,也是值得重視的歷史現象。
《太平禦覽》中說:“魏黃初末,吳人發吳芮塚取木,於縣立孫堅廟。見芮屍,容貌衣服並如故。吳平後,預發塚人,於壽春,見南蠻校尉吳綱,曰:“君形貌何類長沙王吳芮乎?但君微短耳。”綱瞿然曰:“是先祖也。”班固在《後漢書》中同樣也記載了這個故事:孫權大破長沙,派人挖毀吳芮墓,取棺木用來給其父孫堅建廟,當時負責掘墓的人開棺一看,吳芮衣服容貌鮮艷如新。那個負責掘墓的後來在壽春見到南蠻校衛吳綱,令他感到不解的是,吳綱竟然與吳芮長得一模一樣,隻是個頭號稍矮了一些。一問才知道吳綱竟然是吳芮的第16代子孫。這兩個記錄都向我們證明:孫權的父親孫堅的廟所用的木材,來自於吳芮的陵墓。《太平禦覽》卷五五八引《抱樸子》:“吳景帝時,於江陵掘塚取板治城。”發掘古墓以取用“材”“板”等材料“立廟”“治城”的情形,在建築史上,也有值得關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