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在宮廷中勞作,平日也居住在宮廷之中,而且對大部分宦官來說,內廷就是其生活的世界。明代皇城自北安門往南行,分設尚衣監、司設監、內織染局、針工局、巾帽局、水藥局等,由此再稍向東南行,則依次有內府供用庫、番經廠、漢經廠、司苑局、鍾鼓司、司禮監、都知監。一般說來,宮內宦官多是隨衙而住,或者住在當差處的偏殿下房。司禮監是明代最大、最重要的宦官衙門,獨占一座小院,進門向南是內書堂,由此進二門則是司禮監辦公處,再向東南有一小門,裏麵的房屋就是司禮監提督、監官、文書房掌司等宦官所居之處。但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直房卻不在此處,而是位於遵義門南養心殿的偏房裏。司禮監掌印在明宮中位高權重,宮中之人見了須恭恭敬敬地叫一聲“印公”,直房自然也不止這一處,在禦河邊還有“河邊直房”,這也是他生活起居之所。這裏榆柳成行,花畦分列,風光相當優美,共建有住房八區。所居除司禮監掌印與秉筆太監外,尚有混堂司、內東廠、尚膳監、印綬監、內承運庫等。清代有權勢的宦官多住在宮內的東西偏殿,有的在宮外還有自己的宅院,而一般宦官和宮中的執役宮女,所住之處大多是各宮門附近低矮的小屋。這類小屋在故宮中已經不多見了。
明代宦官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在元武門附近。據《酌中誌》記載,元武門以西可九門;自北而南,過長庚橋至禦酒房後牆,曰“長連”,可三十一門;再前曰“短連”,可三門,並元武門計之,通共五十四門,總曰“廊下家”,俱答應、長隨所住。宦官們大多輪班當差,閑暇時間較多,又沒有家室孩童以承歡膝下,因而多信奉佛道以解鬱悶、以度光陰。或許就是這個緣故,“廊下家”每戶都設佛堂,以供香火,三時鍾磬,宛若梵宮。凡遇有大風之日,這裏還有人自動巡夜,高喊“謹慎燈燭,牢插線香”,提醒人們防範火災。各戶門前還栽有棗樹,枝葉蔥鬱茂盛,果實甘脆異常,住在這裏的宦官們都用此做酒,不僅自己喝,而且拿來賣,以至於被宮人戲稱為“廊下內酒”。
宦官的衣食住行(3)
北安門內有安樂堂,凡宮中宦官有病,即可送來此處調理。嘉德右門之西,有太安門。由此向西,有長庚門。凡是外來的工匠疏浚宮內溝道、修造宮內所需器具或有年老宮人病故,都由此出宮。
宦官當差時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在宮內行走也要嚴守規矩,不得東張西望,不得高聲嬉鬧,遇到皇帝、後妃或者隨便比自己級別高的什麽人,都要避至道旁。明代宦官中年事已高或深獲寵眷者,可有宮內乘坐凳杌的恩遇。凳杌形狀如靠背椅,兩旁有抬杆,前後各加一橫槓以便於抬。另外還有一種代步工具稱“板”,其形狀如床麵,上麵用粗絨繩拴一椅圈,用槓兩條,斜插抬走,離地尺許。凡是司禮監掌印或年高太監都可置辦乘坐,不係欽賞,亦無關品級。清代宮廷對宦官管理相當嚴格,甚至近乎苛刻,因而在宮中乘坐凳杌之類的情形不見於記載。
明代的宦官出入宮廷皆有烏木牌或牙牌。烏木牌圓徑二寸許,狀如荷葉頭。一麵刻內使或小火者字樣,另一麵用火印“出入關防”四個篆字,旁邊且有編號。宮內低級宦員每人一麵,不得遺失。當宦官升任奉禦或長隨,烏木牌則換成牙牌。牙牌一麵刻有編號,一麵刻某殿某銜。形狀下方上圓,刻有雲尖,重達六七兩。清代宮禁較明代嚴格了許多,宦官都有腰牌。腰牌多是木製,上麵有火印,出入宮禁以此為憑,而且還需煩瑣的手續。
禦前太監的一天(1)
了解宦官的性格特徵及其日常的衣食住行,所得的印象恐怕仍然是片段性的。清末禦前太監的回憶,可以補正史書記載之不足,有助於了解宦官究竟是怎樣生活的。
清代所謂的“禦前太監”,其實就是在皇上跟前做事的宦官。他們的身份地位在清代宦官中算是比較高的,平日住在東西夾道裏,皇上則住在離此不遠的養心殿後殿的寢宮裏。
禦前太監伺候皇上的時候通常分為三班。第一班在早晨天蒙蒙亮就得起來,洗漱之後,穿戴整齊,便由帶班的首領太監領到皇上那兒去。首領太監照例先進去給皇上叩頭請安,稟報一下,若皇上沒有特別的吩咐,禦前太監便會隨後進去,但通常無須跪拜,各人幹自己分內的差使就行了。早上是比較忙碌的。侍寢太監整理好皇上的床鋪後就退出寢宮,專門負責伺候皇上梳頭和負責服裝鞋襪的太監進去服侍皇上洗漱、穿戴,待一切收拾好,皇上走出寢宮,奶茶就獻上來了,禦膳房隨即敬早膳。早膳用大提盒提來,外罩黃雲龍套。按規矩,這個黃雲龍套不當著皇帝的麵是絕對不能打開的。皇上的早膳總有幾十樣,粥有白米粥、八寶蓮子粥、糯米粥、紅稻米粥、雞絲粥、八珍粥等,茶湯有杏仁茶、鮮豆漿、牛骨髓茶湯等,麵食有麻漿燒餅、油酥燒餅、清油餅、糖包、糖餅以及素什錦、滷製品之類。皇上吃過早膳,淨麵漱口,喝一碗茶,便由太監請進更衣室換朝服。這時,首領太監在外麵須指揮一切,準備轎子、儀仗,招呼護衛、隨從。待皇上出來,禦前太監列隊,前呼後擁地陪駕上朝。寢宮自有幹粗活的當差太監灑掃庭除。
明代宦官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在元武門附近。據《酌中誌》記載,元武門以西可九門;自北而南,過長庚橋至禦酒房後牆,曰“長連”,可三十一門;再前曰“短連”,可三門,並元武門計之,通共五十四門,總曰“廊下家”,俱答應、長隨所住。宦官們大多輪班當差,閑暇時間較多,又沒有家室孩童以承歡膝下,因而多信奉佛道以解鬱悶、以度光陰。或許就是這個緣故,“廊下家”每戶都設佛堂,以供香火,三時鍾磬,宛若梵宮。凡遇有大風之日,這裏還有人自動巡夜,高喊“謹慎燈燭,牢插線香”,提醒人們防範火災。各戶門前還栽有棗樹,枝葉蔥鬱茂盛,果實甘脆異常,住在這裏的宦官們都用此做酒,不僅自己喝,而且拿來賣,以至於被宮人戲稱為“廊下內酒”。
宦官的衣食住行(3)
北安門內有安樂堂,凡宮中宦官有病,即可送來此處調理。嘉德右門之西,有太安門。由此向西,有長庚門。凡是外來的工匠疏浚宮內溝道、修造宮內所需器具或有年老宮人病故,都由此出宮。
宦官當差時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在宮內行走也要嚴守規矩,不得東張西望,不得高聲嬉鬧,遇到皇帝、後妃或者隨便比自己級別高的什麽人,都要避至道旁。明代宦官中年事已高或深獲寵眷者,可有宮內乘坐凳杌的恩遇。凳杌形狀如靠背椅,兩旁有抬杆,前後各加一橫槓以便於抬。另外還有一種代步工具稱“板”,其形狀如床麵,上麵用粗絨繩拴一椅圈,用槓兩條,斜插抬走,離地尺許。凡是司禮監掌印或年高太監都可置辦乘坐,不係欽賞,亦無關品級。清代宮廷對宦官管理相當嚴格,甚至近乎苛刻,因而在宮中乘坐凳杌之類的情形不見於記載。
明代的宦官出入宮廷皆有烏木牌或牙牌。烏木牌圓徑二寸許,狀如荷葉頭。一麵刻內使或小火者字樣,另一麵用火印“出入關防”四個篆字,旁邊且有編號。宮內低級宦員每人一麵,不得遺失。當宦官升任奉禦或長隨,烏木牌則換成牙牌。牙牌一麵刻有編號,一麵刻某殿某銜。形狀下方上圓,刻有雲尖,重達六七兩。清代宮禁較明代嚴格了許多,宦官都有腰牌。腰牌多是木製,上麵有火印,出入宮禁以此為憑,而且還需煩瑣的手續。
禦前太監的一天(1)
了解宦官的性格特徵及其日常的衣食住行,所得的印象恐怕仍然是片段性的。清末禦前太監的回憶,可以補正史書記載之不足,有助於了解宦官究竟是怎樣生活的。
清代所謂的“禦前太監”,其實就是在皇上跟前做事的宦官。他們的身份地位在清代宦官中算是比較高的,平日住在東西夾道裏,皇上則住在離此不遠的養心殿後殿的寢宮裏。
禦前太監伺候皇上的時候通常分為三班。第一班在早晨天蒙蒙亮就得起來,洗漱之後,穿戴整齊,便由帶班的首領太監領到皇上那兒去。首領太監照例先進去給皇上叩頭請安,稟報一下,若皇上沒有特別的吩咐,禦前太監便會隨後進去,但通常無須跪拜,各人幹自己分內的差使就行了。早上是比較忙碌的。侍寢太監整理好皇上的床鋪後就退出寢宮,專門負責伺候皇上梳頭和負責服裝鞋襪的太監進去服侍皇上洗漱、穿戴,待一切收拾好,皇上走出寢宮,奶茶就獻上來了,禦膳房隨即敬早膳。早膳用大提盒提來,外罩黃雲龍套。按規矩,這個黃雲龍套不當著皇帝的麵是絕對不能打開的。皇上的早膳總有幾十樣,粥有白米粥、八寶蓮子粥、糯米粥、紅稻米粥、雞絲粥、八珍粥等,茶湯有杏仁茶、鮮豆漿、牛骨髓茶湯等,麵食有麻漿燒餅、油酥燒餅、清油餅、糖包、糖餅以及素什錦、滷製品之類。皇上吃過早膳,淨麵漱口,喝一碗茶,便由太監請進更衣室換朝服。這時,首領太監在外麵須指揮一切,準備轎子、儀仗,招呼護衛、隨從。待皇上出來,禦前太監列隊,前呼後擁地陪駕上朝。寢宮自有幹粗活的當差太監灑掃庭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