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什麽樣的實際經歷,分析家和軍事部門已認定城市防禦較農村防禦更有利。他們預見的兵力對比也許與蘇聯預見的不盡相同,但他們所想像的幅度大小是一樣的。由此斷定,城市戰鬥的首要法則依然是孫子所說的:“吾將趨其後”。


    這種看法好象是建立在對密集的高大建築物群的印象的基礎上的,這些建築物提供防禦性掩蔽物,被毀後成了坦克陷阱。這也許仍然適用於對以老式樣建設或重建的城市中心的特徵描述。然而,意味深長的是,當巴隴奧斯曼希望使巴黎中心為工人階級所較難以防禦的城市時,他採用了類似二十世紀都市郊區所採用的設計標準。巴隴奧斯曼將寬闊的大街設計到城市的中心,使城市採光好,空氣新鮮,並使步兵能夠開進去。為降低傳統的街壘的防禦潛力。他加寬了道路和加大了建築物間的空間。盡管較古老城市地形和新都市郊區之間存在根本差別,但北約軍事部門看來是確使克勞塞維茨的第四條戰略原則,即戰區對防禦的支持越來越大。他們充滿自信,認為從1945年以來,歐洲建築物稠密地區急劇擴大,勢將減緩華約軍隊任何侵略性強攻的推進速度。北約的美國部隊當前的軍事原則反映在美國陸軍學校的《城市戰鬥報告》中:“西歐城市地區的範圍急劇擴大,給美國陸軍在這一地區的防禦提出了獨特的形勢。魯爾穀地、漢堡地區城市蔓延,同陶魯斯山脈的天然防禦陣地連接起來,加上法蘭克福區,為防禦一方提供了大規模的建築物稠密地區(障礙物),侵略者必須穿過它才能繼續向前推進”。


    自1945年以來居民區和商業用地的擴展,主要是在人口密度低的郊區,它是以使用需要密集優質道路網的汽車為中心而規劃的。這種道路網被有限的通路和分散的公路連接在一起。住宅區是分散的或成小片分布,其周圍空間很大。它們大部分是一、二層的建築結構,牆體較厚。這裏有大量的開闊地麵,標誌著這一人工地形是世界上的戰略要地,特別是西北歐更是如此。有人會提出,在戰術上講,這種郊區地形易攻難守。假如情況如此,其戰略含義便是,都市郊區的長而寬的地帶將構成最佳的推進路線,譬如蘇聯對西歐的進攻。這將使北約的這種希望破滅,即城市化的地形會有效地阻止華約軍隊的行動,以便在蘇方攻抵大西洋前能考慮通過談判達成停火。為了試驗那種設想,需要證明郊區的潛在被突防能力。


    對城市地形的評價


    我們必須從軍事的目的出發,對城市的天然的和人工的地形作一分析,以幫助指揮員定下戰術決心,利用地形,使之有利於己而不利於敵人。對進攻者來說,歸根到底,進攻路線的選擇,有待於對各種供選擇方案中的地形的可突破性作出估價。而可突防性則是根據權衡地形所能提供的機動性和掩蔽之後而得出的。突防速度則受製於地形為機動性所提供的有利條件,這種有利條件是對入侵者而言的。其它最重要的決定因素是某一具體地形所能提供的掩蔽物或碎石堆的量。而這些則為防禦提供了有利條件。顯然,掩蔽物能夠使機動性化為烏有,反之亦然。隱蔽,即以防被觀察到或被儀器探測到,防禦和進攻均可採用。然而,不可見性給進攻帶來的突然性證明是非常重要的。保守地說,我們可將其看作是一個中性因素,既可為進攻者服務,也可被防禦者所利用。


    讓我們先探討一下攻防相抵的機動性。顯然,以武力奪取地方的難易,不僅僅是一個從攻擊出發點到目標的路線是否暢通的問題,而且還有一個這些路線的運輸承受能力問題,它也取決於如果在某一進攻路線上遭到敵人頑強抵抗時可否很容易地採取其它路線。對同一敵軍來說,這顯然是一個簡單的交通網密度的機能問題。道路網越密就越方便,因此就越容易繞過對方抵抗,或越容易進行翼側包圍。舉最簡單的方格網為例,假如在此網格中的某一路線上遭到敵人頑強抵抗,但能將其包圍,那麽,穿過這一既定區域所需多花的時間,等於某一環節的長度。道路的格子越細和網絡越密,距離顯然將越短。那麽,根據這種觀點,假如速度是核心問題,哪兒通往市中心的道路越密,進攻者就可能將接近路選在哪兒。機動性與至市中心的距離間的關係是反比關係,見下圖所示。


    可以設想,坦克在前引導的突擊(蘇軍擁有偌多的坦克、裝甲車,預期它會這樣做的)將盡可能地沿道路前進,越野速度較之硬麵公路上可達到的速度,還不到一半,在潮濕的氣候下甚至更慢。在這種情況下,從防禦的觀點看,同樣兵力在道路網稀疏的農村環境下較之在道路網密集的城市地形條件下,能防禦更大的正麵,這一點好象是很清楚的。


    從防禦者的角度看,城市地形顯然可提供更多的掩蔽物和封鎖前進路線的材料。市中心的大量材料可用以構築巨大障礙物,而各種建築物則可用設置高處觀察點和火力點。十九世紀末,大半是環繞城市中心的一排排房子,為設置街壘和設伏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然而,分散的郊區住宅建築極易被包圍,而且也不能為防禦一方提供足夠的瓦礫或有利條件,以對進攻軍隊構成重大的障礙。德國標準住宅的地下室的確給防禦者提供了掩蔽處和隱蔽處,但是,有炮尾焰的武器不能在這些地下室內進行射擊。盡管美國軍隊堅持認為郊區具有防禦價值,但他們顯然贊同郊區所能提供的掩蔽物和障礙物是有限的。這一點從他們給其陸軍戰鬥部隊和參謀人員進行的戰術訓練中看得很清楚,如參謀學院1978年教範《(歐洲條件下)前沿部署作戰課程和積極防禦中的城市地形上的軍事行動》就證實了這一點。該教範說分散的住宅建築順街道有250碼的射擊距離和125碼的交叉火力射擊距離。這顯然是限製了防禦者從推測到進攻的軍隊到對其作出反應的時間。通常,在這種地形上的道路寬度為15碼,但由於大住宅建築一般收進,住宅間的間隔通常為30碼.這似乎有利於裝甲部隊行動。北約的許多武器是為在開闊地上使用而設計的,射程一英裏左右,因而不適宜在射擊距離隻有一百碼的城市戰鬥條件下使用。“陶”式反坦克飛彈在封閉式的空間裏發射,其彈尾焰必然會傷害或致死操作手,並且在通常的城市交戰距離之內有線製導飛彈打不中目標。在這些環境中,被淘汰的3.5火箭發射器,即火箭筒更有效。“陶”式飛彈的近程替代物是可自由使用的“勞”式反坦克火箭筒,但它隻有擊中履帶方能使坦克喪失戰鬥力,並且在使用這種武器時,它的反彈會傷害操作手,或者打不中要害,從而使裝備有火箭的操作手發揮不了作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戰爭地理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美]派屈克·奧利沙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美]派屈克·奧利沙文並收藏戰爭地理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