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蘭查德竭力主張的遠程轟炸理論由米切爾傳到了美國。他的這一主張啟發了阿拉巴馬州麥克斯韋基地空軍戰術學校的教官們,這些教官註定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擔任指揮職務。他們教導說,空軍的目的是摧毀敵國的抵抗意誌和力量,破壞其軍事力量賴以支持的生產能力。從地理上看,注意的焦點已由軍隊的編成和防禦工事轉到居民、工業和運輸設施的位置上。這些改革者們在地理方麵想得比米切爾深遠得多,因為他們預見到了不僅要在沿海建立針對潛在敵人的基地,而且要與可能的盟國協商在該國設立基地以增大美國空軍的作戰距離。1943年10月,美國空軍對施韋因富特的空襲十分糟糕,使美國的晝間精確轟炸戰術遭到失敗。英國的由邱吉爾在1940年5月製定的對居民區和工業區進行夜間飽和轟炸的方針也以失敗告終。這種方針並沒阻止軍工生產的迅速發展。如果說有什麽成果的話,那就是它增強了德國平民的士氣。1944年3月成功地採用了特德提出的用轟炸機摧毀法國和比利時鐵路的建議,減弱了德軍的機動性,為諾曼第登陸做好了準備。1945年8月美國在廣島和長崎投擲原子彈的決定是出於國內政治的需要,也是為了想在全球範圍內超過蘇聯的影響。有證據表明,日本早在1945年5月就願意按照與最終“無條件投降”基本相同的條件投降。毫無疑問,至6月天皇已認識到必須結束戰爭,並從此開始尋求蘇聯出麵調停。回想起來,這些武器的使用與其說是軍事上的需要,還不如說是一次炫耀實力的試驗。
核戰略
戰爭的進程和同盟國採取的方法給人留下的印象是:靠進攻中的別出心裁去尋求迅速和全麵的勝利具有優越性。勝利好像是靠兩棲攻擊、航空母艦特遣隊、坦克和戰略轟炸取得的。甚至在德國和日本最終投降之前,下一次對抗的陣線就已形成,實施對抗的計劃就已製定。核武器的發明顛倒了暴力手段的平衡,使進攻真有了壓倒的優勢。1948年,布萊德雷發表了“大規模報復”理論。防禦將以實施進攻造成大規模破壞相威脅的形式出現。作為對蘇聯侵略行動的反措施,美國也派駐它的部隊,使之能用b-36和b-50型轟炸機上攜帶的核彈打擊蘇聯國土。為了能迅速作出反應,還部署了一支小規模的常規部隊,作為“絆線”,隻要把它絆倒,敵人的侵略就必定會自遭滅亡。
1949年,蘇聯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1955年又試爆了第一顆氫彈。隨著蘇聯掌握了這類武器,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首先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彼此都有能力向大洋彼岸直施核轟炸,大規模報復戰略已不再是可靠的了。
蘇聯駐東歐部隊在美國看來是一種旨在征服全球的進攻性的威脅部隊。蘇聯的看法似乎是,史達林把它當作一支針對西歐的威懾力量,藉以抵銷美國在核力量的壟斷地位。1953年,赫魯雪夫拒絕了在美國的威懾武器飛離地麵前就將其摧毀的先發製人戰略,認為這樣做太冒險。蘇軍地麵部隊的戰略基本上與北約組織的戰略相同,即前沿積極防禦。運用強大的機動力和火力,包括戰術核武器在內,確保部隊沿著相隔很遠的進攻軸線迅速推進。中程飛彈與其它武器相結合,攻擊歐洲目標。由於在投擲核彈能力上落後於對方,因此,蘇聯在發展對空防禦體係保衛城市的同時,開始組建野牛式和熊式遠程轟炸機群。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美國害怕出現“轟炸機差距”,於是製定了b-47和b-52轟炸機的發展計劃。與此同時,蘇聯決定放鬆對遠程受炸機的研製,而側重搞火箭。1957年10月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表明他們成功了。至1960年,ss-6式飛彈已可供作戰使用。1959年,赫魯雪夫認為雙方的摧毀力量已大體趨於平衡,這是因為蘇聯已研製了洲際火箭。他建立了戰略火箭軍作為威懾力量。
美國軍方認為這是一種危險的不穩定的事態,“飛彈差距”會招致蘇聯的突然襲擊。盡管艾森豪總統並不認為蘇聯人有足夠的力量消滅美國轟炸機群,但當時的壓力很大,迫使美國不得不著手“宇宙神”,“大力神”、“民兵”和“北極星”式飛彈的發展計劃。1961年美國衛星發現蘇聯僅在莫斯科附近配置了為數不多的洲際飛彈,因此消除了過去美蘇間飛彈差距的誤斷,但這已為時過晚。不久,美國的火箭技術便遠遠超過蘇聯。在裝備上被北極星和民兵飛彈超過的優勢促使赫魯雪夫在戰略上作出努力,他在1962年,在古巴部署了飛彈,想在地理上從翼側包圍美國早期預警係統。這一行動失敗後,蘇聯又採用外交手段緩和緊張局勢,在尋求緩和的同時又加緊興建防空係統和反火箭係統來抵銷其進攻上的劣勢。
自從蘇聯獲得第二次打擊能力,即承受美國的打擊並實行反擊的理論能力之後,“靈活反應”取代了“大規模報復”,成為美國的戰略學說。體現這種戰略的觀點是,應該發展在承受了最厲害的可能攻擊之後,還可以將蘇聯、中國及其衛星國當作民族社會予以催毀的能力,從而在互投核彈的交戰中取勝。
然而,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抵抗核進攻的實際希望是不存在的。進攻一方可以選擇第一次打擊的時間、地點和當量。以後的情況就是雙方相互亂殺直至一方耗盡武器供應。這樣的戰爭是沒有勝利者的。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時,蘇聯和美國都具有足夠的火力摧毀對方,使其不能恢復。由於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都把核武器看成是最終的威懾力量。誰用核武器搞突然襲擊,他肯定會受到同樣手段的報復。之所以尚沒有在德國用常規部隊實施大規模進攻,這是因為懼怕衝突難免升級成為核戰爭。這種因懼怕而產生的克製態度應是相互的才行,這樣雙方就都不會輕易地首先發動攻擊。由此產生了用“互相確保摧毀”的戰略概念來製止全球性的爭霸,使每一方所處的態勢都能在經受第一次打擊之後實施還擊,把進攻一方打得亂六八糟,使取勝的希望徹底破滅。為了使這種均勢得以保持,設想雙方都有不易攻擊的報復力量,這對各方都有好處。這樣就消除了先發製人的誘因。如果雙方都擔心會受到出其不意打擊的損害,那麽就會有采勸收到警報即行發射”政策的危險性,從而導致偶發戰爭的升級。
核戰略
戰爭的進程和同盟國採取的方法給人留下的印象是:靠進攻中的別出心裁去尋求迅速和全麵的勝利具有優越性。勝利好像是靠兩棲攻擊、航空母艦特遣隊、坦克和戰略轟炸取得的。甚至在德國和日本最終投降之前,下一次對抗的陣線就已形成,實施對抗的計劃就已製定。核武器的發明顛倒了暴力手段的平衡,使進攻真有了壓倒的優勢。1948年,布萊德雷發表了“大規模報復”理論。防禦將以實施進攻造成大規模破壞相威脅的形式出現。作為對蘇聯侵略行動的反措施,美國也派駐它的部隊,使之能用b-36和b-50型轟炸機上攜帶的核彈打擊蘇聯國土。為了能迅速作出反應,還部署了一支小規模的常規部隊,作為“絆線”,隻要把它絆倒,敵人的侵略就必定會自遭滅亡。
1949年,蘇聯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1955年又試爆了第一顆氫彈。隨著蘇聯掌握了這類武器,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首先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彼此都有能力向大洋彼岸直施核轟炸,大規模報復戰略已不再是可靠的了。
蘇聯駐東歐部隊在美國看來是一種旨在征服全球的進攻性的威脅部隊。蘇聯的看法似乎是,史達林把它當作一支針對西歐的威懾力量,藉以抵銷美國在核力量的壟斷地位。1953年,赫魯雪夫拒絕了在美國的威懾武器飛離地麵前就將其摧毀的先發製人戰略,認為這樣做太冒險。蘇軍地麵部隊的戰略基本上與北約組織的戰略相同,即前沿積極防禦。運用強大的機動力和火力,包括戰術核武器在內,確保部隊沿著相隔很遠的進攻軸線迅速推進。中程飛彈與其它武器相結合,攻擊歐洲目標。由於在投擲核彈能力上落後於對方,因此,蘇聯在發展對空防禦體係保衛城市的同時,開始組建野牛式和熊式遠程轟炸機群。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美國害怕出現“轟炸機差距”,於是製定了b-47和b-52轟炸機的發展計劃。與此同時,蘇聯決定放鬆對遠程受炸機的研製,而側重搞火箭。1957年10月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表明他們成功了。至1960年,ss-6式飛彈已可供作戰使用。1959年,赫魯雪夫認為雙方的摧毀力量已大體趨於平衡,這是因為蘇聯已研製了洲際火箭。他建立了戰略火箭軍作為威懾力量。
美國軍方認為這是一種危險的不穩定的事態,“飛彈差距”會招致蘇聯的突然襲擊。盡管艾森豪總統並不認為蘇聯人有足夠的力量消滅美國轟炸機群,但當時的壓力很大,迫使美國不得不著手“宇宙神”,“大力神”、“民兵”和“北極星”式飛彈的發展計劃。1961年美國衛星發現蘇聯僅在莫斯科附近配置了為數不多的洲際飛彈,因此消除了過去美蘇間飛彈差距的誤斷,但這已為時過晚。不久,美國的火箭技術便遠遠超過蘇聯。在裝備上被北極星和民兵飛彈超過的優勢促使赫魯雪夫在戰略上作出努力,他在1962年,在古巴部署了飛彈,想在地理上從翼側包圍美國早期預警係統。這一行動失敗後,蘇聯又採用外交手段緩和緊張局勢,在尋求緩和的同時又加緊興建防空係統和反火箭係統來抵銷其進攻上的劣勢。
自從蘇聯獲得第二次打擊能力,即承受美國的打擊並實行反擊的理論能力之後,“靈活反應”取代了“大規模報復”,成為美國的戰略學說。體現這種戰略的觀點是,應該發展在承受了最厲害的可能攻擊之後,還可以將蘇聯、中國及其衛星國當作民族社會予以催毀的能力,從而在互投核彈的交戰中取勝。
然而,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抵抗核進攻的實際希望是不存在的。進攻一方可以選擇第一次打擊的時間、地點和當量。以後的情況就是雙方相互亂殺直至一方耗盡武器供應。這樣的戰爭是沒有勝利者的。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時,蘇聯和美國都具有足夠的火力摧毀對方,使其不能恢復。由於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都把核武器看成是最終的威懾力量。誰用核武器搞突然襲擊,他肯定會受到同樣手段的報復。之所以尚沒有在德國用常規部隊實施大規模進攻,這是因為懼怕衝突難免升級成為核戰爭。這種因懼怕而產生的克製態度應是相互的才行,這樣雙方就都不會輕易地首先發動攻擊。由此產生了用“互相確保摧毀”的戰略概念來製止全球性的爭霸,使每一方所處的態勢都能在經受第一次打擊之後實施還擊,把進攻一方打得亂六八糟,使取勝的希望徹底破滅。為了使這種均勢得以保持,設想雙方都有不易攻擊的報復力量,這對各方都有好處。這樣就消除了先發製人的誘因。如果雙方都擔心會受到出其不意打擊的損害,那麽就會有采勸收到警報即行發射”政策的危險性,從而導致偶發戰爭的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