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德公司專家們從研究1956年空軍行動和基地使用方麵的補給係統的實際情況著手,探索既能以最小的代價摧毀一定數量的目標,又能憑固定的預算摧毀盡可能多的目標的基地配係。那麽,究竟什麽樣的才算是代價最小的係統或者最有效的係統呢?這顯然要視未來目標和技術能力方麵的大量的各種各樣的變化因素而定。鑑於諸多的不確定因素,專家們試圖研製出一種在敵人攻防能力和國際政治局勢發生各種可能變化的情況下,都能運行自如的係統。


    當時的係統是由美國平時各種軍用飛機使用的基地組成的,這些飛機除一些重型轟炸機隻使用海外基地作為中間停留基地外,在戰時都要轉往海外基地。那時,考慮的方案大致有這樣四種:靠近敵人的戰時海外基地;戰時海外基地,但與俄國有段距離;美國本土基地,備有空中加油設施;基地設在美國,加油點設在海外中間停留基地。專家們對這四種方案進行了比較。


    在比較這四種基地配置方案中,最關鍵的變量是距離。各個係統在其諸基地到四個關鍵點的距離上是不相同的。這四個關鍵點是:目標點,對敵防禦進行攻擊的最佳進入點,加油點,以及敵人能對我基地發起攻擊點。各個係統由於至該四點的距離不一樣,而造成配置費用也不一樣。由於至各點的距離不同,諸基地係統的布局也不同,它的不同又決定了轟炸機活動半徑和後勤費用的不一樣。同樣,它們也影響到了敵人的防禦配係,從而也影響到飛行中損失的轟炸機數目。它們影響到基地易受攻擊的程度,進而影響到轟炸機在地麵的損失數量。


    在這一分析研究中,除了研究上述因係統空間部署位置而引起的“配置”費用外,還有隨在地理上因氣候、地形不同而變化的“環境”費用、建設費用,以及現有的防空設施等都得到了研討和一併考慮。


    在研討增加飛機活動半徑、突入敵人防區要花多大代價、美國國外設置基地要花多大費用(包括環境費用),以及基地易受攻擊可能造成多大損失的途徑中,地麵加油方案很早就顯示出其優越性,這種優越性表現在後勤費用小和能對對方的攻擊提供防護上。接著,諸方案比較轉向從反麵對係統性能進行論證,就是設法駁倒該方案的優越性,以證實其是否可行。結果證實,在未來各種可能的戰爭條件下,包括蘇聯擁有原子武器的情況下,地麵加油方案都是適應性最強、最牢靠的解決方法。


    這本來是作為一個後勤問題來研究的,但最後卻變成了大戰略的推演。1953年,蘭德公司遞交了其研究報告。指出美國戰略空軍司令部在麵對敵人突然襲擊的情況下是有弱點的,確實影響了美空軍的政策。結果,減少了海外基地的職能,加強了其基地對付攻擊的能力,組建了一個空中警戒係統,還研製成一種續航時間長的飛機。由此所能得出的總的教訓進一步證實了這一警句,即千裏之堤常潰於一穴,一場戰爭失於缺少一顆馬蹄釘。要想成功,大戰略必須建立在可靠的後勤基礎上,建立在對所含空間關係的透徹理解的基礎上。


    美國近年來對應否和怎樣部署mx飛彈的種種考慮,無不受到渾然一體的軍事、後勤和當地政治動機,以及地緣政治觀的影響。1979年6月,卡特總統批準部署這種為第二階段限製戰略武器協定所允許的最大的多彈頭分導重返大氣層運載工具(多彈頭飛彈)。mx飛彈的主要特點在於具備摧毀俄國加固飛彈發射井的威力和命中精度。決定研製這種飛彈是對那些死抱詹姆斯·施萊辛格“打擊軍事力量”戰略的鷹派們的一個讓步。打擊軍事力量戰略要求美國擁有的武器能全麵趕上或超過蘇聯威懾的每一組成部分。早在1974年,施萊辛格就倡儀對一種機動式洲際彈道飛彈進行設計研究。卡特希望利用這一倡議,說服參議院批準第二階段限製戰略武器條約。


    從單純軍事角度看,這種飛彈能摧毀加固發射井,故可成為一種能用以實施首次打擊的武器。這種飛彈隻有用來徹底摧毀蘇聯地麵上的洲際彈道飛彈才有意義,但美國官方將其說成是具有“第二次打擊對方洲際彈道飛彈發射井的能力”,因為,施以先發製人的首次打擊是與美國宣稱的政策相悖的。然而,1977年,第二階段限製戰略武器談判期間(當時mx飛彈是作為一個討價還價的籌碼),卡特的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說mx飛彈是對蘇聯火箭的首要威脅。可是,1979年,mx飛彈成為國內防務論爭的一個焦點,它又被說成是一種第二次打擊武器,布熱津斯基將其說成是具有作出“同樣反應能力”的武器,值得注意的是,1982年4月,麥克喬治·邦迪、喬治·凱南、羅伯特·麥克納馬拉和傑勒德·史密斯四位美國政界元老不得不敦促美國當局宣布將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對於蘇聯的常規侵略,美國將繼續用首先使用“戰場直接支援”核武器作威脅。


    無論用什麽措辭,飛彈擊穿加固的混凝土防護板並摧毀發射井中飛彈的能力,隻有當首先使用時,才能見效。若對俄國的首次打擊實施報復時使用,將隻是摧毀空發射井。一旦發動了首次打擊,有一些對方預定作為打擊目標的洲際彈道飛彈可能會倖存下來,這些飛彈勢必要用來報復對方,這一瘋狂的以牙還牙的角鬥勢必發展成傾其所有,見目標就打。對於任何的核武器襲擊報復,實際上有15分鍾的警報時間,也就是說15分鍾內對方可作出核報復。具備報復時擊毀發射井的能力,對潛在的侵略者構不成威脅。蘇聯無意實施首次打擊,除非其確信能摧毀美國所有的飛彈。如果他們打擊美國所有的飛彈,那麽,是否是發射井就無關緊要了。假如美國一些武器倖存下來,使其對準空發射井,那正中蘇聯人的下懷,然而,美國“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中的另外兩支力量(裝備有飛彈的潛艇和轟炸機)能確保摧毀所有的蘇聯大城市,從而將使蘇聯的首次打擊自取滅亡。據此,如果蘇聯看到盡管整個威懾力量占優勢,美國卻還在部署價值1,000億美元的摧毀飛彈發射井的武器係統,除了認為美國是在準備對蘇聯的陸基洲際彈道飛彈實施先發製人的打擊外,還能想什麽?陸基洲際彈道飛彈占蘇聯核力量的四分之三,而隻占美國核武器的四分之一。在這種情況下,蘇聯人極可能被誘使要其飛彈部隊保持高度戰備,隨時準備發動一場先發製人的打擊。他們將必然傾向於尋求一種能減少其易受打擊的可能性的手段,推行機動式的多點配置方案,部署更多的摧毀發射井的武器,從而導致軍備競賽進一步加劇,導致人們已經意識到的不平衡的危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戰爭地理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美]派屈克·奧利沙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美]派屈克·奧利沙文並收藏戰爭地理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