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的文章做得極為出色,這篇《提案》也是出自他的手筆,從跪拜之禮地微言大義開始講了一通中國歷史傳統。然後再敘述一通民主政治、平等議事的西洋憲政規則,結論隻有一個:認為在國會再行跪拜有悖於整體氛圍,故提議廢除之。當然,廢除的形式是以皇帝開恩為大前提。
這份提案一經宣讀完畢,立刻在場內的200餘人中引起軒然大波,因為這當中除了梁啓超、楊度、徐世昌等少數親信大臣外,其餘人等幾乎對此一無所知。在思想上也未有足夠的準備。
對這份提案,少壯派議員是歡欣鼓舞的。自民智日開、歐風美雨浸淫中國以來,越來越多的年輕才俊開了眼界,見識了這個世道地不同之處,對西洋相對平等、民主、自由的社會存了仰慕之心,對中國傳統禮教地成見亦不免加大了幾分。特別是維新元年以來變革力度的加大,他們對於老大帝國的近代化改造更寄予了深刻的厚望,而在維新元年軍事體製改革中。軍人由於甲冑在身而被豁免跪拜禮節後,這些少壯派議員同樣存了廢除之心。
當然,哪怕是最激進的議員也沒有全盤廢黜跪拜的念頭,他們的意思隻是不希望跪拜得這麽多,這麽頻繁——男兒膝下有黃金,這份尊嚴還是要著力維護地。
但對守舊派議員和官員來說,皇帝的提議儼然有晴天霹靂之感。幹隆帝時,英使馬嘎爾尼就因為單膝跪還是雙膝跪的拜見禮節一事鬧得很不愉快。差點都沒能見到幹隆本人,可見皇家是非常看重此種禮數的——否則怎能顯示我“泱泱天朝大國”的氣度來?
鹹、同以來,因為在軍事上屢遭挫敗,西洋勢力日強,天朝上國讓人家打得滿地找牙,不要說雙膝。就是單膝洋鬼子也不肯了,覲見之時隻代之以五鞠躬的大禮,這在普遍行三鞠躬的西洋禮節中已經算是格外尊隆的待遇,而同治皇帝仍然大感委屈,認為“天下豈能有不跪之臣?”在骨子裏還是異常固執。
沒想到風水輪流轉,皇帝現在居然想著廢除跪拜禮了?雖然現在隻是在國會中廢除,但將來會不會推廣到各省諮議局,再進而推廣到所有議員可以享受這種特權……太多地古板之人憂心忡忡——這豈非君之不君、臣之不臣,上下錯位?
當然,梁啓超現在提出了這份禦案。不用說肯定是皇帝的主意。否則即便再借他們兩個膽子,也未必敢提出這種“大逆不道”的命題來。老頑固們對新軍以“甲冑在身”為理由不跪已經議論紛紛,認為軍隊有“挾武自重”的跡象,現在再在議院中廢除,他們的榆木疙瘩腦袋如何能理解?
“肅靜,肅靜。”麵對下麵交頭接耳,乃至於越來越響的議論聲,張謇開始行使會議主持者地權力,敲擊著手中的槌子,提醒全場人等。
“如要發言,請諸位議員舉手示意,等待批準後唱名,發言時請到會場中心來……”張謇指了指發言席,示意眾人不可在下麵議論,以免壞了規矩。
皇帝在上,議會中人不敢造次,議長大人的權威得到了極大的滿足,整個會場頓時寂靜下來,然後開始有了上舉的手臂——第一次實踐這樣的開會形式,讓所有人都感覺新鮮與好奇。
“出頭椽子首先爛”的古訓是眾人都耳熟能詳的,但守舊派議員在這個方麵的記憶力顯然比新銳派來得更為突出,會場上第一批舉手發言之人全都是新銳派議員,而且是一邊倒的贊同附和聲——君恩浩蕩、憲政改良,凡是能用到地讚譽都按了上去。
守舊派要想發言至少得破除兩個障礙,第一個是對皇帝心意地反對;第二個是對國會議事規則的熟諳。可惜地是,守舊派顯然一時做不到這些,新銳派的人數雖少,但在破除這兩個障礙上展現出來的能力卻遠遠高於守舊派,如果對議員構成情況不熟悉的話,甚至會給人留下新銳當道的第一印象。
絕大多數議員和官員恪守著中庸之道,用好奇、不安甚至看熱鬧的心情注視著台上的演出。一共有七個人發言,其中6位是年紀不滿40的年輕議員,且都是一邊倒地贊同。隻有一位明確提出了反對意見,但他也不是議員,而是一直以性情古板而出名的榮慶。
很顯然,榮慶是一早就知道此事的,也是持有堅定的不贊同態度,但同時也顯而易見這種意見不為皇帝所接受,最最關鍵的是。他不是議員——隻有發言權和建議權,沒有表決權。
“聖上口諭。‘諸位方才的發言皇上都一一留意,既然發言已畢,下麵提請表決’。”
那麽就表決吧——流動投票箱再次流動起來,搜集、登記、統計,在結果出來之前,楊度代表皇帝宣讀了第二號禦案,《關於變更帝國國號的提案》。直截了當地提出,林廣宇準備變“大清帝國”國號為“中華帝國”。
這可是比第一號禦案還要來得震撼地提議,“我大清”自有天下200多年來,何時動過改國號的念頭,現在又不是改朝換代地時候,變革國號,大為不吉,不吉!
老夫子們連連搖頭。個別人的驚恐神色溢於言表,林廣宇在禦座上看得清清楚楚,壓低聲音對楊度說:“楊度,這個議案要通過恐怕難度不小。”
這份提案一經宣讀完畢,立刻在場內的200餘人中引起軒然大波,因為這當中除了梁啓超、楊度、徐世昌等少數親信大臣外,其餘人等幾乎對此一無所知。在思想上也未有足夠的準備。
對這份提案,少壯派議員是歡欣鼓舞的。自民智日開、歐風美雨浸淫中國以來,越來越多的年輕才俊開了眼界,見識了這個世道地不同之處,對西洋相對平等、民主、自由的社會存了仰慕之心,對中國傳統禮教地成見亦不免加大了幾分。特別是維新元年以來變革力度的加大,他們對於老大帝國的近代化改造更寄予了深刻的厚望,而在維新元年軍事體製改革中。軍人由於甲冑在身而被豁免跪拜禮節後,這些少壯派議員同樣存了廢除之心。
當然,哪怕是最激進的議員也沒有全盤廢黜跪拜的念頭,他們的意思隻是不希望跪拜得這麽多,這麽頻繁——男兒膝下有黃金,這份尊嚴還是要著力維護地。
但對守舊派議員和官員來說,皇帝的提議儼然有晴天霹靂之感。幹隆帝時,英使馬嘎爾尼就因為單膝跪還是雙膝跪的拜見禮節一事鬧得很不愉快。差點都沒能見到幹隆本人,可見皇家是非常看重此種禮數的——否則怎能顯示我“泱泱天朝大國”的氣度來?
鹹、同以來,因為在軍事上屢遭挫敗,西洋勢力日強,天朝上國讓人家打得滿地找牙,不要說雙膝。就是單膝洋鬼子也不肯了,覲見之時隻代之以五鞠躬的大禮,這在普遍行三鞠躬的西洋禮節中已經算是格外尊隆的待遇,而同治皇帝仍然大感委屈,認為“天下豈能有不跪之臣?”在骨子裏還是異常固執。
沒想到風水輪流轉,皇帝現在居然想著廢除跪拜禮了?雖然現在隻是在國會中廢除,但將來會不會推廣到各省諮議局,再進而推廣到所有議員可以享受這種特權……太多地古板之人憂心忡忡——這豈非君之不君、臣之不臣,上下錯位?
當然,梁啓超現在提出了這份禦案。不用說肯定是皇帝的主意。否則即便再借他們兩個膽子,也未必敢提出這種“大逆不道”的命題來。老頑固們對新軍以“甲冑在身”為理由不跪已經議論紛紛,認為軍隊有“挾武自重”的跡象,現在再在議院中廢除,他們的榆木疙瘩腦袋如何能理解?
“肅靜,肅靜。”麵對下麵交頭接耳,乃至於越來越響的議論聲,張謇開始行使會議主持者地權力,敲擊著手中的槌子,提醒全場人等。
“如要發言,請諸位議員舉手示意,等待批準後唱名,發言時請到會場中心來……”張謇指了指發言席,示意眾人不可在下麵議論,以免壞了規矩。
皇帝在上,議會中人不敢造次,議長大人的權威得到了極大的滿足,整個會場頓時寂靜下來,然後開始有了上舉的手臂——第一次實踐這樣的開會形式,讓所有人都感覺新鮮與好奇。
“出頭椽子首先爛”的古訓是眾人都耳熟能詳的,但守舊派議員在這個方麵的記憶力顯然比新銳派來得更為突出,會場上第一批舉手發言之人全都是新銳派議員,而且是一邊倒的贊同附和聲——君恩浩蕩、憲政改良,凡是能用到地讚譽都按了上去。
守舊派要想發言至少得破除兩個障礙,第一個是對皇帝心意地反對;第二個是對國會議事規則的熟諳。可惜地是,守舊派顯然一時做不到這些,新銳派的人數雖少,但在破除這兩個障礙上展現出來的能力卻遠遠高於守舊派,如果對議員構成情況不熟悉的話,甚至會給人留下新銳當道的第一印象。
絕大多數議員和官員恪守著中庸之道,用好奇、不安甚至看熱鬧的心情注視著台上的演出。一共有七個人發言,其中6位是年紀不滿40的年輕議員,且都是一邊倒地贊同。隻有一位明確提出了反對意見,但他也不是議員,而是一直以性情古板而出名的榮慶。
很顯然,榮慶是一早就知道此事的,也是持有堅定的不贊同態度,但同時也顯而易見這種意見不為皇帝所接受,最最關鍵的是。他不是議員——隻有發言權和建議權,沒有表決權。
“聖上口諭。‘諸位方才的發言皇上都一一留意,既然發言已畢,下麵提請表決’。”
那麽就表決吧——流動投票箱再次流動起來,搜集、登記、統計,在結果出來之前,楊度代表皇帝宣讀了第二號禦案,《關於變更帝國國號的提案》。直截了當地提出,林廣宇準備變“大清帝國”國號為“中華帝國”。
這可是比第一號禦案還要來得震撼地提議,“我大清”自有天下200多年來,何時動過改國號的念頭,現在又不是改朝換代地時候,變革國號,大為不吉,不吉!
老夫子們連連搖頭。個別人的驚恐神色溢於言表,林廣宇在禦座上看得清清楚楚,壓低聲音對楊度說:“楊度,這個議案要通過恐怕難度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