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周學熙竄起太快?這差事辦得很得力嘛!看來也是個妙人。今後工商、財政大有配合之處,有周學熙坐鎮,足保無憂。
那麽,周學熙真是神機妙算、未卜先知麽?非也!在做出幣製改革決定後,林廣宇大致就料到載澤的窘境,但他也不想點破,免得載澤麵上難堪。而是預先發了電報給周學熙,讓他妥加勘察。務必辦妥。周、鐵兩人原本重點是去採購重工、軍工裝備的,接到皇帝的密電,不敢怠慢,前後費了半個多月的時候,終於將印鈔機一事辦成。
周學熙在回電中奏道:“此為德國新法印鈔機,一晝夜單機可印刷單一版式鈔票逾8萬張,堪稱神速;所印鈔票邊緣整齊、圖案精美。層次分明,偽造不易,兼之德人採用最新技術,在鈔票紙樣中加入水印,無光時,鈔票與其餘無異,一旦透光視之,則水印赫然在目……”
這樣一來。不惟林廣宇“聖心大悅”,載澤也是如釋重負,幣製改革總算能夠按照日程積極推進。
九月二十五,也就是資政院正式會議的前五天,幣製改革的成果公開發行,當然。近水樓台地則是在京的大小官僚與先期到達地議員。
新銀元俗稱“維新重寶”,印鑄精美、立體感強烈、成色足,扔在商家用來檢驗銀元成色的厚木板上時鏗然作響,音色純正。新紙幣俗稱“維新紙鈔”,百元圖案為努爾哈赤,五十元圖案為皇太極,十元、五元分別為康熙和幹隆兩帝,印量最大的一元票則是林廣宇本人,票麵挺括、圖案立體感強烈,兼之還有水印效果。引來了嘖嘖稱讚。中外媒體一致予以了肯定和好評。
雖然皇帝和財政大臣都已經將“廢兩改元”作為幣製改革的既定方針,但事情千頭萬緒。幣製改革千難萬險,在開頭並不需要予以明文規定,隻是輕描淡寫地一句:“今後廢除庫平兩製度,各省解部之款、財政預算調整之據皆以維新銀元為準,便虛本位為實體本位。”
這種沒有貿然提出“廢兩改元”而代之以用維新銀元過渡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削弱了反對聲浪,因為統一國家幣製是幣製改革最基本的目標,即便反對廢兩改元之人也不能無視之一目的,改虛位本位為實體本位,本質上方便了折算,方便了計算,這種好處也是人所共知地。至於全體接受後能否通過新銀元這一實在新載體換成“廢兩改元”的政策,則是後續工作,原也不必著急。
由於新銀元是與一籃子國際貨幣掛鉤的,它的發行量也非常有特色。
帝國銀行一共擁有的黃金折合新銀元一共5000萬元,按照25%的權重,維新銀元一共可發行2億元,而其餘權重的國際貨幣則由聘請自各國的幣製改革顧問分別簽字,通過平準貸款予以確保,用國際公信力保證帝國銀行新發行地貨幣完全是準備充足後發行。
事實上,當時各國發行貨幣的準備金都是與實際貨幣發行量存在槓桿比例,因為貨幣持有者不會全部將所持有的貨幣到中央銀行擠兌要求換成貴金屬(那樣經濟活動就完全崩潰了),一般準備1元的準備金可以發行3~8元的貨幣而不必擔心出現金融危機。
原本幣製改革中英美各國的幣製顧問也如此勸說中國採用這種方式發行,但林廣宇考慮再三,還是拒絕了槓桿比例地誘惑。
皇帝心裏很清楚,按照目前的準備金水平,不要說2億,就是發行10億都不會造成通貨膨脹,但作為一項最初的改革,保證幣製穩定比獲取超額鑄幣稅重要的多。清廷過去為了解決財政困難經常發行大銅元,同樣分量的銅幣貨幣量從當十、當二十一直到發展當五十還嫌不足,民間對任何新貨幣的發行都帶有疑慮。不破除這種疑慮,新貨幣的推行就會阻力重重,也同樣會影響幣製改革的後續展開。表麵上看維持1:1的貨幣發行準備金而不放大是一種迂闊的行為,實際上卻是取信於民地更好形式。
在這2億元維新重寶發行後,相同數量地維新紙幣也隨之發行,數額同樣也是2億元,亦即每一元紙幣都可以兌換成為鑄幣,這中間的槓桿放大係數同樣以信用問題而為皇帝所捨棄。
按照《國幣條例》地規定,新的維新重寶和維新紙幣是一一對應的兌換主體,任何手持其中形式之一的人都可以將其兌換成為另一種形式。其中,維新重寶兌換成紙幣時不收手續費,維新紙幣兌換成維新重寶時收取1%的水費(最低不少於1分),這種單方麵收取收費的目的就在於鼓勵使用紙幣。
為了鼓勵國幣的使用與推廣,按照《國幣條例》的規定,自發行之日起,維新貨幣可以自由流通與市;自發行次月起,朝廷官員官俸、禁衛軍軍餉一律用維新貨幣予以發放,推廣流通,任何人不得拒收;自維新三年起,所有京畿、直隸商民必須以維新貨幣繳稅,原有的銀錠、銀元、鷹洋都需要折算成為維新貨幣後方可完稅。
在維新貨幣剛剛發行的時候,載澤著實捏了一把汗,生怕出現商民拒收,流通不暢的局麵,但事實結果讓人大跌眼鏡。首期100萬元貨幣發行下去後,市麵上壓根不見新貨幣的蹤影,那些持有新貨幣的官員、官兵早就為熟識之人團團包圍,千方百計欲求一枚新的維新重寶。在黑市上,標價一元的維新重寶能叫賣到3元甚至更高的水平。標號為甲000001的各麵子紙幣也為人買去收藏,一時間竟然是有價無市的局麵。
那麽,周學熙真是神機妙算、未卜先知麽?非也!在做出幣製改革決定後,林廣宇大致就料到載澤的窘境,但他也不想點破,免得載澤麵上難堪。而是預先發了電報給周學熙,讓他妥加勘察。務必辦妥。周、鐵兩人原本重點是去採購重工、軍工裝備的,接到皇帝的密電,不敢怠慢,前後費了半個多月的時候,終於將印鈔機一事辦成。
周學熙在回電中奏道:“此為德國新法印鈔機,一晝夜單機可印刷單一版式鈔票逾8萬張,堪稱神速;所印鈔票邊緣整齊、圖案精美。層次分明,偽造不易,兼之德人採用最新技術,在鈔票紙樣中加入水印,無光時,鈔票與其餘無異,一旦透光視之,則水印赫然在目……”
這樣一來。不惟林廣宇“聖心大悅”,載澤也是如釋重負,幣製改革總算能夠按照日程積極推進。
九月二十五,也就是資政院正式會議的前五天,幣製改革的成果公開發行,當然。近水樓台地則是在京的大小官僚與先期到達地議員。
新銀元俗稱“維新重寶”,印鑄精美、立體感強烈、成色足,扔在商家用來檢驗銀元成色的厚木板上時鏗然作響,音色純正。新紙幣俗稱“維新紙鈔”,百元圖案為努爾哈赤,五十元圖案為皇太極,十元、五元分別為康熙和幹隆兩帝,印量最大的一元票則是林廣宇本人,票麵挺括、圖案立體感強烈,兼之還有水印效果。引來了嘖嘖稱讚。中外媒體一致予以了肯定和好評。
雖然皇帝和財政大臣都已經將“廢兩改元”作為幣製改革的既定方針,但事情千頭萬緒。幣製改革千難萬險,在開頭並不需要予以明文規定,隻是輕描淡寫地一句:“今後廢除庫平兩製度,各省解部之款、財政預算調整之據皆以維新銀元為準,便虛本位為實體本位。”
這種沒有貿然提出“廢兩改元”而代之以用維新銀元過渡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削弱了反對聲浪,因為統一國家幣製是幣製改革最基本的目標,即便反對廢兩改元之人也不能無視之一目的,改虛位本位為實體本位,本質上方便了折算,方便了計算,這種好處也是人所共知地。至於全體接受後能否通過新銀元這一實在新載體換成“廢兩改元”的政策,則是後續工作,原也不必著急。
由於新銀元是與一籃子國際貨幣掛鉤的,它的發行量也非常有特色。
帝國銀行一共擁有的黃金折合新銀元一共5000萬元,按照25%的權重,維新銀元一共可發行2億元,而其餘權重的國際貨幣則由聘請自各國的幣製改革顧問分別簽字,通過平準貸款予以確保,用國際公信力保證帝國銀行新發行地貨幣完全是準備充足後發行。
事實上,當時各國發行貨幣的準備金都是與實際貨幣發行量存在槓桿比例,因為貨幣持有者不會全部將所持有的貨幣到中央銀行擠兌要求換成貴金屬(那樣經濟活動就完全崩潰了),一般準備1元的準備金可以發行3~8元的貨幣而不必擔心出現金融危機。
原本幣製改革中英美各國的幣製顧問也如此勸說中國採用這種方式發行,但林廣宇考慮再三,還是拒絕了槓桿比例地誘惑。
皇帝心裏很清楚,按照目前的準備金水平,不要說2億,就是發行10億都不會造成通貨膨脹,但作為一項最初的改革,保證幣製穩定比獲取超額鑄幣稅重要的多。清廷過去為了解決財政困難經常發行大銅元,同樣分量的銅幣貨幣量從當十、當二十一直到發展當五十還嫌不足,民間對任何新貨幣的發行都帶有疑慮。不破除這種疑慮,新貨幣的推行就會阻力重重,也同樣會影響幣製改革的後續展開。表麵上看維持1:1的貨幣發行準備金而不放大是一種迂闊的行為,實際上卻是取信於民地更好形式。
在這2億元維新重寶發行後,相同數量地維新紙幣也隨之發行,數額同樣也是2億元,亦即每一元紙幣都可以兌換成為鑄幣,這中間的槓桿放大係數同樣以信用問題而為皇帝所捨棄。
按照《國幣條例》地規定,新的維新重寶和維新紙幣是一一對應的兌換主體,任何手持其中形式之一的人都可以將其兌換成為另一種形式。其中,維新重寶兌換成紙幣時不收手續費,維新紙幣兌換成維新重寶時收取1%的水費(最低不少於1分),這種單方麵收取收費的目的就在於鼓勵使用紙幣。
為了鼓勵國幣的使用與推廣,按照《國幣條例》的規定,自發行之日起,維新貨幣可以自由流通與市;自發行次月起,朝廷官員官俸、禁衛軍軍餉一律用維新貨幣予以發放,推廣流通,任何人不得拒收;自維新三年起,所有京畿、直隸商民必須以維新貨幣繳稅,原有的銀錠、銀元、鷹洋都需要折算成為維新貨幣後方可完稅。
在維新貨幣剛剛發行的時候,載澤著實捏了一把汗,生怕出現商民拒收,流通不暢的局麵,但事實結果讓人大跌眼鏡。首期100萬元貨幣發行下去後,市麵上壓根不見新貨幣的蹤影,那些持有新貨幣的官員、官兵早就為熟識之人團團包圍,千方百計欲求一枚新的維新重寶。在黑市上,標價一元的維新重寶能叫賣到3元甚至更高的水平。標號為甲000001的各麵子紙幣也為人買去收藏,一時間竟然是有價無市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