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條陳後還不算,張之洞地姐夫鹿傳霖還親自拜見了徐世昌。和盤托出詳情。他雖比張之洞還要大一歲,但身體眼見要強得多。
知道消息後徐世昌大驚:“皇上平日一口一口張師傅,雖然未曾受業且多謙恭之語。但‘師傅’二字畢竟滿朝文武都是知曉地,如何能不算數?得奏明皇上去探視,否則外界還以為皇上如此無情,亦不遵師道。連帶我們亦要跟著挨罵……”
鹿傳霖心裏很矛盾,他來徐世昌府上通報這件事就猶豫了許久,拖不下去才上門。以張之洞的身分地位。臨終前該有皇帝親往視疾之舉,否則麵上就不好看。但按自古以來的經驗,一旦皇帝真地親臨視疾,病人之病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再好起來的。他既是張之洞多年好友,亦是親戚,何嚐不想對方再拖些時日?
看他猶豫,徐世昌忙道:“這事明天我會奏明皇上。無論如何,這趟必須去。否則史官刀筆鑿鑿,連我等都是鞭撻之人。”
文人最怕身後罵名,見他這麽說,鹿傳霖便點頭應允。所以才有奏事之舉。亦才有王商先打頭站的道理——張之洞既正兒八經地上了摺子,皇帝不能不有個回應。是故王商一到張府便宣讀旨意。張之洞病得如此厲害是不可能接旨的,其長子張權跪地代接。
“軍機大臣、大學士張之洞公忠體國,夙夜勤勞,茲因久病未痊,朕心時深念,著再行賞假,毋庸拘定日期,安心療養,病痊即行銷假入值,賞給人參二兩,俾資調攝,所謂開去差缺之處,著勿庸議。欽此!”這道聖旨也是大有講究,表麵上看皇帝還指望張之洞能夠再行入值軍機處多少有些過分,但實際是在宣揚一種企望病人痊癒的心情——朕還指望你繼續效力呢,而後一句“勿庸議”亦是對大臣的肯定之詞。
那顆野山參交給了張權,醫生看得兩眼發直,從未見過這麽好地人參,直讚嘆皇恩浩蕩,但卻不得不遺憾告訴眾人:“張中堂藥石罔效,拖一天便是一天了,再好的人參也不濟事,若是再早兩年服用,倒可能有所起色。”這話說得滴水不漏,可兩年前張南皮身體矯健,哪想到會有今日?
在王商宣旨、問疾的前一天夜裏,張之洞也深知自己病情嚴重,已在吩咐人寫遺囑,執筆之人是他兩個得意門生,出身於兩湖書院。自科舉廢除之後,從理論上說,大臣除非是直接授學,否則已無師徒之道援引,張南皮最重視的便是他在湖廣任上的幾個學生。
“大意我已有了。”張之洞氣喘籲籲,每說一個字都要耗盡所剩無幾的精力,“大意如此——平生以不樹黨援、不植生產自勵,餘無他念,惟時局艱難,民窮財盡,唯願皇上廣開言路、發憤日新,所有應革損益之端,務審先後緩急序。這一句很要緊!你們懂我意思不?
“恩師是不是說新政維新不可操之過急,一定要按部就班來?”
“正是如此!”張之洞繼續說下去,“滿漢視為一體,內外必須兼籌。理財以養民為本,守祖宗永不加賦之規,教戰以明恥為先,無忘古人不自焚之戒。”
禁衛軍的建立和國防部的軍權集中張之洞並不以為然,以為中央手伸得過長,違背了“同治”之道,但他亦恪守君臣之分,對皇帝一力堅持之事不會死命反對。
他說一句,兩個學生就寫一句,一邊寫,一邊悄悄擦眼淚。
“大勢遽變,急公奉上者日多,尤願登進正直廉潔之士,凡貪婪好利者,概從屏除。庶幾正氣日伸、吏治日新、國本自固。”最近連續清掃兩個貪汙集團,雖對盛宣懷張之洞不無惺惺相惜之意,亦認為此人有幾分真本事,但他終究是清流出身,雖已轉為洋務巨擎,對貪汙受賄仍是深惡痛絕,即便不像岑春煊那樣以懲治貪官為己任,但看官員他還是首重一個“德”字,操行差者他亦恥與其為伍。
—
就在王商抵張府之時,閑廢二十年、亦是多年老友地陳寶琛前來探望(若無林廣宇,則宣統立,而陳該為帝師)。
“我有樁心事,本想在皇上視疾之時麵陳,但瞧現在這模樣,今日不知明日事,還是先在遺疏中敘了,將來也有個說法。”一邊說,一邊手哆哆嗦嗦地在枕頭邊掏,一雙手幹癟、蠟黃,活像枯幹了的樹皮。陳寶琛深知對方平素喜歡在看書時用手抓蜜餞吃,那時何等靈活、圓潤,現在居然這般模樣,不禁悲從中來、放聲大哭。
掏弄了半天,張南皮終於將昨日兩個學生擬就的稿子取了出來,遞給陳寶琛。
“韜庵!這是我兩個學生擬就的,雖然學問已算出類拔萃,功底亦屬紮實,但較起你來,仍不到十分之一,便替我改動幾處。”
陳寶琛忍著淚,輕聲答道:“好。”
看著對方磨墨提筆、斟酌文字地模樣,張之洞忽地笑出聲來:“又想起舊歲年少,在詞林中意氣風發的光景。隻不過歲月蹉跎,你我皆是白首相間……”
年歲大了,便愛回憶從前,張之洞如此,陳寶琛亦如此。隻是英雄遲暮,壯誌未酬!
一路念下來均無異議,但念到“臣秉性庸愚,毫無學術,遭奉先朝特達之知,殿試對策,指陳時政,拔置上第,備員詞館,洊升內閣學士”時,張南皮開口:“‘特達之知’四字雖極扼要,但太過簡略,似乎該有個交代。”
知道消息後徐世昌大驚:“皇上平日一口一口張師傅,雖然未曾受業且多謙恭之語。但‘師傅’二字畢竟滿朝文武都是知曉地,如何能不算數?得奏明皇上去探視,否則外界還以為皇上如此無情,亦不遵師道。連帶我們亦要跟著挨罵……”
鹿傳霖心裏很矛盾,他來徐世昌府上通報這件事就猶豫了許久,拖不下去才上門。以張之洞的身分地位。臨終前該有皇帝親往視疾之舉,否則麵上就不好看。但按自古以來的經驗,一旦皇帝真地親臨視疾,病人之病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再好起來的。他既是張之洞多年好友,亦是親戚,何嚐不想對方再拖些時日?
看他猶豫,徐世昌忙道:“這事明天我會奏明皇上。無論如何,這趟必須去。否則史官刀筆鑿鑿,連我等都是鞭撻之人。”
文人最怕身後罵名,見他這麽說,鹿傳霖便點頭應允。所以才有奏事之舉。亦才有王商先打頭站的道理——張之洞既正兒八經地上了摺子,皇帝不能不有個回應。是故王商一到張府便宣讀旨意。張之洞病得如此厲害是不可能接旨的,其長子張權跪地代接。
“軍機大臣、大學士張之洞公忠體國,夙夜勤勞,茲因久病未痊,朕心時深念,著再行賞假,毋庸拘定日期,安心療養,病痊即行銷假入值,賞給人參二兩,俾資調攝,所謂開去差缺之處,著勿庸議。欽此!”這道聖旨也是大有講究,表麵上看皇帝還指望張之洞能夠再行入值軍機處多少有些過分,但實際是在宣揚一種企望病人痊癒的心情——朕還指望你繼續效力呢,而後一句“勿庸議”亦是對大臣的肯定之詞。
那顆野山參交給了張權,醫生看得兩眼發直,從未見過這麽好地人參,直讚嘆皇恩浩蕩,但卻不得不遺憾告訴眾人:“張中堂藥石罔效,拖一天便是一天了,再好的人參也不濟事,若是再早兩年服用,倒可能有所起色。”這話說得滴水不漏,可兩年前張南皮身體矯健,哪想到會有今日?
在王商宣旨、問疾的前一天夜裏,張之洞也深知自己病情嚴重,已在吩咐人寫遺囑,執筆之人是他兩個得意門生,出身於兩湖書院。自科舉廢除之後,從理論上說,大臣除非是直接授學,否則已無師徒之道援引,張南皮最重視的便是他在湖廣任上的幾個學生。
“大意我已有了。”張之洞氣喘籲籲,每說一個字都要耗盡所剩無幾的精力,“大意如此——平生以不樹黨援、不植生產自勵,餘無他念,惟時局艱難,民窮財盡,唯願皇上廣開言路、發憤日新,所有應革損益之端,務審先後緩急序。這一句很要緊!你們懂我意思不?
“恩師是不是說新政維新不可操之過急,一定要按部就班來?”
“正是如此!”張之洞繼續說下去,“滿漢視為一體,內外必須兼籌。理財以養民為本,守祖宗永不加賦之規,教戰以明恥為先,無忘古人不自焚之戒。”
禁衛軍的建立和國防部的軍權集中張之洞並不以為然,以為中央手伸得過長,違背了“同治”之道,但他亦恪守君臣之分,對皇帝一力堅持之事不會死命反對。
他說一句,兩個學生就寫一句,一邊寫,一邊悄悄擦眼淚。
“大勢遽變,急公奉上者日多,尤願登進正直廉潔之士,凡貪婪好利者,概從屏除。庶幾正氣日伸、吏治日新、國本自固。”最近連續清掃兩個貪汙集團,雖對盛宣懷張之洞不無惺惺相惜之意,亦認為此人有幾分真本事,但他終究是清流出身,雖已轉為洋務巨擎,對貪汙受賄仍是深惡痛絕,即便不像岑春煊那樣以懲治貪官為己任,但看官員他還是首重一個“德”字,操行差者他亦恥與其為伍。
—
就在王商抵張府之時,閑廢二十年、亦是多年老友地陳寶琛前來探望(若無林廣宇,則宣統立,而陳該為帝師)。
“我有樁心事,本想在皇上視疾之時麵陳,但瞧現在這模樣,今日不知明日事,還是先在遺疏中敘了,將來也有個說法。”一邊說,一邊手哆哆嗦嗦地在枕頭邊掏,一雙手幹癟、蠟黃,活像枯幹了的樹皮。陳寶琛深知對方平素喜歡在看書時用手抓蜜餞吃,那時何等靈活、圓潤,現在居然這般模樣,不禁悲從中來、放聲大哭。
掏弄了半天,張南皮終於將昨日兩個學生擬就的稿子取了出來,遞給陳寶琛。
“韜庵!這是我兩個學生擬就的,雖然學問已算出類拔萃,功底亦屬紮實,但較起你來,仍不到十分之一,便替我改動幾處。”
陳寶琛忍著淚,輕聲答道:“好。”
看著對方磨墨提筆、斟酌文字地模樣,張之洞忽地笑出聲來:“又想起舊歲年少,在詞林中意氣風發的光景。隻不過歲月蹉跎,你我皆是白首相間……”
年歲大了,便愛回憶從前,張之洞如此,陳寶琛亦如此。隻是英雄遲暮,壯誌未酬!
一路念下來均無異議,但念到“臣秉性庸愚,毫無學術,遭奉先朝特達之知,殿試對策,指陳時政,拔置上第,備員詞館,洊升內閣學士”時,張南皮開口:“‘特達之知’四字雖極扼要,但太過簡略,似乎該有個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