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陣幽香飄過,星雨悄無聲息出現在穆恬身邊,道:“表哥休要憂煩,小妹願為兄籌謀退敵之策。”
穆恬喜道:“許久不見妹妹,你去哪裏了?”他仔細打量星雨,發現她比以前瘦多了,眼神清澈深邃,含蓄內斂,完全不同於以往咄咄逼人的熱切。星雨整個人從氣質上都改變了,不禁咄咄稱奇。
星雨道:“經過那麽多挫折之後,我至少明白了一個道理,是我以前太天真了,個人的力量再強,也不可能和一個國家的力量相對抗,還有,依靠別人不如依靠自己。武術不過小道而已,我已棄武從文,最近研習縱橫之學,頗有些心得呢。”
穆恬苦笑道:“軍國大事,豈是兒戲?再說你一介女流之輩,能有多少見識?”
星雨不樂道:“表哥便是瞧不起人!我且問你,若是我有辦法退這三路強敵,另為你爭取到四路強援,你如何謝我?”
穆恬自是不信,不以為然道:“妹妹說得輕巧,戰爭打了這麽久了,強援固不可待,退敵亦乏良策。若果真如你所言,隨你要什麽都行。”
星雨見穆恬沒有一絲嚴肅神情,不禁惱怒,拂袖而起,轉身就走。穆恬忙陪笑攔住。
星雨肅容責道:“軍國大事,豈容兒戲?看來將軍也不過是說說而已,明明禍不旋踵,卻偏偏作出這種輕浮語氣,如此慢待進諫之人,心意不誠若斯,莫怪士人裹足不前,也難怪落到如今這樣困厄的境地。這樣整日愁嘆,難道等著天雷落下打死敵人麽!”語氣激憤,連稱呼都變了。
穆恬聞言大驚,長揖稱謝,道:“妹妹責備的是,一向隻以為小妹勤修武道,不意竟有如此胸襟見識,勝我輩鬚眉男兒多矣,願聞良謀。”
星雨這才道:“我願為哥哥走上一遭,內則結連張靜齋、阮香兩家為羽翼,說動他們出兵救柴州,外則勸誘南蠻酋長發兵襲擾屏蘭之後,另外我要說動唐琪退兵,而且以為我柴州援助,此乃第四路強援,兼且退去一路強敵。要對付星晴也自不難。隻消一條反間計。我將使人散布流言於屏蘭,言道星晴擁兵自重,借戰功以矜誇,欲行廢立之事,屏蘭王必然心生疑忌,召回星晴,如此又解去一路。等我四路援兵一到,屏蘭兵再退,井麟所率懷州軍必不敢冒險輕進,不戰而自退矣。”
穆恬憂心忡忡搖頭道:“怕沒那麽便宜,張靜齋、阮香都在北方有戰事,能抽調的兵力不多,兩家又是死敵,如何便肯同時發兵救我柴州?唐琪正欲借攻我柴州以立威,如今節節得勝,如何便肯罷兵且為我之援?我聞南蠻之人素無信義,不可以託付大事,若是其見我有機可乘,如何可以信任他們不會出兵反而攻我?散布謠言確實一個不錯的法子,但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何況星晴與屏蘭王乃是骨肉至親,能起到多少效果很難說。隻要屏蘭兵不退,懷州軍自然不會退卻,還是於事無補。妹妹有何良策說得這樣篤定?”
星雨道:“你一個大男人家說出這種喪氣話來也不怕被人恥笑,談判當隨機應變,哪有定製?便有計謀也不可泄露,豈不聞“隔牆有耳”?我們現在就是要利用一切條件度過眼下的難關,隻要柴州還是你穆家的,還怕沒有報仇的機會麽?”
穆恬赧顏道:“多些妹妹指教,人道‘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信哉斯言!妹妹今後可為我軍師。”
星雨道:“這話留待我解了柴州之圍再說罷。隻願哥哥到時候不要過河抽板才好。”
穆恬色變道:“妹妹以我為何許人耶?”以手指天立誓道:“若違今日之言,叫我萬箭穿心而死!”
星雨這才收拾行裝,放心起行。
聖京,張靜齋沒想到柴州居然派遣一個女子做使者,頗有幾分不喜,再加上知道是為柴州做說客的,言語中便難免帶些骨頭,禮節也輕慢了許多。
星雨見張靜齋不把她放在心上,心想這種人必得以言語相激才能引起他的重視,便自嘆道:“可惜啊可惜!”
張靜齋明知道對方是用激將法,還是忍不住問道:“有何可惜?”
星雨露出一副鄙夷不屑的神情道:“妾乃蠻夷鄙陋之人,竊聞大將軍有王佐之才,胸懷包容四海之誌,禮賢下士,是個真英雄,本想為大將軍言天下事,不想今日一見,也不過是個徒有虛名的膚淺之輩,不足以論大事。既是這樣,妾請告退。”
張靜齋聽了這番話,精神反而一振,不禁仔細打量了一遍這個敢當麵給他好看的女使者,那一身奇特的服飾表明她並非漢人。“非常之人做非常之事”,張靜齋腦子裏浮現出了這麽一句話。他馬上改了一副笑麵孔,吩咐侍者上茶,道:“張某不才,忝居大位,時常惶恐,如今天下紛亂,諸侯紛爭,張某不能伸張朝廷大義於天下,致使兵連禍結,幹戈不息,願姑娘有以教我。”
星雨淡淡一笑,讓張靜齋摸不透她的深淺,緩緩道:“大將軍過謙了,惶恐的該是小女子才對。”
兩人又遜讓一陣,星雨才進入主題,款款言道:“向聞大將軍整雲州之兵,鼓行而南,巧取聖京,蠶食燕州,擊破諸侯聯盟,又向東攻入靈州,滅阮繼周,打破大周多年僵局,武功之盛可稱登峰造極,大將軍占三州之地,居天下腹心,扼要害關隘,屈己待人,折節求士,地不可謂不廣,人才不可謂不盛,人皆以為大將軍挾天子以令諸侯,必然趁機席捲天下,但是近兩年來先撤出靈州,雖勝猶敗,繼而兵鋒挫於興城,近日又聞異族在雲州反叛,已呈烽火燎原之勢,外患未消,朝廷復有公卿大臣欲謀將軍於內,此誠大將軍危急之時也,亦是眾謀臣武將效命之秋。然而蘇平逞一己私智專好攻伐於外,荀劉輩但知眼前之事,皆不能為大將軍長遠之計打算,竊為大將軍憂之。想大將軍在雲州之時,兵不過數萬,地不過數城,何等意氣風發,何以有今日規模之後反而束手束腳?依賤妾愚見,關鍵在於大將軍但知挾製天子,惜在不知如何使用這個王牌,而大將軍手下謀士眾多竟思慮不及於此,實在可惜可嘆。”
穆恬喜道:“許久不見妹妹,你去哪裏了?”他仔細打量星雨,發現她比以前瘦多了,眼神清澈深邃,含蓄內斂,完全不同於以往咄咄逼人的熱切。星雨整個人從氣質上都改變了,不禁咄咄稱奇。
星雨道:“經過那麽多挫折之後,我至少明白了一個道理,是我以前太天真了,個人的力量再強,也不可能和一個國家的力量相對抗,還有,依靠別人不如依靠自己。武術不過小道而已,我已棄武從文,最近研習縱橫之學,頗有些心得呢。”
穆恬苦笑道:“軍國大事,豈是兒戲?再說你一介女流之輩,能有多少見識?”
星雨不樂道:“表哥便是瞧不起人!我且問你,若是我有辦法退這三路強敵,另為你爭取到四路強援,你如何謝我?”
穆恬自是不信,不以為然道:“妹妹說得輕巧,戰爭打了這麽久了,強援固不可待,退敵亦乏良策。若果真如你所言,隨你要什麽都行。”
星雨見穆恬沒有一絲嚴肅神情,不禁惱怒,拂袖而起,轉身就走。穆恬忙陪笑攔住。
星雨肅容責道:“軍國大事,豈容兒戲?看來將軍也不過是說說而已,明明禍不旋踵,卻偏偏作出這種輕浮語氣,如此慢待進諫之人,心意不誠若斯,莫怪士人裹足不前,也難怪落到如今這樣困厄的境地。這樣整日愁嘆,難道等著天雷落下打死敵人麽!”語氣激憤,連稱呼都變了。
穆恬聞言大驚,長揖稱謝,道:“妹妹責備的是,一向隻以為小妹勤修武道,不意竟有如此胸襟見識,勝我輩鬚眉男兒多矣,願聞良謀。”
星雨這才道:“我願為哥哥走上一遭,內則結連張靜齋、阮香兩家為羽翼,說動他們出兵救柴州,外則勸誘南蠻酋長發兵襲擾屏蘭之後,另外我要說動唐琪退兵,而且以為我柴州援助,此乃第四路強援,兼且退去一路強敵。要對付星晴也自不難。隻消一條反間計。我將使人散布流言於屏蘭,言道星晴擁兵自重,借戰功以矜誇,欲行廢立之事,屏蘭王必然心生疑忌,召回星晴,如此又解去一路。等我四路援兵一到,屏蘭兵再退,井麟所率懷州軍必不敢冒險輕進,不戰而自退矣。”
穆恬憂心忡忡搖頭道:“怕沒那麽便宜,張靜齋、阮香都在北方有戰事,能抽調的兵力不多,兩家又是死敵,如何便肯同時發兵救我柴州?唐琪正欲借攻我柴州以立威,如今節節得勝,如何便肯罷兵且為我之援?我聞南蠻之人素無信義,不可以託付大事,若是其見我有機可乘,如何可以信任他們不會出兵反而攻我?散布謠言確實一個不錯的法子,但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何況星晴與屏蘭王乃是骨肉至親,能起到多少效果很難說。隻要屏蘭兵不退,懷州軍自然不會退卻,還是於事無補。妹妹有何良策說得這樣篤定?”
星雨道:“你一個大男人家說出這種喪氣話來也不怕被人恥笑,談判當隨機應變,哪有定製?便有計謀也不可泄露,豈不聞“隔牆有耳”?我們現在就是要利用一切條件度過眼下的難關,隻要柴州還是你穆家的,還怕沒有報仇的機會麽?”
穆恬赧顏道:“多些妹妹指教,人道‘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信哉斯言!妹妹今後可為我軍師。”
星雨道:“這話留待我解了柴州之圍再說罷。隻願哥哥到時候不要過河抽板才好。”
穆恬色變道:“妹妹以我為何許人耶?”以手指天立誓道:“若違今日之言,叫我萬箭穿心而死!”
星雨這才收拾行裝,放心起行。
聖京,張靜齋沒想到柴州居然派遣一個女子做使者,頗有幾分不喜,再加上知道是為柴州做說客的,言語中便難免帶些骨頭,禮節也輕慢了許多。
星雨見張靜齋不把她放在心上,心想這種人必得以言語相激才能引起他的重視,便自嘆道:“可惜啊可惜!”
張靜齋明知道對方是用激將法,還是忍不住問道:“有何可惜?”
星雨露出一副鄙夷不屑的神情道:“妾乃蠻夷鄙陋之人,竊聞大將軍有王佐之才,胸懷包容四海之誌,禮賢下士,是個真英雄,本想為大將軍言天下事,不想今日一見,也不過是個徒有虛名的膚淺之輩,不足以論大事。既是這樣,妾請告退。”
張靜齋聽了這番話,精神反而一振,不禁仔細打量了一遍這個敢當麵給他好看的女使者,那一身奇特的服飾表明她並非漢人。“非常之人做非常之事”,張靜齋腦子裏浮現出了這麽一句話。他馬上改了一副笑麵孔,吩咐侍者上茶,道:“張某不才,忝居大位,時常惶恐,如今天下紛亂,諸侯紛爭,張某不能伸張朝廷大義於天下,致使兵連禍結,幹戈不息,願姑娘有以教我。”
星雨淡淡一笑,讓張靜齋摸不透她的深淺,緩緩道:“大將軍過謙了,惶恐的該是小女子才對。”
兩人又遜讓一陣,星雨才進入主題,款款言道:“向聞大將軍整雲州之兵,鼓行而南,巧取聖京,蠶食燕州,擊破諸侯聯盟,又向東攻入靈州,滅阮繼周,打破大周多年僵局,武功之盛可稱登峰造極,大將軍占三州之地,居天下腹心,扼要害關隘,屈己待人,折節求士,地不可謂不廣,人才不可謂不盛,人皆以為大將軍挾天子以令諸侯,必然趁機席捲天下,但是近兩年來先撤出靈州,雖勝猶敗,繼而兵鋒挫於興城,近日又聞異族在雲州反叛,已呈烽火燎原之勢,外患未消,朝廷復有公卿大臣欲謀將軍於內,此誠大將軍危急之時也,亦是眾謀臣武將效命之秋。然而蘇平逞一己私智專好攻伐於外,荀劉輩但知眼前之事,皆不能為大將軍長遠之計打算,竊為大將軍憂之。想大將軍在雲州之時,兵不過數萬,地不過數城,何等意氣風發,何以有今日規模之後反而束手束腳?依賤妾愚見,關鍵在於大將軍但知挾製天子,惜在不知如何使用這個王牌,而大將軍手下謀士眾多竟思慮不及於此,實在可惜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