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依靠金龍電池供電就能擴大應用範圍了。
我軍獨立開發的航空發動機的電磁tvc也成功地移植到火箭發動機上來了。美、俄等國的固體燃料火箭中曾經添加了鋁、鎂等金屬粉末,那是為了增加固體燃料的能量。我國研究人員則適當添加了銫的粉末,它很容易在噴流中形成等離子體,通過噴管周邊的電極片和磁場就可以致偏這股等離子體噴流,由於氣流的附壁效應會引導更多的燃氣偏移中心軸線,由此產生強大的控製力矩。這比石墨舵或擺動噴管的響應速度快,還可降低裝置重量。
為高溫渦輪研製的鎢基高溫合金也應用到了火箭燃燒室和噴管,還應用到再入大氣層的返回艙的耐熱護盾上。
鎂鈉合金對“斤斤計較”的宇航事業更是意義重大,它的比強度大大高於鈦和鋁合金,而加工性能又極佳。我國電腦、電訊技術的飛速進步對宇航事業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王興國率領的一班人可以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高峰的。國家的資金投入是巨大的,別的軍事研究部門的投入是成倍地增長,而他們得到的經費則是十幾倍的增長。他們不負眾望,經過2年的拚搏,取得了一係列震驚世界的驕人業績。
去年12月20日他們研製成功的“火流星-1”型空射型反衛星飛彈進行的第一次試射,由蘇-34攻擊機攜載到高空發射,在480公裏的高空成功地攔截了一枚我國多年前發射的探測衛星,將它炸得粉碎。由於我國預先的明示,美軍的偵察係統全程跟蹤了這次攔截試驗,俄、日、英、法的探測係統也觀察到了攻擊的結果。原來的衛星破碎成了大片的“碎片雲”。其意義不言自明,美軍在500公裏以下的重型偵察衛星都已落入我軍的打擊範圍。
早在1986年美軍就由f-15在空中發射的反衛星飛彈進行了攔截試驗,美軍的飛彈,長5.5米,直徑0.5米,重1196千克,前端的尋的攔截器長0.33米,直徑0.35米,重16公斤,依靠碰撞的動能來摧毀目標衛星。當推進器把攔截器送到預定位置瞄準目標後,就與攔截器分離了。其關鍵的技術是在尋的器的指引下,小發動機陣列能讓攔截器準確地命中目標衛星。要知道兩者的相對速度高達11千米/秒啊。
“火流星-1”重1350公斤,也可以由q-6攻擊機掛載發射。攔截器要大得多,重38公斤,採用微型曲麵相控陣雷達作末端製導,周邊是一圈36個陣列小發動機。還有一個5公斤的戰鬥部,這是為了對付現在的大型偵察衛星,它們有巨大的太陽能電池板。如果攔截器撞擊在電池板上,並不能讓衛星完全失效,加上戰鬥部就萬無一失了。
今年元旦剛過,1月3日我軍的“誇夫-1”型空射型反衛星攔截器再次大顯神威,由1架安-124搭載到空中發射,是一箭雙星。其中的一枚,經過兩次變軌飛行後擊中了1600公裏高度的一顆目標衛星-那是我國多年前發射的一顆橢圓軌道衛星。“誇夫-1”型完全不同於“火流星”,它是我國空射衛星計劃的一部分。早在上世紀末,美、俄等國就在研究空中發射衛星的方案,它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不必使用昂貴的發射場;效能也會高得多,因為載機可以把火箭送到萬米高空,並讓它得到300米/秒的初速。在發射商業衛星時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由此能在國際市場上奪占更大的份額。
美國1990年開始研製的“飛馬座”係統,三級固體運載火箭,直徑1.3米,長15.2米,總重19噸,採用b-52(後改為l-1011運輸機)掛載發射,由於此類飛機不可能垂直仰升,所以第一級火箭有機翼。飛馬座可以向低軌道發射最大質量為182-454公斤(視軌道高度而異)的衛星。後來美國又在研製第一級採用衝壓式發動機,可以進一步提高效率,衛星的最大質量可達858公斤。
俄國1999年推出的方案與“飛馬座”不同,力度更大。採用二級液體運載火箭,重達100噸,由“魯斯蘭”裝載,發射前使載機的飛行接近於失重狀態,然後投下火箭(這可能是空投史上的壯舉了),火箭在空中點火升空。可把3噸的載荷送上200公裏的極地軌道。
如此好事當然是有極大的技術難度的,首先要有巨型運輸機,還要作必要的改裝,才能掛載或搭載如此重的火箭。空中發射自然有一係列的自身問題,火箭一定要選可靠的,脫離裝置也不是容易設置的。但是在發射小型衛星時其效益實在是太吸引人了。各國的研製人員都在為此拚搏。
我軍從俄國、烏克蘭引進了安-124,並且聯合進行了改進。又引進了俄國的空中發射技術,並聘請俄國專家繼續改進。俄國苦於缺乏資金,還是願意進行合作的。我國為了研製下文要提到的空中發射的太空梭,在控製液氧、液氫――這對最危險的、而比能量又最高的推進劑上開發了獨創的技術,所以運載火箭選擇了“液氧-液氫”推進劑。這項耗資巨大的工程並非單純為了發射反衛星攔截器,它是我國進一步降低空間飛行器發射成本的計劃的一部分。它還是“三位一體”戰略核武器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呢。
美軍早在1974年就首次以c-5“銀河”運輸機在空中發射了“民兵”洲際彈道飛彈,其後空中發射洲際飛彈就構成了“三位一體”核武器係統的重要一環。我國引進安-124並將其改進為電動螺旋槳推進,大大地延長了它在空中的巡航時間,它的龐大機艙至少可以容納3-4枚東風-41型洲際飛彈,一旦成功地實施空中發射,在空中巡遊的這個飛彈發射台當然有很大的威懾力。
我軍獨立開發的航空發動機的電磁tvc也成功地移植到火箭發動機上來了。美、俄等國的固體燃料火箭中曾經添加了鋁、鎂等金屬粉末,那是為了增加固體燃料的能量。我國研究人員則適當添加了銫的粉末,它很容易在噴流中形成等離子體,通過噴管周邊的電極片和磁場就可以致偏這股等離子體噴流,由於氣流的附壁效應會引導更多的燃氣偏移中心軸線,由此產生強大的控製力矩。這比石墨舵或擺動噴管的響應速度快,還可降低裝置重量。
為高溫渦輪研製的鎢基高溫合金也應用到了火箭燃燒室和噴管,還應用到再入大氣層的返回艙的耐熱護盾上。
鎂鈉合金對“斤斤計較”的宇航事業更是意義重大,它的比強度大大高於鈦和鋁合金,而加工性能又極佳。我國電腦、電訊技術的飛速進步對宇航事業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王興國率領的一班人可以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高峰的。國家的資金投入是巨大的,別的軍事研究部門的投入是成倍地增長,而他們得到的經費則是十幾倍的增長。他們不負眾望,經過2年的拚搏,取得了一係列震驚世界的驕人業績。
去年12月20日他們研製成功的“火流星-1”型空射型反衛星飛彈進行的第一次試射,由蘇-34攻擊機攜載到高空發射,在480公裏的高空成功地攔截了一枚我國多年前發射的探測衛星,將它炸得粉碎。由於我國預先的明示,美軍的偵察係統全程跟蹤了這次攔截試驗,俄、日、英、法的探測係統也觀察到了攻擊的結果。原來的衛星破碎成了大片的“碎片雲”。其意義不言自明,美軍在500公裏以下的重型偵察衛星都已落入我軍的打擊範圍。
早在1986年美軍就由f-15在空中發射的反衛星飛彈進行了攔截試驗,美軍的飛彈,長5.5米,直徑0.5米,重1196千克,前端的尋的攔截器長0.33米,直徑0.35米,重16公斤,依靠碰撞的動能來摧毀目標衛星。當推進器把攔截器送到預定位置瞄準目標後,就與攔截器分離了。其關鍵的技術是在尋的器的指引下,小發動機陣列能讓攔截器準確地命中目標衛星。要知道兩者的相對速度高達11千米/秒啊。
“火流星-1”重1350公斤,也可以由q-6攻擊機掛載發射。攔截器要大得多,重38公斤,採用微型曲麵相控陣雷達作末端製導,周邊是一圈36個陣列小發動機。還有一個5公斤的戰鬥部,這是為了對付現在的大型偵察衛星,它們有巨大的太陽能電池板。如果攔截器撞擊在電池板上,並不能讓衛星完全失效,加上戰鬥部就萬無一失了。
今年元旦剛過,1月3日我軍的“誇夫-1”型空射型反衛星攔截器再次大顯神威,由1架安-124搭載到空中發射,是一箭雙星。其中的一枚,經過兩次變軌飛行後擊中了1600公裏高度的一顆目標衛星-那是我國多年前發射的一顆橢圓軌道衛星。“誇夫-1”型完全不同於“火流星”,它是我國空射衛星計劃的一部分。早在上世紀末,美、俄等國就在研究空中發射衛星的方案,它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不必使用昂貴的發射場;效能也會高得多,因為載機可以把火箭送到萬米高空,並讓它得到300米/秒的初速。在發射商業衛星時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由此能在國際市場上奪占更大的份額。
美國1990年開始研製的“飛馬座”係統,三級固體運載火箭,直徑1.3米,長15.2米,總重19噸,採用b-52(後改為l-1011運輸機)掛載發射,由於此類飛機不可能垂直仰升,所以第一級火箭有機翼。飛馬座可以向低軌道發射最大質量為182-454公斤(視軌道高度而異)的衛星。後來美國又在研製第一級採用衝壓式發動機,可以進一步提高效率,衛星的最大質量可達858公斤。
俄國1999年推出的方案與“飛馬座”不同,力度更大。採用二級液體運載火箭,重達100噸,由“魯斯蘭”裝載,發射前使載機的飛行接近於失重狀態,然後投下火箭(這可能是空投史上的壯舉了),火箭在空中點火升空。可把3噸的載荷送上200公裏的極地軌道。
如此好事當然是有極大的技術難度的,首先要有巨型運輸機,還要作必要的改裝,才能掛載或搭載如此重的火箭。空中發射自然有一係列的自身問題,火箭一定要選可靠的,脫離裝置也不是容易設置的。但是在發射小型衛星時其效益實在是太吸引人了。各國的研製人員都在為此拚搏。
我軍從俄國、烏克蘭引進了安-124,並且聯合進行了改進。又引進了俄國的空中發射技術,並聘請俄國專家繼續改進。俄國苦於缺乏資金,還是願意進行合作的。我國為了研製下文要提到的空中發射的太空梭,在控製液氧、液氫――這對最危險的、而比能量又最高的推進劑上開發了獨創的技術,所以運載火箭選擇了“液氧-液氫”推進劑。這項耗資巨大的工程並非單純為了發射反衛星攔截器,它是我國進一步降低空間飛行器發射成本的計劃的一部分。它還是“三位一體”戰略核武器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呢。
美軍早在1974年就首次以c-5“銀河”運輸機在空中發射了“民兵”洲際彈道飛彈,其後空中發射洲際飛彈就構成了“三位一體”核武器係統的重要一環。我國引進安-124並將其改進為電動螺旋槳推進,大大地延長了它在空中的巡航時間,它的龐大機艙至少可以容納3-4枚東風-41型洲際飛彈,一旦成功地實施空中發射,在空中巡遊的這個飛彈發射台當然有很大的威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