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美國至今仍保留這4艘“老爺爺”級的依阿華級戰列艦,前年美國會已經決議封存它們,可是意識到中國海上力量的快速崛起,居然在去年對它們進行了第二階段改裝計劃:拆除艦上全部的雙管127毫米火炮,由40個“戰斧”飛彈垂直發射模塊替代,每個模塊可發射8枚飛彈;拆除後主炮,在炮座位置設立機庫和飛行甲板,可供12架av—8c或12架v-22直升機起降、停放和維修。每艘費用高達15億美元。
美軍看中的是:該級艦有較強的抗打擊力,一般巡洋艦和驅逐艦的艦殼僅為15至20毫米厚,而它們的裝甲厚度:舷部為307毫米,主甲板為153毫米,炮塔和指揮塔最厚處接近500毫米!現代反艦飛彈戰鬥部多數為半穿甲型,很難對依阿華級戰列艦造成致命的打擊。其3座三聯裝406毫米火炮(改裝後仍有2門),射程達80公裏,每發炮彈重達860公斤。每根炮管一分鍾可發射2發炮彈,3座三聯裝主炮在220分鍾內發射炮彈的重量,超過航空母艦3個飛行中隊的火力。目標由先進的電子設備和無人駕駛飛機引導,命中率很高。5千美元1枚的炮彈造成的損害,並不比1百萬美元的飛彈差。
海軍和總裝備部聯合研製組提交的062型戰列艦設計報告,指出我們可以消除依阿華級的缺點,融入全新的艦艇技術,裝備強大的武器係統,使它成為一款攻防兼備的戰艦,成為打擊艦隊的核心。它將與航母集群、核潛艇一起組成反侵略戰爭的遠程戰略追擊力量。062型的核心技術有三項:-超厚瓷鋼板的焊接,鋼板與珩架的擴散焊接。甲板和上層建築採用瓷鋼b建造,降低了整艦的重心。以42000噸的滿載排水量,艦體的強度還超過了依阿華級。
-艦體採用雙層艙壁,雙層底艙。而且艙壁間除了安裝的儀器等設備外,全部填充阻燃泡沫塑料。由18道橫向隔艙壁把艦體隔成19個水密艙段,在水線以下這些隔艙壁沒有門,或管道穿透。在各艙室、走道的頂角部位粘貼和固定了大量的人造火山浮石。在不少艙室設有泡沫塑料噴射器,一旦艦體破損,海水開始湧入,它們可以噴射出泡沫塑料占領艙室的空間以減少浮力的損失。
-406毫米艦炮的研製得到德國、俄國專家的支持後,已有重大突破,委託克虜伯集團作的試驗報告肯定瓷鋼可以作406毫米52倍徑的炮管。預計三聯裝的406毫米艦炮可以與戰列艦同期建成。
當然巨艦有強大的作戰係統,天羅盾係統控製著前主炮到艦橋之間的甲板下的320單元的cz-1垂直發射係統,並設有強勁的再裝填裝置,可在短期內把儲存在彈藥庫內的飛彈箱重新裝入cz-1內。由於艦體巨大,即使在5級海況下也能進行再裝填作業。
戰列艦的第三大打擊力量是後甲板的空中打擊力量。通過縮小艦橋的麵積、艦橋靠左舷,飛行甲板外飄,得到了寬48米,長95米的飛行甲板,而且布置了長108米的斜角跑道,裝備了2套ztq-1彈射器,可以同時彈射2架滿載的jh-8;也可允許3架直升機同時起降;還足以讓殲-17h係列隱形戰機起降。甲板下是機庫可以容納12架jh-8或z-1係列重型直升機,甲板上也可以停放4-6架。
它的自衛係統還包括甲板下的舷側,部署了4座雙37近防炮專門攔截掠海飛行的反艦飛彈,艦橋四周還有4座雙37。
062型是核動力的全電推進,安裝3台hd-08核電裝置。最高航速32節。
這樣一艘巨艦的打擊力量、生存力是毋庸置疑的。
當然反對意見也是強烈的:-造價高昂,超過了安徽號直升機航母,大約是8艘東方級飛彈驅逐艦。
-所載戰機不及安徽號,裝備的飛彈又不及8艘東方級。
-建造周期長,調試時間也長。
-戰列艦在二戰中表現不佳、戰後沒有國家再建造過。耗費巨資研製此類前途不明確的巨艦不合國情。不如建造武庫艦,可以大量裝備飛彈。
今天討論的海軍裝備計劃確實是驚人的,這不單是建造一些巨艦涉及的資金和技術問題,而是標誌我軍戰略觀念的大轉變,將由近海防禦型向遠洋反擊型的轉變。一向以來我海軍偏重中小艦體的裝備以適應近海防禦戰略,大力發展潛艇建立了一支世界第三的潛艇部隊,甚至研製了核潛艇,那也是核威懾。在與台灣海軍抗衡、西沙海戰、南沙海戰中也不見那支潛艇部隊的顯赫戰功,還是那些小艇鬧得歡。即使引進了8000噸級的現代級戰艦,自製了東方級重型驅逐艦也未能脫離近海防禦的範疇,隻是因為那些小艇已經滿足不了“防禦”的需要。
當年美國人為了攻占比台灣小得不可比擬的沖繩島動用了兵員45萬2千人,艦艇1500艘,飛機2500架。此役歷時89天,美國付出高昂代價,計1萬2千5百人陣亡或失蹤(陣亡者包括一名中將軍階的集團軍司令員),3萬6千6百人受傷;日本方麵,則有10萬9千6百人死亡,7千8百人被俘。由此可見我軍的遠洋反擊能力是如何的不足。
然而要完成這一轉變談何容易,這需要徹底否定陸軍“老大哥”的地位,徹底調整三軍的配置。海軍一向是富國的榮耀、窮國的奢望。這些項目的實施必將擠掉一大批陸軍和空軍的項目,反對的聲浪十分強烈。理由與當年反對建造航母時也差不多:效費比太低,不如多造驅逐艦(比以前多造快艇已經進步了不少);這些高價戰艦將成為敵軍攻擊的目標(為什麽不用它們去攻擊敵軍的高價目標呢),我國的經濟也負擔不了;現在已經有航母了,由驅逐艦護衛也可以了。
美軍看中的是:該級艦有較強的抗打擊力,一般巡洋艦和驅逐艦的艦殼僅為15至20毫米厚,而它們的裝甲厚度:舷部為307毫米,主甲板為153毫米,炮塔和指揮塔最厚處接近500毫米!現代反艦飛彈戰鬥部多數為半穿甲型,很難對依阿華級戰列艦造成致命的打擊。其3座三聯裝406毫米火炮(改裝後仍有2門),射程達80公裏,每發炮彈重達860公斤。每根炮管一分鍾可發射2發炮彈,3座三聯裝主炮在220分鍾內發射炮彈的重量,超過航空母艦3個飛行中隊的火力。目標由先進的電子設備和無人駕駛飛機引導,命中率很高。5千美元1枚的炮彈造成的損害,並不比1百萬美元的飛彈差。
海軍和總裝備部聯合研製組提交的062型戰列艦設計報告,指出我們可以消除依阿華級的缺點,融入全新的艦艇技術,裝備強大的武器係統,使它成為一款攻防兼備的戰艦,成為打擊艦隊的核心。它將與航母集群、核潛艇一起組成反侵略戰爭的遠程戰略追擊力量。062型的核心技術有三項:-超厚瓷鋼板的焊接,鋼板與珩架的擴散焊接。甲板和上層建築採用瓷鋼b建造,降低了整艦的重心。以42000噸的滿載排水量,艦體的強度還超過了依阿華級。
-艦體採用雙層艙壁,雙層底艙。而且艙壁間除了安裝的儀器等設備外,全部填充阻燃泡沫塑料。由18道橫向隔艙壁把艦體隔成19個水密艙段,在水線以下這些隔艙壁沒有門,或管道穿透。在各艙室、走道的頂角部位粘貼和固定了大量的人造火山浮石。在不少艙室設有泡沫塑料噴射器,一旦艦體破損,海水開始湧入,它們可以噴射出泡沫塑料占領艙室的空間以減少浮力的損失。
-406毫米艦炮的研製得到德國、俄國專家的支持後,已有重大突破,委託克虜伯集團作的試驗報告肯定瓷鋼可以作406毫米52倍徑的炮管。預計三聯裝的406毫米艦炮可以與戰列艦同期建成。
當然巨艦有強大的作戰係統,天羅盾係統控製著前主炮到艦橋之間的甲板下的320單元的cz-1垂直發射係統,並設有強勁的再裝填裝置,可在短期內把儲存在彈藥庫內的飛彈箱重新裝入cz-1內。由於艦體巨大,即使在5級海況下也能進行再裝填作業。
戰列艦的第三大打擊力量是後甲板的空中打擊力量。通過縮小艦橋的麵積、艦橋靠左舷,飛行甲板外飄,得到了寬48米,長95米的飛行甲板,而且布置了長108米的斜角跑道,裝備了2套ztq-1彈射器,可以同時彈射2架滿載的jh-8;也可允許3架直升機同時起降;還足以讓殲-17h係列隱形戰機起降。甲板下是機庫可以容納12架jh-8或z-1係列重型直升機,甲板上也可以停放4-6架。
它的自衛係統還包括甲板下的舷側,部署了4座雙37近防炮專門攔截掠海飛行的反艦飛彈,艦橋四周還有4座雙37。
062型是核動力的全電推進,安裝3台hd-08核電裝置。最高航速32節。
這樣一艘巨艦的打擊力量、生存力是毋庸置疑的。
當然反對意見也是強烈的:-造價高昂,超過了安徽號直升機航母,大約是8艘東方級飛彈驅逐艦。
-所載戰機不及安徽號,裝備的飛彈又不及8艘東方級。
-建造周期長,調試時間也長。
-戰列艦在二戰中表現不佳、戰後沒有國家再建造過。耗費巨資研製此類前途不明確的巨艦不合國情。不如建造武庫艦,可以大量裝備飛彈。
今天討論的海軍裝備計劃確實是驚人的,這不單是建造一些巨艦涉及的資金和技術問題,而是標誌我軍戰略觀念的大轉變,將由近海防禦型向遠洋反擊型的轉變。一向以來我海軍偏重中小艦體的裝備以適應近海防禦戰略,大力發展潛艇建立了一支世界第三的潛艇部隊,甚至研製了核潛艇,那也是核威懾。在與台灣海軍抗衡、西沙海戰、南沙海戰中也不見那支潛艇部隊的顯赫戰功,還是那些小艇鬧得歡。即使引進了8000噸級的現代級戰艦,自製了東方級重型驅逐艦也未能脫離近海防禦的範疇,隻是因為那些小艇已經滿足不了“防禦”的需要。
當年美國人為了攻占比台灣小得不可比擬的沖繩島動用了兵員45萬2千人,艦艇1500艘,飛機2500架。此役歷時89天,美國付出高昂代價,計1萬2千5百人陣亡或失蹤(陣亡者包括一名中將軍階的集團軍司令員),3萬6千6百人受傷;日本方麵,則有10萬9千6百人死亡,7千8百人被俘。由此可見我軍的遠洋反擊能力是如何的不足。
然而要完成這一轉變談何容易,這需要徹底否定陸軍“老大哥”的地位,徹底調整三軍的配置。海軍一向是富國的榮耀、窮國的奢望。這些項目的實施必將擠掉一大批陸軍和空軍的項目,反對的聲浪十分強烈。理由與當年反對建造航母時也差不多:效費比太低,不如多造驅逐艦(比以前多造快艇已經進步了不少);這些高價戰艦將成為敵軍攻擊的目標(為什麽不用它們去攻擊敵軍的高價目標呢),我國的經濟也負擔不了;現在已經有航母了,由驅逐艦護衛也可以了。